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在綠草如茵的草坪上跳起了歡快的舞蹈;小孩子紮進花叢中捕捉蝴蝶:老人蹲在池塘邊垂釣;有人甚至在花園當中支起了帳篷,打算在此過他們浪漫的盛夏之夜。貝爾太太站在窗前,看著這群快樂得忘乎所以的人們,看著他們在屬於她的園子裏盡情地唱歌、跳舞、歡笑。她越看越生氣,就叫仆人在園門外掛了一塊牌子,上麵寫著:私人花園,未經允許,請勿入內。可是這一點也不管用,那些人還是成群結隊地走進花園遊玩。貝爾太太隻好讓她的仆人前去阻攔,結果發生了爭執,有人竟拆走了花園的籬笆牆。
後來貝爾太太想出了一個絕妙的主意,她讓仆人把園門外的那塊牌子取下來,換上了一塊新牌子,上麵寫著:歡迎你們、來此遊玩,為了安全起見,本園的主人特別提醒大家,花園的草叢中有一種毒蛇。如果哪位不慎被蛇咬傷,請在半小時內采取緊急救治措施,否則性命難保。最後告訴大家,離此地最近的一家醫院在威爾鎮,驅車大約50分鍾即到。
這真是一個絕妙的主意,那些貪玩的遊客看了這塊牌子後,對這座美麗的花園望而卻步了。
可是幾年後,有人再往貝爾太太的花園去,卻發現那裏因為園子太大,走動的人太少而真的雜草叢生,毒蛇橫行,幾乎荒蕪了。孤獨、寂寞的貝爾太太守著她的大花園,她非常懷念那些曾經來她的園子裏玩的快樂的遊客。
籬笆牆是農家用來把房子四周的空地圍起來的類似柵欄的東西,有的上麵還有荊棘,不小心碰上會紮入。籬笆牆的存在是向別人表示這是屬於自己的“領地”,要進入必須征得自己的同意。貝爾太太用一塊牌子為自己築了一道特別的“籬笆牆”,隨時防範別人的靠近。這道看不見的籬笆牆隻是一種自私的表象,而它隔開的不隻是人的腳步,更是心與心的距離,當所有朋友都遠離,當所有腳步都繞路而行,那麼再美的花又有什麼用,無人分享,就永遠實現它們本身的價值。
有一年的聖誕節,保羅的哥哥送給他一輛新車作為聖誕禮物。聖誕節的前一天,保羅從他的辦公室出來時,看到街上一個小男孩在他閃亮的新車旁走來走去,並不時觸摸它,滿臉羨慕的神情。
保羅饒有興趣地看著這個小男孩。從他的衣著來看,他的家庭顯然不屬於自己這個階層。就在這時,小男孩抬起頭,問道:“先生,這是你的車嗎?”
“是啊,”保羅說,這是“我哥哥送給我的聖誕禮物。”
小男孩睜大了眼睛:“你是說,這是你哥哥給你的,而你不用花一角錢?”
保羅點點頭。小男孩說:“哇!我希望……”
保羅原以為小男孩希望的是也能有一個這樣的哥哥,但小男孩說出的卻是:“我希望自己也能當這樣的哥哥。”
保羅深受感動地看著這個男孩,然後問他:“要不要坐我的新車去兜風?”
小男孩驚喜萬分地答應了。
逛了一會兒之後,小男孩轉身向保羅說:“先生,能不能麻煩你把車開到我家門前?”
保羅微微一笑,他想他理解小男孩的想法:坐一輛大而漂亮的車子回家,在小朋友的麵前是很神氣的事。但他又想錯了。
“麻煩你停在兩個台階那裏,等我一下好嗎?”
