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愕然……年輕人練劍如此,我們生活中要做的許多事情同樣如此。切勿浮躁,遇事除了要用心用力去做,還應順其自然,才能夠成功。
生活中,無論是各不見經傳的普通人,還是聲名顯赫的企業家,都很容易被暫時的勝利衝昏頭腦,在浮躁的心理下步入歧途。所以我們一定要戒除浮躁心理,不要讓它葬送了我們美好的人生。
急於求成的惡果
《孟子·公孫醜上》有則寓言,說的是宋國有個種田人,為了讓自己田裏的禾苗長得快一些,就下到田裏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拔完回到家,他對家人說:“今天累壞了,我幫助田裏的禾苗長高了。”他的兒子聽後,忙到田裏去看,隻見田裏的禾苗全都枯萎了。今天用來比喻強求速成反而壞事的成語“揠苗助長”,就源於這個故事。
急於求成是永遠不會獲得想要的效果的,隻有腳踏實地才能獲得最終的成功。
有一個小朋友,他很喜歡研究生物學、很想知道那些蝴蝶如何從蛹殼裏出來,變成蝴蝶便會飛。
有一次,他走到草原上麵看見一個蛹,便取了回家,然後看著,過了幾天以後,這個蛹出了一條裂痕,看見裏麵的蝴蝶開始掙紮,想抓破蛹殼飛出來。
這個過程達數小時之久,蝴蝶在蛹裏麵很辛苦地拚命掙紮,怎麼也沒法子走出來。這個小孩看著看著不忍心,就想不如讓我幫幫它吧,便隨手拿起剪刀在蛹上剪開,使蝴蝶破蛹而出。
但蝴蝶出來以後,因為翅膀不夠力,變得很臃腫,飛不起來。
蝴蝶以後再也飛不起來,隻可以在地上爬,因為它還沒有經過自己奮鬥,將蛹打開然後飛出來這個過程。
從這個脫蛹而出的故事中,我們能得到什麼樣的啟示?
那隻蝴蝶在蛹裏麵要破開蛹飛出來的時候,在最後的幾小時中,要很辛苦地掙紮,而掙紮過程實際上是鍛煉它那一對翅膀的過程,亦是看它身體能夠縮小的過程。如果通過它的努力,最後它將這個蛹打開裂口,飛出來的時候,它便可以一飛衝天。但是這個小孩幫助它,用剪刀剪開蛹殼,蝴蝶輕而易舉地出來了,可是它的翅膀沒有經過在撕破蛹的過程中奮鬥,是沒有力的。所以這個小孩想幫蝴蝶的忙,結果反害了蝴蝶,是欲速則不達。由此不難看出,急於求成隻會導致最終的失敗,所以我們不妨放遠眼光,注重自身知識的積累,厚積薄發,自然會水到渠成,達成自己的目標。舉一個一般的常識。大家都知道,如果你想上馬一個項目,那麼你必須經過這麼幾個階段:前期的市場調查,詳細考察當前的市場情況,掌握大量的一手資料,作為自己下一步開發項目的基礎;拿出完善的方案,在市場調查的基礎上,經過深思熟慮,形成完善的方案;周密的準備工作,有了方案,就得按照方案,進行事前周密細致的準備工作,包括工具、材料、設備、人員等等各方麵;最後才是認認真真地實施階段。
隻有每一步都做得充分到位,你所要上馬的項目才可能成為一個成功的項目,才能創造效益。要是你有了一個想法,就馬上迫不及待地去進行,那麼,且不要說創造效益,你的本錢能不能保住都是個問題。
蛹化蝶的例子,表麵上是一個自然界生物界裏很小的事實,但是放大至我們的人生,我們的社會,我們今時今日所做的事業,都必須有一個痛苦的掙紮、奮鬥的過程,這個過程本身就是將你鍛煉得堅強,使你成長使你有力的過程。
