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reference_book_ids\":[7023706537877064711,7257453146853608507,6890728370670144526,7078184356296002568,7229640720594766906,7233628637570796605,6838936284967209991,7220732984595319869]}],\"163\":[{\"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63,\"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35,\"start_container_index\":163,\"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6},\"quote_content\":\"《東方快車謀殺案》reference_book_ids\":[7168414899272420359]}],\"2\":[{\"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0,\"start_container_index\":2,\"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4},\"quote_content\":\"《伊索寓言》reference_book_ids\":[7257408037470604300,6857717464541694989,6988533058454473736,7172013603778726925,7267091336992394303]}]},\"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摸清對方的心理和意圖
在人際關係極為複雜的當今社會裏,人心有如一潭深淵撲朔迷離,爾虞我詐之人隨處可見,如果你在沒有看清對方的意圖與目的的情況下,就貿然與對方溝通、洽談,那麼就難以達到預期的目的。
請看一則《伊索寓言》中的小故事:
饑腸轆轆的狼正在四處覓食,突然聽到一個老太太在訓斥小孩:“再哭個沒完沒了,我就把你抓去喂狼。”
狼聽到這句話的時候心中竊喜,決定在原地等候這頓美餐。
一直等到深夜,也沒有看到老太太把小孩送出來,這時候聽到老太太又對小孩說道:“狼要是真的來了,我就宰了它!”
狼落得個腹中空空,感歎道:“人真是說一套做一套。”於是悻悻而回。
一個為找不到理想的工作的朋友對我訴苦說:“如果我能知道麵試官在想什麼,我就一定可以麵試成功,至少會成功的概率比現在高很多。因為,經常我麵試結束的時候,麵試官都說,你表現得很好。可是十次有八九次都被淘汰,甚至十次有十次被淘汰。”
一位從事銷售工作的朋友告訴我:“如果我知道客人的想法,我就可以拿下更多的訂單,找到他們不購買我們產品的真正原因,可是,往往他們都是口是心非。真氣人!”
還有一位在某大型公司搞管理工作的朋友對我說:“如果我知道那個家夥在想什麼,我就知道為什麼他的工作效率那麼差,就可以幫助他也幫助公司提升業績。可是,問他的時候,他總是說,挺好的,沒什麼。真頭痛!”
其實,歸根結底,他們都缺乏看清對方心理和意圖的技巧。如何做到這一點呢?就需要你會看眼色,懂得察言觀色的藝術。
漢元帝劉爽上台後,將著名的學者貢禹請到朝廷,征求他對國家大事的意見,這時朝廷最大的問題是外戚與宦官專權,正直的大臣難以在朝廷立足,對此,貢禹不置一詞,他可不願得罪那些權勢人物,隻給皇帝提了一條,即請皇帝注意節儉,將宮中眾多宮女放掉一批,再少養一點馬。其實,漢元帝這個人本來就很節儉,早在貢禹提意見之前已經將許多節儉的措施付諸實施了,其中就包括裁減宮中多餘人員及減少禦馬,貢禹隻不過將皇帝已經做過的事情再重複一遍,漢元帝自然樂於接受,於是,漢元帝既博得了納諫的美名,而貢禹也達到了迎合皇帝的目的。
司馬光對貢禹的這種做法很不以為然,他批評說:“忠臣服侍君上,應該要求他去解決國家所麵臨的最困難的問題,其他較容易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應該補救他的缺點,而他的優點不用說也會得到發揮。當漢元帝即位之初,向貢禹征求意見時,他應當先急國家之所急,其他問題可以先放一放。就當時的形勢而言,皇帝優柔寡斷,讒佞之徒專權,是國家亟待解決的大問題,對此貢禹一字不提。恭謹節儉,是漢元帝的一貫心願,貢禹卻說個沒完沒了,這算什麼?如果貢禹不了解國家的問題,他算不上什麼賢者,如果知而不言,罪過就更大了。”
司馬光不懂或者說忽視了聰明人辦事的眼上功夫,古代的帝王在即位之初或某些較為嚴重的政治關頭,時常要下詔求諫,讓臣下對朝政或他本人提意見,表現出一副棄舊圖新、虛心納諫的樣子,其實這大多是一些故作姿態的表麵文章。有一些實心眼的大臣卻十分認真,不知輕重地提了一大堆意見,這時常招來忌恨,埋下禍根,早晚會招來帝王的打擊報複。但貢禹卻十分精明,專揀君上能夠解決、願意解決、甚至正在著手解決的問題去提,而回避重大的、急需的、棘手的問題,這樣避重就輕,避難從易,避大取小,既迎合了上意,又不得罪人,表明他做官的技巧已經十分圓熟老道了。
唐高宗李治將要立武則天為皇後,遭到了長孫無忌、褚遂良等一大批元老重臣的反對。一天,李治又要召見他們商量此事,褚遂良說:“今日召見我們,必定是為皇後廢立之事,皇帝決心既然已經定下,要是反對,必有死罪,我既然受先帝的顧托,輔佐陛下,不拚死一爭,還有什麼麵目見先帝於地下!”
