《伊索寓言》reference_book_ids\":[6857717464541694989,7172013603778726925,6988533058454473736,7257408037470604300,7267091336992394303]}]},\"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賽西莉不好說:“哦,您不能,那樣我用到月底的錢就隻有5先令了。”於是,她要了一大份魚子醬,還有一杯酒以及那份雞肉。她隻剩下4先令了,4先令夠買一周的奶酪麵包。可是,她剛吃完雞肉,又看見一個侍者端著奶油蛋糕走過。“嘿!”她姨媽說:“那些蛋糕看上去非常好吃,我不能不吃!就吃一個小的。”
隻剩3先令了。
這時侍者又端來一些水果,她肯定該吃一些。當然,還得喝些咖啡,尤其是她們在吃了這麼好的午飯之後。沒有啦!甚至準備給侍者的1先令也沒有了。
賬單拿來了:20先令。賽西莉在盤裏放了20先令,沒有侍者的小費。她姨媽看了看錢,又看了看賽西莉。
“那是你全部的錢?”姨媽問。
“是的,姨媽。”
“你全用來招待我吃一頓美味的午飯,真是太好了——可是太傻了。”
“啊不,姨媽。”
“你在大學學語言嗎?”
“對。”
“在所有的語言當中,哪個字最難念?”
“我不知道。”
“就是‘不’這個字。隨著你長大成人,你得學會說‘不’——即使是對非常親近的人。我早就知道你沒有足夠的錢上這家餐館,可是我想讓你得個教訓,所以我不停地點最貴的東西,並且注意著你的表情——可憐的孩子!”姨媽付了賬,並給了賽西莉5鎊錢做禮物。
“天啊!”姨媽說,“這頓午餐差點撐死你可憐的姨媽了,我通常的午飯隻是一杯牛奶。”
在花費方麵每個人的能力大不相同,所以,量力而行是尤為重要的。如果為了強爭麵子而“打腫臉充胖子”,那麼最終難堪的是你自己。不僅花費方麵如此,我們在做許多事情的時候,也應該量力而行,切莫硬著頭皮去做力所不能及之事。
過分愛麵子是極度虛榮的表麵,然而要想在世上尋找一個毫無虛榮心的人,就和要尋找一個內心毫不隱私的人一樣困難。其實,虛榮隻不過是人們想借來遮掩低劣的心理。隻要看開了,一切便可以一笑置之了。
承認錯誤不是丟麵子
我們常聽見這樣一句話,說的是一個人要想有麵子,就不要怕丟麵子。在我們每個人的內心深處卻都潛藏著愛麵子的心理。麵子心理的一種表現就是因為怕丟麵子而對自己所犯的錯誤百般掩飾,就不知在自己極力回避錯誤的同時,麵子也就遺失殆盡了。
人無完人,沒有人不會沒有錯誤,有時甚至還一錯再錯,既然錯誤是不可避免的,那麼可怕的並不是錯誤本身,而是怕知錯而不肯改,錯了也不悔過。
其實,如果能坦誠麵對自己的弱點和錯誤,再拿出足夠的勇氣去承認它、麵對它,不僅能彌補錯誤所帶來的不良後果,在今後的工作中更加謹慎端正,而且能加深領導和同事對你的良好印象,從而很痛快地原諒你的錯誤,這不但不會失麵子,反是最大限度地得到了麵子。
如果你是一位推銷人員,那你在售前、售後等服務中會碰到各種各樣的情況。有的時候,會由於產品本身的問題給用戶帶來很大的麻煩;有時候會因服務不周或說明不清而產生誤會。
這時候你是勇敢地承認錯誤,還是想法瞞天過海、推卸責任?
