吝嗇的代價
生活中有人稱吝嗇的人為“一毛不拔”,“鐵公雞”,這說明了吝嗇行為的一個表象,實質上吝嗇者的吝嗇來自於他們內心的冷漠,他們過分看重自己的財物,甚至可以為了蠅頭小利而六親不認。然而,當他們抱著自己辛苦守下來的“財富”的時候,也許那時才會發現,自己才是真正的貧窮。吝嗇會讓人失去很多,工作、事業,甚至家庭。
齊國有一名叫夷射的大臣,經常為齊王出謀劃策“整治”別人,齊王視為近臣。一次齊王宴請他,由於不勝酒力,有些過量,他便到宮門後吹風。守門人曾受過刖刑,是個無聊之人,欲向夷射討杯酒吃。夷射天生吝嗇,再加上對他很是鄙棄,便大聲斥責道:“什麼?滾到一邊去!像你這樣的囚犯,竟然向我討酒喝?!”
守門人想分辯時,夷射已悻悻離去。守門人非常憤恨。這時因下雨,宮門前剛好積一攤水,狀如有人便溺之物,守門人便萌生報複心理。
正好,次日清晨,齊王出門,見門前一攤其狀不雅的水跡,心中不悅,急喚守門人道:“是誰如此放肆,在此便溺?”
守門人見機會來了,故作惶恐吱唔道:“我不是很清楚,但我昨晚看到大臣夷射站在這裏。
”
齊王果然以欺君之罪,賜夷射死。
為一杯酒而喪命的確可悲,但如果沒有他平日為齊王出謀劃策“整治”別人所種下的“禍根”,也不會招此劫難。一杯酒本不足以掛齒,但正是由於夷射的吝嗇,才導致殺身之禍。這樣的例子不僅在古代常見,現代人的生活中也屢見不鮮。
馬華是一家大公司的出納,由於公司規模很大,財會部門就設立了兩個辦公室。馬華的辦公室在6層的最裏邊,十分隱蔽,而且從窗外,可以眺望不遠處的公園的美麗風光。因此,公司的許多同事都喜歡聚在她的辦公室聊天,哪怕隻是臨窗看看公園,也能驅趕些上班的勞累。因此,馬華的辦公室在休息時間,總是有許多人,大家坐在一塊兒互相交流工作心得、談談公司規章的缺陷,而公司的一些管理者也都願意來到馬華的辦公室與大家一起交流。
剛開始時,馬華覺得沒有什麼,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馬華變得越來越無法忍受這種情況。
她私下抱怨:“太多的人在我的辦公室,我的工作都被影響了。”“窗外的景色雖然很美麗,但我卻從來沒有仔細欣賞過。”於是,她就在辦公室門的把手那兒掛了一個牌子,上麵寫著“工作中”。這樣,馬華就可以一個人安靜地工作了,自己想做什麼就什麼,窗外那一大片美麗的風景也獨屬於她自己了。
開始時,一些同事還是三五成群地在休息時間來串辦公室,但是,馬華總是在說:“我在工作,我要工作,沒有時間休息。”隨著時間的推移,同事不再來她的辦公室,即使來辦公室,也隻是因為工作的關係。
一段時間後,馬華成了公司內的孤家寡人,同事們不愛和她交流,工作出現問題時,同事們也不再熱心的幫助她。
後來,由於公司的經營出現了一些問題,不得不裁減人員,裁減人員名單上的第一個人名就是馬華。
不管是古代的夷射還是現代的馬華他們都因為吝嗇而得到了生活的懲罰,一個斃命、一個下崗,看來,吝嗇的代價是巨大的。有時,別人所求於你的,往往對你是微不足道的,而對他而言,卻意義重大。你給了,雖然有點兒細小的損失,但卻得到了一顆感恩的心;你不給,雖然自己毫發無損,卻在別人的心裏種下了仇恨的種子。俗話說,“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古人之所以看重滴水之恩,其實因為裏麵透露了一種人生的智慧。因為滴水之恩往往來自於陌生人。給予這種恩惠,是人家的好意;不給,也是無可厚非的事情。因此,滴水之恩,往往是更為值得珍視的恩情。
打破吝嗇的樊籬
