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7 化敵為友,與對方攜手雙贏的心理戰術(2 / 3)

永遠避免跟人家正麵衝突!世界上隻有一種能夠在爭論中獲勝的方法,那就是避免爭論。像躲避響尾蛇和地震那樣避免爭論。

有時候,激烈的爭論,可能會使人一時喪失理智,甚至大動幹戈。到了這一步,不少人變成了終生的敵人。華盛頓則不然,他有著化敵為友的魅力。

公元1754年,華盛頓還是一位上校,當時華盛頓率領他的部下駐守在亞曆山大裏亞。那裏正在選舉弗吉尼亞議會的議員。有一個名叫威廉·佩思的人反對華盛頓所支持的候選人。

華盛頓與佩思在關於選舉的某一具體問題上發生了激烈的爭論,情緒激動的華盛頓說了一些冒犯佩思的話,而被激怒的佩思則將華盛頓一拳打倒在地。華盛頓的部下馬上開了過來,準備替他們的司令官報仇,華盛頓阻止了部下的衝動,並勸說他們返回營地。

第二天一清早,華盛頓遞給佩思一張便條,要求他盡快到當地的一家小酒店來。不一會兒,佩思便如約到來,他是準備來進行一場決鬥的。令他感到驚奇的是,他所看到的不是手槍而是酒杯。

華盛頓站起來迎接他,並笑著伸手過去。“佩思先生,”華盛頓說,“犯錯誤乃人之常情,糾正錯誤是件光榮的事。我相信昨天我是不對的,你已經在某種程度上得到了滿足。如果你認為到此可以解決的話,那麼請握我的手—讓我們交個朋友吧。”

從此以後,佩思成為華盛頓最堅定的支持者!

有時或許是出於自尊,但更多時候是意氣之爭。有些人就是喜歡與別人在口頭上爭個長短,隻要搭上話就針鋒相對,無論別人說什麼,他都加以反駁,即使錯了,也死不認賬,也絕不服軟。殊不知,這種做法其實是自己跟自己抬杠。你或許能以此贏得口頭上的勝利,但卻不能得到任何實質上的利益,相反還會招人嫌,惹人怨,給人際交往帶來極大的麻煩。

來看這樣一則關於抬杠的典型例子:

醫生在門診時接觸了一位病人。

醫生說:“請坐。”

病人說:“為什麼要坐呢?難道你要剝奪我不坐的權利嗎?”

醫生無可奈何,倒了一杯水,說:“請喝水吧。”

病人說:“這樣談問題是片麵的,因而是荒謬的,並不是所有的水都能喝。例如你如果在水裏摻上氰化鉀,就絕對不能喝。”

醫生說:“我這裏並沒有放毒藥嘛!你放心!”

病人說:“誰說你放毒藥了呢?難道我誣告你放了毒藥?難道檢察院起訴書上說你放了毒藥?我沒有說你放了毒藥。而你說我說你放了毒藥,你這才是放了比毒藥還要毒的毒藥!”

醫生毫無辦法,便歎了一口氣,換了一個話題說:“今天天氣不錯。”

病人說:“純粹胡說八道!你這裏天氣不錯,並不等於全世界都是好天氣。例如北極,今天天氣就很壞,刮著大風,漫漫長夜,冰山正在撞擊……”

醫生忍不住反駁說:“我們這裏並不是北極嘛。”

病人說:“但你不應該否認北極的存在。你否認北極的存在,就是試圖歪曲事實真相,就是別有用心。”

醫生說:“算了,你還是走吧。”

病人說:“你無權命令我走。這是醫院,不是公安機關,你不可能逮捕我,你不可能槍斃我。”

醫生:……

顯然,這位病人就是個典型的“杠頭”。我們在看這個故事的時候,可能啼笑皆非,可能為病人的“好口才”讚歎不已。但如果設身處地地想一想,醫生在遭遇到這種無理的病人後,心情會怎麼樣,即使他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心情受到這樣的影響,誰能保證他不會開錯藥、動錯刀?

