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樂園》reference_book_ids\":[7042138376476036133,7193499135247387704,6828753932462853134,7024491024579841037]},{\"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63,\"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99,\"start_container_index\":63,\"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95},\"quote_content\":\"《神曲》reference_book_ids\":[6867361783154215949,7032222668996742151,7025500151074540557]}],\"96\":[{\"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96,\"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92,\"start_container_index\":96,\"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82},\"quote_content\":\"《接納不完美的自己》reference_book_ids\":[7203543955923799097,7007741213533047845]}],\"16\":[{\"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6,\"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64,\"start_container_index\":16,\"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58},\"quote_content\":\"《盜夢空間》reference_book_ids\":[6921588187227753480]}],\"89\":[{\"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89,\"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62,\"start_container_index\":89,\"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55},\"quote_content\":\"《自我與本我》reference_book_ids\":[7267108879459159052,6895619611874561037]}]},\"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第十三節 一個身體裏的多個靈魂
出口成“髒”的高學曆者
一般情況下,隻有那些街頭小流氓才給我們留下出口成“髒”的壞印象,可是也有一些特殊的情況—有一些高學曆者,甚至外表看起來十分“紳士”的人,他們也會出口成“髒”,這是為什麼呢?或許有人會覺得,說髒話隻是出於習慣,並不一定代表著憤怒,真是如此嗎?
心理學家將髒話稱為“禁忌語”,因為它會讓人氣血翻湧、心生憎惡,甚至蒙受侮辱。雖然說髒話是一種不文明的行為,對於人們的身心也會產生一定的傷害,不過出口成“髒”的人卻沒有因此而減少。正如美國一位教授蒂莫西·傑所說,人類從剛開始學會說話就開始說髒話,一直說到老年時代,甚至患上老年癡呆症了還在說。為什麼人們會對此樂此不疲呢?蒂莫西·傑認為,人們說髒話主要有以下幾種原因:一是為了釋放自身的壓力,在競爭如此激烈的社會,每個人都需要一個發泄情緒的渠道;二是為了標榜自己的個性,將說髒話當成自己的口頭禪,並且漸漸形成一種習慣。高學曆者麵對的壓力更大,也由於斯文的外表需要一些標榜性的東西,因此才會有一些高學曆者不顧自身形象而出口成“髒”。
另外,英國基爾大學的查德·史蒂芬斯和約翰·阿特金為出口成“髒”者找到了更好的理由。他們讓67位基爾大學的本科生參加了一次說髒話測試,測試者要將自己不常用的那隻手放在冰水中,嘴裏同時說一句髒話或一句中性的話,看誰的手能在冰水中待更長的時間。結果顯示,說髒話的人能夠在冰水中浸泡的時間,比不說髒話的人平均長40秒,對於痛苦的知覺也更小,為什麼會這樣呢?兩位教授認為,這是因為說髒話能夠激發大腦右半球的邊緣係統,從而產生一種“戰鬥或逃跑”的反應,因此忍受痛苦的程度會更強。雖然說髒話也有一定的原因,不過它始終是一種不文明的行為,所以平時生活中要盡量避免說髒話,就算你是壓力巨大的高學曆者,也要尋找一種正確的釋放壓力的渠道。
似曾相識之感,機緣巧合或前世記憶
有時候,怪誕的事情也會發生在我們自己身上,比如去一個完全陌生的地方旅遊,可是在看到某些場景時,卻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甚至在街頭遇到一個不認識的人,也會產生同樣的感覺。這時候,我們會感到很疑惑,以為這就是所謂的“緣”,或者是前世的記憶。
大文豪列夫·托爾斯泰在自己日記中提到,有一次他去森林裏打獵,在追趕一隻野兔的時候馬蹄陷入了泥坑裏,他自己也從馬背上摔了下來。就在那一瞬間,他回憶起一個十分熟悉的場景—他在前世也曾這樣從馬背上摔下來過,而且他還記得發生的時間,那是200年前。像托爾斯泰這樣奇異的經曆相信很多人都曾遇到過。根據一份研究調查顯示,至少有三分之二的成年人,曾經有過這樣似曾相識的感覺,而且有的人能夠準確地描述某地、某人、某物的細節。那些見識廣博、閱曆豐富的人,比經常宅在家裏的人更容易出現這種感覺,而高學曆及想象力豐富的人,也比一般人更容易出現這種“似曾相識”的感覺。而這種現象也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不斷減少。那麼,這種似曾相識的感覺,是機緣巧合還是前世記憶呢?如果說前世今生隻是無稽之談,那些神奇的“記憶”又是從哪裏來的呢?