小男孩跳下車,三步並作兩步地跑上台階,進入屋內。不一會兒他出來了,並帶著一個顯然是他弟弟的小孩。這個小孩因患小兒麻痹症而跛著一隻腳。他把弟弟安置在下邊的台階上,緊靠著坐下,然後指著保羅的車子說:“看見了嗎?就像我在樓上跟你講的一樣,很漂亮對不對?這是他哥哥送給他的聖誕禮物,他不用花一角錢!將來有一天我也要送你一部和這一樣的車子,這樣你就可以看到我一直跟你講的櫥窗裏那些好看的聖誕禮物了。”
保羅的眼睛濕潤了,他走下車子,將小弟弟抱到車子前排座位上。他的哥哥眼睛裏閃著喜悅的光芒,也爬了上來。於是三個人開始了一次令人難忘的假日之旅。
在這個聖誕節,保羅明白了一個道理:給予真的比接受更令人快樂。
有位名人說:人活著應該讓別人因為你活著而得到益處。的確,學會給予和付出,你會感受到舍己為人,不求任何回報的快樂和滿足。一位兒童教育家說:“隻知索取,不知付出;隻知愛己,不知愛人,是當前獨生子女的通病。”學會付出是人類光輝燦爛人性的體現,同時也是一種處世智慧和快樂之道。
即使你擁有金錢、愛情、榮譽、成功和刺激,也許你還不會有快樂。快樂是人生的至高追求,隻有給予和付出,你才能實現這一追求。
海倫·凱勒曾說:“任何人出於他的善良的心,說一句話有益的話,發出一次愉快的笑,或者為別人鏟平粗糙不平的路,這樣的人就會感到歡欣是他自身極其親密的一部分,以至使他終身去追求這種歡欣。”的確,在生活中,從一個表情、一句問候、一個眼神、一件小事開始,學會付出,善意地看待這個世界,快樂會時時與我們相伴。說到底,擁有快樂其實很簡單。對此,還是羅曼·羅蘭說得精彩:“快樂不能靠外來的物質和虛榮,而要靠自己內心的高貴和正直。”
付出愛心,你就種下希望
哈伯德說:“聰明人都明白這樣一個真理——幫助自己的唯一辦法,就是去幫助別人”。的確,為別人付出愛心,就種下一片希望,也就會品嚐到豐收的喜悅。
有一位盲人,在夜晚走路時手裏總是提著一個明亮的燈籠。別人看了感到很好奇,就問他:“你自己根本看不見,為什麼還要打著燈籠走路呢?”
盲人回答說:“這個道理很簡單,我提上燈籠並不是給自己照路的,而是為別人提供光明,幫助別人看清道路。不過,我這樣幫助別人的結果,其實也是等於幫助了自己。正是因為我手裏提著燈籠,別人就容易看見我,不會撞到我身上,這樣就可以保護我自己的安全了。”
幫助別人,給予別人方便,才會得到別人的幫助,給自己也帶來方便。因為人們都有“相互回報”的心理,你對別人的慷慨付出往往也會得到別人的無償回報。
一天,一個貧窮的小男孩為了攢夠學費正挨家挨戶地推銷商品。勞累了一整天的他此時感到十分饑餓,但摸遍全身,卻隻有一角錢。怎麼辦呢?他決定向下一戶人家討口飯吃。當一位一天,一個貧窮的小男孩為了攢夠學費正挨家挨戶地推銷商品。勞累了一整天的他此時感到十分饑餓,但摸遍全身,卻隻有一角錢。怎麼辦呢?他決定向下一戶人家討口飯吃。當一位美麗的女孩打開房門的時候,這個小男孩卻有點不知所措了,他沒有要飯,隻乞求給他一口水喝。這位女孩看到他很饑餓的樣子,就拿了一大杯牛奶給他。男孩慢慢地喝完牛奶,問道:“我應該付多少錢?”年輕女子回答道:“一分錢也不用付。媽媽教導我們,施以愛心,不圖回報。”男孩說:“那麼,就請接受我由衷的感謝吧!”說完男孩離開了這戶人家。此時,他不僅感到自己渾身是勁兒,而且還看到上帝正朝他點頭微笑。其實,男孩本來是打算退學的。
數年之後,那位年輕女子得了一種罕見的重病,當地的醫生對此束手無策。最後,她被轉到大城市醫治,由專家會診治療。當年的那個小男孩如今已是大名鼎鼎的霍華德·凱利醫生了,他也參與了醫治方案的製定。當看到病曆上所寫的病人的來曆時,一個奇怪的念頭霎時間閃過他的腦際。他馬上起身直奔病房。
