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04 我們到底在害怕什麼(2 / 3)

對死亡的恐懼:從無所畏懼到惜命如金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害怕的東西,有的人害怕黑暗,有的人害怕孤獨,有的人害怕失敗,然而有一種恐懼卻是每個人都害怕的,那就是對於“死亡”的恐懼。

“死亡”是什麼?或許沒有人能夠給出最準確的答案,因為每個人對於“死亡”的理解都不一樣。台灣成功大學的趙可式博士在自己的著作中寫到這樣一件事:有一次他去醫院看望一位臨終的病人,並且問病人:“為什麼害怕死亡?”那位病人回答說:“因為我沒有死亡過,不知道死亡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什麼樣的滋味及景象?死後又會去到哪裏?這些全都是未知的。”由此我們可以知道,很多人並不是害怕死亡本身,而是對於“未知”的恐懼。

這裏存在一個悖論,即人活著的時候不可能體驗到“死亡”,而當“死亡”降臨之後,人又不可能像活著那樣擁有感知及思想。對於“死亡”的恐懼也是人的一種心理活動,它是無助的、焦慮的、痛苦的,其產生的基礎是我們還擁有一個活著的機體;可是“死亡”降臨時,活著的機體已經不複存在,又談什麼恐懼呢?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及暢銷書作家雷蒙德·穆迪博士曾經出版一本書名叫《死亡回憶》。在這本書創作之前,穆迪博士曾經對150位瀕臨死亡的人—經過“臨床死亡”後複生的人—進行過調研調查,希望能夠解開“死亡”的神秘麵紗。這些“經曆”過死亡的人,對於“死亡”的感覺有著不同的描述:有的會感覺到疼痛,然後發現自己懸浮在一個黑暗的空間;有的人明顯感到自己的生理衰竭到達極限;有的人仿佛聽到了美妙的樂曲;有的人看到了生前的所有場景……這些千奇百怪的描述告訴我們,“死亡”是不可捉摸的,每個人可能都會經曆不同的“死亡”。

當然,我們關注的重點不應該在“死亡”上,而是活著的時候如何讓自己更加快樂。

第十一節 膽小鬼的恐懼從何而來

冰結反應:瞬間嚇傻了

現在請你想象一下:當你拖著大包的行李橫穿馬路時,一輛轎車突然向你飛馳而來,這時候你的第一反應是什麼?雖然你知道必須馬上逃走,否則就有生命危險,可你的第一反應卻是站在原地一動不動,好像被冰凍了一般。再想象另一個場景:聖誕節你和家人一起吃著美味的大餐,一邊吃飯一邊聊著聖誕老人的故事,這時突然有人來敲門,“咚咚咚”,聽到巨大的敲門聲,一家人的反應是馬上停止說話,也停止吃飯,仿佛時間和空間都被凍住了一般。為什麼人們在需要做出快速反應的時候,卻像嚇傻了一樣“反應遲鈍”呢?

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被稱為“冰結反應”,它是人類及其他動物使用的一種防禦戰略。可能有人會認為,這種防禦戰略對於人類來說弊大於利,並且潛藏著許多危害,甚至會危及我們的生命安全—當轎車極速駛來時,冰結反應會讓人類失去逃生的機會。事實上,這樣的說法也有點偏頗,因為人類的任何一種反應,都是為了更好地生存下去,這是大自然選擇的結果。如果這種防禦戰略對於人類有害,就不會被遺傳下來了,為什麼這樣說?因為在原始社會,人類的生存環境很惡劣,很多凶禽猛獸隨時都會危及到人類的生命安全,而很多大型食肉動物都對移動的物體特別敏感,如果人在遇到危險時下意識地逃跑,那麼猛獸會毫不猶豫地進行攻擊,相反,如果靜止不動,然後再想辦法找機會逃跑,則有很大概率會保全性命。冰結反應就是這樣而來的。如果沒有冰結反應,人類或許早就不複存在了。