一般人總以為承認自己錯了是件很丟麵子的事,其實事情並非如此,認錯也是學問。如果你知道別人要批評你,不妨在他有機會說出之前,自己先主動地作一番自我批評。這樣一來,十有八九他會采取寬容的態度,原諒你的過錯。
作為推銷員,當你發現自己對顧客做錯了什麼時,不要光想著公司或個人的形象(麵子),勇敢地承認錯誤,你會發現,公司和你個人的形象會更好的。
曾聽人說有這樣一位推銷員,當他成功的售出他推銷的幾件產品時,他發現由於他的失誤,他把幾件產品的價格都顛倒了,有的原本很高的價格,他卻低價出售,有的價格很低,他卻高價賣出,他想:“如果顧客了解這一情況的話,一定會對他及他所在的公司產生不好的印象。”於是,他專程跑到用戶的家中,把這一情況向那些已經買了這些產品的顧客作了說明,並一一說明:“如果您不滿意的話,您可以退貨。”所有的用戶都被他的真誠所感動,不僅無一人要求退貨。而且都成了這家產品的主顧。
如果你有錯的話,就勇於認錯吧。這是維護你的“麵子”的好時機。
所以當我們錯了——若是我們對自己誠實,這種情形十分普遍——就要迅速而熱誠地承認。
這種技巧不僅能產生驚人的效果,而且比為自己爭辯還有趣得多。
如果你總是害怕別人承認自己曾經犯錯,那麼,請接受以下這些建議:假若你必須向別人交代,與其替自己找借口逃避責難,不如勇於認錯,在別人沒有機會把你的錯到處宣揚之前,對自己的行為負起一切的責任。
如果你在工作上出錯,要立即向領導彙報自己的失誤,這樣當然有可能會被大罵一頓。可是上司的心中卻會認為你是一個誠實的人,將來也許對你更加倚重,你所得到的可能比你失去的還多。
如果你所犯的錯誤可能會影響到其他同事的工作成績或進度時,無論同事是否已發現這些不利影響,都要趕在同事找你“興師問罪”之前主動向他道歉、解釋。千萬不要企圖自我辯護,推卸責任,否則隻會火上澆油,令對方更感憤怒。
每個人都會犯錯誤,尤其是當你精神不佳、工作過重、承受太沉重的生活壓力時。偶爾不小心犯錯是很普通的事情,關鍵是犯錯後要用正確的態度對待它。犯錯誤不算什麼罪大難饒的事,“有則改之,無則加勉”,隻有放下了麵子,不再固守所謂的自尊,人才能坦誠地麵對自己、麵對別人。
逞強好勝,死要麵子活受罪
逞強好勝,死要麵子是人性的悲哀,也是最可笑的表現,在對待世事開創事業的時候,它又是一種可以葬送你成功的缺點。
從前,有一隻老鼠生下了一個漂亮的女兒,老鼠總想把女兒嫁給一個有權勢的人。它看到太陽很非凡,就巴結太陽說:“太陽啊!你多麼偉大、能幹,萬物沒有你簡直就無法生存,你娶我的漂亮女兒做妻子吧!”太陽客氣地回答:“我不行,因為烏雲能遮住我,把你的女兒嫁給烏雲吧。”老鼠又去找烏雲,老鼠對它說:“你娶了我的女兒吧,你有這樣神通廣大的本領,我真敬慕你。”烏雲說:“不行,我沒什麼本領,我比不上風,風一吹,我就被吹跑了。”老鼠一聽,原來風比烏雲更有本領,就找到風,對它說:“風啊!我可找到你了,聽說你很有本領、有權威,我願將我美麗的女兒嫁給你。”風一聽這無頭無尾的話,緊鎖雙眉說:“誰稀罕你的女兒,你去找牆吧,他比我行!”老鼠一聽,又決定去找牆。牆偷偷地說:“我倒是怕你們這些老鼠,你們一打洞,我可就危險了。我不配做你的女婿。”老鼠一想:牆怕老鼠,老鼠又怕誰呢?它忽然想起了祖宗的古訓,老鼠生來是怕貓的。它就趕緊去找貓,點頭哈腰地說:“貓大哥,我總算找到你了,你聰明、能幹,有本事、有權威,做我的女婿吧!”貓一聽,倒是爽快地答應了:“太好了,就把你女兒嫁給我吧!最好今晚就成親。
