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03 “我和你們不一樣”,錯誤地堅信自己與眾不同(3 / 3)

我認識一對夫妻,他們表麵上維持著幸福和諧的狀態,可在私下卻經常爭吵。原來,妻子雖然善良賢惠,但個性卻十分偏激。無論夫妻間發生什麼事情,她總認為自己是對的。剛開始吵架的時候,丈夫還會好好和她溝通,指出她身上的錯誤,並且希望她可以改正。後來,丈夫發現無論自己提出怎樣的建議或意見,妻子都充耳不聞。沒辦法,最後丈夫隻能提出了離婚。其實,妻子這種自以為是,完全不接受他人意見的行為,也是無法認清自己的表現。

認清自己,聽起來好像很簡單,可是要落實到現實生活中,卻沒那麼容易了。因為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都具有自己的特點和不同的生理及心理構造。有的人左腦發達,善於分析事物的條理性;有的人形象思維很好,想象能力強……認清真實的自己,除了自我認知以外,還要學會從反對意見中認清自我,要勇於麵對別人的“挑剔”。別人的眼睛就像一麵鏡子,你的優點、缺點都會清晰呈現,如果隻承認優點,卻對缺點選擇視而不見,那麼完善自我將永遠是一句空話。隻有勇敢麵對別人的意見,才能更加公正、客觀地認識自己。

美國著名新聞記者悉尼·哈裏斯曾說:“世界上90%的痛苦來自於人們對真正自我的知之甚少。人們不能認清自己的能力、缺點,甚至自己真正的美德,麵對真正的自己,我們就好像在麵對陌生人。更可悲的是,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這種狀態會持續一生,直到生命的終結。”認識自我的最佳捷徑,就是從別人的反對意見中進行自我反省,這樣能夠讓自己不斷提升自我,不斷修正自己的思想。如果別人的意見是正確的,那麼我們就要努力改變自己,讓自己更加完善;如果別人的意見是錯誤的,那麼我們就要堅持自我,不輕易動搖。隻有做到這樣,才能用心靈去了解自我。

把自己放得很低的人,才能站得很高

在人際交往中,我們會發現這樣一個現象:那些為人傲慢,總是將自己放在“高處”的人往往是不受歡迎的,而那些把自己放得很低的人,往往擁有更好的人際關係。這一現象也告訴我們一個人在人際交往中最基本的常識,那就是放低姿態的人,才能夠站得更高。

如果說放低自己的姿態也是一種交際的必要手段,那麼很多人可能對於這種“低姿態”的行為並沒有理解到位。如果隻是將放低姿態和謙虛、低調、誠懇聯係在一起,也顯得有些不夠全麵。真正的放低姿態的謙虛應該像美國心理學家盧維斯所說的那樣:“不是把自己想得很糟,而是完全不想自己。”這也就是心理學上著名的“盧維斯定理”。

“盧維斯定理”告訴我們如何成為一個真正低姿態的人,如何去學會真正的謙虛,而這個道理如果沒有經曆認真仔細的思考是很難完全領會的。因為人們總是在解讀“謙虛”的時候走入思維的誤區,總是以為謙虛就是把自己表現得很糟糕。比如有人請教問題的時候,自認為謙虛的人會說“我也不懂啊”“我也沒有把握”“我會盡力去做的”“讓我來試試吧……”這些表示方式都在向人們傳達一種信息,那就是“我很糟糕”。如果是自己本來就知道的事情,為什麼還要故弄玄虛地“謙虛”一下呢?難道是害怕別人認為自己不謙虛、太高調嗎?為此,盧維斯一針見血地指出,謙虛不是把自己說得很糟糕,而是以一種平等真誠的態度去表達自己的思想以及展示自己的能力。裝傻或者裝蒜都缺乏實事求是的精神。

那些總是把自己說得很糟糕的偽謙虛者,也存在這樣的一個思維誤區,那就是把自己說得太好的時候,就會顯得別人很糟糕,這樣就會招來別人的嫉妒、攻擊與批評,因而被認定為一個傲慢自大之人,於是他們不會把自己說得太好,而寧願把自己說得很糟糕。不過,這樣的表達方式真的能夠給他人謙虛之感嗎?其實也不一定,很多人可能會因此認為這些偽謙虛者是虛偽的、造作的、不可信任的,或者認為是偏見認知的另一個極端,也就是這類人缺乏探索和挑戰精神。

那麼,到底要以什麼樣的方式放低自己的姿態,才是真正的謙虛呢?