哈佛大學的研究證明,大腦中有一個叫“海馬體”的區域,它能夠幫助人類進行記憶及空間定位,上述那些“前世記憶”正是由於海馬體出現了問題。海馬體最大的功能就是幫助我們對大腦中已經存儲的記憶進行“索引”,找出其他類似的情況。當然,有時候海馬體的“索引”功能也會出現故障,當海馬體將以前存儲的記憶與現在的所感所知聯係在一起時,就會出現那種似曾相識的感覺。簡單來說,我們之前看過的電影、小說或者經曆的事件,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有所遺忘,而這種遺忘並不是真的忘了,而是被儲存在大腦中。之後當你處於類似的場景中時,海馬體就會“索引”出類似的場景,這樣就出現了似曾相識的感覺。
剪短頭發,我就不再是我
很多人在遇到不開心的事情時都會說:“我要換一個發型,改變一下自己的形象,也改變一下糟糕的心情。”這究竟是心理上的自我安慰,還是換發型後真的能改變自己的形象呢?
我們知道,發型能夠展示個人魅力,能夠直觀地體現一個人的身份、年齡、個性和氣質等。一個適合的發型能夠為我們增添無限魅力,而一個不合適的發型會使我們光彩頓失。以女性為例,同一個女人,如果留的是短發,會顯得精明幹練;如果留的是長發,會顯得溫婉嫻靜;如果做一個“梨花頭”,又會顯得清純可愛。這樣說來,光看一個人的發型就能夠看出他的精神麵貌及個性特征了。
由於發型的“持久性”比較強,不像服飾一樣更新速度超快。如果我們長時間看同一個發型,就會不自覺地將這個發型與人物形象、個性、氣質等關聯在一起,久而久之也就會產生一種“哦,我就是這樣子”的心理。因此,當這種明顯、持久的特征發生改變時,我們就會在心理上進行重新關聯,這樣一段不適應期就會讓我們產生一種“違和感”,從而產生新鮮感以及“變了一個人”的錯覺。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換一個發型就像換了一個人”。
而且,意大利心理學家萊森斯還發現,理發能夠很好地調節人們的心情,甚至能夠幫助人們趕走抑鬱的情緒。這是因為在理發的過程中,人的頭皮會受到刺激,從而改善大腦的備注供應,還能夠刺激大腦產生讓人心情愉悅的化學物質。所以,當你心情鬱悶時,不妨換一個發型,來改變自己的外在形象以及抑鬱的心情。
莊周夢蝶的困惑
“莊周夢蝶”是中國古代的一個寓言故事:莊周夢見自己變成了一隻美麗的蝴蝶,在夢中他並不知道自己是莊周,而當他從夢中驚醒後,又不知道自己是在莊周的夢中變成了蝴蝶,還是在蝴蝶的夢中變成了莊周。換句話說,就是莊周分不清夢境與現象的區別。
很多人肯定都有過這樣的經曆,在夢中經曆的一切特別真實,而醒過來的時候卻還感覺自己身處夢中。國外有一部很經典的科幻電影《盜夢空間》也講述了這樣的情形,如果一個人分不清夢境與現實,那麼最終就會走向毀滅。
英國有一位美麗的女孩叫古蒂爾,她每天會睡20個小時以上,在睡眠中還會做各種各樣的夢,即使有短暫的清醒時間,她也分不清夢境和現實。原來,古蒂爾患上了“睡美人症”,這是一種罕見的神經係統異常病症,患者有時候會連續睡上好幾個星期,甚至好幾個月,沉睡期間除了醒來吃東西、喝水之外,其餘時間都沉溺在自己的夢境中。
與“睡美人症”相似的,還有“清醒夢”。荷蘭醫學教授弗雷德裏克說,人在做清醒夢時,自己在夢境中的感覺十分真實,就和現實世界一模一樣,甚至不知道自己正身處於夢中。有的人還能夠在清醒中控製自己的行為及思想。如果說“睡美人症”是沉溺在自己的夢中不願意醒來,那麼“清醒夢”就是在夢中找到了現實世界的真實感覺。
其實,分不清夢境與現狀的情況,很多時候也是出於自己的選擇。如果在現實生活中感到壓力巨大,甚至前途渺茫,有的人就會選擇沉溺在夢境中來逃避現實生活中的壓力。
一車在手,淑女變成女漢子