對於“一萬年太久,隻爭朝夕”的人來說,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欲速則不達”。我們放眼看整個社會,大多數人是知道這個道理,而最終背道而行的仍是大多數人。
造成這種速成心理主要有兩方麵的原因:一則人們過於追求眼前利益,二則為享受生活變成了每個人追求的根本因素。
平時我們看到一些人急於求成的時候,總是以這句話來相告。但叫一個人去接受這句話的時候,卻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很多的人隻把你所說的當作耳邊風,行事依然是我行我“速”,最後隻能是導致失敗。事實上,很多曆史上的名人很多也用過求速成的方法,但在追求過程中,又轉向了下苦功。例如,宋朝的朱夫子是個絕頂聰明之人,他十五六歲就開始研究禪學。而到了中年之時,才感覺到,速成不是創作良方。於是他堅信“欲速成則不達”這句話,之後下苦功,方獲得了一定的成就。他有一句十六字真言:“寧詳毋略,寧近毋遠,寧下毋高,寧拙毋巧。”
為什麼當今的人卻無法做到這一點呢?因為當前更多人信奉的是:“隨主流而不求本質。”
在追求的過程中喪失了自己的目的性,不追求人生最根本的目的,轉而追求一些形式上的成功,正如一句話中所說的,瞬間的成就可以使人獲得短暫的名利,但如果談起永恒,無非隻是皮毛之舉。如果我們要成就一番事業,就必須靜下心來,腳踏實地,擺脫速成心理的牽製,看清人生最根本的目的,一步一個腳印地走下去。
“涓流積至滄溟水,拳石壘成泰華岑。”這一出自宋代陸九淵《鵝湖教授兄韻》的詩句勸喻人們:涓涓細流彙聚起來,就能形成蒼茫大海;拳頭大的石頭壘積起來,就能形成泰山和華山那樣的巍巍高山。隻要我們勤勉努力,腳踏實地,持之以恒,不論自身條件與客觀條件如何,都能走上成才建業之路。
傾聽內心寧靜的聲音
一位長者問他的學生:你心目中的人生美事為何?學生列出“清單”一張:健康、才能、美麗、愛情、名譽、財富……誰料老師不以為然地說:你忽略了最重要的一項——心靈的寧靜,沒有它,上述種種都會給你帶來可怕的痛苦!
繁忙緊張的生活容易使人心境失衡,如果患得患失,不能以寧靜的心靈麵對無窮無盡的誘惑,就會感到心力交瘁或迷惘躁動。
唯有寧靜的心靈,才不眼熱權勢顯赫,不奢望金銀成堆,不乞求聲名鵲起,不羨慕美宅華第,因為所有的眼熱、奢望、乞求和羨慕,都是一廂情願,隻能加重生命的負荷,加速心力的浮躁,而與豁達康樂無緣。
很多時候,我們的內心都為外物所遮蔽、掩飾,浮躁的心情占領了我們整顆心,因此在人生中留下許多遺憾:在學業上,由於我們還不會傾聽內心的聲音,所以盲目地選擇了別人為我們選定的,他們認為最有潛力與前景的專業;在事業上,我們故意不去關注內心的聲音,在一哄而起的熱潮中,我們也去選擇那些最為眾人看好的熱門職業;在愛情上,我們常因外界的作用扭曲了內心的聲音,因經濟、地位等非愛情因素而錯誤地選擇了愛情對象……我們都是現代人,現代人慣於為自己做各種周密而細致的盤算,權衡著可能有的各種收益與損失,但是,我們唯一忽視的,便是去聽一聽自己內心的聲音。
我們很忙,行色匆匆地奔走於人潮洶湧的街頭,浮躁之心攸然而生,這也是我們不去傾聽內心聲音的一個緣由。我們找不到一個可以冷靜駐足的理由和機會。現代社會在追求效率和速度的同時,使我們作為一個人的優雅在逐漸喪失。那種恬靜如詩般的歲月在現代人已成為最大的奢侈和批判對象。內心的聲音,便在這種繁忙與喧囂中被淹沒。物的欲望在慢慢吞噬人的性靈和光彩,我們留給自己的內心空間被壓榨到最小,我們狹隘到已沒有“風物長宜放眼量”的胸懷和眼光。我們開始患上種種千奇百怪的心理疾病,心理醫生和谘詢師在我們的城市也漸漸走俏,我們去求醫,去問診,然後期待在內心喑啞的日子裏尋求心靈的平衡。
