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2 誘敵深入,讓對方深陷泥潭的心理戰術(1 / 3)

集中優勢,各個擊破

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資源有限的時候,一定要單點突破,不能麵麵俱到。

有位青年人,非常刻苦,可事業上卻收效甚微,為此他很苦惱。

有一天,他找到昆蟲學家法布爾說:“我不知疲倦地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花在了事業上,結果收獲卻很少。”

法布爾同情地說:“看來你是一個獻身科學的有誌青年。”

這位青年又說:“是啊!我愛文學,我也愛科學,同時。對音樂和美術的興趣也很濃,為此,我把全部時間都用上了,卻總感覺一無所獲。”

這時,法布爾微笑著從口袋裏掏出一塊凸透鏡,做了一個“小實驗”讓這位青年看:當凸透鏡將太陽光集中在紙上一個點的時候,很快就將這張紙點燃了。

接著,法布爾對有些惘然的青年說:“把你的精力集中到一個點上試試看,就像這塊凸透鏡一樣!”

這位青年恍然大悟,由此受到很大的啟發。

每個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有所不為才能有所為,隻有把有限的精力集中到一點上,才能幹出一番事業。這個道理雖然通俗易懂,但如果用語言表達,則很容易平淡和一般化。法布爾借用凸透鏡能將太陽光集中起來並點燃紙張的現象,來說明有所不為和集中精力的重要性,既明白易懂,又形象生動。

或許如今的很多年輕人都與上麵故事中的年輕人一樣,犯了同樣的錯誤,不能將精力集中起來做一件事,所以總感覺事業上力不從心,前途茫然。他們今天做著這件事,但當出現困難時,就感覺自己選擇的這條路或許行不通,於是辭職或轉行;但明天做著另外一件事的時候,又碰上了困難,於是又辭職或轉行。如此反反複複,不能試著將精力集中起來對某一件事稍做堅持,稍做努力,這樣又怎能獲得成功呢?

其實,不僅初出茅廬的年輕人容易犯忽視集中精力的毛病,而且有所專長的人也容易犯這個毛病。

有一天,19世紀德國著名畫家阿道夫·門采爾耐心地傾聽一位畫家訴苦。那位畫家說:“我真不明白,為什麼我畫一幅畫隻需一天時間,可賣掉它,卻要等上一年。”

門采爾認真地回答:“親愛的!請你顛倒過來試試吧!要是你花一年工夫去畫它,那你在一天裏準能賣出去!”

“請你顛倒過來試試吧!”門采爾的這句話,巧妙地揭示了一天畫完的畫往往得需一年才能賣出去,而一年畫完的畫則往往隻需一天就能賣出去的規律性,說明了隻有把有限的精力集中到一幅畫上,才可能創造出為人們喜愛的佳作。

祖籍湖南湘鄉的張天翼是現代有名的作家、兒童文學家。他的短篇小說《華威先生》,講的是華威先生為顯示自己的重要性而把工作攬得多多,一天到晚就隻坐著他的包車奔跑在各個工作地點,每到一個工作地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要先急忙發表意見—因為他說他的時間很寶貴,他還要立刻趕到下一個會場—自己認為似乎永遠都隻要注意的兩個觀點:一點要熱心工作、加緊工作;一點是要每個工作人員要認定一個領導中心。雖然在每個工作地耽誤的時間往往十分鍾都不到,可他仍然覺得時間不夠,說:“我恨不得取消晚上睡覺的製度。我還希望一天不止二十四小時……”他這樣做的結果,當然就隻有使自己嘴巴痛苦地抽著歪著而且害怕地看著四周了。

人無所舍,必無所成。一方麵,要善於集中精力,抓住機會,做好可以做好的重要的事情;另一方麵,又要善於舍棄不重要的事情或暫時不宜做的事情。“知足知不足,有為有不為。”這句老話講的正是這個道理。

如果你現在的痛苦正是因為自己追求“多”的結果,那麼,就趕緊反省、認真思考一下對自己最重要、最有利的是哪一件事,然後集中精力全力以赴去做好這一件,然後再做下一件,如此,相信再大的痛苦也會被你所征服。