”老鼠一聽,貓大哥真不愧有魄力、有作為的男子漢,這下總算給女兒找到如意郎君了。於是喜滋滋地跑回家去,大聲對女兒說道:“終於給你找到好靠山了,貓大哥最顯赫、最有權勢,你能享一輩子福了!”當晚就把女兒打扮起來,請來了一群老鼠儀仗隊,打著燈籠、涼傘、旗子,敲著鑼鼓,一路上吹吹打打,把女兒用花轎送到了新郎的住地。貓一看,老鼠新娘來了,等轎子剛進門,還未等新娘下轎就撲了上去,一口將可愛的新娘吞進肚裏去了。
故事中的老鼠因麵子而丟失了性命,現實生活中,許多人因麵子問題而為日後埋下隱患和禍根例子也屢見不鮮。所以,無論是在人際上還是事業中,一定不要因為小小的麵子,而在公共場合表現出自己本沒有的本領,也就是千萬不要逞強好勝。
愛爾蘭有個小夥子叫歐哈瑞,當過汽車司機,後來改行推銷卡車。他酷愛跟別人抬杠,客戶挑剔他的車子,他就會漲紅臉大聲強辯。歐哈瑞承認,那時候他在嘴上贏得不少辯論,但這對他自己的工作卻毫無用處,他一輛卡車也推銷不出去。漸漸地,他意識到自己的弱點,就從各個方麵反省自己,改變自己。他開始懂得克製自己,避免跟客戶發生口角。
不久,歐哈瑞已經成為紐約懷德汽車公司的明星推銷員。他是如何走向成功的呢?歐哈瑞這樣說:“如果我現在走進顧客的辦公室,而對方說:‘什麼?懷德卡車,不好!我要的是何賽的卡車。懷德的卡車送給我都不要。’”
“我會說:‘老兄,何賽的卡車確實好!買他們的卡車絕對錯不了。’”
“這樣他就無話可說了。沒有抬杠的餘地。如果他說何賽的卡車最好,我說沒錯,他隻有住口了。他總不能在我同意他的看法後還說上一下午‘何賽的車子最好’吧!當我們不再談何賽的車子後,他便開始介紹懷德卡車了。”
“當年若是聽到他那種話,我早就氣得臉一陣紅一陣白了。我會開始挑何賽卡車的毛病,我批評別的車子不好,對方就說好,愈辯之下對方就愈喜歡我對手的貨物。”
就這樣,歐哈瑞成功地運用了舍車保帥的策略,盡管對方在口舌上占了上風,但是,他卻在推銷卡車上取得了最後的勝利。
從寓言中老鼠的悲哀到生活中歐哈瑞的好勝,最終都說明了一個道理,“死要麵子活受罪”
,所以,我們在做事的過程中,不要忘記大目標,不要忘記樹立自我形象,不要因小失大,揀了芝麻扔了西瓜,如果為了麵子去逞強好勝,那隻會讓自己失去活著的輕鬆,時時都有備受煎熬的苦痛。
自我剖析,走出麵子圍城
顧名思義,“麵子觀”是一種死守麵子、惟麵子為尊的價值觀念和行事思想。“麵子觀”對我們行事做人有很大的束縛。因此在不利的環境下我們要勇於說“不”,千萬別過多地考慮“麵子”,而陷入“麵子觀”的怪圈之中。
事實上,我們沒必要為了麵子而讓別人覺得自己顯得處處比別人強,仿佛自己什麼都能做到。每個人都有缺陷,不要試圖每一樣優勢都在人上。聰明的人,敢於承認不如人,也敢於對自己不會做的事說不,所以他們自然能贏得一份適意的人生。
一位作家的寓所附近有一個賣油麵的小攤子。一次,這位作家帶孩子散步路過,看到生意極好,所有的椅子都坐滿了人。
作家和孩子駐足圍觀,隻見賣麵的小販把油麵放進燙麵用的竹撈子裏,一把塞一個,僅在刹那之間就塞了十幾把,然後他把疊成長串的竹撈子放進鍋裏燙。
接著他又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將十幾個碗一字排開,放作料、鹽、味精等,隨後他撈麵、加湯,做好十幾碗麵前後竟沒有用到五分鍾,而且還邊煮邊與顧客聊著天。
作家和孩子都看呆了。
在他們從麵攤離開的時候,孩子突然抬起頭來說:“爸爸,我猜如果你和賣麵的比賽賣麵,你一定輸!”