老街上有一位老鐵匠。由於早已沒人需要打製的鐵器,現在他改賣鐵鍋、斧頭和拴小狗的鏈子。
他的經營方式非常古老和傳統。人坐在門內,貨物擺在門外,不吆喝,不還價,晚上也不收攤。你無論什麼時候從這兒經過,都會看到他在竹椅上躺著,手裏是一個半導體,身旁是一把紫砂壺。
他的生意也沒有好壞之說。每天的收入正夠他喝茶和吃飯。他老了,已不再需要多餘的東西,因此他非常滿足。
一天,一個文物商從老街上經過,偶然看到老鐵匠身旁的那把紫砂壺,因為那把壺古樸雅致,紫黑如墨,有清代製壺名家戴振公的風格。他走過去,順手端起那把壺。
壺嘴內有一記印章,果然是戴振公的。商人驚喜不已。因為戴振公在世界上有捏泥成金的美名,據說他的作品現在僅存3件,一件在美國紐約州立博物館裏;一件在台灣故宮博物院;還有一件在泰國某位華僑手裏,是1993年在倫敦拍賣市場上以16萬美元的拍賣價買下的。
商人端著那把壺,想以10萬元的價格買下它。當他說出這個數字時,老鐵匠先是一驚,後又拒絕了,因為這把壺是他爺爺留下的,他們祖孫三代打鐵時都喝這把壺裏的水,他們的汗也都來自這把壺。
壺雖沒賣,但商人走後,老鐵匠有生以來第一次失眠了。這把壺他用了近60年,並且一直以為是把普普通通的壺,現在竟有人要以10萬元的價錢買下它,他轉不過神來。
過去他躺在椅子上喝水,都是閉著眼睛把壺放在小桌上,現在他總要坐起來再看一眼,這讓他非常不舒服。特別讓他不能容忍的是,當人們知道他有一把價值連城的茶壺後,蜂擁而至,有的問還有沒有其他的寶貝,有的開始向他借錢,更有甚者,晚上推他的門。他的生活被徹底打亂了,他不知該怎樣處置這把壺。
當那位商人帶著20萬元現金,第二次登門的時候,老鐵匠再也坐不住了。他招來左右店鋪的人和前後鄰居,拿起一把斧頭,當眾把那把紫砂壺砸了個粉碎。
現在,老鐵匠還在賣鐵鍋、斧頭和拴小狗的鏈子,據說他已經102歲了。
寧靜可以沉澱出生活上許多紛雜的浮躁,過濾出淺薄粗率等人性的雜質,可以避免許多魯莽、無聊、荒謬的事情發生。寧靜是一種氣質、一種修養、一種境界、一種充滿內涵的悠遠。
安之若素,沉默從容,往往要比氣急敗壞、聲嘶力竭更顯涵養和理智。
第十節遠離貪婪的黑洞
曾經有人說:欲望像海水,喝得越多,越是口渴。欲望過多,不加節製,就變成了貪婪。貪婪並非遺傳所致,是個人在後天環境中受病態文化的影響,形成自私、攫取、不滿足的價值觀而出現的不正常的行為。貪婪沒有滿足的時候,越加滿足,胃口就越大。貪婪的人每天生活在殫精竭慮、費盡心機的算計中,更有甚者可能會不擇手段,走向極端。所以在生活中,我們要遠離貪婪的黑洞,放平心態,隻有這樣我們才能輕鬆地麵對得與失的每一刻,平靜地對待人生的每一個起伏。
貪婪滋生禍端
叔本華說,意誌創造了世界卻對人的自身無補,人們永遠無法滿足自己的欲望,永遠受到欲望的煎熬,而這則是人生悲劇的根源。也有人說人的心靈之所以走入困惑本質源於欲望。其實欲望並非萬惡之源,它既能使人墮落,又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假如每個人都進入無知無欲的狀態,那社會以及整個人類都會倒退,甚至再度回到小國寡民的社會之中去。
