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莎目送他的身影在門外消失後,轉身走回櫃台,把手中的第六枚戒指放回原處。
曼莎最後終於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最好方法,她依靠的是理解、寬容和將心比心。但如果她當時驚慌失措地報警或者大吵大嚷,結果肯定會非常糟糕。這個男顧客可能會被抓進監獄,受到眾人鄙視,而曼莎也很有可能因為沒有保護好戒指而被辭退。無論是哪種情況,都會導致兩敗俱傷,而聰明的曼莎以她的寬容和理解解決了這個問題。男顧客沒有被抓,她也沒有丟掉工作,兩人心中還都收獲一份溫暖。
鬥智法則
與人相處,不時地會遇到他人對自己利益的侵犯,如果不是大的原則問題,不妨一笑了之,這也是做人智慧的一種體現。
助人即是助己
助人即是助己,你伸出了助人之手,那麼,當你自己身處險境時,肯定也不會是孤軍奮戰。
幫助別人就等於幫助自己,有這樣一則故事說明了這個道理:一個貧窮的小男孩為了攢夠學費,就去挨家挨戶地推銷商品。一天,他十分勞累,已經一整天沒有吃東西了,感到十分饑餓,可是摸遍全身,隻找到一角錢,這點錢根本不夠吃飯,怎麼辦呢?他決定向下一戶人家討口飯吃。當他來到下一戶人家,開門的是一位年輕美麗的女子,當他看到這位年輕美麗的女子時,卻有點不知所措了。他沒有要飯,隻向她乞求一口水喝。這位女子看到他很饑餓的樣子,十分同情他,就送他一大杯牛奶喝。男孩慢慢地喝完牛奶,問道:“我應該付多少錢?”年輕女子回答:“一分錢也不用付。我媽媽教導我們,施以愛心,不圖回報。”男孩說:“那麼,就請接受我由衷的感謝吧!”說完男孩離開了這戶人家。此刻,他感到自己渾身充滿了力量,一股男子漢的豪氣頓時散發出來。本來,他是想退學的,此時,他改變了看法。
數年之後,那位年輕美麗的女子得了一種十分罕見的重病,當地的醫生對此束手無策。她被轉到大城市醫治,由專家會診治療。如今,那個小男孩已是一位大名鼎鼎的醫生了,他也參與了這次醫治,當看到病曆上所寫的病人的來曆時,一個奇怪的念頭霎時間閃過他的腦際。他馬上向病房奔去。來到病房,他一眼就認出在床上躺著的病人就是曾經幫助過他的恩人。他回到辦公室,暗暗下了很大決心:“我一定要竭盡所能治好恩人的病。”從那天起,他就特別地關照這個病人。經過艱辛努力,手術成功了。手術花去巨額的醫療費,他毅然在高額的醫藥費通知單上麵簽了字。
當醫藥費通知單送到這位特殊的病人手中時,她不敢看,因為她確信,治病的費用將會花去她的全部家當。最後,她還是鼓起勇氣,翻開了醫藥費通知單,旁邊寫著一行小字:“醫藥費—一杯牛奶。”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隻要我們幫助別人,就會得到別人的幫助,人與人之間的利益是相互的,人都是有感情的動物,懂得知恩圖報,如果你幫助其他人獲得他們需要的事物,幫助的人越多,你得到的也越多。
有一個女孩一生都生活在痛苦中,死了以後,她想搞清這是為什麼。於是她來到上帝的麵前討教怎樣才能獲得快樂。上帝對她說:“來,我帶你去一個地方。”他們進入了一個門上寫著“地獄”兩個字的房間,看到許多人正圍著一桌豐盛的食物坐著,他們骨瘦如柴,但眼睛裏卻充滿貪婪和焦急。他們每個人手上都綁著一把勺子,隻因為勺子太長,所以食物沒法送到自己的嘴裏。他們的互相爭搶,更增加了吃飯的難度。
“現在我再帶你去另一個地方。”上帝又帶她進入了一個門上寫著“天堂”的房間。這個房間也有一大群人圍著一桌豐盛的食物坐著,他們的勺子跟剛才那群人的一樣長。所不同的是,這裏的人滿臉都是幸福的微笑,他們有吃有喝,有說有笑。原來他們在互相喂對方吃飯。
這個故事揭示了一個深刻的道理:人活在世上要學會分享和給予,養成互愛互助的行為。那群地獄裏的吝嗇鬼寧願餓死,也不願去喂對方,而天堂裏的人們卻知道“助人即助己”的道理。
鬥智法則
助人就是助己。當你微笑著奉獻出自己的善良時,世界也會對你展露最舒心的微笑。
不要靠損害對手來獲益