盧維斯對於謙虛的定義是“完全不想自己”,既然謙虛的尺度無法很好地把握—把自己說得太糟糕顯得虛偽,把自己說得太好又顯得高傲,那麼索性就完全不想自己吧!當人們忘記自己,進入一個全新的忘我精神境界之後,自然會把自己的一切榮辱得失、成功失敗都拋之腦後,這樣放下自己的一切就會感到豁然開朗,也不存在所謂的虛偽或高傲了。所以,盧維斯說:“謙虛就是完全不想自己。”這種忘我的謙虛才不會受到個人利益的影響,從而進入一個崇高的境界。

反省自身錯誤,而不是怨天尤人

在很多人看來,做錯事情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所以他們從來不敢直視自己的錯誤,隻是怨天尤人,而不是對自己的錯誤進行有效反省。我們看到那些犯錯的人,總是迫不及待地想要翻過這一頁,仿佛自己的錯誤有多麼不可原諒似的。不過,詩人海涅卻說:“反省是一麵鏡子,它能將我們的錯誤清清楚楚地照出來,使我們有改正的機會。”

你對於自我反省了解多少呢?反省是一種優秀的品質,也是一個人認識自己、分析自己、提高自己的最佳途徑。一個人在犯錯之後,隻有學會反省,才能夠對自己的錯誤行為及錯誤思想做出深刻的檢查和認識,從而修正自己的行為及思想。反省也是“反省心理學”中的一個專業詞彙,它是指人們對於自身以往心理活動的回憶。看到這裏,你可能在想:反省和回憶是一回事嗎?當然不是了,“回憶”是大腦對於外部事件或信息的存儲、提取和再現,而“反省”是大腦對於內部心理事件或心理活動的回憶、提取和再現。在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不可避免地會犯錯,因為每個人都不是“完美”的,總會有個性上的不成熟或者智慧上的不完備,所以時常會說錯話、做錯事,對於這些“錯誤”的行為,除了少數人會好心提醒以外,更重要的還是要靠自己去反省—自己的行為有什麼不妥?為什麼會做錯決定?以後要注意、要改正什麼?反省的最大優勢就是可以讓一個人的心態得到改變,這樣經過不斷反思之後得到的經驗和智慧也是最寶貴的,對於下一次決策將起到關鍵作用。

很多成功者甚至偉人也擁有經常反思的好習慣。比如英國著名作家狄更斯有一個習慣,就是自己沒有認真檢查過的內容,絕對不會輕易展示在公眾麵前。狄更斯每天都會把自己寫好的內容認真讀幾遍,然後不斷發現其中的問題,再不斷改正,直到幾個月後自己滿意了,才展示在公眾麵前。和狄更斯差不多的還有法國作家巴爾紮克,他在寫完小說之後,往往會花上很長一段時間不斷修改,直到最後定稿,而這個過程往往需要花費好幾個月,甚至是好幾年的時間。正是這種不斷糾錯、不斷反省的態度,才讓兩位作家都取得了耀眼的成就。

那麼,在犯錯之後我們應該如何進行自我反省呢?

1.要勇敢承認自己的錯誤。自我反省就是對自己的錯誤進行重新認識,隻有在承認自己的錯誤之後,才能進行相應的改正和提高。有的孩子在犯錯之後,總是逃避,而不知道對自己的行為進行反省,這些都是不好的現象。

2.勇敢承擔錯誤帶來的後果。僅僅認識並承認自己的錯誤當然還不夠,還必須勇敢承擔錯誤帶給自己的後果。這樣不僅是一種責任感的表現,也能夠從後果中品嚐到犯錯的滋味,然後深刻地感受到錯誤帶給自己的深刻影響,從而進行深刻的自我反省。

3.養成自我反省的好習慣。中國古代有這樣一句話:“日省其身,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意思是說,我們每天都應該進行自我反省,如果有不好的地方就進行改正,如果沒有就好好保持下去。所以,讓自己養成自我反省的好習慣,不管有沒有過失,都有利於自己的成長。

另外,在心理學上還有四個經典的自我反省的問題,它們能夠幫助你更好地認識自己:

1.我想要過怎樣的生活,成為怎樣的人?

2.我為此做過哪些努力,收獲了什麼?

3.五年後,我要達到怎樣的狀態?我要做哪些事情才能達成?

4.當我做這些事情時,我會遇到哪些問題和如何應對?

多學習、多經曆,才能不做井底之蛙

我們很小的時候就學過“井底之蛙”的故事。雖然很多人總是在提醒自己不要成為“井底之蛙”,可是由於缺少學習以及人生經曆,很多人都在不知不覺中變成了“井底之蛙”。

如果你不想成為“井底之蛙”,就要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充實自己。學習也是自我完善的過程。通過學習,你能夠更加全麵地認識自己、認識身邊的事物。在哈佛的圖書館裏有這樣一句格言:“此刻打盹,你將做夢;而此刻學習,你將圓夢。”即使被稱為精英人才的哈佛學子,也要通過學習不斷充實自己。因為學習能夠讓他們獲得全新的知識,讓他們的思維變得更加活躍,也給他們帶來無窮無盡的競爭力。你知道嗎?每一年哈佛大學都會接到來自世界各地的入學申請書,幾乎所有的申請人都是學業非常優秀的學生。不過對於哈佛大學來說,最重要的已經不隻是“學習成績好”,還必須“會學習”,而且要懂得靈活學習。誰能夠在知識的海洋中,攫取到最適合自己、最有用處的知識,誰才有機會得到哈佛的青睞,否則你的學習成績再好也無法敲開哈佛的大門。