但是這裏所說的人不能沒有欲望並不代表人隻能有欲望,最關鍵的是要做到欲與望的平衡。
然而人的欲望總在潛移默化中膨脹。
有一個男人,經過了自己的艱苦努力,終於擁有了自己的事業和家庭,房子,車子在他的生活中樣樣齊全,而投身商海這麼多年,沒日沒夜的奔波,操勞的他,有一天終於感覺累了,疲倦了,看著漸漸發福的太太,由不得感歎道:“太太,在這個社會上,我們也算小富有餘了,我想好好休整一年,然後去找個簡單的工作。”
太太不滿:“作為男人,要有遠大誌向,不能稍富即安,我們離真正的富翁還差太遠。”
太太的話像針般又一次深深地紮進男人的心中,男人的尊嚴在那一刻激靈了一下,人活著究竟為什麼,就為那些花花綠綠的鈔票,他頭一次迷茫了。
然而未等他再展宏圖,他卻轟然倒下了,莫名其妙的消瘦,胸部長時間的憋悶,讓他不得不去醫院檢查,檢查的結果讓他頭暈目眩,診斷書清晰的寫著兩個字:肺癌。他差點跌坐在椅子上,醫生握著他的手,安慰他:“慢慢調養,保持快樂的心情。”
回到家中,他感覺房子突然間變小了,太太也變得陌生好像不認識了,整天一句話也不說,常常麵對著窗外的小鳥發呆,自己再也飛不高了,什麼創業,什麼人生,什麼追求,此刻都失去了意義。
終於有一天,他頭也不回地走了,留給他妻子的隻是一頁白紙的留言:欲望是滋生禍端的根源。
他的妻子看到這短短的幾個字,沒有說一句話,隻是淚流滿麵。
欲望,永不滿足的欲望,一方麵是人們不懈追求的原動力。成就了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的箴言;另一方麵也詮釋了“有了千田想萬田,當了皇帝想成仙”、“人心不足蛇吞象”的人性中的致命弱點。
正如宋學大家程頤所講:“一念之欲不能製,而禍流於滔天。”古往今來,貪婪成性的大有人在,因貪婪而身敗名裂、甚至招致殺身之禍的人就更是不勝枚舉了。而驅使他們做出種種抉擇的惟一動力便是貪婪的心態。恩格斯曾鮮明地指出:卑劣的貪欲是文明時代從它存在的第一日起直至今日的動力;財富,財富,第三還是財富,——不是社會的財富,而是這個微不足道的單個的個人的財富。這就是文明時代惟一的、具有決定意義的目的。
不要被貪念打敗
物欲是一個信念的動力,但欲望太盛的人也常會因其貪得無厭而被欲望的重負活活壓死。
1856年,俄亥俄州的亞曆山大商場發生了一起盜竊案,共失竊8隻金表,損失16萬美金,在當時,這是相當龐大的數目。
就在案子尚在偵破中,紐約商人羅森到此地批貨,隨身攜帶了4萬美元現金。當他到達下榻的酒店後,先辦理了貴重物品的保存手續,接著將錢存進了酒店的保險櫃中,隨即出門去吃早餐。
在咖啡廳裏,他聽見鄰桌的人在談論前陣子的金表盜竊案,因為是當時的新聞,這個商人並沒有太在意。
中午吃飯時,他又聽見鄰桌的人談及此事,他們還說有人用1萬美元買了兩隻金表,轉手後淨賺3萬美元,其他人紛紛投以羨慕的眼光說:“如果讓我遇上,不知道該有多好!”
然而,羅森聽到後,卻懷疑地想:“哪有這麼好的事?”
到了晚餐時間,金表的話題居然再次在他耳邊響起,等到他吃完飯,回到房間後,忽然接到一個神秘的電話:“你對金表有興趣嗎?老實跟你說,我知道你是做大買賣的商人,這些金表在本地並不好脫手,如果你有興趣,我們可以商量看看,品質方麵,你可以到附近的珠寶店鑒定,如何?”