這雖然有可能是一則虛構的故事,但生活中類似的例子卻屢見不鮮。抬杠的對象雖然是別人,但事實上是自己跟自己較勁,自己跟自己抬杠,自己找罪受。結果,無非有兩種:說不過別人,受一肚子閑氣;給別人一肚子氣,卻留下不好的影響,甚至導致別人的敵視。

所以,一般來說,如果是比較重大的事情或者原則性問題,應該堅持己見。否則,最好不要做無謂的口舌之爭,人活一口氣,但那口氣絕對不是毫無意義的閑氣。必要的時候,在口頭上少一點無謂的較真,多一點合理的退讓,語氣放柔和一點,反而能得到最好的結果。

再來看這樣一則實例:

有一位所得稅顧問巴森士與一位政府稽查員因為一項9000元的賬單發生的問題爭辯了一個小時之久。巴森士先生聲稱這筆9000元的款項確實是一筆死賬,永遠收不回來,當然不應該納稅。“死賬,胡說!”稽查員反對說,“那也必須納稅。”

巴森士先生在講述他的故事時,說他對這位稽查員的印象是冷淡、傲慢而且固執。理由對他來說是毫無用處的,事實也沒有用。最後巴森士先生考慮良久之後認為,辯論得越久越激烈可能會使這位稽查員越頑固,所以他決定避免爭論,改變主題,給他讚賞。

於是,他對這個稽查員說:“我想這件事情與你必須做出的決定相比,應該算是一件很小的事情。我也曾經研究過稅收的問題,但我隻是從書本中得到了知識,而你是從你的工作經驗中得到的,我有時願意從事像你這樣的工作,這種工作可以教會我很多書本上學不到的東西。”

在講這些話的時候,巴森士先生盡量顯得真心誠意。聽完巴森士先生的話,那個稽查員從椅子上挺起身來,向後一靠,講了很多關於他的工作的話,以及他所發現的巧妙舞弊的行為。他的聲調漸漸地變得友善,片刻之後他又講起他的孩子來。當他走的時候,他告訴巴森士他要再考慮那個問題,在幾天之內,給他答複。三天之後,稽查員來到巴森士先生的辦公室裏告訴他,已經決定按照巴森士先生所填報的稅目辦理,也就是說把那9000元作為死賬處理。

充滿智慧的老富蘭克林常說:“如果你辯論、爭強或者反對,你有的時候可能獲得勝利。但是這種勝利是空洞的,因為你再也得不到對方的好感了。”

鬥智法則

愚蠢的人才喜歡激動和大吵大嚷,聰明強幹的人什麼時候都應保持冷靜和自己的尊嚴。

霍桑效應:滿足對方發泄的欲望

壓抑的東西不會自動消失,壓抑的情緒如悲傷、喜悅、憤怒、思念等,附著心理能量,壓抑日久,蓄積的能量就會愈來愈多,若不疏泄出去,就會讓人心緒不寧,甚至引起軀體疾病,或導致疲憊困倦和免疫力下降,後果十分嚴重。

霍桑工廠是20世紀20年代美國芝加哥郊外的一家生產電話交換機的工廠。這家工廠的設備先進,各種生活和娛樂設施十分完備,員工的社會福利也做得非常不錯。但是,令廠長不解的是,在這樣優越的工作條件下,工人們的生產效率卻長期低下。

針對這個奇怪的現象,1924年11月,以哈佛大學心理專家梅奧為首的研究小組進駐霍桑工廠,他們的初衷是試圖通過改善工作條件與環境等外在因素,找到提高勞動生產率的途徑。

研究初期,專家們把注意力集中在工作條件和生產效率之間的關係上,他們把工廠員工分為實驗組和控製組。然後,對工作條件進行各種改變,觀察員工生產效率的變化情況。

結果,不論是將工作條件變差還是變好,實驗組生產效率都上升,而且工作條件維持不變的控製組工作效率也上升。這樣的結果完全反映不出工作條件的好壞對生產效率有直接影響。

很快,實驗研究進行到第二階段,這個階段的實驗領導者是哈佛大學的梅奧教授,由他來著重研究社會因素與生產效率的關係。

梅奧教授挑選了“繼電器裝配組”的6個女工作為實驗對象,然後開始了長達一年多的實驗觀察。

首先,女工們被要求在一個一般的車間裏工作兩個星期,便於專家測出她們的正常生產率。

接著,嚐試對女工做以下改變,並觀察生產效率的變化情況:

1. 將女工的薪水按照車間整體產量進行工資支付的方法改為按照個人產量計算工資。

2. 在工作中,安排女工們上午、下午各休息一次,每次5分鍾。

3. 把女工們的休息時間從5分鍾延長到10分鍾。

4. 把休息次數從上午、下午各一次增加到一天6次。

5. 公司為女工提供一頓簡單的午餐。

6. 允許女工們在保證產量的前提下提前半小時下班。

7. 建立每周工作五天的製度。

8. 前麵所做的變化全部取消,重新回到實驗最初的模式。

結果顯示,女工們始終保持了高產量,而工作的積極性也始終呈上升趨勢。即使到最後她們的一切優待被取消之後,她們的生產效率也沒有下降。

整個實驗過程中,許多因素都變化了,但是女工們的生產效率卻表現得相當穩定,也就是說,必然有一種相對穩定的因素在維持著她們的工作積極性。幾經思考後,梅奧教授得出了這樣的結論:生產效率的提高主要是由於女工們的精神狀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女工們被挑選出來,並被研究人員所關注,這使她們覺得自己對於公司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從而受到激勵,促進了生產效率的提高。

隨後,在此基礎上,專家們又展開了一次涉及麵更廣、為期更長的“談話實驗”。

在“談話實驗”中,專家們對廠內2100名職工進行了采訪。

起初,他們按事先設計的提綱提問,以了解職工對工廠管理、福利等方麵的意見,不過生產效率沒有因此明顯提高。

後來,專家們將以提綱為基礎的問答談話方式改為由員工們自由抒發意見。想說什麼就說什麼。同時,原來一個專家同多個員工的談話方式變成了一個專家同一個員工的單獨談話。在談話過程中,專家要耐心傾聽、認真記錄員工們對廠方的各種意見和不滿,不得反駁和訓斥。

在為期兩年的實驗周期裏,專家們前前後後與工人談話的總數達到了兩萬餘人次。而這一次,整個工廠的產量大幅度提高。

專家們最後得出這樣一個結論:當某個人受到公眾的關注或注視時,或者心情暢快地做事時,其工作效率就會大大增加。這就是後來所說的“霍桑效應”。

從公司的角度,善意的謊言和誇獎可以最大程度激勵員工;從個人的角度,你認為自己是什麼樣的人,你就能成為什麼樣的人。

有一所國外的學校,在入學的時候會對每個學生進行智力測驗,以智力測驗的結果將學生分為優秀班和普通班。結果有一次在例行檢查時發現,一年之前入學的一批學生的測驗結果由於某種失誤被顛倒了,也就是說優秀班其實是普通的孩子,而真正聰明的孩子卻在普通班。但是這一年的課程成績卻如同往年一樣,優秀班明顯高於普通班,並未出現異常。原本普通的孩子被當作優等生關注,他們自己也就認為自己是優秀的,額外的關注加上心理暗示使得醜小鴨真的成了白天鵝。基於霍桑效應的心理暗示還可以治療抑鬱、自卑、緊張等各種心理疾病,霍桑效應在企業管理應用和領導行為上也卓有成效。

在一些社會學教材中論及社會研究中的客觀性和道德性問題時,常把霍桑效應作為社會研究中偏誤的例證,以說明研究過程本身對被研究者的行為所產生的影響。社會學是關於人類行為的科學,人們會對研究過程做出反應—有時我們無法預見這些反應。正是研究者的出現可能歪曲正在研究的社會情緒,這一現象被稱為反應作用。

人在一生中會產生數不清的意願和情緒,但最終能實現、能滿足的卻為數不多。對那些未能實現的意願和未能滿足的情緒,切莫壓製下去,而要千方百計地讓它宣泄出來,這對人的身心和工作效率都非常有利。記住,當一個人受到公眾的關注或注視時,做事的效率就會大大增加。