來到病房,凱利醫生一眼就認出床上躺著的病人就是那位曾幫助過他的恩人。他回到自己的辦公室,決心一定要竭盡所能來治好恩人的病。從那天起,他就特別地關照這個病人。經過艱辛努力,手術成功了。凱利醫生要求把醫藥費通知單送到他那裏,在通知單的旁邊,他簽了字。
當醫藥費通知單送到這位特殊的病人手中時,她不敢看,因為她確信,治病的費用將會花去她的全部家當。最後,她還是鼓起勇氣,翻開了醫藥費通知單,旁邊的那行小字引起了她的注意,她不禁輕聲讀了出來:“醫藥費——一滿杯牛奶。霍華德·凱利醫生”
梵界講究善惡輪回,因果報應。其實在現實生活中,這種所謂的“因果報應”隻不過是心存感激的受惠者對施惠者的一種報償麵已。對他人施予善行,往往能收以別人更加豐厚的回報。明智的父母都懂得讓孩子奉獻自己的愛心,幫助別人。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而我們為別人付出的時候,本身就體驗到了生命的快樂和富足。下麵要講的一個故事,再一次說明了這一點。
多年以前,在荷蘭一個小漁村裏,一個勇敢的少年以自己的實際行動使全世界的人們懂得了無私奉獻的報償。
由於全村的人們都以打魚為生,而海麵上瞬息萬變,危機四伏。因此為了應對突發海難,人們建立了自願緊急救援隊。
在一個漆黑的夜晚,海麵上烏雲翻滾,狂風怒吼,巨浪掀翻了一條漁船,船員的生命危在旦夕。他們發出了SOS的求救信號。救援隊的船長聽到了警報,火速召集自願緊急救援隊的成員,乘著劃艇,衝入了洶湧的海浪中。憂心忡忡的村民們都聚集在海邊,翹首眺望著雲譎波詭的海麵,他們每人都舉著一柄提燈,為救援隊照亮返回的路。
一個小時之後,救援隊的劃艇終於衝破濃霧,乘風破浪,向岸邊駛來。村民們喜出望外,歡呼著跑上前去迎接。當他們精疲力竭地跑到海灘後,卻聽到自願救援隊的隊長宣布:由於救援船容量的限製,無法搭載所有遇險的人,無奈隻得留下其中的一個人;否則救援船就會翻覆,那樣所有的人都活不了了。
剛才還歡欣鼓舞的人們頓時安靜下來,才落下的心又懸到了嗓子眼兒,人們又陷入了慌亂與不安之中。這時,救援隊長開始組織另一隊自願救援者前去搭救那個最後留下來的人。16歲的漢斯自告奮勇地報了名。他的母親忙抓住了他的胳膊,用顫抖的聲音說:“漢斯,你不要去。你知道,10年前,你的父親就是在海難中喪生的,而3個星期前你的哥哥保羅也出了海,可是到現在連一點消息也沒有。孩子,你現在是我惟一的依靠了!求求你千萬不要去!”
看著母親那日見憔悴的麵容和近乎乞求的眼神,漢斯心頭一酸,淚水在眼中直打轉,但是他強忍住沒讓它流下來。“媽媽,我必須去!”他堅定地答道,“媽媽,您想想,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說‘我不能去,讓別人去吧!’那情況將會怎樣呢?媽媽,您就讓我去吧,這是我的責任。隻要有人要求救援,我們就得竭盡全力地去履行我們的義務。”漢斯張開雙臂,緊緊地擁吻了一下他的母親,然後義無反顧地登上了救援隊的劃艇,衝人無邊無際的黑暗之中。10分鍾過去了,20分鍾過去了……一小時過去了。這一個小時,對憂心忡忡的漢斯的母親來說,真是太漫長了。終於,救援船再次衝破迷霧,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隻見漢斯正站在船頭向岸上眺望。救援隊長把手握成喇叭狀,向漢斯高聲喊道:“漢斯,你找到留下來的那個人了嗎?”
漢斯高興地大聲回答:“我們找到他了,隊長。請您告訴我媽媽,他就是我的哥哥——保羅!”