當你把對手當作敵人,企圖靠損害對手而獲益時,其實就是把自己當作了敵人,一切爭鬥都是在和自己作對,你不但不會獲益,反而會受到來自自己的冷箭所傷。
在很多人的頭腦中,存在著一種觀念:隻有打敗對手,自己才有獲勝的希望。深入思考一下就會發現,這樣的觀念其實是錯誤的。我們已經知道:任何人都離不開對手,我們跟對手既是競爭關係,又是相互依存的關係。好比在森林中,樹木相互爭奪陽光、養料和水分,是競爭關係,但它們也互相提供協助。假如某棵樹打敗所有對手成為孤零零的一棵參天大樹,它很可能會被大風吹折,會被雷電擊毀,而無法獨自生存。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是這樣,對手不是仇人,雙方不是非成即敗、非存即亡的關係。如果你有足夠的智慧,即可借對手之力達到目的,根本不必依靠損害對手獲益。
中唐時期,大將軍郭子儀平定安史之亂,功勳卓著,在朝中上下威望甚高。近臣魚朝恩對他心懷嫉妒,將他視為頭號政敵,一有機會就在皇帝麵前說他的壞話。郭子儀得知此事,一笑置之,從不加以反擊。
有一次,郭子儀父親的墳墓被盜,官府搜捕盜賊,但沒有抓獲。人們猜測這可能是魚朝恩指使人幹的,目的是破壞郭家的風水。朝廷害怕郭子儀因此反叛,在他進京的路上派了很多人防守。郭子儀拜見代宗時,痛哭道:“我長久帶兵,卻不能禁止殘暴的行為,因而許多士兵掘墓盜財。今天挖了我家墳墓,是我自作自受,不關別人的事。”
皇上因此才放下心來,解除了對他的防範。
有一次,郭子儀奉命入朝,魚朝恩邀請他一同去章敬寺遊玩。宰相為了挑撥他跟魚朝恩的關係,派人告訴郭子儀說:“魚朝恩將對你圖謀不軌。”並勸他不要接受邀請。
郭子儀不信,執意赴會。
他手下的將領們聽說後,拿刀掛劍要隨同保護。
郭子儀說:“我是國家的大臣,魚朝恩沒有天子的命令,怎敢暗害我?如果他受命而來,那是誰也保護不了的,你們這些人去了又有何用呢?”
於是,郭子儀隻帶了幾名家童前往章敬寺。
魚朝恩見郭子儀僅帶幾名隨從,感到驚訝。郭子儀將聽到的消息都告訴了魚朝恩,並說:“帶那麼多人來害怕麻煩你。”
魚朝恩撫胸拱手,痛哭流涕地說:“如果您不是長者,能不懷疑我嗎?”
自此,魚朝恩打消了敵意,對郭子儀心悅誠服,經常在皇上麵前替他說好話。
以郭子儀的實力而論,其手握重兵,奪取皇位也不是沒有可能,要對付一個小小的魚朝恩,易如反掌。他卻沒有這樣做,以自己的虛懷若穀,將一個政敵從此變成了盟友。郭子儀一生沒有因為功高蓋主而兔死狐悲,反而多福多壽,位極人臣,享盡榮華,活到近90歲,他的子孫後代也興旺發達,這在曆史上的重臣中是極少見的,真可謂“厚德載物”。
古語雲:殺敵一萬,自損八千。靠損害對手而獲益,成本極高,往往得不償失。所以,明智的人,盡量從雙方利益出發,以達到共存共榮共贏的結果。
從前,有兩位很虔誠、很要好的教徒,決定一起到遙遠的聖山朝聖。兩人背上行囊,風塵仆仆地上路,發誓不達聖山,絕不返回。
兩位教徒走啊走,走了兩個多星期之後,遇見一位白發蒼蒼的聖者。聖者看到這兩位如此虔誠的教徒千裏迢迢去朝聖,十分感動地告訴他們:“從這裏距離聖山還有十天的路程,但是很遺憾,我在這十字路口就要和你們分手了,在分手之前,我要送給你們每人一件禮物。不過你們當中一個要先許願,他的願望會馬上實現;而第二個人則可以得到那願望的兩倍。”
其中一個教徒心裏想:“太好了,我已經想好我要許什麼願了,但我不能先講,那樣的話太吃虧了。應該讓他先講。”而另一個教徒也有這樣的想法:“我怎麼可以先講,讓他獲得兩倍的禮物。”於是,兩個教徒就開始假裝客氣地推讓起來。“你先講!”“你比我年長,你先許願吧!”“不,應該你先許願!”兩人彼此推來讓去.最後兩人都不耐煩起來。氣氛一下子變得緊張起來。“你幹什麼呀!”“你先講啊!”“為什麼你不先講而讓我先講,我才不先講呢。”
到最後,其中一個氣呼呼地大聲嚷道:“喂,你真不識相、不知好歹,你再不許願的話,我就打斷你的狗腿,掐死你。”
另外一個見他的朋友居然和自己變臉,而且還恐嚇自己,於是想,你無情我無義,我沒法得到的東西,你也休想得到。於是,他幹脆把心一橫,狠狠地說道:“好,我先許願!我希望……我的一隻眼睛瞎掉!”