羅素說過,吝嗇,比其他事更能阻止人們過自由而高尚的生活。就是告訴我們一定要摒棄吝嗇的不良習慣。
凡吝嗇的人一般都是自私的、貪婪的。這類人隻是嫌自己發財速度太慢,總嫌發財“效率”
太低,總想不勞而獲或者少勞多獲,因而挖空心思地、不擇手段地算計他人、算計集體、算計社會,一般的情況是:在吝嗇者口袋裏的金錢或多或少地帶有不潔的成分,廉恥、天良、真理,都會沉溺在吝嗇者的吝嗇之中。
這種過於吝嗇習性的一種表現是與人交往隻索取不奉獻。
有人勤勞而忠實的男孩叫湯姆,他一個人住在一間小屋子裏,並且擁有一座在村莊裏最美麗的花園。小湯姆有很多的朋友,但其中有一個磨坊主叫湯恩。湯恩是個很富有的人,他總是自稱是小湯姆最忠厚的朋友,因此他每次到小湯姆的花園來時,都以最好的朋友的身份拎走一大籃子各種美麗的鮮花,在水果成熟的季節還拿走許多水果。
湯恩經常說:“真正的朋友就該分享一切。”而他卻從來沒有給過小湯姆什麼。
冬天的時候,小湯姆的花園枯萎了。“忠實的”磨坊主朋友從來沒去看望過孤獨、寒冷、饑餓的小湯姆。
湯恩在家裏對他的家人說:“冬天去看小湯姆是不恰當的,人們經受困難的時候心情煩躁,這時候必須讓他們擁有一份寧靜,去打擾他們是不好的。而春天來的時候就不一樣了,小湯姆花園裏的花都開放了,我去他那采回一大籃子鮮花,我會讓他多麼高興啊。”
磨坊主天真無邪的兒子問他:“爸爸,為什麼不讓小湯姆到咱們家來呢?我會把我的好吃的、好玩的都分給他一半。”
誰想到磨坊主卻被兒子的話氣壞了,他怒斥這個白白上了學,仍然什麼都不懂的孩子。他說:“如果小湯姆來到我們家,看到了我們燒得暖烘烘的火爐,我們豐盛的晚飯,以及我們甜美的紅葡萄酒,他就會心生妒意,而嫉妒則是友誼的大敵。”
磨坊主湯恩的高論讓我們看到了吝嗇的人在麵對生活時的醜惡嘴臉。吝嗇者金錢、財富都不缺,然而其靈魂、其精神卻是在日趨貧窮。
吝嗇果真能給吝嗇者帶來愉快嗎?不能。其實吝嗇者的生活是最不安寧的,他們整天忙著的是掙錢,最擔心的是丟錢,唯恐盜賊將他的金錢全部偷走,唯恐一場大火將其財產全部吞噬掉,唯恐自己的親人將它全部揮霍掉,因而整天提心吊膽,坐立不安,永遠不會是愉快的。
所以,我們要打破吝嗇的樊籬,走出吝嗇的灰暗,尋找生命中那一份與人分享的藍天。
從前有一個非常吝嗇的人,他從頭上的每一根頭發到腳上的每一個腳趾頭都很吝嗇,他從來沒有想過要給別人東西,連別人叫他講“布施”這兩個字,他都講不出口,隻會“布、布、布……”個半天,好像一講出這兩個字,自己就會有所損失。
佛陀知道了這件事後,就想去教化他,於是到了他住的城鎮去開示。佛陀就告訴大家布施的功德:一個人這輩子之所以富有,比別人長得高、長得帥,所有一切美好的事物,都跟上輩子的布施有關。
這個吝嗇的人聽了佛陀的教示之後很感動,可是他仍然布施不出去,他為此深感煩惱,便跑去找佛陀,對佛說:“世尊呀!我很想布施,但是做不到。”佛陀從地上抓了一把草,把草放在他的右手,然後要他張開左手,佛陀說:“你把右手想成是自己,把左手想成是別人,然後把這把草交給別人。”這個吝嗇的人一想到要把這把草給別人,就呆住了,想得滿頭大汗,仍然舍不得給出去,最後,他突然開悟:“原來左手也是我自己的手。”就趕緊把草給出去,自己也為此深感欣慰。第二次他隻約花了一分鍾,就把草給出去。後來,他隻要很簡單地就可以把草給出去。佛陀又說:“現在你把草放在左手,把右手張開,將草交給別人。
”第一次他也是想了半天才給出去,第二次他很容易就交出去。最後,佛陀對他說:“你現在把這把草給別人。”他便把這把草給了別人。
經過不斷的練習,這個有錢人便把財物布施給別人,最後把房子也布施給了別人,結果終於得到了他以前從未有過的幸福。