羅森聽到後,不禁怦然心動,他想這筆生意可獲取的利潤比一般生意優厚許多,所以他便答應與對方會麵詳談,結果以4萬美元買下了傳說中被盜的8隻金表中的3隻。
但是第二天,他拿起金表仔細觀看後,卻覺得有些不對勁,於是他將金表帶到熟人那裏鑒定,沒想到鑒定的結果是,這些金表居然都是假貨,全部隻值2 000美元而已。直到這幫騙子落網後,商人才明白,從他一進酒店存錢,這夥騙子就盯上了他,而他一整天聽到的金表話題,也是他們故意安排設計的。
歹徒的計劃是,如果第一天羅森沒有上當,接下來,他們還會有許多花招準備誘騙他,直到他掏出錢為止。
因為貪私,而迷失方向的人比比皆是;因為貪圖,而喪失天良的人也隨處可見。貪欲不僅可怕,也是導致許多人失敗的原因。
在巴拉圭有一對即將結婚的未婚夫妻,很高興地大喊大叫、相互擁抱,因為他們中了一張高額彩券,獎金是7.5萬美金。
可是,這對馬上要結婚的新人,在中獎後隔天,就為了“誰該擁有這筆意外之財”而鬧翻了。兩人大吵一架,並不惜撕破臉,鬧上法庭。為什麼呢?因為這張彩券當時是握在未婚妻的手中,但是未婚夫則氣憤地告訴法官:“那張彩券是我買的,後來她把彩券放入她的皮包內,但我也沒說什麼,因為她是我的未婚妻嘛!可是,她竟然這麼無恥、不要臉,居然敢說彩券是她的,是她買的!”
這對未婚夫妻在公堂上大聲吵鬧,各說各話,絲毫不妥協、不讓步,所以也讓法官傷透腦筋。最後,法官下令,在尚未確定誰是誰非之時,發行彩券單位暫時不準發出這筆獎金!而兩位原本馬上要結婚的佳偶因爭奪獎券的歸屬而變成怨偶,雙方也決定取消婚約。
有人說:“結婚,經常不是為了錢;離婚,卻是經常為了錢!”
的確,人的私心、貪婪,常使人跌倒,重重地跌在自己惡念的禍害裏。
事實上,我們所擁有的,並不少,而僅僅因為欲望太多就使自己不滿足,甚至憎恨別人所擁有的或期望比別人擁有更多,以致心裏產生憂愁、憤怒和不平衡;欲望太多,就會導致心理貧窮!
托爾斯泰說:“欲望越小,人生就越幸福”,同理,我們也可以說欲望越大,就越容易致禍,的確,古往今來,多少人欲壑難填,多少人被貪婪打敗,所以,生活中,我們一定要減輕欲望,懂得舍棄,隻有這樣才能從貪婪中解脫,從而獲得心裏安寧。
心靈載不動太多的沉重
湯瑪斯·富勒說:“滿足不在多加燃料,而在於減少火苗;不在於累積財富,而在於減少欲念。”
貪欲會使人的精力和體力雙重透支。放下貪欲,追求平實簡樸的生活,是獲得快樂的最簡單的方法。
當欲望產生時,再大的胃口都無法填滿,貪多的結果隻會無窮盡的煩惱和麻煩。學會接納自己、欣賞自己、使我們從欲念的無底深淵中得到釋放與自由,是快樂的始發站。
據說上帝在創造蜈蚣時,並沒有為它造腳,但是它仍可以爬得和蛇一樣快速。有一天,它看到羚羊、梅花鹿和其他有腳的動物都跑得比它還快,心裏很不高興,便嫉妒地說:“哼!腳愈多,當然跑得愈快。”
於是,它向上帝禱告說:“上帝啊!我希望擁有比其他動物更多的腳。”
上帝答應了蜈蚣的請求。他把好多好多的腳放在蜈蚣麵前,任憑它自由取用。
蜈蚣迫不及待地拿起這些腳,一隻一隻地往身體貼上去,從頭一直貼到尾,直到再也沒有地方可貼了,它才依依不舍地停止。
它心滿意足地看著滿身是腳的自己,心中暗暗竊喜:“現在我可以像箭一樣地飛出去了!”
