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窺視現代人的人格漏洞(2)(3 / 3)

陳平聽了,故作驚慌的樣子,立即掩飾說:“剛才說的是戲言,原來是項王使臣!”說完,起身走出。楚使正想用餐,不料一班仆役進來,將滿桌的美食全部抬出,換上了一桌粗食淡飯。楚使見了,不由得怒氣上衝,當即拍案而起,不辭而別,餓著肚皮返回了楚營。

一到楚營,楚使立即去見楚王,將自己的所見所聞添油加醋地告訴了項羽,並特別提醒項羽,範增私通劉邦,要時刻注意提防。

項羽聽後,勃然大怒道:“前日我已聽到傳聞,今日看來,這老匹夫果然私通劉邦。”當即就派人將範增拿來問罪,還是左右替範增排解,項羽這才暫時忍住,但對範增已不再信任。

範增對項羽一直忠心耿耿,他見項羽為議和又放鬆攻城,便找到項羽,勸他加緊攻城。項羽不禁怒道:“你叫我迅速攻破滎陽,恐怕滎陽未下,我的頭顱就要掉了!”範增見項羽無端發怒,一時摸不著頭腦,但他知道項羽性格多疑而剛愎自用,肯定是聽到了什麼流言,對自己也產生了戒心。想起近年自己對項羽忠心不二,一心助楚滅漢,但項羽不聽忠言,反而懷疑自己,範增十分傷心。他再也耐不住了,便向項羽辭別,項羽也未挽留,任他自去,自此項羽失掉了最重要的謀臣。

項羽的剛愎自用與偏執的心理會讓他失去了最重要的謀臣,同時也為我們敲響了警鍾,人生容不得狂妄,而來自於偏執的狂妄更是讓人死守一隅,把自己的偏見當成至理名言的處世大忌,如果不糾正這種“項羽遺風”,就很可能誤入人生的狂妄偏執的峭壁,讓自己進退維穀,痛苦不堪。

不要死鑽牛角尖

從小我們就懂得“滴水穿石”“繩鋸木斷”的道理,它們無一不在說明堅持不懈帶來的成功,那些“半途而廢”的行為讓人唾棄,為人不齒,然而生活中就有些事情需要“半途而廢”

的精神,它將給我們的就是變通,不鑽牛角尖,不一條路走到黑,不一個眼打井,就是不讓我們固守一成不變的東西,這也是人生應該掌握的改變固執的智慧。

從前,村莊裏有一位對上帝非常虔誠的牧師,40年來,他照管著教區所布的人,施行洗禮,舉辦葬禮、婚禮,撫慰病人和孤寡老人,是一個典範的聖人。有一天下起雨來,傾盆大雨連續不停地下了20天,水位高漲,迫使老牧師爬上了教堂的屋頂。正當他在那裏渾身顫抖時,突然有個人劃船過來,對他說道:“神父,快上來,我把你帶到高地。”

牧師看了看他,回答道:“我一直按照上帝的旨意做事,我真誠地相信上帝,因為我是上帝的仆人,因此你可以駕船離開,我將停留在這裏,上帝會救我的。”

那人劃著船離去了。兩天之後,水位漲得更高,老牧師緊緊地抱著教堂的塔頂,水在他的周圍打著旋轉。這時,一架直升機來了,飛行員對他喊道:“神父,快點,我放下吊架,你把吊帶在身上安好,我們將把你帶到安全地帶。”對此老牧師回答道:“不,不。”他又一次講述了他一生的工作和他對上帝的信仰。這樣,直升機也離去了,幾個小時之後,老牧師被水衝走,淹死了。

因為是一個好人,他直接升入天堂。他對自己最後的遭遇頗為生氣,來到天堂時,情緒很不好。他氣衝衝地在天堂中走著,突然間碰到了上帝,上帝說道:“麥克唐納神父歡迎你!”