施予的追求沒有資格的限製,再吝嗇、再壞的人,隻要決心想給予,就可以透過訓練開啟布施之心。
所以,在生活中,讓我們學會“布施”吧,因為,隻有如此,才能讓我們得到更多,學會給予,才能收獲幸福,懂得付出,才能有更多收獲。
世上有些東西比金錢更重要
在商業社會,金錢、地位這些物質上的東西似乎在人們的眼中變得格外重要。當人們從窮怕了的時代剛剛開始向小康社會邁進的時候,有些人很容易地就成了拜金主義者、唯利主義者,在他們看來別的什麼都是無所謂,錢才是好東西,再多也不怕被壓趴下。為了錢,為了私利,有的人可以不擇手段,甚至不惜犯法,鋌而走險。
殊不知,人生在世,除了金錢、地位,還有很多更值得追求的東西。
有一則寓言說:
從前有個特別愛財的國王,一天,他跟神說:“請教給我點金術,讓我伸手所能摸到的都變成金子,我要使我的王宮到處都金碧輝煌。”
神說:“好吧。”
於是第二天,國王剛一起床,他伸手摸到的衣服就變成了金子,他高興得不得了,然後他吃早餐,伸手摸到的牛奶也變成了金子,摸到的麵包也變成了金子,他這時覺得有點不舒服了,因為他吃不成早餐,得餓肚子了。他每天上午都要去王宮裏的大花園散步,當他走進花朵時,他看到一朵紅玫瑰開放得非常嬌豔,情不自禁地上前撫摸了一下,玫瑰立刻也變成了金子,他感到有點遺憾。這一天裏,他隻要一伸手,所觸摸的任何物品全部變成金子,後來,他越來越恐懼,嚇得不敢伸手了,他已經餓了一天了。到了晚上,他最喜歡的小女兒來拜見他,他拚命地喊著,女兒別過來,可是天真活潑的女兒仍然像往常一樣徑直跑到父親身邊伸出雙臂來擁抱他,結果女兒變成了一尊金像。
這時國王大哭了起來,他再也不想要這個點金術了,他跑到神那裏,跟神祈求:“神哪,請寬恕我吧,我再也不貪戀金子了,請把我心愛的女兒還給我吧!”
神說:“那好吧,你去河裏把你的手洗幹淨。”
國王馬上到河邊拚命地搓洗雙手,然後趕快跑去擁抱女兒,女兒又變回了天真活潑的模樣。
簡單的寓言卻富含深刻的哲理:人不光需要財富,人更離不開親情和愛。人是感情的動物,小氣冷漠,隻會割斷親情,使自己成為孤家寡人。贍養老人,養育子女,夫妻恩愛都是人之常情,吝嗇會失掉許多人類最美好的東西。有的人總是對自己曾經缺少關愛的童年耿耿於懷,其實越是自己曾經失去的,才越應通過施予而找回。
著名史學家範曄說:“天下皆知取之為取,而不知與之為取。”人世間的事情,總是有了付出才有收獲,而得與失之間互為轉化的效果,有時也並不是馬上就可以見到的,但懂得其中奧妙的人,會掌握取舍的主動權,讓它發揮出意想不到的效果。
戰國時,齊國的孟嚐君是一個以養士出名的相國。由於他待士十分誠懇,感動了一個叫馮諼的落魄人,此人為報答孟嚐君的禮遇而投到他的門下為他效力。
一次孟嚐君叫人為他到其封地薛邑討債,問誰肯去。馮諼自告奮勇地說自己願去,但不知將催討回來的錢買什麼東西。孟嚐君說,就買點我們家沒有的東西吧。馮諼領命而去,到了薛邑後,他見到老百姓的生活十分窮困,聽說孟嚐君的使者來了,均有怨言。於是,他召集了邑中居民,對大家說:“孟嚐君知道大家生活困難,這次特意派我來告訴大家,以前的欠債一筆勾銷,利息也不用償還了,孟嚐君叫我把債券也帶來了,今天當著大家的麵,我把它燒毀,從今以後再不催還。”說著,馮諼果真點起一把火,把債券都燒了。薛邑的百姓沒料到孟嚐君如此仁義,人人感激涕零。
馮諼回來後,孟嚐君問他買了何物,馮諼如實回答,孟嚐君大為不悅。馮諼對他說:“你不是叫我買家中沒有的東西嗎?我已經給你買回來了。這就是‘義’。焚券市義,這對您收歸民心是大有好處的啊!”