很快地,這位教徒的一隻眼睛瞎掉了,而與此同時,他的朋友雙眼也立即瞎掉了。
本是一件皆大歡喜的事,因為兩人的自私而成了悲劇。損害對手的結果是,自己也要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害,而如果彼此之間能夠做到有所讓,就能化幹戈為玉帛,並且雙方都能受益。與其同入地獄,何不同入天堂?
鬥智法則
如果能夠變換思維,讓自己的胸懷更加寬廣,看問題更加長遠,與對手攜起手來,你的力量就會更加強大。
以柔克剛化敵為友
對待勢不兩立的敵人,我們自然會希望泰山壓頂,一舉將其擊滅。但如果隻是個性或因功利方麵的原因,有了一個強大的“敵人”,我們則絕對不能采取強硬手段,因為這樣做的結果可能是兩敗俱傷,即使你將他打敗,於大局也隻是有損無益。那怎麼辦呢?俗話說得好:滴水穿石,柔竹能敵強風,在不能采取強硬手段時,我們不妨以柔克剛,化敵為友。
趙惠文王二十年(前279年)的澠池之會,趙王親眼看到藺相如英勇機智,膽識過人,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回到朝廷以後,趙王封藺相如為上卿,地位在廉頗之上。廉頗心中很不服氣,氣憤地自語道:“我身為大將,有攻城野戰的大功,藺相如隻不過是耍嘴皮子的功勞,反而地位比我高,況且他以前是個地位卑微的人,豈不令人羞恥,我怎能甘心居他之下!”於是,廉頗揚言,要找個機會羞辱藺相如一番。
這些話不久便讓藺相如知道了。為了避免與廉頗見麵,他盡量不出門,後來索性告病,連朝也不上了。廉頗尋不著藺相如,氣自然也出不了。這一天,他遠遠地看見上卿藺相如的車馬,忙命令隨從驅車到前麵堵截。藺相如發現後,便急忙回車躲避,免得與廉頗正麵衝突,弄出不愉快的事來。這樣的情景有過幾次之後,連藺相如的舍人們也覺得丟了麵子,就一同來進見藺相如說:“我等遠離親戚而來侍奉先生,原因是欽慕您的高義。而今先生與廉頗同朝為官,他口出惡言,您卻怕他、躲他,這真是太過分了。這種做法,誰不感到羞恥,更何況是您呢!我們沒什麼德行,就此告別。”
相如見舍人們真要離去,忙起身阻止,說道:“諸位認為廉將軍和秦王相比,哪個厲害?”眾舍人說:“當然是秦王。”藺相如接著說:“秦國這樣的虎狼之邦,我尚且不怕,怎麼會懼怕廉老將軍呢!”眾舍人不解,問道:“既然不怕,為什麼躲避他呢?”
