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reference_book_ids\":[7208392286533585959]},{\"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40,\"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5,\"start_container_index\":140,\"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0},\"quote_content\":\"《菜根譚》reference_book_ids\":[7267077380982705167,6838936263853083655,7236253131019914292,7109046350297189383,6857436090370886663,7254873615454178367,7225560265360673804,6992952061541223454]}]},\"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現代卻越來越多的人具有人格障礙,人格障礙是指人的性格特征明顯偏離正常,它是一種心理上的變異,不屬於精神疾病,也不屬於智力缺損,但有人格障礙的人群大多不能被人接受。本章從各個方麵指出了現代人的人格漏洞,並深入實際講述了一些解除人格障礙的方法,幫助人們早日走出人格的誤區,重新撿拾快樂的時光。
第一節走出自閉,沐浴群體陽光
俗話說,“輕霜凍死單根草,狂風難毀萬木林”。自我封閉的人,實際上是在不知不覺中為自己的成功設置了障礙。其實,人生需要朋友,朋友在關鍵的時候可以成為你走向成功的橋梁。
凱思·柯林斯說:“把自己封閉起來,風雨是躲過去了,但陽光也照射不進來。”自我封閉的人是把自己鎖進了墳墓,而能成為掘墓人的,卻隻有自己。打開心靈,才能容納大海,告別自閉,才能沐浴陽光。
自閉摧毀幸福
現代社會,交通、通訊越來越發達,人們的生活的豐富多彩。越來越多的人卻聲稱內心孤獨。一位中學生說,即使是在擁擠的教室、熱鬧的街市和同學的生日聚會上,都能感受到難以排遣的孤獨感。孤獨是一種思想上、情感上無以溝通、無倚無傍、無人理解與認同的感覺。
這種感覺會讓我們心情抑鬱,情緒低沉,久而久之,就會走向自閉。
自閉的人往往深居簡出,與世隔絕。他們更多的注意別人的評價,甚至別人的目光,最後幹脆拒絕與人來往。他們或逃避現實,或期望過高,或孤身不嫁,或推卸義務,總之,他們要達到的結果就是將自己封閉起來。
有一個叫姚勇的個體戶,自從參加一位朋友的生日宴會後,就突然感到莫名恐懼,不敢外出見人,終致無法經營自開的一家百貨店,而閑在家裏。家人也為此整日愁眉不展,後來在朋友的百般追問下他才道出了原因,他對朋友說:“我兩年前下崗,自己開了一家百貨店,生意挺不錯。不久,街坊一位長得挺‘帥’的哥們也開了一家更大的商店,開後不久生意就紅火起來。一次我和他一同去赴一位朋友的生日宴會,都是同行,他大受朋友們的歡迎,不少人爭著和他聊天,像眾星捧月似的,搭理我的人卻很少。於是頓感心中不安,中途退席回家。從此,不時感到惶恐不安,老覺得我絕不可能超過他而感到害怕。開始還隻是怕和他在一起,後來連見到他也害怕,整天擔心他會突然出現在自己麵前。不久,就連顧客上門買東西也感到害怕。無法繼續營業而停業待在家裏,甚至不敢出門會客,如此情況已有一年多了。不知道這種狀況還能持續多久,我老婆現在也不想和我生活在一起了。”
姚勇的遭遇讓我們了解了自閉的可怕。自閉不僅讓自己失去對生活的信心,而且做任何事情都心灰意懶,精神恍惚,最後終致自己不能容納自己,走向極端。
自閉是陽光心靈開放的一劑毒藥,是對自己融入群體的所有機會的封殺,自閉不僅毀掉自己的一生,也會讓周圍的朋友、親人一起憂傷,總之,自閉會葬送一生的幸福。所以,生活在現代生活的快節奏中,我們一定要走出自閉的牢籠,走入群體的海洋。
自閉帶給你的究竟是什麼
每個人活在世上都有追求,並且希望達到完善,這本是一種天性。但人性的曆程始終是得失相隨,難有十全十美的時候,因而每個人也都應該有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才行。特別是當人們遇到挫折或打擊後,應積極努力地將緊張或焦慮心態轉移或發泄出來,防止其持續作用而損害健康。如果人們麵對挫折和打擊,將自己“封閉”起來,甚至消極悲觀,獨居一隅,這樣發展下去,就會構成現代生活易發的“自閉”心理狀態而不能自拔。