數年後,孟嚐君被人譖讒,齊相不保,隻好回到自己的封地薛邑。薛邑的百姓聽說恩公孟嚐君回來了,傾城而出,夾道歡迎。孟嚐君感動不已,終於體會到了馮諼“市義”的苦心。
總而言之,你如果要做一個快樂的人,一定要記住:金錢不是萬能,不是權力;隻是用來達到目的的一種工具罷了。若你不注意發展你的人格而隻注意賺錢,那麼,全世界銀行金庫裏的錢還不夠替你買到快樂!金錢變為你的生活目的時,怕連你的生活也要保不住了。這個時候,你不放棄生活,生活也會放棄你!
第六節化解邪惡,擁抱善良
心一味地追求外物為邪,人沒有同情心為惡。人性中善惡兼備,惡的那一部分,常常被我們掩埋到心靈的最深處,並在潛移默化中滋生毒害我們心靈的汁液,以毫無察覺的方式中影響我們的心情和行為。化解邪惡意味著擁抱善良,善良是驅除邪惡的力量,它能趕走邪惡帶給我們的苦痛,讓我們的心重新找到陽光。
惡念須常止
生活中,常有一些家長告誡孩子:在外麵受人欺負時,一定要懂得還擊,使勁打,往狠裏打,打壞了,流血了,有大人呢!隻要在外麵不受欺負就行。這樣的訓誡古往今來,屢見不鮮。然而,這樣一來,邪惡心理就從小在孩子的心中蔓延了。
曾聽過這樣一個故事,小男孩雲翔6歲時因意外患上了抽搐症,整個人處於半植物人狀態,而雲翔的爸爸是個殘疾人,媽媽經受不了生活的變故已經改嫁,他13歲的哥哥在這樣窮迫的情況下,嘔心瀝血地維持了一家,並不惜一切代價使其起死回生。蒼天不負有心人,在雲翔19歲的時候,終於完全治愈了抽搐症,而他康複後,為了滿足私欲,先是搶占了哥哥的未婚妻,氣死親生父親,最後發展到逼死親生母親、謀殺親哥哥,一係列可謂喪盡天良,毫無人性的行為。
雲翔的人格為常人所無法接受,甚至無法理解。這是一種犯罪型人格障礙,其基本特征是沒有“良心”,做任何壞事一點兒也不覺得難過,對別人的痛苦漠不關心,且總是將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這種類型的人一般智力發展發育良好,隻是私欲極重,不擇手段地去攫取,富於攻擊性和破壞性。
然而現實生活中,具有反社會性人格障礙傾向的人不在少數,他們為了自己私欲,有的營私舞弊、貪汙詐騙,有的殺人放火、拐賣兒童,有的賣淫嫖娼、走私販毒,給社會、家庭帶來極大危害。
反社會性人格障礙者在兒童、少年期一般都有品行障礙,回到上例中如雲翔小時候幹了壞事,自己總是一推了之,而背黑鍋挨打的總是哥哥,而其父卻因其成績好,聰明靈活,百般偏愛袒護,忽視了對他的品行教育,以至釀就了他後來極端自私的人格,做出令世人無法接受的邪惡之事。
很多時候人的惡念是被慣性所牽引的,時間長了,惡念便成了一種常事而被人忽視。
北極圈附近的人們的獵貂行為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對於生長在北極圈附近的人們來說,獵殺貂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不像獵殺北極熊之類的大動物風險那麼大,而且身手笨拙的獵人可能會因此而搭上身家性命。雖然貂的肉很少,但貂皮卻可以賣上一個好價錢。
