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士型性格的人,選擇隱退或許是迫不得已,即使要“隱”他們也會做到主動、自覺,並不露聲色地壯大自己的實力,以便時機成熟時,奮起繼進。可見,其實這種隱退並不是逃跑,而是一種低調的智慧,是一種保安穩以圖發展的大謀略。
性格特征
善於隱退的人,一定擁有心胸博大、大智若愚的特點。他們因對某事物不關心或因厭倦表示沉默而不出頭露麵,但又在不斷地豐富自身的修養,不斷地在磨煉自己的功夫。有朝一日時機成熟時,他們往往會一鳴驚人。
典型人物
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號臥龍,琅邪陽都縣(今山東沂南)人,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謀略家,輔佐劉備三分天下的重要曆史人物。諸葛亮於漢靈帝光和四年(181年)出生於一個官吏之家。諸葛氏是琅邪的望族,先祖諸葛豐曾在西漢元帝時做過司隸校尉(衛戍京師的長官)。諸葛亮父親諸葛圭,字君貢,東漢末年做過泰山郡丞。諸葛亮早年喪父,與弟弟一起跟隨由袁術任命為豫章太守的叔父諸葛玄到豫章赴任。
東漢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諸葛玄職務,諸葛玄就去投奔老朋友荊州牧劉表。建安二年(197年),諸葛玄病逝。諸葛亮和弟妹失去了生活依靠,便移居隆中(今襄陽縣之西二十裏,一說隱居地是南陽),隱居鄉間耕種,維持生計。建安四年(199年),19歲的諸葛亮與友人徐庶等從師於水鏡先生司馬徽。
在隆中隱居的諸葛亮,讀了很多書,熟知曆史,常常把自己比作管仲、樂毅。他常與周圍朋友們探討治國平天下的道理,由於他見解深刻而又實際,得到了朋友們的讚賞。他在這時不但形成了一套比較守土有責的政治見解,而且在當地社會上的聲譽也越來越高,在他周圍形成了一個誌同道合的集團,這為他以後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準備了條件。
在諸葛亮隱居隆中的十年期間,國內的政治形勢發生了變化。黃中起義已經逐漸被各地的軍閥鎮壓下去,但東漢王朝也早已名存實亡,它對各地的軍閥已經沒有能力控製,全國形成了軍閥割據混戰的局麵。而正在這時,改變他一生命運的劉備出現了。劉備是一個有政治抱負的人,他到荊州之後,就四處求賢,想網羅一批有遠見的謀士,作為自己爭奪天下的助手。他聽說司馬徽是當地的名士,就去向他請教。司馬徽向他推薦諸葛亮和龐統,徐庶也向他推薦諸葛亮。劉備知道徐庶是諸葛亮的好友,就想請他去把諸葛亮叫來,但徐庶對他說,諸葛亮這個人自視甚高。您親自屈尊去請,還不一定能見你;由別人代請,更是不可能的。聽到名士對諸葛亮的推薦,覺得諸葛亮確實是個了不起的人才,正是自己夢寐以求的良輔,於是親自拜訪諸葛亮,這就是曆史上的被人們傳為美談的“三顧茅廬”。諸葛亮被劉備的真誠所打動,也認為劉備有統一天下的政治抱負,遂向劉備認真細致地分析了當時天下的形勢,以及劉備應采取的對策,這就是有名的“隆中對。”
劉備對諸葛亮的分析十分佩服,覺得他就是自己要找的理想的助手,因而請諸葛亮幫助自己去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諸葛亮接受了劉備的邀請,出山幫助劉備爭奪天下,終於三分天下。
諸葛亮是三國時被稱為“臥龍鳳雛得一而得天下”的曠世之才。他出仕前隱居隆中,但胸存偉略,時刻等待明主的出現,方肯出山入仕,實現其鴻鵠之誌。所以得遇明主,對有才有誌的隱士來說,非常重要,這也正是諸葛亮為何自視甚高不肯與一般人交流的關鍵所在。
性格與命運
對於一個人來說,尤其是一個領導者、管理者,在條件不允許繼續前進,或者再前進時就會危及自身的情況下,就應該自覺地、主動地斷然隱退,其實這才是保存自己的一個很重要的謀略思想。隱士型性格的人,往往善於韜光養晦,能夠急流勇退,他們不是消極地避凶就吉,而是暫時收斂鋒芒,隱匿蹤跡,然後養精蓄銳,待機而動。隱士型性格的人,如能把握好時機,該複出就複出的話,一定可以出人頭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