但是,等它一開始要跑步時,才發覺自己完全無法控製這些腳。這些腳劈裏啪啦地各走各的,它非得全神貫注,才能使一大堆腳不致互相絆跌而順利地往前走。
這樣一來,它走得比以前更慢了。
過度的欲望讓蜈蚣步伐緩慢、舉步維艱,而人的心裏一旦產生的過分的欲望,終有一天,也會產生超載的現象,而這種負荷的結果是不堪設想的。
有一位禁欲苦行的修道者,準備離開他所住的村莊,到無人居住的山中去隱居修行,他隻帶了一塊布當作衣服,就一個人到山中居住了。
後來他想到當他要洗衣服的時候,他需要另外一塊布來替換,於是他就下山到村莊中,向村民們乞討一塊布當作衣服,村民們都知道他是虔誠的修道者,於是毫不考慮地就給了他一塊布,當作換洗穿的衣服。
當這位修道者回到山中之後,他發覺在他居住的茅屋裏麵有一隻老鼠,常常會在他專心打坐的時候來咬他那件準備換洗的衣服,他早就發誓一生遵守不殺生的戒律,因此他不願意去傷害那隻老鼠,但是他又沒有辦法趕走那隻老鼠,所以他回到村莊中,向村民要一隻貓來飼養。
得到了一隻貓之後,他又想了——“貓要吃什麼呢?我並不想讓貓去吃老鼠,但總不能跟我一樣隻吃一些水果與野菜吧!”於是他又向村民要了一隻乳牛,這樣那隻貓就可以靠牛奶維生。
但是,在山中居住了一段時間以後,他發覺每天都要花很多的時間來照顧那隻母牛,於是他又回到村莊中,他找到了一個可憐流浪漢,於是就帶著這無家可歸的流浪漢到山中居住,幫他照顧乳牛。
那個流浪漢在山中居住了一段時間之後,他跟修道者抱怨說:“我跟你不一樣,我需要一個太太,我要正常的家庭生活。”
修道者想一想也是有道理,他不能強迫別人一定要跟他一樣,過著禁欲苦行的生活……這個故事就這樣繼續演變下去,你可能也猜到了,到了後來,也許是半年以後,整個村莊都搬到山上。而這個修道者的最初的願望也不可能實現了,一切都是因為欲望。欲望就像是一條鎖鏈,一個牽著一個,永遠都不能滿足。
我們每個人都有欲望,但欲望太多了,人生就會變得疲憊不堪。每個人都應學會輕載,更應當學會知足常樂,因為心靈之舟載不動太多的重荷。
知足常樂,不做欲望的仆人
法國傑出的哲學家盧梭用一句特別精典的話形容現代人的物欲,他說:“10歲時被點心、20歲被戀人、30歲被快樂、40歲被野心、50歲被貪婪所俘虜。人到什麼的時候才能隻追求睿智呢?”的確人心不能清淨,是因為物欲太盛。人生在世,不能沒有欲望。然而,物欲太強,你就會淪為欲望的仆人,一生也不會輕鬆。
從前,一個想發財的人得到了一張藏寶圖,上麵標明了在密林深處的一連串寶藏。他立即準備好了一切旅行用具,特別是他還找出了四五個大袋子用來裝寶物。一切就緒後,他進入了那片密林。他斬斷了擋路的荊棘,淌過了小溪,冒險衝過了沼澤地,終於找到了第一個寶藏,滿屋的金幣熠熠奪目。他急忙掏出袋子,把所有的金幣裝進了口袋。離開這一寶藏時,他看到了門上的一行字:“知足常樂,適可而止。”
他笑了笑,心想,有誰會丟下這閃光的金幣呢?於是,他沒留下一枚金幣,扛著大袋子來到了第二個寶藏,出現在眼前的是成堆的金條。他見狀,興奮得不得了,依舊把所有的金條放進了袋子,當他拿起最後一條時,上麵刻著:“放棄了下一個屋子中的寶物,你會得到更寶貴的東西。”
他看了這一行字後,更迫不及待地走進了第三個寶藏,裏麵有一塊磐石般大小的鑽石。他發紅的眼睛中泛著亮光,貪婪的雙手抬起了這塊鑽石,放入了袋子中。他發現,這塊鑽石下麵有一扇小門,心想,下麵一定有更多的東西。於是,他毫不遲疑地打開門,跳了下去,誰知,等著他的不是金銀財寶,而是一片流沙。他在流沙中不停地掙紮著,可是越掙紮他陷得越深,最終與金幣、金條和鑽石一起長埋在了流沙下。