對於孩子突如其來的談話,作家莞爾一笑,並且立即坦然承認,自己一定輸給賣麵的人。作家說:“不隻會輸,而且會輸得很慘。我在這世界上是會輸給很多人的。”
他們在豆漿店裏看夥計揉麵粉做油條,看油條在鍋中脹大而充滿神奇的美感,作家就對孩子說:“爸爸比不上炸油條的人。”
他們在餃子飯館,看見一個夥計包餃子如同變魔術一樣,動作輕快,雙手一捏,個個餃子大小如一,晶瑩剔透,作家又對孩子說:“爸爸比不上包餃子的人。”
當我們放眼這個世界的時候,如果以自我為中心,很可能會以為自己了不起,可一旦我們平靜下來,用坦誠的心去觀察自己,你就會發現自我是多麼的渺小。我們什麼時候看清自己不如人的地方,那就是對生命真正有信心的時候。
人生道路上,讓我們常常被那些華麗而光彩的語句擊昏了頭,以不屈不撓,百折不回的精神堅持自己的強勢,在一小方領域裏死不認輸,而最後卻輸掉了整個人生,所以正確剖析自己,敢於承認技不如人,放下不值錢的麵子,走出麵子圍城,這不是軟弱,而是聰明。
第八節走出完美的誤區
追求完美是人類正常的渴求,也是人類最大的悲哀,因為現實生活中“完美”這個字眼的誕生原來就伴有缺憾,世界上本無完美之事物,如果你一味地將追求完美的繭一層一層地套在身上,那麼你最終也會死在這重重的包裹之中,“完美”實在是生命中沒有必要一定要承載的重量,所以,人生旅途中,你永遠不要背負“完美”的包袱上路,否則你將永遠陷入無法自拔的矛盾之中,最後也隻能在哀歎中終老而亡。
追求完美反不完美
生活中,有很多人忙忙碌碌一輩子,可是到最後卻一事無成,究其原因就在於他們做事非要等到所有情況都完美時,才肯動手去做,然而人間的事情沒有一件是絕對完美的。所以,這些人也隻有在等待完美中耗盡他永遠無法完美的一生。
在遠方的城市裏,來了一個老人。這老人一看便知是來自遠地的旅人,他背著一個破舊不堪的包袱,他的臉上布滿了風霜,他的鞋子因為長期的行走,破了好幾個洞。
老人的外表雖然狼狽,卻有著一雙炯炯有神的眼睛,不論是行走或躺臥,他總是仔細而專注地觀察著來來往往的人。
老人的外貌與雙眼組合成了一個極不統一的畫麵,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人們竊竊私語:這不是普通的旅人,他一定是一個特殊的尋找者。
但是,老人到底在尋找什麼呢?
一些好奇的年輕人忍不住問他:“您究竟在尋找什麼呢?”
老人說:“我像你們這個年紀的時候,就發誓要尋找到一個完美的女人,娶她為妻。於是我從自己的家鄉開始尋找,一個城市又一個城市,一個村落又一個村落,但一直到現在都沒有找到一個完美的女人。”
“您找了多長時間呢?”一個年輕人問道。
“找了六十多年了。”老人說。
“難道六十多年來都沒有找到過完美的女人嗎?會不會這個世界上根本就沒有完美的女人呢?那您不是找到死也找不到嗎?”
“有的!這個世界上真的有完美的女人,我在三十年前曾經找到過。”老人斬釘截鐵地說。
“那麼,您為什麼不娶她為妻呢?”