老神父凝視著上帝,說:“40年來,我遵照你的旨意做事,有過之而無不及,而當我最需要你的時候,你卻讓我被淹死了。”

上帝微笑著說:“哦!神父,請原諒,我確信我給你派去了一條船和一架直升機是你的偏執害了你。”

的確,偏執者堅持己見,缺乏變通的智慧,因而常常正邪不分,忠奸不辨。沒有見識,就不能觀其人,聽其言,察其行,因此就不能知彼知己,不能客觀、公正地判斷一切人或事,這樣勢必後患無窮。

有一個大學生,愛上了他的一個女教師。這個女教師雖說還隻有30來歲,可結婚已經兩年了。所以,這個學生對她的愛,應該說,無論如何是沒有指望的。

可是,這個學生卻十分執著於自己的這種所謂愛情,不顧一切地追求這位女教師,又寫情書、又送鮮花,還跑到她家裏去,弄得她十分惱怒。後來女老師的丈夫知道了,狠狠教訓了他一通。可是,他還是不知回頭,依然寫情書、送鮮花,癡情不斷,執著得像個不怕犧牲的鬥士,一直鬧到神經錯亂,被送進精神病院為止。

這個大學生的這種執著,就是一種死鑽牛角尖的偏執。

偏執心理是一種病症,患上這種病的人,往往走極端,死不回頭,還自以為是,分明是自己做錯了,卻總覺得是別人不對;當自己不能和別人取得一致意見時,從來不反思自己的對錯,而總是去探究別人做錯了什麼。

所以,生活中一定要學會變通,不要一味地堅持自己認為正確的道路,有時換一種方向,天地會更開闊。

克服偏執,心隨境遷

生活中,不可能事事順心如意,也不可能一切永不改變,固有的規律和經驗,不一定適用於變化的世界。所以不要完全相信自己的經曆,要克服刻板的態度,靈活地麵對人生。隻有這樣才會不死抱原有的看法不變。誠然,摒棄偏執似乎不能做到,但克服偏執,做起來就不那麼難,心隨時隨地接受別人的意見和外界已成的狀況,我們就能避免更多的挫折和失敗,更接近成功的終點。

漢朝陳平,先是為魏王做事,因為犯了錯,所以一直得不到重用,他離開了魏王投奔了項羽,結果項羽又不賞識他,他又通過魏無知介紹來到了劉邦身邊,劉邦任命他為都尉參乘典護軍。周勃等人很不服氣地問劉邦:“陳平雖然外表長得好看,但未必有什麼真才實學。聽說他在家時與他嫂子私通,跑到魏國,魏王不信任他,又跑到楚王那裏,楚王還是不用他,現在他又來歸附您,您這麼器重他,任命他很高的官職,來監督各部將領。我們聽說陳平收受將領們送的金錢,誰送的多,他就對誰好;誰送的少,就給予極差的待遇。可見陳平是個反複無常的小人,還望大王明察。”劉邦於是也開始懷疑陳平了,他找來引薦陳平的魏無知批評他舉薦不力,魏無知說:“我推薦陳平,是因為他有才能,可以輔助你成就大業。而您今天問的是他的品行,如果今天有道德非常高尚的人,可是他們沒有決定您命運勝負的能力,您會去用他們嗎?現在楚漢相爭,我舉薦有奇謀異計的人,隻是考慮他們的謀略是否對國家有利,而不去考慮他是否與嫂子私通、是否收取了賄賂。”漢王覺得魏無知的話有道理,於是又把陳平找來責問他說:“你侍奉魏王沒侍奉好,投奔項王又不長久,現在又來到我這裏,守信義的人難道總是這樣三心二意嗎?”陳平回答說:“我侍奉魏王,可是魏王不采納我的主張,所以我又轉投項王。項王不重視、不相信人才,他隻看重項姓本家人或他妻子的兄弟。我聽說漢王能夠量才用人,所以就來歸附大王了。我空手而來,不接受金錢,就無法應付日常生活。如果我的計策中確實有大王值得采納的,您就采納它們。如果我的計策毫無價值,那麼錢都還在這裏,我會原封不動地送到官府,請求自動辭去官職的。”漢王於是重重地賞賜了陳平,並升遷他為護軍中尉,全軍將領都受他監護,眾將們再也不敢說三道四了。