毛澤東曾經說過,集中優勢兵力殲滅敵人,比較有把握的比例是三到四比一。眾所周知,史玉柱是毛澤東思想的狂熱崇拜者,在營銷戰中他一貫采用毛澤東的作戰思想,其中最關鍵的一條就是“集中優勢兵力,各個突破”。員工總結的“史玉柱營銷法則”有6條,其中3條都是“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的具體化:

第一法則:一個產品必須要做第一品牌,否則很難長久,很難做得好,不做第一就不能真正獲得成功。

重點法則:在營銷手段的使用上必須有一個重點,必須加大人力、物力、財力,做重點地區,使用重點手段,做深做透。一個企業資金實力再雄厚,也隻能在幾個重點行業、重點地區、重點產品上下工夫,如果沒有重點,而是平均用力,必會失敗。

品牌延伸法則:一個產品一個品牌,品牌不能亂延伸。在西方發達國家,許多中小公司以弱欺強,依靠集中戰略的成功,也證明了這一點。西方一些戰略學者曾經做過大量的調查研究,發現同是獲得高收益,取得成功的中小公司,在競爭中戰略上毫無例外地具有如下特征:注意細分後的小市場,追求差別優勢;接觸的總經理各人統一指揮領導;注重實際收益;有效地集中使用研究與開發經費。

其實不止這些,不管是做事還是與人相處,隻要你能找到那個最核心的點,集中自己的力量,便可以解決很多問題,集中優勢力量,方能各個擊破。

鬥智法則

少則得,多則惑。同時追逐兩隻兔子的人,一隻兔子也抓不住。眉毛胡子一把抓,想要樣樣通的結果,隻能是樣樣“鬆”。

敵進我退,敵退我進

適當地退並不是消極被動,不是一味忍讓,也不是永遠放棄,而隻是一種謀略,避其鋒芒、積蓄力量,以待時機再更好地進。

進退決不能妄從他人。固然,退可能是受人所迫,但是退的主動權要在自己手中,要主動地退。否則,你就很可能受製於人,一退再退,終不能進。

先看一個民間笑話:

一場多邊國際貿易洽談會正在一艘遊船上進行,突然發生了意外事故,遊船開始下沉。船長命令大副緊急安排各國談判代表穿上救生衣離船,可是大副的勸說失敗。船長隻得親自出馬,他很快就讓各國的商人都棄船而去。大副驚詫不已。

船長解釋說:“勸說其實很簡單。我告訴英國人說,跳水是有益健康的運動;告訴意大利人說,不那樣做是被禁止的;告訴德國人說,那是命令;告訴法國人說,那樣做很時髦;告訴俄羅斯人說,那是革命;告訴美國人說,我已經給他上了保險;告訴中國人說,你看大家都跳水了。”

這則笑話固然令人捧腹,但其中體現的文化差異值得我們深思,從中可以看出中國人是比較喜歡盲從的。這個笑話可能有些誇張,但中國人喜歡盲從的特點在生活中也不乏實例。

前些年,山地車流行起來,人們對其極為青睞,該車型適宜爬坡和騎行崎嶇不平的路麵,對於平坦的都市馬路則毫無用處。山地車骨架異常堅實沉重,車把僵硬別扭之至,轉向笨拙遲緩,根本無法對都市複雜的交通狀況做出靈巧的應變;一天折騰下來,腰酸背痛;加上尖銳刺耳的刹車聲,真正是一個中看不中用的東西。放著好端端的輕便車或跑車不騎,卻要弄上一輛如此的蠢拙之物,好像一個人丟下良馬,偏要騎那笨牛一樣。時髦先生們頭戴耳機,腰挎“隨身聽”,腳踩山地車,一身牛仔服,表麵上自我感覺良好得一塌糊塗,然而這份瀟灑的背後,卻有許多無奈。

但是,假如把時髦比喻成一座令人心旌搖蕩的山峰,山地車的功能便昭然若揭了。追趕時尚,大約就像騎那山地車一樣,即便累你個半死,也是心甘情願。究其根源:“為什麼這樣?”必答曰:“別人都這樣!”

