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遇到困難或挫折時,先不要試著去逃避,如果能勇敢地去麵對,也許會發現事情原本很容易解決。逃避盡管能幫助人暫時的擺脫責任和壓力,但畢竟不是最終的解決問題之道。
性格特征
“本來不會這樣的,都怪……”有的人遇到問題時,不願承擔責任,還會抵賴狡辯,為了推卸責任而指責別人,使自己躲得遠遠的。
典型人物
西晉的皇帝晉惠帝司馬衷在華林園裏,聽到蛤蟆的叫聲,就問身邊的人說:“這叫喊的東西是官家的,還是百姓私人的呢?”侍中賈胤回答說:“在官地上叫的就是官家的,在私地上叫的就是私人的。”當時天下鬧饑荒,老百姓餓死了許多,晉惠帝聽說後說:“他們也太無知了,沒有糧食,為什麼就不能煮肉粥吃呢?”晉惠帝顯然是在逃避自己的責任。
唐高宗李治身體不好,性格上非常懦弱,這給武則天的篡權創造了機會。本來如果要是立自己父親的妃子為後,在宋以後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但在不重禮法的唐代確成功了。此事的後果是長孫無忌和褚遂良後來死於武則天之手,而李績因為一句“此陛下家事”受到宋以後的史家抨擊,責其不能以死進諫。李治在這件事中的表現就是沒有主見,畏首畏尾,采取了逃避的態度。
性格與命
很多人之所以選擇逃避,主要是因為內心自卑。心理學家認為,自卑感起源於人的幼年時期,由於無能而產生的不勝任和痛苦的感覺,也包括一個人由於生理缺陷或某些心理缺陷(如智力、記憶力、性格等)而產生的輕視自己,認為自己在某些方麵不如他人的心理。
很多人在逃避指責時,經常會含糊其辭,或者故意隱瞞關鍵問題,或者幹脆靠撒謊來逃脫批評與懲罰。比如說,工作拖拉的人多半會說:“我家裏出了一些事情。”或是其他一些誇大其詞的謊言。
編造借口可以博取同情,但是,如果編造借口逐漸習慣成自然,撒謊的技巧漸趨熟練,也就積習難改了。養成為逃避公正的譴責而撒謊的習慣,等於做出了一個危險的選擇,踏上了一條不歸路。
生活中的事情永遠沒有盡善盡美的。性格良好的人或心理健康的人,能以“解決問題”的心態和行為麵對挑戰,而不是逃避問題,怨天尤人。
在現實生活中,能夠以正確的態度和行為麵對挫折與挑戰其實並非易事,可遇到問題就選擇逃避,而不去考慮解決的辦法更是不可取的。逃避型性格的人,回避問題,不能承擔責任,通常都是很懦弱的人,也很難獲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