藺相如見問,慢慢坐下身子,說道:“強秦之所以不敢對趙國進犯,原因就是由於我和廉將軍在趙國朝廷。我們二人倘若不和,強秦就會乘虛而至。我躲避廉將軍,是為了國家大局,怎能計較一己之憤呢!”眾舍人聽藺相如說出這番道理,無不心服。不久,這番話也傳到了廉頗那裏,竟把廉頗羞愧得無地自容。
這一天,藺相如正在家中,廉頗不經通報闖了進來。藺相如不知廉頗意欲何為,急忙起身迎接。隻見老將軍廉頗裸露著上身,背上綁著抽打人用的荊條,快步走到相如麵前,雙膝跪倒,說道:“廉頗胸襟狹窄,得罪先生,特來請罪。任先生責罰,隻是不要不理睬我!”相如見狀,大為感動,忙雙手將廉頗扶起。自此以後,二人和好,終成生死之交。
在以和為貴的商業經營中,以柔克剛的作用也非同凡響,它可以讓對方的心理願望得以滿足,進而對你產生好感,甚而絕對服從。
鮑爾溫交通公司總裁福克蘭,年輕的時候因巧妙處理了一項公司的業務而青雲直上。他當時是一個機車工廠的普通職員,由於他的建議,公司買下了一塊地皮,準備建造一座辦公大樓。在這塊土地上的100戶居民,都得因此而遷移地方。
但是居民中有一位愛爾蘭的老婦人,卻首先跳出來與機車工廠作對。在她的帶領下,許多人都拒絕搬走,而且這些人抱成一團,決心與機車工廠一拚到底。
福克蘭對工廠領導說:“如果我們建議通過法律途徑來解決問題,就費時費錢。我們更不能采用其他強硬的辦法,以硬對硬,驅逐他們,這樣我們將會增加更多仇人,即使建成大樓,我們也將不得安寧。這件事還是交給我來處理吧!”
顯然,麵對如此局勢,最好采取“以柔克剛”的計策。聰明的福克蘭所選擇的也正是此計。
這一天,他來到了老婦人家門前,看見她坐在石階上。他便故意在這老婦人麵前走來走去,心裏好像在盤算著什麼。福克蘭自然引起了她的注意。良久,老婦人開口發問:“年輕人,有什麼煩惱嗎?說出來,我一定能幫助你。”
福克蘭趁機走上前去,他沒有直接回答她的問題,卻說:“您在這時無事可做,真是天大的浪費呀!我知道您有很強的領導能力,實在是應該抓緊時間幹成一番大事業的。聽說這裏要建造新大樓,您是不是準備發揮你的超人才能,做一件連法官、總統都難以做成的事:勸您的鄰居們,讓他們找一個快樂的地方永久居住下去。這樣,大家一定會記得您的好處的!”
從第二天開始,這個強硬頑固的愛爾蘭老婦人便成了全費城最忙碌的婦人了。她到處尋覓房屋,指揮她的鄰人搬走,並把一切辦得很妥當。
辦公大樓很快便開始破土動工了。而工廠在住房搬遷過程中,不僅速度大大加快,而且所付的代價竟隻有預算的一半。
福克蘭能從老婦人率領鄰居拒搬的行為中尋到“以柔克剛”之計並果斷地實施、突破,也難怪他會一路升遷直至坐到總裁的寶座上了。
鬥智法則
麵對對手乃至敵人,你可以巧妙地以柔克剛,以退為進。當然,如果你能從對手身上發現一些共同目標,將其培養成夥伴,甚至化敵為友,那自然是最好的了。
生氣不如爭氣
有個成語叫惱羞成怒,被人無情羞辱,隻要是有自尊心的人都會憤怒,但問題是,憤怒過後你會做什麼。你是馬上報複,以牙還牙,還是暗自爭氣,來日讓羞辱你的人無地自容,對你刮目相看?你要永遠記住一點:翻臉不如翻身,生氣不如爭氣。
每個人的一生之中,都會麵對“榮”和“辱”。但“榮”畢竟能讓人高興,而“辱”卻讓人不大舒服,甚至讓人懷恨在心,伺機報複。
在對待“辱”這一關乎自己尊嚴和臉麵的問題時,人和人的表現是不一樣的,有人可以神情自若,泰然處之;有人卻咽不下惡氣,以命相搏者也不在少數。
采取極端的手段報複固然可以解一時之氣,但是結局卻隻能由自己去承擔了,這隻能說是莽漢之舉,絕非大丈夫所為。