隻有你付出愛心,你才能有收獲希望,隻有在別人困難的時候,毫不猶豫地伸出救援的雙手,在你困難時,你才能得到更多的幫助。
第三節握別自負,不學夜郎自大
自負心理就是盲目自大,過高的不切實際的評估自己的能力,以致失去自知。自負者通常以自我為中心,孤傲,自大是他們慣有的常態,但是自負最終會讓人付出慘重的代價。所以,隻有握別自負從孤芳自賞中清醒過來,才能開創人生輝煌。
自負能奪走生命
有人說,自負是我們自掘的一個陷阱,當我們得意忘形的時候,常常墮入其中。自負的人往往自欺欺人,吞掉了苦果還要裝出甜蜜的樣子,自負害人,它甚至能奪走人的生命。
當許明自殺的消息傳遍整個大學校園的時候。人們不禁為之震驚,尤其是熟悉許明的同學、老師和老鄉,更為他的輕率而備感痛心。
許明4年前以省第一的成績考入這所重點大學的。進校後,學校領導、老師對他倍加重視,他們說“終於有機會發放5000元的狀元獎金了”。僅他個人的宣傳就搞了半學期,許明成為了全校聞名的人物,全校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老師的寵愛、同學的羨慕以及一些人的吹捧,讓許明有了飄飄然的感覺。他想當然地認為自己是最棒的,從此,他變得極其自負高傲。老師的話他有時還能聽進去一些,同學的話他從來就不聽完,還總是借機嘲笑、貶低別的同學,對什麼事都嗤之以鼻。由於他的過分自負,他沒有一個朋友,孑然一身更讓他誰也瞧不上眼。每天他想著頭頂上省狀元的桂冠,自鳴得意。他經常因為覺得老師講課講得不好而不去上課,他從不參加集體活動。他時常沉浸於武俠小說、言情小說的世界裏而混沌度日。老師為他的滑坡而擔憂,經常勸導他要戒驕戒躁,可是他總是把老師的話當作耳邊風,他自負地認為,自己這麼聰明,對付那些考試是小菜一碟。就這樣,雖然他從未在期末考試中持“紅燈”,但成績不容他樂觀。自己得不到獎學金,他就說別人隻會讀死書;自己評不上優秀稱號,他就說別人隻會溜須拍馬、籠絡人心。
到了大四,保研名單上自然沒有他。他隻有兩條路可以走,考研,或找工作。然而他仍自負地認為,自己是省狀元,我不上研究生誰上。於是,他自負地向全班同學宣稱他要考上全國最著名大學的計算機碩士研究生。從此,他也能起早貪黑地學習了,無奈,由於大學期間專業功底太差,他學習起來總是力不從心。3月份公布成績時他的專業課均沒有上線,這無疑是當頭一棒。他拿到成績通知單時如霜打的茄子一般。第二天早上,人們在14層高的辦公樓前發現了許明的屍體,他的口袋裏裝著一份浸透了鮮血的成績通知單和一封遺書。他說:“因為我知道自己再也驕傲不起來了,對我而言,沒有了驕傲就如同剝奪了自己的生命。”
我們在深深惋惜許明年輕的生命的同時,更察覺了人性的深處的悲哀,也許許明到最後也不知道是自負讓他失去了生存的勇氣,是自負剝奪他的生存的欲望。
大文豪王爾德說:“人們把自己想得太偉大時,正是以顯示本身的渺小。”“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誰也不是常勝將軍。自負者習慣沉浸於虛無的勝利幻想中,他們常常因為一次的成功就自我滿足,眼前顯現的永遠是早已逝去的鮮花與掌聲。他們把別人給予他們的榮譽看作是理所當然的,他們不能靜下心來想一想如今自己都做了些什麼,都收獲了什麼。自負者總認為曾經的成功能長久,總認為別人一直會甘拜下風。所以,他們自視清高、目中無人,更有甚者非但自己不思進取,還伺機嘲諷別人的努力,最終導致了正常心理的扭曲。
盲目自負讓你失去更多
許多人總是把自負當成是激勵自己繼續努力和賴以為生的精神動力,事實上,自負是一種精神與心靈上的盲目。
盲目的自負,會使會看不到自己的不足,容易失敗。所以我們應該盡量減少這種盲目的自負,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麵去做。
第一個方麵,對別人的批評虛心接受。自負者的致命弱點是不願改變自己的態度或接受別人的觀點,接受批評即是針對這一弱點提出的方法。它並不是讓自負者完全服從於他人,隻是要求他們能夠接受別人的正確觀點,通過接受別人的批評,改變過去固執己見、唯我獨尊的形象。
比爾·蓋茨曾說:“如果我們有了一點成功便覺得了不起,這是不可取的行為。然而如果我們為自己的成功自鳴得意時,有一個人來教訓我們一番,那麼,我們就可以稱之幸運了。”
肖恩是一個剛剛畢業的大學生,不但麵貌英俊。而且熱情開朗。他決定找一份與人交往的工作,以發揮自己的長處。很快,他就得到一個好機會——一家五星級賓館正在招聘前台工作人員。
肖恩決定去試試。於是第二天清早就去了那家賓館。主持麵試的經理接待了他。看得出來,經理對肖恩俊朗的外表和富有感染力的熱情相當滿意。他拿定主意,隻要肖恩符合這項工作的幾個關鍵指標的要求,他就留下這個小夥子。
他讓肖恩坐在自己對麵,並且開門見山地說:“我們賓館經常接待外賓,所有前台人員必須會說四國語言,這一指標你能達到嗎?”