陳平後來果然獻出了很多妙計,這些計謀都成功地幫助劉邦打下了天下,平定了內亂。後來,陳平被劉邦任命為右丞相。

有些人常常為了無法改變的事實沮喪,其實與其為了固有的事情悲哀,還不如接受它適應它。

這裏有一個美國旅行者在蘇格蘭北部過節的故事。這個人問一位坐在牆邊的老人:“明天天氣怎麼樣?”老人看也沒看天空就回答說:“是我喜歡的天氣。”旅行者又問:“會出太陽嗎?”“我不知道。”他回答道。“那麼,會下雨嗎?”“我不想知道。”這時旅行者已經完全被搞糊塗了。“好吧,”他說,“如果是你喜歡的那種天氣的話,那會是什麼天氣呢?”

老人看著美國人,說:“很久以前我就知道我沒法控製天氣了,所以不管天氣怎樣,我都會喜歡。”

大千世界,茫茫人海,衝突和不順在所難免,戒除偏執適應和克製不可改變的事實是成功者的箴言。

第九節平息暴躁,做事要計後果

俗話說,“怒從心頭起,惡向膽邊生”,暴躁是一種特殊情況下痛苦和壓抑毫無理性的釋放。暴躁是在聽到不順耳的話或遇見不如意的事的時候,火氣不加克製的噴放。暴躁的人,容易讓健康過早的逝去,而且經常表現為精神恍惚,無精打采的狀態。平和是化解暴躁的一劑良藥,隻要擁有了平和,我們就能撫平一顆暴躁心。

暴怒最終傷害的是自己

生活中,到處都充滿了忙碌和重複的事情,麵對無變化的生存和工作環境,人難免煩躁,從而脾氣就隨著變壞。然而,一次、兩次的爆發後,如果你還不加以克製,那麼演變下來,就會養成暴躁的習慣。我們並非生活在真空,因而人生總會有阻力,有逆風,如果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就如爆竹一樣炸裂,那麼恐怕受傷的不僅僅是身體,更是毀了前程。

1943年,二戰著名將領巴頓在去戰後醫院探訪時,發現一名士兵蹲在帳篷附近的一個箱子上,顯然沒有受傷,巴頓問他為什麼住院,他回答說:“我覺得受不了了。”醫生解釋說他得了“急躁型中度精神病”,這是第三次住院了,巴頓聽罷大怒,多少天積累起來的火氣一下子發泄出來,他痛罵了那個士兵,用手套打他的臉,並大吼道:“我絕不允許這樣的膽小鬼躲藏在這裏,他的行為已經損壞了我們的聲譽!”氣憤,離開……第二次來,又見一名未受傷的士兵住在醫院裏,頓時變臉,問:“什麼病?”士兵哆嗦著答道:“我有精神病,能聽到炮彈飛過,但聽不到它爆炸。”(炸彈休克症)巴頓勃然大怒,罵道:“你個膽小鬼!”接著打他耳光:“你是集團軍的恥辱,你要馬上回去參加戰鬥,但這太便宜你了,你應該被槍斃,說著抽出手槍在他眼前晃動……”很快巴頓的行為傳到艾森豪威爾耳中,他說:“看來巴頓已經達到頂峰了……”狂躁易怒的性格,使本有前途的巴頓無法再進一步,麵對有心理障礙的救死扶傷,不是認真了解情況,加以鼓勵,而是大打出手,完全失去了一個指揮官應有的風度修養,破壞了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因此失去了攀上頂峰的機會,“遺憾”之餘,讓人想起了一句話:性格決定命運。

有這樣一個媽媽,她根本不能控製自己的脾氣。每當孩子淘氣時,她總是大發脾氣。可是,她越是發脾氣,孩子們就越淘氣。她懲罰他們,把他們關在屋裏,大聲叫罵,激怒不已。她當媽媽,帶孩子,就如同帶兵打仗一樣。她每天重複著大聲叫罵,一天天下來,她猶如從戰場歸來,累得筋疲力盡。