如果這個人能在看了警示後離開的話,能在跳下去之前多想一想,那麼他就會平安地返回,成為一個真正的富翁了。知足,從某種意義上來講,給了自己一個生存的空間,給了自己一條走向成功的道路……
物質上永不知足是一種病態,其病因多是權力、地位、金錢之類引發的。這種病態如果發展下去,就是貪得無厭,其結局是自我爆炸,自我毀滅。
托爾斯泰曾講過這樣的故事:有一個人想得到一塊土地,地主就對他說,清早,你從這裏往外跑,跑一段就插個旗杆,隻要你在太陽落山前趕回來,插上旗杆的地都歸你。那人就不要命地跑,太陽偏西了還不知足。太陽落山前,他是跑回來了,但已精疲力竭,摔個跟頭就再沒起來。於是有人挖了個坑,就地埋了他。牧師在給這個人做祈禱的時候說:“一個人要多少土地呢?就這麼大。”正像《伊索寓言》裏所說的:“有些人因為貪婪,想得到更多的東西,卻把現在所有的也失掉了。”
所以生活中我們應該明白:即使你擁有整個世界,但你一天也隻能吃三餐。這是人生思悟後的一種清醒,誰真正懂得它的含義,誰就能活得輕鬆,過得自在,白天知足常樂,夜裏睡得安寧,走路感覺踏實,驀然回首時沒有遺憾!
唐代偉大的文學家柳宗元曾寫過一篇名為《蟲負蝂傳》的一散文,文中說,有一種善於背負東西的小蟲蟲負蝂,行走時遇見東西就拾起來放在自己的背上,高昂著頭往前走。它的背發澀,堆放到上麵的東西掉不下來。背上的東西越來越多,越來越重,不停止的貪婪行為,終於使它累倒在地。
人赤條條地來去於這個世界上,不可能永久地擁有什麼,當你煞費心機所獲取來的又在自己赤條條地離開之前交給他人的時候,那將是怎樣的一種心態呢!相反,假使我們能對我們現有的一切感到滿足,那麼,我們便會灑脫得自得其樂,幸福也在其中。所以有人提出:“人生是這樣的短暫,我們縱然身在陋巷,也應享受每一刻美好的時光。”
第十一節跳出挫敗的暗溝
《聖經》上說:天堂在你的心中,當然地獄也在。所以,到底是生活在天堂還是地獄,完全取決於你自己。有的人在麵對人生的一次挫折時,就消極失落,灰心喪氣,甚至跌落痛苦的深淵,而從此一蹶不振,這樣的人就是處於挫敗心理狀態的人。如果永遠抱著如此消極的信念,那他的一生將不會再有任何起色,其實,在成敗的道路上,失敗不可避免,隻有放飛心靈,堅定不懈,抱著積極的人生信念,才能戰勝挫折,擁有明天。
失敗就是自己打敗自己
有些人遭受了多次的打擊和挫折,就會喪失奮發向上的激情,就會自我壓製拚搏的欲望,同時封殺自己的信心和勇氣,於是挫敗的心理就由此產生了。
有人曾經用兩種魚做了一個實驗。實驗者用玻璃板把一個水池隔成兩半,把一條鯪魚和一條鰷魚分別放在玻璃隔板的兩側。開始時,鯪魚要吃鰷魚,飛快地向鰷魚遊去,可第一次撞在玻璃隔板上,遊不過去。於是鯪魚又開始了第二次,第三次……一直到第十幾次的攻擊可是結果還是一樣,它永遠也吃不到鰷魚。於是,最終鯪魚放棄了努力,不再向鰷魚那邊遊去。
而讓人吃驚的是,當實驗者將玻璃板抽出來之後,鯪魚也不再嚐試去吃鰷魚!鯪魚失去了吃掉鰷魚的信心,放棄了已經可以達到目的的努力。