鬥智法則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學會與他人友好相處,明白什麼樣的行為才是他人所接受和讚賞的,我們隻有在生活和工作中不斷地增加自己的良好行為,才可能受到更多人的關注和讚賞,也才可能讓我們的工作不斷進步,充滿自信。

多站在對方的立場看問題

要站在對方的立場上看問題,就要理解對方的心理狀態,做到感同身受。

人們交往之中,總有許多分歧。創建了著名的鬆下電器公司的鬆下幸之助先生,在做生意的過程中,總是盡量縮短與對方溝通的時間,提高會談的效率,長期的修煉、感悟,他終於領悟到一條人生哲學。這就是:站在對方的立場看問題。憑借這條哲學,他與合作夥伴的談判突飛猛進,人人都願意與他合作,也願意做他的朋友。鬆下電器公司能在一個小學沒讀完的農村少年手上,迅速成長為世界著名的大公司,就與這條人生哲學有很大關係。

在每一次的商務交往、談判中,鬆下幸之助先生總是抱著這樣一種思想:如果我站在對方的立場看問題,我會想什麼、想得到什麼、不想失去什麼。

僅僅是轉變了一下觀念,學會站在對方的立場看問題,鬆下先生從困惑、猶豫、矛盾中獲得了一種快樂—發現一項真理的快樂。後來,他把這條經驗教給鬆下的每一個員工。站在對方的立場考慮問題,你會發現,你變成了別人肚子裏的蛔蟲,他所思所想、所喜所忌,都進入你視線中。在各種交往中,你都可以從容應對,要麼伸出理解的援手,要麼防範對方的惡招。對於圍棋高手來講:對方好點就是我方好點,一旦知道對方出什麼招,大概就勝券在握了。

與朋友相處需要理解,與同事相處需要理解,甚至與家人相處也需要理解。理解他人的前提之一就是我們能夠站在對方的立場上看問題。每一個人都具有一定的差異性,由於性格不同、經曆不同、思維不同,在接人待物和處理事情上,都會有一定差異。在生活或工作中,一些雞毛蒜皮之事常常成為矛盾的導火索,這便是缺乏理解的結果。如果我們能夠設身處地地為對方想一想,做一個如果我是對方,我會怎樣說、怎樣做、怎樣思考的假設,很多哀怨就可能會消失得無影無蹤。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作“同理心”,意思是能易地而處,設身處地地理解他人的情緒,感同身受地明白及體會身邊人的處境及感受,並可適時地回應其需要。具有同理心的人能從細微處體察到他人的需求。同理心必然需要換位思考。

換位思考是理解他人的基礎,麵對可能出現的不理解,我們不妨把自己假想成對方,站在對方的角度、對方的位置、對方的處境、對方的立場和對方的角色上來思考問題,多想想“如果是我,我該怎麼做?我會怎樣選擇?”換位思考的前提是換位要準確地換到對方的位置上,如果換位不到位,或是換位不換人,你的思考就達不到應有的效果。換位思考的目的是思考,如果隻換位不思考,換位思考就變得有名無實。

下麵這個例子,球王貝利的父親的換位思考就非常到位,也非常成功。

球王貝利出生在巴西一個貧窮的家庭裏,父親是一個因傷退役的足球運動員,貝利小小年紀就顯示出非凡的足球天賦,他常常踢著父親為他用襪子、碎布和破報紙特製的“足球”練習。慢慢地,貝利有了點名氣,結交的同齡球友多了,也沾染了一些壞習氣,比如吸煙。

一次貝利在街上找人要煙抽,被他的父親撞見了,父親沒有對他發火,而是告訴他:“雖然這個年紀吸煙的孩子很多,也許抽煙會讓人感覺到自己長大了,是個男子漢了,但是如果他想當一名優秀的足球運動員,就必須遠離煙草。”說完,父親遞給他幾張皺巴巴的紙幣,說:“你如果真想抽煙,還是自己買的好,總跟人家要,太丟人了,你買煙要多少錢?”

