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謨說:“人類生活的最幸福的心靈氣質是品德善良”。一個心地善良,具有愛心和同情心的女孩,我們能嗅到她靈魂的芬芳。生活需要善良,社會需要善良,所以,我們要遠離邪惡,擁抱善良。
兩年前的除夕新年假期,傑佛瑞和安妮到一個小島上,租了一間小屋。就在抵達後的第一天,安妮在小木屋外,剛坐下來想看一會兒書,忽然聽到一聲很微弱的“喵”,聲音像是在哭泣。安妮往矮樹叢裏看過去,一眼就看見了它——一隻骨瘦如柴的黑色小野貓,皮包骨之外連毛都不太多。看起來它已經有好幾個星期沒東西吃了,恐懼和饑餓讓它整個身子抖個不停。安妮知道隻要一喂它,接下來的10天它就會跟定了他們。可是一想到它已經餓成那個樣子,安妮於心不忍,轉身進屋找了一個熟魚罐頭,放在它看得見的地方。
這隻貓哼哼唧唧地叫了大約有20分鍾,始終不敢走過來靠近罐頭。安妮可以想象它還在害怕——它已經習慣被附近的遊客吼叫追趕,所以不相信安竟然不會傷害它。安妮坐在地上,用很溫柔的聲音跟它說話,向它保證隻要給她機會,她一定好好照顧它。
終於,小貓開始小心翼翼地往那罐熟魚走過去,用最快的速度狼吞虎咽一陣之後,又飛躥回矮樹叢裏。可是安知道它一定還會回來。事實上它的確回來了——就在當天的晚飯時間。當然,安妮也準備好了。安妮去附近的雜貨店買來了一堆貓食,這回它隻考慮了5分鍾,便培養出足夠的安全感,走過來開始享受它的晚餐。
安妮照顧這個黑色瘦小的朋友約10天左右。白天裏,大多數時候它陪著他們在太陽底下散步。有幾天晚上下起雨來,安妮聽到它叫她,於是打開前廊的門,讓它有個幹爽的地方休息。
每天早晨醒來,安妮都會迫不及待想去看它那躲在樹叢後麵偷偷窺視他們的小臉蛋兒。傑佛瑞不斷地提醒安妮:我們走了以後,下一個房客很可能又會把它趕走,可是安妮就是不願意去想這件事情。
假期結束,注定分手的一天終於到來。小貓咪看著他們收拾行李,在安妮的腳邊跟進跟出,仿佛在說:“請不要走。”安妮寫了一張紙條給下一個住進這間小木屋的人,求他們繼續喂這隻貓,安還把沒吃完的貓食都留給他們。可是就在他們收拾妥當,拎起行李走到大門前,小貓咪直挺挺地蹲坐在安的前麵,用那綠色的眼睛直直地看著安妮,安妮忍不住哭了。“我拋棄了它。”安妮深深地責備自己:“我知道我不可能帶它回美國,可是我給了它我的愛,現在又殘忍地丟它……要是一開始我不讓它嚐到慈悲的滋味,對它可能比較好。”
突然間,安妮的腦子裏有一個聲音輕輕地對她說:“是你讓它有生以來第一次嚐到了慈悲的滋味,它一輩子都會記得這個經驗。在有生之年,它都會記得:曾經有人愛過它,愛永遠不會白費。”
安妮永遠不會有機會知道她的小黑貓下落如何,她希望有人會繼續照顧它。然而安妮可以肯定的是——因為它,她在那次假期中,經曆了許多寶貴的愛的品味。她的愛和慈悲,盡管非常短暫,但確實改變了它的命運,而她的愛也影響了它。
任何時候,我們都千萬別低估了一個小小的善行。善行所能帶給別人的作用,非同小可。
蘇珊是個可愛的小女孩。可是,當她念一年級的時候,醫生卻發現她那小小的身體裏麵竟長了一個腫瘤,必須住院接受3個月的化學治療。出院後,她顯得更瘦小了,神情也不如往常那樣活潑了。更可怕的是,原先她那一頭美麗的金發,現在差不多都快掉光了。雖然她那蓬勃的生命力和渴望生活的信念足以與癌症——死神一爭高低,她的聰明和好學也足以補上被拉下的功課,然而,每天頂著一顆光禿禿的腦袋到學校去上課,對於她這樣一個六七歲的小女孩來說,卻無疑是非常殘酷的事情。
老師非常理解小蘇珊的痛苦。在蘇珊返校上課前,她熱情而鄭重地在班上宣布:“從下星期一開始,我們要學習認識各種各樣的帽子。所有的同學都要戴著自己最喜歡的帽子到學校來,越新奇越好!”