“在三十年前的一個清晨,我真的遇到了一個最完美的女人,她的身上散發出的非凡的光彩,就好像仙女下凡一般,她溫柔而善解人意,她細膩而體貼,她善良而純淨,她天真而莊嚴,她……”
老人邊說,邊陷進深深的回憶裏。
年輕人更著急了:“那麼,您為何不娶她為妻呢?”
老人憂傷地流下眼淚:“我立刻就向她求婚了,但是她不肯嫁給我。”
“為什麼?為什麼?”
“因為,因為她也在尋找這個世界上最完美的男人!”
生活中許多人就像這位老人一樣,終身都在尋找一位最完美的伴侶,尋找一份完美的工作,尋找一種完美的生活,然後日子就在這種尋找中如白駒過隙般流走了,完美是一座心中的寶塔,你可以在內心中向往它、塑造它、讚美它,但你切切不可把它當作一種現實存在,這樣隻會使你陷入無法自拔的矛盾之中。
的確,事事追求完美,萬事皆要拚命做好,表麵上這確是一件好事,但它卻會使你自己陷入一種生活的癱瘓。從某種程度上來講,等待盡善盡美實際上是一種惰性,實際上,一個人在為自己製定一些盡善盡美的標準時,本身就已經意味著不會去嚐試任何事情,因為隻有盡善盡美的時候才能執行,沒有盡善盡美,當然就不去執行。人不可能完美,但需要不斷追求,不斷接受完美。但是在追求過程中,人們需要走出完美的誤區,去善待他人,善待自己,認識到自己的長處與短處,不走極端,從而獲得輕鬆快樂的每一天。
世事本不完美,人生當有不足
世界並不完美,人生當有不足。沒有遺憾的過去無法鏈接人生。對於每個人來講,不完美是客觀存在的,無需怨天尤人。
著名的音樂家托馬斯·傑斐遜其貌不揚,他在向妻子瑪莎求婚時,還有兩位情敵也在追求瑪莎。
一個星期天,傑斐遜的兩個情敵在瑪莎的家門口碰上了。於是,他們準備聯合起來羞辱傑斐遜。可是,這時門裏傳來優美的小提琴聲,還有一個甜美的聲音在伴唱。
如水的樂曲在房屋周遭流淌著,兩個情敵此時竟然沒有勇氣去推瑪莎家的門,他們心照不宣地走了,再也沒有回來過。
上帝對誰都是公平的,它賜給了音樂家才華,就不再賜給他容貌,可是其貌不揚又如何呢?
重要的是你能發現自己的價值,綻放出自己的光芒。
曾經有這樣一個故事給了我們很多啟示。
一個被劈去了一小片的圓想要找回一個完整的自己,到處尋找自己的碎片。由於它是不完整的,滾動得非常慢,從而貪圖了沿途美麗的鮮花,它和蟲子們聊天,它充分地感受到陽光的溫暖。它找到許多不同的碎片,但它們都不是它原來的那一塊,於是它堅持著找尋……直到有一天,它實現了自己的心願。然而,作為一個完美無缺的圓,它滾動得太快,錯過了花開的時節,忽略了蟲子。當它意識到這一切時,它仍然舍棄了曆盡千辛萬苦才找到的碎片。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也許正是失去,才令我們完整。也許正是缺陷,才體現我們的真實。
智者再優秀也有缺點,愚者再愚蠢也有優點。對人多做正麵評估,不以放大鏡去看缺點,生活中對己寬、對人嚴的做法,必遭別人唾棄。避免以完美主義的眼光,去觀察每一個人,以寬容之心包容其缺點。責難之心少有,寬容之心多些。