貝利感到又羞又愧,眼睛澀澀的,可他抬起頭來,看到父親的臉上已是淚水縱橫……後來,貝利再也沒有抽過煙。他憑著自己的勤學苦練,終於成了一代球王。

站在他人的立場上看問題,給對方以足夠的理解,這是生活的一種方法、一種智慧、一種境界、一種愛護、一種體貼、一種寬容。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我們都有被冒犯和誤解的時候,如果對此耿耿於懷,心中就會有解不開的“疙瘩”;如果我們能深入體察對方的內心世界,或許就可以形成一致意見,達成共識。這樣,理解就可以為我們的交際和事業帶來莫大的幫助。

鬥智法則

要想溝通獲得成功,適當使用技巧與手段雖然是可以的,但溝通的雙方首先要學會站在對方的立場看問題,相互尊重,相互理解,開放合作,追求雙贏!

培養寬容待人的美德

寬恕別人就是寬恕自己。寬容可以造成一種重大局、尚信義、不計前嫌、不報私仇的氛圍,以及成就雙方寬廣而又仁愛的胸懷。

“盡量少犯錯誤,是人的準則;不犯錯誤,那是天使的夢想。”這是法國作家雨果在其名著《悲慘世界》中說過的一句話。現實生活中,隻要是人,就會犯錯誤,你犯錯誤的時候希望別人可以寬恕自己,那你有沒有想過:自己是不是也應該寬恕別人的錯誤呢?

有的人喜歡斤斤計較,其實,有些事情不一定很重要,她們這樣做隻是為了讓自己心理獲取一點平衡。就像《紅樓夢》裏的王熙鳳,“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王熙鳳對人對事太認真、太聰明、太苛刻,結果,不僅自己得不到好處,還賠進了性命。很多事情往往是算計得越清楚,自己就越煩惱。因為生怕自己吃虧的女人,總圍繞別人的想法轉,她們總是認真琢磨別人的每一個簡單舉動,哪怕是微不足道的。算來算去,既費神又費力,最後使自己的生活變得一塌糊塗。

一個寬容別人的人,不僅可以給自己帶來好心情,有時還會給自己帶來好運氣。如若不信,可以看看這個《第六枚戒指》的故事:

這個故事發生在美國經濟大蕭條時期。18歲的姑娘曼莎費盡千辛萬苦才在一家高級珠寶店當上售貨員。在聖誕節前一天,有一位30歲左右的男顧客走了進來。他雖然穿著很整齊幹淨,看上去很有修養,卻是一個正遭受失業打擊的不幸的人。

當時店裏隻有曼莎一個人,其他幾個職員剛剛出去。

曼莎向他打招呼時,男子不自然地笑了一下,目光從曼莎的臉上慌忙躲閃開,沒說任何話。

這時,電話鈴響了。曼莎去接電話,一不小心,將擺在櫃台上的盒子打翻了,盒中裝著的六枚精美絕倫的金戒指掉在了地上。她慌忙彎腰去撿。可她撿回了五枚以後,卻怎麼也找不到第六枚戒指。當她抬起頭時,看到那位男顧客正向門口走去。於是,她明白是他拿走了那第六枚戒指。

當男顧客的手將要觸及門框時,曼莎柔聲叫住了他。

男顧客轉過身來,兩個人相視無言足足有一分鍾。曼莎狂跳的心做出了種種不好的猜測。

男顧客終於開口問曼莎有什麼事。

曼莎極力壓住心跳,鼓足勇氣,對他說這是她的第一份工作,並以朋友口吻對他說,在經濟這麼不景氣的情況下,找份工作是一件多麼不容易的事。

男顧客長久地審視她後,臉上浮現出了一絲微笑,曼莎也平靜下來,並微笑地看著他,兩人之間突然像老朋友見麵似的那樣親切自然。

“是的,的確如此。”他回答,“但是我能肯定,你在這裏會幹得不錯。”

說完後,他朝她走來,並把手伸向她:“我可以為你祝福嗎?”

緊緊地握完手後,他轉身緩緩地走向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