星期一到了,離開學校3個月的蘇珊第一次回到她所熟悉的教室,但是,她站在教室門口卻遲遲沒有進去,她擔心,她猶豫,因為她戴了一頂帽子。
可是,使她感到意外的是,她的每一個同學都戴著帽子,和他們的五花八門的帽子比起來,她的那頂帽子顯得那樣普普通通,幾乎沒有引起任何人的注意。一下子,她覺得自己和別人沒有什麼兩樣了,沒有什麼東西可以妨礙她與夥伴們自如地見麵了。她輕鬆地笑了,笑得那樣甜,笑得那樣美。
日子就這樣一天天過去了。現在,蘇珊常常忘了自己還戴著一頂帽子,而同學們呢?似乎也忘了。
每個人都應該在心中播種善良的種子,如此,日後方能綻放出絢爛的花朵。“善良即是曆史中稀有的珍珠,善良的人便幾乎優於偉大的人。”一個愛的字眼,有時能把人從痛苦的深淵中拯救出來,並且帶給他們希望;一個微笑,有時能讓人相信他還有活著的理由;一個關懷的舉動,甚至可以救人一命。有不少人,他們曾經非常認真地考慮過結束自己的生命,而在電梯裏有個陌生人跟他們打了個招呼,或接到一個朋友打來的電話說“我心裏正念著你”之後,打消了自殺的念頭。僅僅一個關愛的真實刹那,就足以改變一切。
一個性格內向的年輕人,在很短的時間內父母相繼病逝,情場又十分失意,事業上也頻遭挫折,不斷受到小人排擠。他萬念俱灰。一天,他來到一家商店,想買一把水果刀,準備殺掉所有與自己有隙的敵人之後自絕於世。
他要了好幾把刀,反複試著刀鋒,終於選定了一把。付過錢後,正待離開,售貨員小姐忽然叫住了他,把刀要了回來。他冷冷地站在那裏,困惑地看著她往刀鋒上纏著紙巾,纏了一層又一層,纏好之後,她手握刀鋒,將刀柄一方朝著他,把刀遞到他的手裏。
“你這是幹什麼?”他問。
“這樣就不容易碰傷了人。”小姐笑道。
“其實你不用管那麼多,隻需要賣刀就行了。”
“這裏賣出的刀是去削水果還是去沾鮮血,的確和我沒有一點兒關係。”小姐依然笑道,“可是我希望所有的人都能生活得好一些。”
他拿起刀走出了商店,心裏忽然十分溫暖。原來這世界並不是他想像的那麼無情,原來還可以有人不為任何利益地關心著他。雖然不多,但一點點也就足夠珍貴了。
那天下午,他買了許多水果,細細地用那把刀享受著果汁的芬芳與甘甜。他邊吃邊流淚邊想像著那個女孩的善意規勸。如果不是那個陌生女孩,他的命運恐怕就要改寫,從此就會天壤之別。自此,這把刀成了他警戒自己的法寶。
原來一點點的善心善舉,就有這麼大的力量——足以改變一個人對世界的看法,改變一個人的命運,甚至是使人重獲新生。
第七節鼓起勇氣,與羞怯說再見
古代說女子之美,多有猶抱琵琶半遮麵的羞澀之態的讚歎,也說女人含而不露、謂之羞也的說法。現代也有形容女人未見開口先緋紅滿麵的羞態。但是凡事有法度,如果見到什麼人遇到什麼事,總感到有一種無形的壓力,甚至不敢對視對方的目光,麵紅耳赤,虛汗直胃,心裏發慌,那就是一種病態的羞怯心理了。這種心理往往影響自己與他人的正常交流,甚至會成為自己發展的障礙。所以,我們一定要從此時開始,鼓起勇氣與羞怯說再見。