然而,獵殺貂的過程卻是十分殘忍和冷酷的,在整個過程中讓我們看到了人性的惡。
夜幕降臨時,獵人穿上厚厚的棉衣出發,到貂類經常出沒的地方躺下,假裝快要凍死的樣子。貂生性慈悲,看到有人臥在雪地裏,它們會從暖暖的洞穴裏跑出來,用自己的身體溫暖那些假裝凍死的人。於是,獵人就輕易地抓到了貂。
這種令人齒寒的捕貂方法被記者報道後,引起了美國動物保護協會的抗議,並且信奉上帝的西方人無法接受,他們認為這是人類最為醜陋最為險惡的行為。
很多人認為,應該對那些慘無人道的獵人加以製裁,希望通過政府的力量,對該國的經濟進行製裁,以懲罰那些捕貂者。
但是,當地人並不認為這有悖於人道。他們認為,這隻不過是貂的習性,而這種捕貂的方法更是流行了上千年,他們的祖祖輩輩一直是這樣捕貂的。
但嚴厲的譴責還是讓那些捕貂者,重新認識到了自己的行為,迫於輿論壓力,當地開始製止這種“忘恩負義”的捕貂行為。
在經過十幾年的禁獵後,這種捕貂行為被當地獵人所廢棄,如果還有人采用這種捕貂方法,會被同行所不齒,並無法加入參加捕獵動物的獵人組織行動。
動物的善良讓身為動物的靈長的我們相形見絀邪念扭曲人的心靈,造成人類的心理貧窮。而心理貧窮的程度永遠同邪惡成正比。所以,對於惡念,我們需要常常牽製。而在牽製惡念的時候,善念也便產生。
索耶放學的時候,他的父親正在院子裏幹活,他氣衝衝地回到家裏,地門後便使勁地又咬牙又跺腳。看到索耶生氣的樣子,父親就把他叫了過來。
索耶走到父親身邊,氣呼呼地說:“爸爸,我現在非常生氣。帕特以後甭想再得意了。”
父親一麵幹活,一麵靜靜地聽索耶說:“帕特讓我在朋友麵前丟臉,我現在就希望他遇上幾件倒黴的事情。”
索耶說完後父親走到牆角,找到一袋木炭,對索耶說:“兒子,你把前麵掛在繩子上的那件白襯衫當作帕特,你用木炭去砸白襯衫,每砸中一塊,就象征著帕特遇到一件倒黴的事情。
我們看看你把木炭砸完了以後,會是什麼樣子。”
索耶覺得這個遊戲很好玩,他拿起木炭就往襯衫上砸去。
父親問索耶:“你現在覺得怎麼樣?”
他說:“累死我了,但我很開心,因為我扔中了好幾塊木炭,白襯衫上有幾個黑印子了。”
父親看到兒子沒有明白他的用意,於是便讓索耶去照照鏡子:索耶在一麵大鏡子裏看到自己滿身都是黑炭,從臉上隻能看到牙齒是白的。
父親說:“你看,白襯衫並沒有變得特別髒,而你自己卻成了一個‘黑人’。你想在別人身上發生很多倒黴事情,結果最倒黴的事卻落到自己身上了。有時候,我們的壞念頭雖然在別人身上兌現了一部分,別人倒黴了,但是它們也同樣在我們身上留下了難以消除的汙跡。”
的確,很多時候,當自己倒黴的時候,人們往往不是想辦法使自己走出不幸,而是希望自己的朋友比自己更倒黴,就像現在的女孩子沒有辦法減去自己身上的重量,就希望上天能夠讓她的夥伴們都胖起來一樣,邪念是不可取的,因為這於人於己沒有任何好處,而且產生邪念的時候受害最深的往往是自己。
善心,散發恒久的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