李勣同長孫無忌、褚遂良一樣,也是顧命大臣,但他看出,此次入宮,凶多吉少,便借口有病躲開了;而褚遂良由於麵折廷爭,當場便遭到武則天的切齒斥罵。
過了兩天,李勣單獨去見皇帝。李治問他:“我要立武則天為皇後,褚遂良堅持認為不行,他是顧命大臣,若是這樣極力反對,此事也隻好作罷了!”
李勣明白,反對皇帝自然是不行的,而公開表示讚成,又怕別的大臣議論,便說了一句滑頭的話:“這是陛下家中的事,何必再問外人呢!”
這句回答真是巧妙,既順從了皇帝的意思,又讓其他大臣無懈可擊。李治因此而下定了決心,武則天終於當上皇後。反對派長孫無忌、褚遂良都遭到了迫害,隻有李勣官運一直亨通。
當然我們並不是提倡貢禹、李勣之流的不講原則、隻求自保的做法,隻是要說明一個道理:在特定的情況下,麵對特定對象的特定心理和意圖,察言觀色、對症下藥有時可能是聰明人最好的選擇,也是達到自己目的的基本法則。
鬥智法則
“出門看天色,進門觀臉色。”練就這種察言觀色的本領,是為人處世的基本功。
從表情看一個人的內心活動
表情是內心活動的寫照,通過對別人表情的觀察,聰明人無疑能窺探其心靈的律動,把握其情緒變化的尺度,了解其行為的心理根源。形象地說,表情是我們觀察他人的顯示器。
1973年,美國心理學家拜亞曾經做過這樣一項實驗:他讓一些人表現憤怒、恐怖、誘惑、無動於衷、幸福、悲傷等6種表情,再將錄製後的錄像帶放映給許多人看,請觀眾猜何種表情代表何種感情。其結果是,觀看錄像帶的這些人,對這6種表情,猜對者平均不到兩種。可見,表演者即使有意擺出憤怒的表情,也會讓觀眾以為是悲傷的感情。
由上麵這個事例上看,雖然表情對揭示性格有很大程度上的可取性,表情相對於語言更能傳遞一個人的內心動向,但要具備在瞬間勘破人心的能力,看似簡單,實屬不易。人類在長期生活實踐中,學會了掩飾內心真實情感的手段,這種手法在現代商業談判中屢見不鮮,洽談業務的雙方,一方明明在很高興地傾聽對方的陳述,且不時點頭示意,似乎很想與對方交易,對方也因此對這筆生意充滿信心,沒想到對方最後卻表示:“我明白了,謝謝你,讓我考慮一下再說吧。”這無疑給陳述方當頭澆了一盆涼水。
所以,人們在通常情況下,沒有經過相當程度的對人們內心活動的研究,是不太容易探視出人心的真麵目的。
俗語說“眼睛比嘴巴更會說話”,單憑眼睛的動態就大致可推測一個人的心理,但是,想要抓住一個人性格的主要特征,那就必須以眼睛為中心,仔細觀察全麵的表情才行。
以下具體說明憑表情判斷性格的訣竅。在幾乎所有生物中,人的表情是最豐富,也是最複雜的。
每個人都有一副獨特而不容混淆的臉相,即使雙胞胎也不例外,因此人們相見時,給人印象最深的就是臉。從這張臉上,大致能反映出年齡、性別、種族烙印,而且通過表情也可以流露出其人的當時情緒變化狀況。