盲從於人,不知情勢,隨波而流往往會給自己帶來巨大的傷害。我們做人要想做得成功,做得讓人喜歡,就一定要擺脫盲從眾人的壞習慣,善於運用自己的頭腦,進退之間主動權要握在自己手中。

在做事的過程中,如果碰到一些對自己極為不利的情況,堅持下去的話很可能徹底失敗,難再翻身。這個時候我們就應考慮退了。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而此時的退,我們必須考慮周全,該怎樣退,退到哪裏等都是很重要的。

一定要對自己所麵臨的困境的危險程度有深刻的認識,再做出相應的退步之策。因為,“撤退”畢竟是一種退而求其次的手段,是為保存實力,不得已而為之的消極行動。如果再堅持一下就會成功,就絕不要輕言撤退。可見,做出這種決定必須慎之又慎。

武則天年方十四,便已豔名遠播,被唐太宗召入宮中,不久封為才人,又因性情柔媚無比,被唐太宗昵稱為“媚娘”。當時宮中觀測天象的大臣紛紛警告唐太宗,說唐王朝將遭“女禍”之亂,某女人將取代李姓為唐朝皇帝。種種跡象表明此女人多半姓武,而且已入宮中。唐太宗為子孫後代著想,把姓武之人逐一檢點,作了可靠的安置,但對於武媚娘,由於愛之刻骨,始終不忍加以處置。

唐太宗受方士蒙蔽,大服丹丸,雖一時精神陡長,縱欲盡興,但過不多久,便身形枯槁,行將就木了。武則天此時風華正茂,一旦太宗離世,便要老死深宮,所以她時時留心擇靠新枝的機會。太子李治見武則天貌若天仙,仰羨異常。兩人一拍即合,山盟海誓,隻等唐太宗撒手,便可仿效比翼鴛鴦了。

在這種情況下,武則天當然不會考慮“撤退”,她還在安排如何大舉進攻,攀附上未來的天子。

唐太宗臨死之前,他當著太子李治的麵問武媚娘:“朕這次患病,一直醫治無效,病情日日加重,眼看就起不來了。你在朕身邊已有不少時日,朕實在不忍心撇你而去。你不妨自己想一想,朕死之後,你該如何自處呢?”

武媚娘冰雪聰明,哪還聽不出自己身臨絕境的危險。怎麼辦?武媚娘知道,此時隻要能保住性命,就不怕將來沒有出頭之日。然而要保住性命,又談何容易,唯有丟棄一切的一切,方有一線希望。於是她趕緊跪下說:“委蒙聖上隆恩,本該以一死來報答。但聖躬未必即此一病不愈,所以妾才遲遲不敢就死。妾隻願現在就削發出家,長齋拜佛,到尼姑庵去日日拜祝聖上長壽,聊以報效聖上的恩寵。”

唐太宗一聽,連聲說“好”,並命她即日出宮,“省得朕為你勞心了”。原來唐太宗要處死武媚娘,但心裏多少有點不忍,現在武媚娘既然敢於拋卻一切,脫離紅塵,去當尼姑,那麼對於子孫皇位而言,活著的武媚娘等於死了的武媚娘,不可能有什麼危害了。

武媚娘拜謝而去。一旁的太子李治卻如遭晴空霹靂,動也動不了。唐太宗卻在自言自語:“天下沒有尼姑要做皇帝的,我死也可安心了。”

李治聽得莫名其妙,也不去管他。借機溜出來,去了媚娘臥室。見媚娘正在檢點什物,便對她嗚咽道:“卿竟甘心撇下了我嗎?”媚娘道:“主命難違,隻好走了。”“了”字未畢,就已經淚如雨下,泣不成聲了。太子道:“你何必自己說願意去當尼姑呢?”武媚娘鎮定了一下情緒,把自己的計策告訴了李治:“我要不主動說出去當尼姑,隻有死路一條。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隻要殿下登基之後,不忘舊情,那麼我總會有出頭之日……”

太子李治佩服武媚娘的才智,當即解下一個九龍玉佩,送給媚娘作為信物。太子登基不久,武媚娘果真再次進宮。在這件事中,武媚娘的機智之處在於,危難麵前能迅速分清主次,並能果斷地“撤退”,從而保住自己的性命。後來,時機成熟,武則天便果斷地由退轉為進,成為中國曆史上聲名赫赫的一代女皇。