然而,憤怒就是這樣捉弄人,孩子們知道淘氣媽媽會罵、會懲罰,然而隻要媽媽還在罵,他們就繼續著他們的淘氣。要知道憤怒根本不能改變別人,隻能使別人更想控製動怒的人。如果要孩子們說出他們為什麼要淘氣,他們或許會這樣告訴你:“不管我們做什麼,哪怕說一句不好的話,做一點點錯事,就可以讓媽媽氣得發昏。就會在屋裏給關一會兒,那是無所謂的,因為一會兒我們又自由了,而且又要挨罵了,罵過之後就好了。我們以這麼低的代價就在感情上完全控製了她!既然我們對媽媽僅能施加很小影響,我們應多這樣逗逗她,看看她會氣成什麼樣。”

我們暫且不管媽媽與孩子誰是誰非,但我們可以看出,在生活中,不管對什麼人暴怒,它隻能使對方自行其是。而暴躁脾氣的人隻能獨噬因暴躁留給自己的傷害。

暴躁讓脾氣成為真正的贏家

人生會遇到許多惡意的指控、陷害,如果因為這些而大動肝火隻會讓事情越來越不可收拾。

所以,生活中,隻有能調控自己脾氣的人才是真正的主人。然而,稍一放縱,你的脾氣就可能戰勝了你成為了真正的贏家。

在60年代早期的美國,有一位很有才華、曾經做過大學校長的人,競選美國中西部某州的議會議員。此人資曆很高,又精明能幹、博學多識,看起來很有希望贏得選舉的勝利。但是,在選舉的中期,有一個很小的謠言散布開來:三四年前,在該州首府舉行的一次教育大會中,他跟一位年輕女教師“有那麼一點曖昧的行為”。這實在是一個彌天大謊,這位候選人對此感到非常憤怒,並盡力想要為自己辯解。由於按捺不住對這一惡毒謠言的怒火,在以後的每一次集會中,他都要站起來極力澄清事實,證明自己的清白。其實,大部分的選民根本沒有聽到過這件事,但是,現在人們卻愈來愈相信有那麼一回事,真是愈抹愈黑。公眾們振振有詞地反問:“如果你真是無辜的,為什麼要百般為自己狡辯呢?”如此火上加油,這位候選人的情緒變得更壞,也更加氣急敗壞、聲嘶力竭地在各種場合下為自己洗刷,譴責謠言的傳播。然而,這卻更使人們對謠言信以為真。最悲哀的是,連他的太太也開始轉而相信謠言,夫妻之間的親密關係被破壞殆盡。最後他失敗了,從此一蹶不振。

曾經在戰場所向披靡的拿破侖說過:“我就是勝不了我的脾氣。”可見,人往往很難戰勝自己的脾氣,在怒火中燒,一觸即發的時刻,是否會想到“脾氣來了,福氣就沒了”的道理。

有一位脾氣暴躁的經理,一大早起床,發現快要來不及上班了,便急急忙忙地開著車往公司急奔。

一路上,為了趕時間,這位經理連闖了幾個紅燈,終於在一個路口被警察攔了下來,給他開了罰單。

這樣一來,上班更是要遲到了。到了辦公室之後,這位經理有如吃了火藥一般,看到桌上放著幾封昨天下班前便已交代秘書寄出的信件,經理更是生氣,把秘書叫了進來,劈頭就是一陣痛罵。

秘書被罵得頗有些莫名其妙的感覺,拿著床寄出的信件,走到總機小姐的座位,照樣是一陣狠批;秘書責怪總機小姐,昨天沒有提醒她寄信。

總機小姐被罵得心情惡劣之至,便找來公司內職位最低的清潔工,借題發揮,對清潔工的工作,沒頭沒腦地,又是一連串聲色俱厲的指責。

清潔工底下,沒有人可以再罵下去,她隻得憋著一肚子悶氣。

下班回到家,清潔工見到讀小學的兒子趴在地上看電視,衣服、書包、零食,丟得滿地都是,當下逮住機會,便把兒子好好地修理了一頓。

兒子電視也看不成了,憤憤地回到自己的臥房,見到家裏那隻大懶貓正盤踞在房門口,兒子一時怒由心中起,惡向膽邊生,立即狠狠地踢了一腳,把貓兒給踢得遠遠的。

貓兒無言,成了發泄的工具。

由此我們看到脾氣暴躁的人,容易遷怒周遭所有的人、事、物,這是自古而然的,所以孔子才會稱讚顏回:“不遷怒,不貳過!”