當然,學習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想要靈活自主地學習知識,你還必須明白以下幾點:

1.要明白什麼是學習的動機

在你學習的過程中,總會有一種力量推動著你學習下去,這種力量就是學習的動機。它有可能是學習的意向、願望,也有可能是出於學習的興趣。它可以幫你將“要我學”變成“我要學”,從而變被動為主動,將學習變成一件輕鬆快樂的事。

2.找到自己的興趣點,將興趣變成動力

很多人將學習當成是一種苦差事,就是因為沒有學習的興趣,於是失去了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如果對於學習一點興趣都沒有,哪裏來的熱情,哪裏來的動力呢?所以,你應該找到自己的興趣點,以興趣來調動學習的熱情,這樣一定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不要總想著走“捷徑”

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很多人很容易走進一個誤區,那就是錯誤地以為隻要多花時間、多做練習,就一定能夠取得好的學習成果。事實上,學習必須講究由淺入深,按部就班。這也是哈佛學子的學習方法,因為他們都知道,學習就像上台階和吃飯一樣,你不可能一步跨十個台階,也不可能一口吃成一個大胖子,所以隻有由淺入深、按部就班地學習,才能真正學有所得。如果一味地追求學習速度,而不重視學習效果,那麼很難取得長遠而穩固的進步。

除了學習,人生的經曆也很重要,因為除了“讀萬卷書”,還要“行萬裏路”,這樣才不會成為井底之蛙。在現實生活中,任何一種經曆都是一筆寶貴的財富。無論是小小的成功、意外的遭遇,還是巨大的失敗,都能夠讓你的內心變得更加成熟、豐滿。那些能夠跳出“井底”的成功者,都擁有廣博的學識以及豐富的人生經曆。

如何跟自視甚高的人相處

在人際交往中,我們總會遇到一些自視甚高的人,他們認為自己是“最優秀”的,常常目中無人,走路的姿勢也是抬頭挺胸的,好像所有人都必須對他們瞻仰膜拜一樣。如果你遇到這樣的人,會不會退避三舍呢?

法國作家巴爾紮克說:“傲慢是一種得不到支持的尊嚴。”那些自視甚高的人,往往就是受到傲慢心理的影響。不過,從進化生物學的角度來說,傲慢卻是一種積極的心理狀態。我們知道人是群居動物,為了更好地促進種群競爭,保證種群的優良基因能夠長久地延續和生存,就必須讓個體具有競爭意識,這種競爭意識也是出於生存的本能。而這種本能必須通過一係列積極情緒和反方向的消極情緒來保證和加強,比如當我們遇見比自己優秀的人時,會產生比較、戰鬥、超越等積極的情緒;被打敗之後會產生失落、自卑、自責等消極情緒。傲慢就是一種處於勝利狀態的積極情緒,人類由此來加強競爭本能的滿足感。

因此,從競爭本能上來看,傲慢是存在於優勢個體中的普遍心理。雖然這種心理屬於人類的“積極狀態”,可是仍然會給自己及身邊的人帶來很多“害處”。一個自視甚高的人,會讓自己滿足於現在的狀態,從而出現心理膨脹感,安於現狀,並且會招來他人的厭惡與敵意—他人也具有競爭的本能,如果一個人總是保持“傲慢”的狀態,那麼無疑是在給自己樹敵,要向他人“挑釁”。

自視甚高的人,可能在某一方麵優於眾人,也有可能隻是虛構的自我滿足。無論是哪一種情況,都會在現實中不斷碰壁。當我們遇到那些自視甚高的人時,應該如何相處呢?

1.學會遠離

如果你的生活圈或工作圈中有一些自視甚高的朋友,那麼你最好能夠與他們保持一定的距離,這樣才能避免被他們“傷害”。遠離並不是畏懼,而是讓他們感覺到“被孤立”,因為自視甚高的人通常沒有什麼真心的朋友。這也是給他們反思的機會,讓他們明白自己的“優越感”不能隨便放在別人身上。

2.學會寬容

你必須明白,自視甚高的人其實也是一群“可憐蟲”。在他們看似強大的外表之下,通常隱藏著一顆極度脆弱的心。他們越是表現得“很強”,內心就越“弱”。所以他們也是實質上的“弱者”。

3.不要放縱

如果你無法遠離他們,又沒有一顆寬容之心,那麼就不得不與他們“對峙”。這時候你可以適當地給他們一些“教訓”,當然“教訓”不是以暴製暴,而是以不卑不亢的態度,冷靜地指出或揭露傲慢之人所表現出來的人格弱點。這樣的經曆會讓人看到自身的不足,從而不再那麼招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