“我大學學的是外語,精通法語、德語、日語和阿拉伯語。我的外語成績是相當優秀的,有時我提出的問題,教授們都支支吾吾答不上來。”肖恩回答說。事實上,肖恩的外語成績並不突出,他是為了獲取經理的信賴,自己標榜自己。但顯然,他低估了經理的智商。事實上,在肖恩提交自己的求職簡曆時,公司已經收集了有關的詳細信息,其中包括肖恩的大學成績單。
聽了肖恩的回答,經理笑了一下,但顯然不是賞識的笑容。接著他又問道:“做一名合格的前台人員,需要多方麵的知識和能力,你……”經理的話還沒說完,肖恩就搶先說:“我想我是不成問題的。我的接受能力和反應能力在我所認識的人中是最快的,做前台絕對會很出色的。”
聽完他的回答,經理站了起來,並且嚴肅地對他說:“對於你今天的表現,我感到很遺憾,因為你沒能實事求是地說明自己的能力。你的外語成績並不優秀,平均成績隻有70分,而且法語還連續兩個學期不及格;你的反應能力也很平庸,幾次班上的活動你都險些出醜。年輕人,在你想要誇誇其談時,最好給自己一個警告。因為每誇誇其談一次,誠實和謙遜都要被減去十分。”
在我們的生活中,像肖恩這樣的人並不少見。很多人隻知吹噓自己曾經取得的輝煌,誇耀自己的能力學識,以為這樣可以博得別人的好感和讚揚,贏得別人的信任,但事實上,他們越吹噓自己,越會被人討厭;越誇耀自己的能力,越受人懷疑。
謙遜基於力量,自負基於無能。誇耀自己和自我表揚並不會為我們贏得好的機會,隻會斷送我們的前程。因為一個喜歡標榜自己的人,往往會失去朋友——沒有人喜歡和一個自我表揚的人在一起,失去別人的信任——別人不但對你的能力產生懷疑,更嚴重的是你的品德和靈魂也會遭人批評。無疑,一個沒有好人緣、不可信的人是永遠也不會與成功邂逅的。
俄國作家契訶夫曾說:“人應該謙虛,不要讓自己的名字像水塘上的氣泡那樣一閃就過去了。”如果你認為自己擁有廣博的知識,高超的技能,卓越的智慧,但如果沒有謙虛鑲邊的話,你就不可能取得燦爛奪目的成就。你要永遠記住:“偉人多謙遜,小人多驕傲。太陽穿一件樸素的光衣,白雲卻披了燦爛的裙裾。”
謙虛永遠有益
達·芬奇曾經說過:“淺薄的知識使人驕傲,豐富的知識則使人謙遜,所以空心的禾穗、高傲地舉頭向天,而充實的禾穗則低頭向著大地,向著它們的母親。”謙遜不僅是一種美德,還是你無往不勝的要訣,因為謙和、溫恭的態度常常會使別人難以拒絕你的要求,這也是巨大收獲的開頭,正如亞裏士多德所說:“對上級謙恭是本分,對平輩謙遜是和善,對下級謙遜是高貴,對所有的人謙遜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