控製自己的暴躁,不要怒火中燒

能夠自我控製是人與動物的最大區別之一。脾氣的好壞,全在自己。隻要懂得克製,脾氣這匹烈馬就會被緊緊牽住,無法脫韁招惹是非。但克製隻是治標不治本的方法,真正的良藥在於擁有一個平和的心靈,隻有平和才是脾氣最好的轉換器。

喬治·羅納在二戰期間被迫逃往瑞典,之前他曾在維也納當過很多年的律師,人生閱曆和生活閱曆都很豐富。到了瑞典,他已身無分文,他必須找一份工作養活自己。

他學過好幾種外語,既能說又能寫,因而他想到一家進出口公司找份秘書工作。他給很多公司寫信,讀了自己的想法,絕大多數公司回信告訴他,現在處於戰爭時期,他們不需要這類職員,不過他們已把他的名字存入檔案。

其中有一封回信這樣寫道:“你對我生意的了解完全錯誤,你既錯又笨,我根本不需要任何替我寫信的秘書。即使需要,我也不會請你,因為你甚至連瑞典文都寫不好,信裏全是錯字。”

喬治·羅納讀完這封信後怒火中燒,他簡直要瘋了。這個人也太討厭了,自己的瑞典文寫得狗屁不通,錯誤百出,還有資格指責別人,太狂妄了。於是他也寫了一封信,想氣氣那個討厭的家夥。

他轉念又想:等一等,我怎麼知道這個人說的不對呢?我學過瑞典文,可是它不是我的母語,或許我真犯了很多我不知道的錯誤。如果這樣的話,我想找到一份工作,就必須努力學習。這個人可能幫我一個大忙,盡管他本意並非如此。他用這種難聽的話表達意見,或許目有他的道理,我應該寫封信感謝他一番。於是,他寫了一封感謝信。

後來,他竟然被這家公司聘用了。

平息的怒火,換回了前程,有這樣一種交換,你又何必抱著暴躁死守不放?

汽車大王享利·福特的發跡就源於他的自我克製。

在亨利·福特還是一個修車工人的時候,有一次剛領了薪水,興致勃勃地到一家他一直十分向往的高級餐廳吃飯。年輕的亨利·福特在餐廳裏呆坐了差不多15分鍾,沒有服務生過來招呼他。最後,餐廳中的一個服務生看到亨利·福特獨自一人坐了那麼久,才勉強走到桌邊,問他是不是要點菜。

亨利·福特連忙點頭說是,隻見服務生不耐煩地將菜單粗魯地丟到他的桌上。亨利·福特剛打開菜單,看了幾行,就聽見服務生用輕蔑的語氣說道:“菜單不用看得太詳細,你隻適合看右邊的部分(意指價格),左邊的部分(意指菜色),你就不必費神去看了!”

亨利·福特驚愕地抬起頭來,目光正好迎接到服務生臉上滿是不屑的表情,當下使得亨利·福特非常的生氣。惱怒之餘,不由自主地便想點最貴的大餐。但轉念,又想起口袋中那一點點可憐微薄的薪水,不得已,咬了咬牙,亨利·福特隻點了一個漢堡。

服務生從鼻孔中“哼”了一聲,傲慢地收回亨利·福特手中的菜單。

在服務生離去之後,亨利·福特並沒有因為花錢受氣而繼續惱恨不休。他反倒冷靜下來,仔細思考,為什麼自己總是隻能點自己吃得起的食物,而不能點自己真正想吃的大餐。

亨利·福特當下立誌,要成為社會中頂尖的人物。從此之後,他開始朝夢想前進,由一個平凡的修車工人,逐步成為叱吒風雲的汽車大王。

人生需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平和,要做到處頹勢不倒,處逆境不躁,心靜若止水才能明察以秋毫。靜如水還要守住一份寂寞,忍耐一份孤獨。不要隨波逐流,別人做成的事,你不要羨慕,因為你不一定能做。守住自己擅長的領域,保持一個平和的心態,不被外界紛擾打亂自己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