完美主義的人表麵上很自負,內心深處卻很自卑。因為他很少看到優點,總是關注缺點。如果總是不知足,很少肯定自己,自己就很少有機會獲得信心,當然會自卑了。不知足就不快樂,痛苦就常常跟隨著他,周圍的人也會不快樂。學會欣賞別人和欣賞自己是很重要的,這是使人更進一步實現下一個目標的基石。
缺陷和不足是人人都有的,但是作為獨立的個體,你要相信,你有許多與眾不同的甚至優於別人的地方,你要用自己特有的形象裝點這個豐富多彩的世界。
很多人因為自己的缺陷和不足自怨自艾,從而喪失了自信,變得自卑。
人無完人,金無足赤。沒有一個人是完美無瑕的,難道有缺點和不足就注定要悲哀,要默默無聞,無法成就大事嗎?其實,隻要你把“缺陷、不足”這塊堵在心口上的石頭放下來,別過分地去關注它,它也就不會成為你的障礙。假如能善於利用你那已無法改變的缺陷、不足,那麼,你仍然是一個有價值的人。
不要因為不完美而恨自己。你有很多的朋友,他們沒有一個是十全十美的。那些偽裝完美、追求完美的人,其實正在拿自己一生的幸福開玩笑。
世界上一切完美都是有缺憾的,正視這一點,正是直麵人生的開始。
苛求完美會繃斷你人生的琴弦
一個人有一張出色的由檀木做成的弓。他非常珍惜這張弓——它射箭又遠又準。
有一次,這個人一邊觀察一邊想:還是有些笨重,外觀也無特色,請藝術家在弓上雕一些圖畫就好了。他請藝術家在弓上雕了一幅完整的行獵圖。
這個人拿著這張完美的弓心中充滿了喜悅。“你終於變得完美了,我親愛的弓!”
這個人一麵想著一麵拉緊了弓,這時,弓“哢”的一聲斷了。
人生就像這個人手中的弓,追求完美惟一的結果就是讓這張弓毀於一旦。
有一個人非常熱衷於登山,他有幸加入了攀登珠穆朗瑪峰的活動。到了7 800米的高度時,他支持不住了,便停了下來。當他回去講起這段經曆時,大家都替他惋惜:為什麼不再堅持一下呢?再往上攀一點點,就能爬到頂峰了!
“不,我最清楚,7800米的海拔是我登山生涯的極限,我不會為此感到遺憾的。”他很平淡地說。
這個人是明智的。他了解自己的能力,沒有為了追求完美而勉強自己,所以能夠平安歸來。
而那些追求完美的人,往往都在還沒有衡量清楚自己的能力、興趣之前,便一頭栽在一個過於高遠的目標裏,每天受著辛苦和疲憊的折磨。他們希望獲得他人的掌聲和讚美,博得別人的羨慕,為此,便將自己推向完美的邊界,做什麼事都要盡善盡美。久而久之,生活便成了負擔,工作當然也毫無意義可言。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我們都應該認識到自己的不完美。全世界最出色的足球選手,10次傳球,也有4次失誤;最棒的股票投資專家,也有馬失前蹄的時候。既然連最優秀的人做自己最擅長的工作都不能盡善盡美,那麼一個普通的人有失誤又有什麼不能原諒的呢?