其實生活中,又有多少人在犯著和鯪魚一樣的錯誤呢?希臘曾經有這樣一個故事:自古希臘以來,人們一直試圖達到4分鍾跑完1英裏的目標。人們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曾讓獅子追趕奔跑者,但是也沒能4分鍾跑完1英裏。於是,許許多多的醫生、教練員和運動員斷言:要人在4分鍾內跑完1英裏的路程,那是絕不可能的。因為,我們的肺活量不夠,風的阻力又太大。
而當所有人都相信這已經成為一個鐵的規則時,羅傑·班尼斯特用自己的親身經曆擊碎了所有醫生、教練和運動員的斷言,他開創了4分鍾跑完1英裏的記錄。而更令人驚歎的是,在此之後的一年中,又有300名運動員在4分鍾內跑完了1英裏的路程。
由此可見,人的潛能和拚搏的欲望完全可以被一次次的挫折扼殺,回到鯪魚的故事中,我們看到了最可悲的是,玻璃板隔開的不隻是一次弱肉強食的自然法則,而是把心靈的行動欲望和進取精神抹殺了,而這種抹殺的元凶卻是自己。生活中的挫折隨時會有,隨處可見,關鍵看你怎樣對待。
尼采曾把他的哲學歸為一句至理名言:成為你自己。的確,人生的成功與人生的期望密切相關。一個對生活,對自己失去期望的人,永遠不會成功。而一個懂得改變,順勢而生,笑對挫折的人,才會最終把成功擁在懷中。
曾有一次,著名的小提琴家歐利布爾在巴黎舉行一場音樂會,他在小提琴上的A弦突然斷了,可是歐利就用另外的那三根弦演奏完那支曲子。“這就是生活,”愛默生說,“如果你的A弦突然斷了,就在其他三根弦上把曲子演奏完。”
不要在心靈上被打敗
人最怕的就是胡思亂想自我設置障礙,因為這會讓你失去理智,往往會誤入歧途。如果你常在心中對自己說:這樣做可能不對,萬一失敗了怎麼辦。結果還沒去做,就失去信心了,而結局肯定會比你想像的還要糟。
在這樣的心理的支撐下,許多人常走進一種“自我失敗”的思維模式中。在我們現時的生活中,也有許多人會對自己做出一係列不利的推想,結果就真的把自己置於不利的境地。
拿破侖·希爾認為,不管如何失敗,都隻不過是不斷茁壯發展過程中的一幕。
每逢事業一失敗,沒等別人說失敗者自己就會想:我失敗了,從此陽光離我遠去,我再也不會成功了。但如果你知道“一切都不斷在茁壯發展”那麼你也許就不會沉浸於失敗的黑暗之中,甚至還可以創造出另一個機會來,此時成功也不會離你太遙遠了。
很多時候,一個人的苦樂成敗,不在於外物的左右,而在於自己的心態和看待世界的角度,如果你用悲傷的眼光看待生活,那麼你的生活就會暗無天日;如果你用樂觀的眼光看待世界,那麼你就會發現,生活到處充滿成功的喜悅。
一家鐵路公司有一位調車人員傑瑞,他工作相當認真,做事也很負責盡職,得到了老板和同事的肯定。
一天所有職員都趕著去給老板過生日,大家都下了班就急急忙忙地走了。但由於失誤,傑瑞不小心被關在一個待修的冰櫃車裏。傑瑞在冰櫃拚命敲打著喊著,全公司的人都走了,根本沒有人聽得到。傑瑞的手掌敲得紅腫,喉嚨叫得沙啞,也沒人理睬,最後隻是頹然地坐在地上喘息。他愈想愈害怕,心想:冰櫃的溫度隻有華氏零度,如果再不出去,一定會被凍死。
他隻好用發抖的手,找了筆紙來,寫下遺書。
第二天早上,公司的職員陸續來上班。他們打開冰櫃,赫然發現傑瑞倒在地上,他們將傑瑞送去急救,已經有生命跡象。但是大家都很驚訝,因為冰櫃的冷櫃開關並沒有啟動,這巨大的冰櫃也有足夠的氧氣,更令人納悶的是,櫃子的溫度一直是華氏六十一度,但傑瑞竟然給“冰”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