鬥智法則

為人處世,難免會碰到一些自己力所不能及的事情,這個時候,如果你因為好勝心或勉強答應別人而去做,那麼結果隻能是失敗,這個時候我們與其硬撐,勉強自己,倒不如勇敢地後退一步不做,這於人於己都大有益處。牽製住對手,才能更好地前進。

以逸待勞,後發製人

千裏馬的力量用盡了,劣馬也可能超過它;勇士疲憊不堪了,小孩子也能勝過他。並不是劣馬的筋骨、小孩子的氣力,比千裏馬和勇士還強,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呢?就是憑借後發製人的作用。後發製人,是以劣勝優、以弱勝強的戰略。

“先發”未必製人,“後發”未必製於人。《孫子兵法·軍爭篇》也主張:“後人發,先人至。”認為:“朝氣銳,晝氣惰,暮氣歸。故善用兵者,避其銳氣,擊其惰歸”,“以治待亂,以靜待嘩”,“以近待遠,以逸待勞,以飽待饑”。可見後發製人,也深為兵家所矚目。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許多經營者推崇“先發製人,後發製於人”的用兵原則,“先下手為強”,力爭搶先行動,先變於人,從而獲得豐盛戰果。但是,還有一些企業家,持重待機,後人而發,一樣在市場競爭中爭雄稱霸。競爭中的後發者之所以也能製人,在於他在某些方麵明顯優於先發先變者。比如,先發先變,前途莫測,風險迭起,容易遭受挫折;而後人而發,前車可鑒,可以做好周密安排,成功的可能性較大。再如,先發先變,急於開拓,遇到的困難較多,即所謂創業維艱;而後人而發,順勢而進,可以乘人之隙,擊人弱點,容易輕取疾進。還有,先發先變,一切從頭做起,投資較大,產品低級,利潤往往不佳;而後人而發,可以學人仿人,改進品質,提高技術,降低成本,獲得更好利潤。

如果市場已被對手占領,企業要在後發的被動形勢下邁出主動的步伐,經營者需要高度的預見力和牢牢把握市場發展趨勢的軌跡。後發的行動是有計劃有目的,胸有成竹,一切在我掌握之中。退卻不是被對手趕著跑,而是牽著敵人走;放棄不是永久的喪失,而為了更多的取得;避免決戰不是畏敵怯戰,而是待機待戰。所以,發於後,要想在前,備於先。

著名的日本鬆下公司就一貫奉行“不搶先戰略”。該公司從不熱衷於扮演新技術先驅者的角色,而是把工作的重點放在產品的品質和價格之上。自恃勢大財雄、人才濟濟的新力公司,卻常常以開拓者的姿態搶先而變,總想在技術上領先於人,從而霸占家電市場。兩者反複較量多次,結果失敗者往往不是鬆下,而是新力。以錄像機市場的爭奪為例:1969年,新力公司研製成功世界上最早的家用小型錄像機,一時風靡市場。鬆下並不急於跟風,而是伺機而動,根據市場的新變化,及時推出消費者喜歡的可錄像4至6小時的機種,並且價格比新力產品低了15%,上市後很快壓過新力,獨占鼇頭。

後發製人不可拘泥一法。經營者應該根據不同的情況,不同的時機,采取如下的一些各具特色的後發製人之術。

以逸待勞,待竭製人。古語說得好:“物速成而疾亡,晚就而善終。”在激烈的競爭之中,明智的經營者絕不能意氣用事,去爭一時之高下。特別是麵對強大的對手,更要注意避其銳氣,以待其竭。比如對方推出一種新的產品,就不要急於推出自己的產品。等到對方產品的生命周期曲線開始下降之時,則可乘其頹勢,一鼓作氣,占領市場。再如行銷廣告,大可不必針鋒相對唱對台戲。等到對方的廣告高潮已經過去,再大張旗鼓,宣傳自己的產品,從而收到“百花發時我不發,我若發時都嚇殺”的絕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