隻要你知道這世界上沒有什麼會達到“完美”的境地,你就不必設定荒謬的完美標準來為難自己。你隻要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幹好每件事,就已經是很大的成功了。
從前有一位畫家,想畫出一幅人人都喜歡的畫。經過幾個月的辛苦工作,他把畫好的作品拿到市場上去,在畫旁放了一支筆,並附上說明:親愛的朋友,如果你認為這幅畫哪裏有欠佳之筆,請在畫中標上記號。
晚上,畫家取回畫時,發現整個畫麵都塗滿了記號——沒有一筆一畫不被指責。畫家心中十分不快,對自己的畫技深感失望。他決定換一種方法再去試試,於是他又摹了一張同樣的畫到市場上展出。可這一次,他要求每位觀賞者將其最為欣賞的妙筆都標上記號。結果是,一切被指責過的地方,如今全又換上了讚美的標記。
最後,畫家不無感慨地說:“我現在終於明白了,無論自己做什麼,隻要使一部分人滿意就足夠了。因為,在有些人看來是醜的東西,在另一些人的眼裏恰恰是美好的。”
在人生中,你絕對不可能讓所有人都滿意,絕對不可能達到至善至美的境界。完美往往隻會成為人生的負擔,人繃緊了完美的弦,它卻可能發不出音來。
逃離完美,不再等待
世界上根本沒有一次完全準備好的旅途。等你全部準備好了,恐怕事情本身已經沒有任何意義。一個人要想永遠立於不敗之地,光有細致周全的計劃是不夠的,還必須敢於在一次又一次的挑戰中戰勝自己,這種挑戰就包含戰勝自己對完美的追求心。
一位膽小如鼠的騎士將要進行一次遠途旅行。他竭盡所能準備好應付旅途中可能遇到的各種問題。他帶了一把寶劍和一副盔甲,為的是對付他遇到的敵手;一大瓶藥膏,為防止太陽曬傷皮膚或被藤條剮傷皮膚,一把斧子,用來砍木柴;一頂帳篷、一條毯子、鍋和盤子以及喂馬的草料。
他終於上路了——丁丁,當當,咕咕,咚咚,好像一座難以移動的廢物堆。
當他走到一座破木橋的中間時,橋板突然塌陷,他和他的馬都掉入河中,淹死了。臨死前那一刻,他很懊悔,他忘了帶一個救生筏。
故事中的騎士到死也沒有醒悟,他所想到的死因隻會讓他更深一步陷入死亡的深潭。他的無論多麼完美的想法都無法讓他實現對完美的追求,因為,生活中每一件事都想做得完完美美的人,結局注定悲哀。
心理學研究證明,試圖達到完美境界的人與他們可能獲得成功的機會,恰恰成反比。追求完美給人帶來莫大的焦慮、沮喪和壓抑。事情剛開始,他們在擔心著失敗,生怕幹得不夠漂亮而輾轉不安,這就妨礙了他們全力以赴去取得成功。而一旦遭到失敗,他們就會異常灰心,想盡快從失敗的境遇中逃避開去。他們沒有從失敗中獲取任何教訓,而隻是想方設法讓自己避免尷尬的場麵。
很顯然,背負著如此沉重的精神包袱,不用說在事業上謀求成功,而且在自尊心、家庭問題、人際關係等方麵,也不可能取得滿意的效果。他們抱著一種不正確和不合邏輯的態度對待生活和工作,他們永遠無法讓自己感到滿足,每天都是焦灼不安的。
如何從追求盡善盡美的誘惑中擺脫出來,心理學家認為:1.正確評估自己的潛能
既不要估得太高,更不必過於自卑。有一分熱發一分光。你如果事事要求完美,這種心理本身就成為你做事的障礙。不要在自己的短處上去與人競爭,而是要在自己長處上培養起自尊、自豪和工作的興趣。
2.重新認識“失敗”和“瑕疵”
一次乃至多次的失敗並不能說明一個人價值的大小。仔細想一下,如果從不經曆失敗,我們能真正認識生活的真諦嗎?我們也許一無所知,沾沾自喜於愚蠢的無知中。因為成功僅僅隻能堅定期望的信念,而失敗則給了我們獨一無二的寶貴經驗。
人隻有經受住失敗的悲哀才能達到成功的巔峰,亡羊補牢,猶為未晚。更不必要為了一件事未做到盡善盡美的程度而自怨自艾。沒有“瑕疵”的事物是不存在的,盲目地追求一個虛幻的境界隻能是勞而無功。我們不妨問一問:“我們真的能做到盡善盡美嗎?”既然不行,我們就應該盡快放棄這種想法。