臉頰為誰而紅
步入社會後,在人前易臉紅的毛病不堪其苦。明明知道並沒有什麼可怕的,也想改變自己,自如地與人交往,但就是做不到。有時同不太熟悉的人交談,本來還好好的,突然心裏“咯噔”一下,心跳加快,一股熱血直往臉上衝,自己難堪不說,還叫別人莫名其妙,常常被別人笑話,致使與人交往時幾乎成了驚弓之鳥,不敢與人交往。但又渴望與人交往,在你的身體裏常常經曆著兩個不同自我的戰爭:一個害羞、懦弱、缺乏自信,一個則強迫自己去改變自己。所以感到生活真是太沉重、太累了,這是因為害羞過渡,已經發展到了一種病態的羞怯心理。
藩亮是一名剛步入工作崗位的小夥子。盡管已經大學畢業參加了工作,但他對與其他人交往有一種恐懼感,見到人,臉就紅。尤其是陌生人,如果與他們在一起時,他便會感到一種莫名其妙地緊張,臉紅的能夠滴出血來。當他與別人並肩而坐的時候,心中總是想要看看別人,這種欲望很強,但又因為恐懼而不敢轉過臉去看。如因有事必須與他人接觸時,不論對方是男是女,藩亮一走近對方,便感到心慌、神情緊張、麵部發熱,不敢抬頭正視對方。如果與陌生人坐在一起,相距兩米左右時,他就開始感到焦慮不安、手心出汗,神情也極不自然。由於這一原因,他很害怕與別人接觸,進而害怕到出去做業務,這影響了他的工作成績和正常的生活,藩亮的內心感到非常痛苦。
每個人在與自己不熟悉或比較重要的人交往時,都會出現一種緊張或激動感,並反射性地引起人體交感神經興奮,去甲腎上腺素等兒茶酚胺類物質分泌增加,從而使人的心跳加快,毛細血管擴張,即表現為臉紅。這本是人際交往中的一種正常反應,隨時間推移會習以為常。
但由於你缺乏自信,因而特別注意別人對你的評價,注意自己在別人麵前的表現,以致對臉紅特別在意。害怕別人會因此議論你,想自己不臉紅,但又無法消除,見人臉紅便成了你的心病。與人交往前你便擔心自己會臉紅,交往時更是認真體驗自己有無臉紅,時間一長,就在大腦的相應區域形成了興奮點,隻要你一進入與人交往的環境,就會出現臉上發熱感和內心的焦慮不安,加上別人對此的議論或譏笑,更使你緊張不安,懼怕見人,從而形成一種羞怯的心理。
羞怯心理會阻礙你人生的發展,束縛你前進的腳步。所以,一定要從內心克服羞怯,勇敢地麵對生活中的任何人和事。
羞怯為精神作繭
羞怯是一種難以描繪的情感屏障。是人人都能觸及到的精神繭殼。而人往往又在這種心理的網羅下,作繭自縛,所以,要破繭成蝶,就要打開束縛,勇敢地麵對生活。
“真的,我本應該非常快樂”,一位女孩曾經對心理醫生這樣說到,“但是,我卻並不快樂。一種可怕的害羞使我每次發現他人看著我的時候都會羞紅了臉。我該怎樣做呢?”