當人們與他人交往時,無論是否麵對麵,都會下意識地表達各自的情緒,與此同時也注視著對方做出的各種表情,正是這種過程,使人們的社會交往變得複雜而又細膩深刻。
在高明的觀察者看來,每個人的臉上都掛著一張反映自己生理和精神狀況的“海報”。狄德羅在他的《繪畫論》一書中說過:“一個人他心靈的每一個活動都表現在他的臉上,刻畫得很清晰,很明顯。”
從表情的動作上,能夠一眼洞察別人的內心動機,春秋時期的淳於髡就是這樣一個“高手”。
梁惠王雄心勃勃,廣招天下高人名士。有人多次向梁惠王推薦淳於髡,因此,梁惠王連連召見他,每一次都屏退左右與他傾心密談。但前兩次淳於髡都沉默不語,弄得梁惠王很難堪。事後梁惠王責問推薦人:“你說淳於髡有管仲、晏嬰的才能,哪裏是這樣,要不就是我在他眼裏是一個不足與言的人。”
推薦人以此言問淳於髡,他笑笑回答道:“確實如此,我也很想與梁惠王傾心交談。但第一次,梁惠王臉上有驅馳之色,想著驅馳奔跑一類的娛樂之事,所以我就沒說話。第二次,我見他臉上有享樂之色,是想著聲色一類的娛樂之事,所以我也就沒有說話。”
那人將此話告訴梁惠王,梁惠王一回憶,果然如淳於髡所言,他非常歎服淳於髡的識人之能。
從麵部表情上,讀透了內心所蘊藏的玄機,是識人高手厚積一世,而薄發一時的秘技,而最經典的莫過於三國時,諸葛亮和司馬懿合唱的“空城計”了。
一部《三國演義》,婦孺皆知、耳熟能詳的莫過於“空城計”,當諸葛亮帶領一幫老弱殘兵坐守陰平這座空城時,兵強馬壯的司馬懿父子,率領20萬大軍兵臨城下。
在城牆之上,諸葛亮焚香朝天,麵色平靜,他旁若無人地洞開城門,自己端坐在城牆之上,手揮五弦,目送歸鴻,飄飄然令人有出塵之想。
一場千古的雙簧戲,由此拉開了帷幕,諸葛亮和司馬懿,這對謀略上勢均力敵的高手,一個在城牆之上,一個在城牆之下,用心機對峙著。諸葛亮知道司馬懿一眼能看穿他虛張聲勢的空架勢,但諸葛亮更知道,司馬家族和曹氏家族的衝突,倘若司馬懿拿下了諸葛亮,三國鼎立之勢不再,司馬家族目前羽翼未豐,最後難逃兔死狗烹的下場。
精通軍事的司馬懿當然知道幫劉邦打天下的韓信的下場。諸葛亮的存在,讓司馬懿有了和曹操周旋的機會,對付諸葛亮,曹操還必須倚重司馬懿,諸葛亮一倒,曹操立刻沒了後顧之憂,安內是必然之舉,那一刻,哪裏還有司馬家族的容身之地。
所以,在表情平靜的背後,倆人心中都在波瀾起伏,就是因為諸葛亮一生謹慎,心知司馬懿不會下手,才敢下這招看似冒險的棋,當司馬懿的兒子提醒說,諸葛亮在使詐,城中必無伏兵,心知肚明的司馬懿,立即打斷他的話,以諸葛亮一生唯謹慎的話,搪塞過去了。機智的司馬懿從諸葛亮平靜的表情上領悟到,這是諸葛亮用謀略和他合唱雙簧戲,這出戲,非大智大慧的人,絕不可能唱得如此之好。
鬥智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