暫時的自閉孤獨有時也是一種休息、放鬆及宣泄。但是這種自閉隻能是暫時的,如果長時間陷入其中,必然會導致心靈的失衡,形成好走極端的傾向。而且,長期的封閉會阻隔個人與社會的正常交往。處在封閉環境之中的人,感覺不到封閉,就必然導致精神的萎靡,思維的僵滯,它使人認知狹窄,情感淡漠,人格扭曲,最終可能導致人格異常與變態。
在一家生物公司工作的小張便是這樣的。他是和一名同事一起參加了優秀員工的角逐,但結果是他落選了,他的同事被選上了。小張很不服氣地說:“論能力、論口才,我哪一點比他差?可他選上了,而我卻落榜了。不就是那個副經理是他老鄉嗎,有什麼了不起。”於是,以後的其他的活動他也“不屑”參加。不得不承認,工作裏好多事情也是少不了人情的,有些事情也是依靠人情才能解決的。既然現實已經如此就不得不接納,去坦然麵對。像小張這樣的人一遇到挫折就怨天尤人、一蹶不振,很容易走向自閉。
在社會裏,經曆小張這般遭遇的為數不少。起初,他們都是抱著一腔熱忱,想在工作裏大展身手,但現實卻令他們失望,多少受了點挫折便自暴自棄了,甚至“心如死灰”,似乎“看破了紅塵”、“世人皆醉我獨醒”……這些人大多數在上學期間活潑開朗,隻是到了工作時才“連連受挫”,因此也無意於“爭名奪利”了,也不再“出頭露麵”了,逐漸變得內向、自閉起來。
自我封閉的心理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各個曆史時期、不同年齡層次的人都可能出現,其症狀特點有:不願意與人溝通、害怕和人交流、討厭與人交談,逃避社會,遠離生活,精神壓抑,對周圍環境敏感。由於他們的自我封閉,所以常常忍受著難以名狀的孤獨寂寞。眾所周知,人類的內心世界是由感情凝結而成的,所以我們才能在鄰居或朋友之間建立起誠摯的友誼;才能在夫妻間建立起美滿的婚姻和家庭;社會也才能通過感情的紐帶協調轉動。真摯的感情無影無形,但它卻比任何實際的東西都更有價值。
如果一個人總是將自己封閉在一個狹窄的圈子內,對自己、對社會都沒有好處,所以自閉的人都應走出自我封閉的圈子,注意傾聽自己心靈的聲音並大膽表現它的美好和幸福。
打開自閉心靈,尋找快樂的天堂
一個富翁和一個書生打賭,讓這位書生單獨在一間小房子裏讀書,每天有人從高高的窗外往裏麵遞一回飯。假如能堅持十年的話,這位富翁將滿足書生所有的要求。於是,這位書生開始了一個人在小房子裏的讀書生涯。他與世隔絕,終日隻有伸伸懶腰,沉思默想一會兒。他聽不到大自然的天籟之聲,見不到朋友,也沒有敵人,他的朋友和敵人就是他自己。
很快,這位書生就自動放棄了這一搏。
因為書生在苦讀和靜思中終於大徹大悟:十年後,即便大富大貴又能怎樣?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得到了很多啟發:可以說自從世界上出現人類以來,相互交往就一直存在,即使是病人,聚在一起也比獨處要輕鬆,尤其是現代社會,與世隔絕,獨處一室是非常不切實際的做法,人際關係就像是一盞燈,在人生的山窮水盡處,指引給你柳暗花明的又一村繁華。創造完美的人生就從鋪好你的人脈開始……
張輝在一家公司做一名管理人員。在公司產品遭遇退貨、賠款瀕臨倒閉,公司高層們急得團團轉而又束手無策時,張輝站了出來,提供了一份調查報告,找出了問題的症結。此舉不僅一下子解決了公司的難題,還為公司賺了幾百萬。
因工作出色,張輝深受老總的重視,不久就成為全公司的一顆明星。憑著自己的智慧和膽略,他又為公司的產品打開國內市場,立下了汗馬功勞,兩年時間內為公司賺回幾千萬利潤,成為公司舉足輕重的人物。
張輝躊躇滿誌,以為銷售部經理一職非他莫屬。然而,他沒有被提職。本來公司董事會要提拔他為公司主管銷售的副總經理,卻由於在提名時遭到人事部門的強烈反對而作罷,理由是各部門對他的負麵反應太大,比如不懂人情世故,不和同事交往,驕傲自大……讓這樣一個閉門自封的人進入公司的決策層顯然不太適宜。
銷售部經理一職被別人擔任了,他隻好拱手交出自己創建、自己培養成熟的國內市場。這就好比自己親手種下的果樹上所結的果子被別人摘走一樣,令他非常痛苦和不解。
他不明白,公司怎麼能這樣對待自己呢?自己到底錯在哪裏?後來,還是一個同情他的朋友為他破解了他的迷惑。
難怪那一次,他出去為公司辦理業務,需要一批彙款,在緊要關頭卻遲遲不見公司的彙票,業務活動“泡湯”,令他很難堪。實際上是一個出納員給他穿了一次小鞋。因為,平時他對這個出納不巴結、不獻媚、不送小禮品,也就是說沒有把她放在眼裏。