冰結反應最主要的表現就是靜止不動,另外當人類受到驚嚇或感到特別恐懼的時候,還會出現呼吸加快,然後減弱,然後屏住呼吸的情況,這也是冰結反應的表現。凍結反應在呼吸表現上的異常一般人都難以發現,可是在肢體動作上的表現就很明顯了。比如有些女性在情緒緊張時總會把雙手拉住置於身前,而男士在緊張的時候,總是將雙手拉住背在身後,有的甚至一直把手插入褲兜,不放進去就會覺得渾身不自在。這些看似外力約束手部的行為,實則映射了內心的緊張和焦慮。冰結反應體現在腳上則會呈現出逃跑的狀態,尤其是人在感到恐懼時,腿部會大量充血,從而導致其他部位供血不足,外在表現就是手心發涼、腿腳僵硬。冰結反應體現在表情上,則會表現出麵部肌肉僵化,眼睛滯澀,表情僵硬等特點。這是由於負麵刺激壓力過大導致的,很容易讓人覺得沒有禮儀和修養。

其實,冰結反應是人類麵對危機時的一種自然反應,從這種反應中我們也能夠看到人類內心的恐懼。由於冰結反應屬於防禦戰略,所以當危機不斷惡化時,人的潛意識就會將冰結反應轉化為攻擊行為,這種由於恐懼所導致的憤怒也是不理性的。比如當你走進一條陰暗的小巷中,突然有一個黑影躥出來,這時你受到了極度驚嚇,身體會做出冰結反應,然後感到十分憤怒,雖然這個黑影有可能隻是朋友的一個惡作劇,可是你仍然不會受到理性的控製,而對這個黑影做出攻擊行為。類似這樣的非理性攻擊時常會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也給我們的生活造成很多不必要的麻煩。

如果你認為現代人類已經不會再受到凶禽猛獸的攻擊,因此想要盡量減小冰結反應帶來的“不便”,那麼就要試著消除內心的各種恐懼感,這必然是一項艱難而長遠的任務。

不自信,我們家裏都有一扇“忘記”鎖上的門

很多人都曾有過這樣的經曆:明明自己已經把房門鎖好了,可是剛下樓梯就開始問自己:“我鎖門了沒有?”而且無論怎樣回想,都不確定自己到底鎖門了沒有。無奈之下,隻好再回去確定一下,然後才安心地離開。

生活中,這樣的“失憶行為”經常會發生,比如在和別人交談時,我們突然就會忘記自己想要說的事情,或者在舞台上表演時,突然忘詞等。心理學家將這種現象稱為“暫時性記憶障礙”。為什麼人類總是如此“健忘”呢?有的時候一個走神,就忘記了自己想要做的事情,真是太讓人匪夷所思了。

心理學家指出,人的記憶不僅包括學習的內容,還包括記憶時所處的情境。簡單來說,當你記憶某個人的容貌時,會連同這個人所穿的衣服、所處的環境等一同記憶。這就是記憶與物理情境之間的聯係。為了證明這種記憶特性,美國紐約大學的心理學家阿伯內西專門做了一個實驗,最後發現,如果學生在考試時更換到與上課教室不同的房間,或者將監考老師換成不是平時給自己上課的老師,那麼在這種情景下的學生考試成績更差。另外,英國斯特大學的一項研究也證明,潛水員在水下或者岸邊學習英文單詞,要比在其他地方效果更好。

所以,當人們改變自己比較熟悉的情境時,往往就會出現“暫時性記憶障礙”的現象。“暫時性記憶障礙”是指大腦的思考能力突然出現了故障,無法正常快速地從大腦中檢索到自己需要的信息。一般這種症狀不會持續出現,而會隨著時間的發展而消失。

人們為什麼會出現“暫時性記憶障礙”呢?這是因為人的最佳記憶力出現在20歲左右,過了這個年齡段記憶力就會逐漸衰弱,而且年齡越大記憶力越差,所以年長者出現“暫時性記憶障礙”也就不稀奇了。至於年輕人為什麼也會這樣,就與一些外部原因有關了。比如過度壓力及緊張會讓腦細胞產生疲勞感,從而出現“暫時性記憶障礙”現象,另外像吸煙、飲酒、缺乏維生素等都可能引起“暫時性記憶障礙”。

值得一提的是,人類除了會出現“暫時性記憶障礙”,還擁有“定向遺忘”的能力。所謂“定向遺忘”,是指有意識的、有指向性的遺忘方式,比如有的女孩能夠快速忘記剛剛分手的前男友的電話號碼,這其實就是“定向遺忘”在發揮作用。

那麼,對於“暫時性記憶障礙”的人來說,應該如何克服這個健忘的壞毛病呢?