3.為自己確定一個短期的目標
尋找一件自己完全有能力做好的事,然後去把它做好。這樣你的心情就會輕鬆自然,辦事也會較有信心,感到自己更有創造力和更有成效。實際上,你不追求出類拔萃,而隻是希望表現良好時,你會出乎意料地取得最佳的成績。
目標切合實際的好處不僅於此,它還為你提供了一個新的起點,能使你循序漸進地摘取事業上的桂冠。同時你的生活也會因此而豐富起來,變得富有色彩,充滿人情味,並不像你原來所想的那樣暗淡。
第九節鏟除浮躁的種子
浮躁心理是造成人們做事目的與結果不一致的常見的原因。具有浮躁心理的人,一味地追求效率和速度,而且做起事來往往既無準備,也無計劃,隻憑腦子一熱,興頭一來就動手去做,他們恨不能一日千裏,一蹴而就,但卻往往事倍功半,結果隻能與成功背道而馳。
所以,生活中,如果我們想取得永恒的成功,就必須靜下心來,擺脫速成心理的牽製,看清人生最根本的目的,一步一個腳印地走下去。隻有這樣,才能達成自己的目的,最終走上成功的道路。
浮躁葬送美好人生
浮躁,乃輕浮急躁之意。一個人如果有輕浮急躁的缺點,是什麼事情也幹不成的。
在現實生活中,也常有人犯浮躁的毛病。他們做事情往往既無準備,又無計劃,隻憑腦子一熱、興頭一來就動手去幹。他們不是循序漸進地穩步向前,而是恨不得一鍬挖成一眼井,一口吃成胖子。結果呢,必然是事與願違,欲速不達。
古時候有兄弟二人,很有孝心,每日上山砍柴賣錢為母親治病。神仙為了幫助他們,便教他們二人,可用四月的小麥、八月的高粱、九月的稻、十月的豆、臘月的雪,放在千年泥做成的大缸內密封四十九天,待雞叫三遍後取出,汁水可賣錢。兄弟二人各按神仙教的辦法做了—缸。待到四十九天雞叫二遍時,老大耐不住性子打開缸,一看裏麵是又臭又黑的水,便生氣地灑在地上。老二堅持到雞叫三遍後才揭開缸蓋,裏邊是又香又醇的酒,所以“酒”與“灑”字差了一小橫。當然,酒字的來曆未必是這樣。但這個故事卻說明了一個深刻的道理:成功與失敗,平凡與偉大,往往沒有多大的距離,就在一步之間,咬緊牙關向前邁一步就成功了;停住了,泄氣了,隻能是前功盡棄。這一步就是韌勁的較量,是意誌力的較量。
有誰能想到顯微鏡的發明者竟是荷蘭西部一個小鎮上的門衛,他叫萬·列文霍克。為了讓時光不會因在門衛這個無所事事的崗位上浪費掉,他選擇了學習用水晶石磨放大鏡片,磨一副鏡片往往需要幾個月的時間,為了不斷提高鏡片的放大度數,他一麵總結經驗,一麵不間斷地磨著。盡管人們不願幹這種單調重複的勞動,但他並不厭倦,幾十年如一日。直到第六十年時,他終於磨出了能放大三百倍的顯微鏡片,使人類第一次發現了細菌。於是他成了舉世聞名的發明家,受到了英國皇家的獎勵。難以想像,六十年的歲月,一種單調的重複勞動,這需要多麼大的韌性!
古人雲:“鍥而不舍,餘石可鏤。鍥而舍之,朽木不折。”成功人士之所以成功的重要秘訣就在於,他們將全部的精力、心力放在同一目標上。許多人雖然很聰明,但心存浮躁,做事不專一,缺乏意誌和恒心,到頭來隻能是一事無成。
你越是急躁,越是在錯誤的思路中陷得更深,也越難擺脫痛苦。
古代有一個年輕人想學劍法。於是,他就找到—位當時武術界最有名氣的老者拜師學藝。老者把一套劍法傳授與他,並叮囑他要刻苦練習。一天,年輕人問老者:“我照這樣練習,需要多久才能夠成功呢?”老者答:“三個月。”年輕人又問:“我晚上不去睡覺來練習,需要多久才能夠成功?”老者答:“三年。”年輕人吃了一驚,繼續問道:“如果我白天黑夜都用來練劍,吃飯走路也想著練劍,又需要多久才能成功?”老者微微笑道:“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