馬克·吐溫說,人類是唯一會羞怯的動物,人類有時也需要羞怯一點。可是,人們卻不應該在正常行事的過程中羞怯,但同時也不應該在一個連動物都會害羞的場合下無動於衷。
同樣,羞怯是一種痛苦。它是一個令人麻煩的東西,使我們變得懦弱、不安、不快。我們會感覺自己很愚蠢,像一隻被觀賞玩弄的動物一樣。但是,害羞是可以克服的。當然,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否則我們就會發展到一個極端,這是更可怕的,尤其是對別人來說。
蕭伯納在年輕的時候非常害羞,有一次,他到一條街去付賬,他甚至會在街上來回走,沒有勇氣去敲門。
今天,人們可以對蕭伯納做出很多種評價,但是沒有人會說他害羞。他之所以喜歡做驚人之舉,從心理學的角度講,是為了彌補自己的害羞。
在美國有40%的成年人有羞怯表情,在日本60%的人為自己害羞,在我們國則幾乎所有的人都有羞怯的時候,連宋代大詩人蘇軾也曾有過“歸來羞澀對妻子”的尷尬場麵。心理學家認為,羞怯心理並不都是消極的,適度的羞怯心理是維護人們自尊自重的重要條件。有人調查表明,羞怯的人能體諒人,比較可靠,容易成為知心朋友,他們對愛情比較忠誠,保持自己貞操。女性適度的羞怯,可以使之更顯得溫柔和富有魅力。一個害羞的女大學生對瀟灑的男子來說其吸引力可超過一個漂亮的交際花。當然,這裏講的是“適度”,如過於羞怯,那就有了心理障礙。
我們如何才能控製自己害羞的情緒呢?答案就是:不要再考慮自己,下定決心,勇敢地著手做自己不敢做的事情。
下定決心去做自己不敢於做的事情。當然,這樣做最初是很困難的,但是,如果我們能夠勇敢地麵對我們感到害羞的事情,我們可以控製它。擺脫自我時約束即便不是最重要的藝術,也是人生的首要藝術。
八種技巧讓你遠離羞怯
現代社會,交際能力愈來愈顯得重要,但相當一部分人有不同程度的羞怯心理,從而給交際帶來了障礙。
成年人的害羞比例比青少年要小。但這並不是說隨著年齡的增長,羞怯感會自動消失。必須采取一些克服它的辦法才行。
先天羞怯的人通常需要進行某種鬆弛訓練如做深呼吸運動等。他們需要學會如何使自己鎮靜下來。無論是先天羞怯還是後天羞怯,都需要接受一些社交訓練,如練習同陌生人交談。害羞者可以從非常具體的目標做起:“某天我將向一個陌生人作自我介紹。”然後,就事先背誦或練習談話內容,想好話題。
後天羞怯的人需要更實際地估價自己。如果他們注意一下其他人,就會發現自己並不是想像的那樣糟從心理學的角度看,羞怯起因於許多事情,但克服羞怯的方法卻隻有一個,這就是將羞怯表現在行為中。
1.做一些克服羞怯的運動。例如:將兩腳平穩地站立,然後輕輕地把腳跟提起,堅持幾秒鍾後放下,每次反複做30下,每天這樣做二三次,可以消除心神不定的感覺。
2.害羞使人呼吸急促,因此,要強迫自己做數次深長而有節奏的呼吸,這可以使一個人的緊張心情得以緩解,為建立自信心打下基礎。
3.改變你的身體語言:最簡單的改變方法就是SOFTEN——柔和身體語言,它往往能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所謂“SOFTEN”,S代表微笑,O代表開放的姿勢,即腿和手臂不要緊抱,F 表示身體稍向前傾,T表示身體友好地與別人接觸,如握手等,E表示眼睛和別人正麵對視,N表示點頭,顯示你在傾聽並理解它。
4.主動把你的不安告訴別人:訴說是一種釋放,能讓當事人心理上舒服一些,如果同時能獲得他人的勸慰和幫助,當事人的信心和勇氣也會隨之大增。
5.循序漸進,一步步改變:專家告訴我們,克服害羞是一項工程,也是一場我們一定能夠打贏的戰鬥,每一個勝利都是真實可見的,隻要我們去做。
6.學會調侃:首先得培養樂觀、開朗、合群的性格,注重語言技術訓練和口頭表達能力,還要去關注社會、洞察人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調侃”,對於害羞的人而言,是一味效果很不錯的藥劑。服了它,你的一句話,可能就會讓生活充滿情趣,讓你自己也充滿自信。