還有一次他在外辦事,需要公司派人來協助,卻不料人還沒有到,馬上又把人撤回來了,原來是一些資格較老的人覺得他很“孤傲”、“目中無人”,在工作上從不與他們交流……所以想盡辦法拖他的後腿,讓他的工作無法展開。
盡管張輝工作業績輝煌,但他忽視了人際關係的重要性。那些他不熟悉的、不放在眼裏的小人物,在關鍵時刻照樣會壞他的大事,阻礙他在公司的發展和成功。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他隻好傷心地離開了公司。
許多傑出的人士,之所以被能力不如自己的擊垮就是因為不善與人溝通,不注意與人交流,被一些非能力因素打敗,在中國這樣的一個重人情世故的國家,不能融入人群無異於自毀前程,把自己逼入死胡同。
窮困潦倒的英雄,是常見的事,但隻要懂得與群體感情的投資,就能一飛衝天,一鳴驚人。
人是高級的感情動物,注定要在群體中生活,而組成群體的人又處在各種不同的階層和具有屬性,適當時進行感情投資,有利於在社會上建立一個好人緣,隻有人緣好,才能有一個好的形象,你的人際交往才能如魚得水,沒人緣的人自然會常常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
懂得存情的聰明人,平時就很講究感情投資,講究人緣,其社會形象是常人不可比的,遇到困難很容易得到別人的支持和幫助。因此,這樣的聰明者其交友能力都較一般人占有明顯的優勢。
贏得好人緣要有長遠眼光,要在別人遇到困難時主動幫助,在別人有事時不計回報,“該出手時就出手”,日積月累,留下來的都是人緣。
現代人生活忙忙碌碌,沒有時間進行過多的應酬,日子一長,許多原來牢靠的關係就會變得鬆懈,朋友之間逐漸互相淡漠。這是很可惜的。
就像西德尼·史密斯所說:“生命是由眾多的友誼支撐起來的,愛和被愛中存在著最大的幸福。”一個人如果孤立無援,那他一生就很能幸福;一個人如果不能處理好人際關係,就猶如在雷區裏穿行,舉步維艱。“條條大路通羅馬”,而八麵玲瓏的人可以在每條大路上任意馳騁。
第二節不再自私,快樂與人共享
自私是一種潛藏在心靈深處的人的本能欲望,它的存在與表現不為本人所察覺,私欲強的人不顧社會和他人的利益,一味地滿足自己的需求,而在自己私欲得得滿足的時候卻心安理得的享受,所以,自私的人,沒有人願意與其共事,因而他也永遠難以取得成功。
世間成大事的人一般都是做事坦蕩,能克製私欲的君子。
自私就是自毀
盧克萊修說:自私是人類的一種本性,高尚者和卑劣者的區別在於:前者能夠克製這種本性而代之以無私的給予,而後者則任其肆意橫行。
自私是一種極端利己的心理,自私的人不顧他人和社會的利益,隻計較個人得失,不講公德;更有甚至會為私欲鋌而走險,最後受到法律的製裁,自私也是誘發貪婪、嫉妒、報複等病態心理的根源。
曆史一再證明,自私的人是沒有好的結局的,從某種意義來說,自私就是自毀,自私者到最後隻能獨自吞噬惡果。
一個美國士兵在越南戰爭中受傷,成了殘疾人,他不知道父母還肯不肯接受自己,就先給家裏打一個電話:“爸爸,媽媽,我要回家了。但是我有一個戰友在那可惡的戰爭中踩響了一個地雷,少了一條腿和一隻手。他已無處可去,我希望他能和我們一起生活。”
“我們為他感到遺憾,孩子。不過他恐怕不能和我們住在一起,他會給我們造成很大的拖累,我們有我們的生活。”父親的話沒說完,兒子的電話就斷了。幾天後,父母接到警察局打來的電話,被告知他們的兒子墜樓自殺了。悲痛欲絕的父母在停屍房內認出了他們的兒子,他們驚愕地發現:他們的兒子少了一條腿和一隻手。
我們無法想像留給那對父母的是怎樣的悔恨與悲哀,但我們卻能夠深深地意識到自私留給自己心靈以及生活的慘重戕害,然而自私之心不分時空,不分人群,它如影隨形般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中。
從前,有兩位很虔誠、很要好的教徒,決定一起到遙遠的聖山朝聖。兩人背上行囊,風塵仆仆地上路,誓言不達聖山朝拜,絕不返家。
兩位教徒走啊走,走了兩個多星期之後,遇見一位白發年長的聖者。這聖者看到這兩位如此虔誠的教徒千裏迢迢要前往聖山朝聖,就十分感動地告訴他們:“從這裏距離聖山還有十天的腳程,但是很遺憾,我在這十字路口就要和你們分手了。而在分手前,我要送給你們一個禮物!什麼禮物呢?就是你們當中一個人先許願,他的願望一定會馬上實現;而第二個人,就可以得到那願望的兩倍!”