在被人羞辱的名人當中,漢初名將韓信可能是最具雅量的。據《史記·淮陰侯列傳》記載,韓信年輕的時候整天遊手好閑,拿著一把家傳的寶劍到處閑逛,窮得被洗衣服的婆婆施舍的地步。一天在大街上碰到一夥紈絝子弟,他們逮著韓信便尋開心了。其中一個惡少說道:“你要麼拿著寶劍把我殺了,要麼從我的褲襠下鑽過去。”韓信沒有說什麼,當著眾多看熱鬧人的麵便從惡少的襠下鑽了過去,在旁觀人的哈哈大笑中,韓信消失在了眾人的視野當中。
二話沒說就從別人的胯下鑽過去,這種奇恥大辱又有幾個人能做到,到當時的情況下,韓信要麼抽出寶劍殺人而被官府捉拿或者被惡少群毆,要麼隻能接受別人的這一羞辱,如果韓信選擇了前者,那麼曆史上可能就沒有“韓信帶兵,多多益善”的傳奇了。
韓信經受住了這一關乎自己前途的嚴峻的考驗,並且為他後來建功立業奠定了忍辱負重的思想基礎,也正應了那句至理名言:“大丈夫能屈能伸。”
人世多磨難,有誌之士決不會在困厄羞辱中憂心忡忡、動搖信心。他們深深懂得環境越艱苦,條件越惡劣,越能磨練人的忍耐力,造就戰勝困難的強者。正如孟子所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我們都知道漢代偉大的曆史學家司馬遷忍辱發憤的動人事跡:司馬遷因觸怒漢武帝,受宮刑下獄,這對一個男人來說簡直比死還難受,他幾次想死,但三思之後,想到那些逆境中成就偉業的先賢聖哲,他決心思辱發憤,在經過十八年的艱苦奮鬥之後,終於完成了劃時代的巨著—《史記》。
由此可見,受辱之時不改其誌,才有東山再起的機會,並最終會造就屬於自己的輝煌。“知恥近乎勇”,把自己所受的恥辱變為鞭策自己前進的動力,韓信正是能知恥而後勇的典型。同樣,越王勾踐的“臥薪嚐膽”對後世之人之所以能具有教育和鼓舞作用,最主要的原因也是“知恥後勇”,一般說來,一個人或一個國家從知恥到雪恥,必然有一段曆史距離。大多數受辱者,皆因當時的力量或境遇處於劣勢,在與人鬥爭中,或力量懸殊、寡不敵眾,或天時地利不和,致使自己被人打敗或欺淩,不能立即雪恥,但隻要能做到“受辱心不驚”,將恥辱強忍吞下,銘記在心,經過養精蓄銳、日漸強大,洗雪舊恥,所謂“君子報仇十年不晚”,就是這個道理。
身受恥辱,隻有意誌堅強、胸懷寬廣、誌向高遠者,才能取得日後的勝利。
在林肯尚未發跡時,曾是一個毫無聲望的年輕律師。有一次,他為了一件重要的訴訟事件趕到芝加哥,當地的幾個著名的律師,對他毫無歡迎的表示,他跑去拜見,也到處受人白眼。因為那些律師自視甚高、目中無人,認為自己和這樣一個年紀輕、資格淺的人往來,未免有失身份。
那麼,林肯怎樣看待他們的侮辱呢?他把眼睛抬得更高,也用鄙視的態度來答複他們嗎?不!如果他這樣做,恐怕後來也不會享有那麼大的名望了。
當他回到斯普林菲爾德時,他對別人說:“我從他們的白眼中,看出自己的學識經驗,實在還遠不夠用。我發現自己應該學習和尚未學習的事還多著呢!”
侮辱的結果促使林肯更加努力上進,而那些從前侮辱過他的人,卻還在做個平凡的律師。受辱心不驚,是一種“知恥”後的行事原則,然而有“知恥”者,便有“不知恥”者。這樣就出現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有人知恥、忍恥到雪恥,也有人受辱卻不知恥,即是人們常說的厚顏無恥或恬不知恥,“樂不思蜀”的故事就給我們展示了蜀後主劉禪這個“無恥之徒”,孟子曰:“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也。”這就是說,一個人不可以無廉恥之心,不知道恥辱的恥辱,這才是真正的恥辱。
鬥智法則
從受辱到知恥再到立誌雪恥,這才是我們所提倡的道路,在人生的旅程中,在麵對別人的羞辱時,請千萬要記住這句話:翻臉不如翻身,生氣不如爭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