7.講究談話的技巧:在連續講話中不要擔憂中間會有停頓,因為停頓一會兒是談話中的正常現象。在談話中,當你感覺臉紅時,不要試圖用某種動作掩飾它,這樣反而會使你的臉更紅,進一步增加你的羞怯心理。想到羞怯並不等於失敗,這隻是由於精神緊張,並非是不能應付社交活動。
8.學會克製自己的憂慮情緒:凡事盡可能往好的方麵想,多看積極的一麵。平時注意培養自己的良好情緒和情感,相信大多數人是以信任和誠懇的態度來對待自己的,不要把自己置於不信任和不真誠的假定環境中,那樣,對別人就總懷有某種戒備心理,自己偶有閃失,或者並無閃失,也生怕別人看破似的,這樣自己就會惶惶然,更加重羞怯心理。人們可以通過意誌的力量來改變自己性格上的許多東西,克服諸如優柔寡斷、神經過敏、膽怯等不良心理。一些知名演員、演說家、教師,在青年時代曾是膽怯害羞的人,但是後來他們卻能在大庭廣眾之下口若懸河,就是他們意識到非克服害羞心理不可所取得的成效,而非佼佼者的得天獨厚。事先做好準備,答題時就會應對自如;熟記演講內容,演講時便會口若懸河;發言開口時聲音洪亮,結束時也會擲地有聲。除了這些“策略”與“技巧”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培養自己各方麵的能力。因為有能力才會有自信,才能克服自卑、羞怯的心理。
第八節糾正偏執,勿使人生走麥城偏執是不可小覷的缺陷。具有偏執性格的人,往往是高度的敏感,對別人小小的傷害和嘲諷常耿耿於懷,而且思想行為極其固執孤僻,對別人的成功常抱懷疑和猜忌的態度,總之,偏執是一種可怕的病態心理。所以我們一定要結束固執的心理,改變能改變的一切,容納不能改變的一切,擺正心態、從容生活。
偏執誕生“狂妄”
一個人有主見,有頭腦,不隨聲附和,不人雲亦雲,我們說這是值得稱道的好品質。但是固執己見,自以為是就不被人認可了,而且長期的偏執,還可以產生剛愎自用的性格。
項羽英勇善戰,堪稱英雄,但他為人剛愎自用,一意孤行,以至於鴻門宴上失掉機會,關鍵時刻失掉謀臣,最終一敗塗地。
漢三年(前204年)初,楚、漢兩軍在滎陽、成皋一線相持。項羽兵圍滎陽,截斷漢軍糧道,劉邦的形勢非常危急。
漢軍缺糧,時間一久,就難以固守,於是派出使臣向項羽議和,提出滎陽、成皋一線以東歸楚,以西歸漢,以鴻溝為界,兩國就此罷兵,分而治之。項羽聽了使者的話,就想議和。範增進言道:“劉邦即將兵敗,今日不殺,日後必悔。當初在鴻門宴上,你已經失了一次機會,此時再不滅掉劉邦,將來就必定要被劉邦所滅。”項羽聽了他這番話,覺得十分有道理,於是拒和,發兵猛攻滎陽。
劉邦見議和不成,在滎陽城內整日憂心忡忡。一次他對陳平說:“天下紛紛,究竟何時得了?”陳平說道:“大王所慮無非是那項王,我料項王良將並不多。項羽生性多疑,剛愎自用,不能明察人事,大王若肯捐棄臣金,賄通楚人,流言反問,使項羽君臣相疑,然後乘機進入,破楚就容易了。”
劉邦聽後,連說:“金銀何足惜,隻要能破楚興漢,財物盡管用。”便命左右取出黃金4萬兩,交與陳平,叫他按計行事。
陳平受金退出,回到住所,立即喚來幾名心腹小校,叫他們扮成楚軍模樣,懷金出城,混入楚營,賄賂楚王左右,散布謠言。數日後,楚營中流言四起,說鍾離昧自恃功多,得不到分封,將要聯漢攻楚。這事正是項羽所擔心的,如今出了這樣的傳言,項羽不得不相信,所以處處提防鍾離昧。
為了弄清真相,項羽決定以議和為名,遣使入漢,順便探察城內虛實。陳平聽說楚使要來,正中下懷,便和劉邦布好圈套,專等楚使上鉤。
楚使進入滎陽城,便往漢王府拜見劉邦。劉邦假裝酒醉,敷衍數語後,便命陳平將楚使帶出。
陳平將楚使帶入賓館,留他午宴,兩人靜坐片刻,一班仆役已將美酒佳肴擺好。陳平裝作自己隻是替劉邦招待客人,並不認識來使,於是問道:“範亞父可好!是否帶有亞父手書?”楚使一愣,突然明白了是怎麼回事,正色道:“我是受楚王之命,前來議和的,並非由亞父所派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