此時,其中一教徒心裏一想:“這太棒了,我已經知道我想要許什麼願,但我不要先講,因為如果我先許願,我就吃虧了,他就可以有雙倍的禮物!不行!”而另外一教徒也自忖:“我怎麼可以先講,讓我的朋友獲得加倍的禮物呢?”於是,兩位教徒就開始客氣起來,“你先講嘛!”“你比較年長,你先許願吧!”“不,應該你先許願!”兩位教徒彼此推來推去。
“客套地”推辭一番後,兩人就開始不耐煩起來,氣氛也變了:“你幹嗎!你先講啊!”“為什麼我先講?我才不要呢!”
兩人推到最後,其中一人生氣了,大聲說道:“喂,你真是個不識相、不知好歹的人,你再不許願的話,我就把你的狗腿打斷、把你掐死!”
另外一人一聽,沒有想到他的朋友居然變臉,竟然來恐嚇自己!於是想,你這麼無情無意,我也不必對你太有情有義!我沒辦法得到的東西,你也休想得到!於是,這一教徒幹脆把心一橫,狠心地說道:“好,我先許願!我希望——我的一隻眼睛一一瞎掉!”
很快地,這位教徒的一個眼睛馬上瞎掉,而與他同行的好朋友,也立刻兩個眼睛都瞎掉!
原本,這是一件十分美好的禮物,可以使兩位好朋友互相共享,但是人的狹隘、自私,左右了自己心中的情緒,所以使得“祝福”變成“詛咒”、使“好友”變成“仇敵”,更是讓原來可以“雙贏”的事,變成兩人瞎眼的“雙輸”!
同樣的時間,不同的地段,自私仍在上演。
有兩個重病人,同住在一家大醫院的小病房裏。房間很小,隻有一扇窗子可以看見外麵的世界。其中一個人,在他的治療中,被允許在下午坐在床上一個小時(有儀器從他的肺中抽取液體)。他的床靠著窗,但另外一個人終日都得平躺在床上。
每當下午睡在窗旁的那個人在那個小時內坐起的時候,他都會描繪窗外景致給另一個人聽。
從窗口可以看到公園裏的湖。湖內有鴨子和天鵝,孩子們在那兒撒麵包片,放模型船,年輕的戀人在樹下攜手散步,在鮮花盛開、綠草如茵的地方人們玩球嬉戲,後頭一排樹頂上則是美麗的天空。
另一個人傾聽著,享受每一分鍾。一個孩子差點跌到湖裏,一個美麗的女孩穿著漂亮的夏裝……他朋友的述說幾乎使他感覺自己親眼目睹外麵發生的一切。
然而,在一個天氣晴朗的午後,他心想:為什麼睡在窗邊的人可以獨享看外頭的權利呢?為什麼我沒有這樣的機會?他覺得不是滋味,他越這麼想,就越想換位子。他一定得換才行!有天夜裏他盯著天花板瞧,另一個人忽然驚醒了,拚命地咳嗽,一直想用手按鈴叫護士來。但這個人隻是旁觀而沒有幫忙——盡管他感覺同伴的呼吸已經停止了。第二天早上,護士來的時候那人已經死了,隻能靜靜地抬走他的屍體。
過了一段時間後,這人開口問,他是否能換到靠窗戶的那張床上。他們搬動了他,幫他換位子,使他覺得很舒服。他們走了以後,他用手肘撐起自己,吃力地向窗外望去……窗外隻有一堵空白的牆。
自私,讓他失去了一個夥伴,自私讓他再也無法領略那如畫的風景,自私讓他的人生之路越走越狹隘,自私,生命不能承受之重!自私,隻會讓我們步入生命的死穀,在人性陰暗的“無間道”中經受著煉獄般的痛苦與煎熬,永遠得不到陽光與雨露的滋潤……學會付出,學會與人分享
俗語說:“贈花予人,手上留香!”學會付出是美好人性的體現,同時也是一種處世智慧和快樂之道。有一句名言說:“人活著應該讓別人因為你活著而得到益處。”學會分享、給予和付出,你會感受到舍己為人,不求任何回報的快樂和滿足。幸福猶如香水,你不可能潑向別人而自己卻不沾幾滴。的確,在生活中,超越狹隘、幫助他人、撒播美麗、善意地看待這個世界……快樂、幸福和豐收會時時與我們相伴。對此,羅曼·羅蘭說得很精彩:“快樂和幸福不能靠外來的物質和虛榮,而要靠自己內心的高貴和正直。”
貝爾太太是美國一位有錢的貴婦有,她在亞特蘭大城外修了一座花園。花園又大又美,吸引了許多遊客,他們毫無顧忌地跑到貝爾太太的花園裏遊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