偶爾出現“暫時性記憶障礙”是很正常的現象,如果經常出現則需要注意了。現在醫學上並沒有治療“暫時性記憶障礙”的藥物,不過隻要努力尋找“失憶”的原因,就能夠通過調整改變症狀,比如多進行一些腦力遊戲、保證足夠的睡眠、經常參加體育鍛煉、多吃低脂食品等。此外,要定期檢查血壓,因為長期高血壓病可損害大腦細胞,從而損害記憶力。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

我們常說“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一個人被蛇咬過之後,對於“蛇”的恐懼感會深藏於心,以後看到蛇或類似於蛇的東西時,會產生同樣的恐懼感。“十年怕井繩”的說法雖然有點誇張,不過也說明了人類的一些心理機製以及怪誕的行為。

被蛇咬過之後,可能不會出現危及生命安全的情況,不過對於內心的“傷害”卻是不可避免的,因為人的內心會被植入一種叫作“恐懼”的東西,下次遇到類似的事件時,內心的“恐懼”又會浮出來了。這也告訴我們,災禍本身或許不足以致命,但是它帶來的傷害卻能變成長期的陰影。比如在汶川大地震中僥幸生還的人,他們雖然躲過了災禍的侵襲,可是內心卻一直處於恐懼狀態中—當餘震發生的時候,人們會不自覺地感到害怕,並且快速逃離到安全地帶,就算地質專家一再安撫民心,人們仍然長時間生活在地震的陰影之中。再比如震驚全國的公交車自燃事故發生以後,各地的公交車司機都加強了安全措施,可是某地的一輛公交車在行駛途中,突然有一個女人發出尖叫聲,於是整車的人都驚恐起來,以為公交車要“自燃了”,然後在不到一分鍾的時間內整車人都破窗而出,可事實上公交車並沒有出現任何問題,那個女人隻是收到心儀男生的求愛信息而發出驚喜的尖叫而已。

為什麼人們會對於發生過的災禍心存餘悸呢?這是因為“條件反射”的作用。

條件反射是俄國生理學家巴甫洛夫提出的一種生理現象。巴甫洛夫在研究狗的消化過程時,發現狗不僅會在食物出現時垂涎欲滴,在與食物相關的其他刺激物單獨出現時,也會出現流涎的情況。為了更好地證明這一觀點,巴甫洛夫在給狗食物的同時又給狗一個聲音,食物和聲音同時出現幾次之後,當狗隻聽到聲音而未給食物時,也會流出唾液。這也就是所謂的“條件反射”。後來,美國心理學家華生也進行過類似的研究,他讓一個本來很喜歡小動物的孩子產生對小白鼠的恐懼反應,也就是當孩子用手去玩弄小白鼠時,實驗者會在孩子的身後猛敲鐵棒,讓孩子感到恐懼。這樣進行幾次之後,每當小白鼠出現,孩子就會大聲哭鬧,並且出現各種紊亂的情況。由此可見條件反射對於人的影響有多大。

一般說來,條件反射都是後來獲得的,是在生活中通過一定的條件建立起來的,也是人體高級神經活動的基本調節方式,是人和動物都會有的一種生理本能反應。條件反射形成以後,還會出現“泛化”的情況—也就是擴展到其他類似的情景或事物上,比如上麵實驗中的小男孩,在經過心理學家的實驗之後,不僅會害怕小白鼠,連兔子、狗等有毛的玩具也會給他帶來恐懼感,這就是條件反射的“泛化”。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既指人類的條件反射作用,也指人類在遇到困難或挫折後變得膽小怕事。如果你不幸被“蛇”咬了,能夠克服內心的恐懼感,直麵人生的道路上隨時會出現的“毒蛇”嗎?

我們都害怕麵對未知的真相

在觀看恐怖電影時,我們總會被一些突然出現的怪物或急轉直下的情節嚇到,還沒有做好心理準備,一切就那樣發生了,又因為不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而心生恐懼。

人類經常會產生恐懼感,比如一個人身處幽閉黑暗的空間、突然出現的巨大災難、流落在異鄉的街頭等。人在感到恐懼之時,會立刻釋放出大量的腎上腺素,從而進入應激狀態。這時候還會伴隨著心跳加速、血壓上升、瞳孔放大等生理反應。其實,人類的絕大多數恐懼都來源於未知,害怕未知事物是人類的本性。

法國精神病科醫生弗雷德裏克·沙佩勒說:“害怕未知事物是人類的本能,是從人類的祖先那裏遺傳下來的。對於人類的祖先來說,離開自己的洞穴去到未知的場所是很危險的,因為不確定能否找到食物,也不知道會遇到什麼樣的凶獸。”人類的大腦至今仍然存在這樣的意識—離開自己熟悉的場所是很危險的。那麼,對於未知事物的恐懼感是天生的嗎?也不完全是,人類之所以會產生這種心理,還有可能因為兩方麵的因素,一是成長環境相對封閉,很少與外界有所溝通;二是曾經經曆過一些給自己帶來傷害的事件。

英國的詹姆士·裏德說,人類的許多恐懼都來自於對這個世界的不理解,來自對這個世界對於人類的控製。為了讓人生變得更加完滿,人類就必須去獲取控製恐懼的力量。現代社會的快速發展,以及人類文明的快速進程,都無法消除人類的所有恐懼感。因為未知的事物總是會源源不斷地出現,科學所能解釋的隻是其中一部分,而另一部分無法解釋的就變成了人類恐懼的根源。19世紀英國詩人麥爾慈提出一個問題:“宇宙對於人類是友好的嗎?”這顯然是一個無法回答的問題,因為人類的有限同宇宙的無限相比,顯得過於渺小了。正因為如此,許多科學無法解釋的事物或現象,才讓人們感到恐懼。比如直到現在,很多人還十分幼稚地認為“4”和“13”是不吉利的數字。可見,在麵對宇宙的浩瀚、世界的無常以及未知的事物時,人類是多麼脆弱與無助。

由於對未知充滿了恐懼,因此總是會輕易相信那些對於未知事物做出解釋的說法,也不管這些說話是否有理有據,甚至是無比荒謬。所以,任何一個古文明才有了對神靈的崇拜,因為“神靈”可以用來解釋一切人類無法解釋的事物。說到“未知”,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未來,因為未來本身就是巨大的未知。其實,人們除了被未來和現在的未知所困擾,還會被過去的未知所困擾—過去也是不完全可知可信的,就像曆史也有謊言一樣。

麵對未知事物,人類不能僅僅感到恐懼,還應該具有探索和冒險的精神。如果你能夠解開更多關於“未知”的秘密,那麼你就能幫助更多的人走出恐懼的心理陰影,何樂而不為呢?

約拿情結,人怕出名豬怕壯

《聖經·舊約》裏有一個人物叫約拿,他原本是一位虔誠的猶太先知,並且總是在祈禱上帝能夠給他一份差遣。後來,上帝給了他一個神聖而光榮的任務—去尼尼微城宣布上帝的旨意。然而,約拿卻拒絕了上帝的差遣。他四處逃避上帝,生怕自己被發現。全能的上帝還是找到了他,並且喚醒了他,甚至讓一條大魚吞了他。最後,約拿決定悔改,終於完成了上帝的任務。後來,人們用“約拿”來比喻那些害怕成長、害怕成功的人。

20世紀40年代,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首次提出“約拿情結”,它是指人們對於成長及成功的恐懼,用心理動力學理論來解釋就是“人不僅害怕失敗,也害怕成功”。這是一種在機遇麵前自我逃避,甚至逃避發掘自我的潛力。“約拿情結”在生活中十分常見,比如有的人缺乏上進心,有的人害怕被嫉妒,有的人害怕出名等,都是“約拿情結”的表現。

馬斯洛在自己的著作《人性能達的境界》中第一次用到“約拿情結”這個詞,用馬斯洛的話來說,“約拿情結”就是“對自身傑出的恐懼”或者“人們總是害怕承認自己是天才”。或許你會覺得擁有“約拿情結”的人都是怪人,誰不想成功?不想出名?不想成為天才?現實卻告訴我們,總有一些人會產生“對自身偉大之處的恐懼”,如果用簡單一點的話來形容,就是“人怕出名豬怕壯”,這是生活中很常見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