現在的年輕人都喜歡刺激,甚至為了追求刺激而不顧惜自己的生命安全,比如那些喜歡飆車的年輕人,他們總是抱著“一腳油門到天涯”的態度,享受風馳電掣般的快感。如果說這些喜歡飆車的都是男孩子,或許還不足為奇,可偏偏有一些看起來溫柔嬌小的淑女也喜歡飆車,而且她們在摸上方向盤的那一刻,比男孩子更加瘋狂。這真是太讓人不解了。
如果非要對此做出一個合理的解釋,那就是因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流派所說的追求“本我”。在現實生活中,淑女往往會被人們定義為溫柔、懂禮貌、嬌小可愛的女孩子,為了更符合人們的定義,“淑女”們也會讓自己保持這樣的形象,而讓真正的“本我”受到約束。如果淑女們有機會釋放“本我”—那個最真實的自己、內心最渴望成為的自己,那麼她們就會做出一些讓人感到很驚訝的事情。比如一個平時循規蹈矩、溫柔嬌弱的女孩,一旦摸上方向盤,“本我”的力量就會被激發出來,從而讓她陷入瘋狂的狀態。
此外,淑女在摸上方向盤後就變成女漢子,還有以下幾種心理因素:
1.尋求刺激
尤其是平時很少開車的女孩,在往來穿梭的車流中飛馳能夠讓她們找到一種刺激感,從而變得更加瘋狂。
2.炫耀心理
愛炫耀幾乎是人人都有的心理,無論男女都是一樣。所以淑女變成女漢子瘋狂飆車的行為,就是對於同伴們最好的炫耀。
3.宣泄煩惱
有的淑女生活、工作壓力巨大,而且無處宣泄,隻要一摸上方向盤就像找到了宣泄的途徑一樣,然後通過飆車來宣泄自己的煩惱和抑鬱。
無論因為什麼,年輕人都應該記住,飆車是一種十分危險的行為,也是引發交通事故的最大元凶。所以為了自己及他人的生命安全,一定要禁止飆車的行為。其實,做一個人見人愛的乖乖女,也沒有什麼不好的,不是嗎?
鬼魂上身、靈魂出竅?或許隻是心裏有鬼
你有聽說過鬼魂上身,或者靈魂出竅的故事嗎?這種怪誕的事情不僅出現在電影或小說中,現實生活中也偶爾會發生。有的人在被“鬼魂”上身之後,變得瘋瘋癲癲,做出很多常人無法理解的行為,一會兒就恢複正常了,並且將之前的事情忘得一幹二淨,仿佛“鬼魂”又離開了身體一樣。隨著人類科學文明的不斷進步,鬼神之說早已經成為無稽之談,如果說鬼魂上身和靈魂出竅並不是人類自己裝出來的,那麼可能就是一種精神問題了。
美國印第安納大學醫學院精神病學係的菲利普·M·庫恩指出,所謂的鬼魂上身或靈魂出竅事件,都是由於人格分裂引起的。人格分裂是指一個人的行為受到一種以上的人格控製,即有很多個“我”。人格分裂的表現症狀有很多種,而且變化無常,有的人能夠像正常人一樣生活,有的人卻無法與人相處,甚至生活無法自理。人格分裂也不是幻想的產物,所謂的鬼魂上身及靈魂出竅就是人格分裂的一種表現,除此之外,人格分裂的典型表現還有:
1.經常會產生莫名的疼痛感,主要是劇烈的頭痛。
2.沒有任何緣由地出現一些負麵情緒,比如憤怒、抑鬱、恐懼、焦慮等。
3.在不同的“我”之間不斷轉換,當處於一個“我”時,會忘掉其他的“我”存在。
4.經常感覺自己在意想不到的地方醒來,給生活造成混亂。
5.感覺自己和世界都不是真實的存在,並且有自殺的傾向。
除了精神因素以外,還有一些所謂的“靈媒”裝神弄鬼,故意裝成鬼魂上身或者靈魂出竅的樣子,來騙取人們的錢財和信任。對於這樣的事件,我們應該用科學的態度去對待。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可恨的受害者
1973年8月23日,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發生了一起十分轟動的搶劫案件,被搶劫的是斯德哥爾摩市最大的銀行。兩名劫匪在搶劫失敗之後,劫持了四位銀行職員和警方對峙了六天時間,最後還是以劫匪自首而告終。這本來沒有什麼好轟動的,關鍵是在案件發生幾個月之後,被劫持過的四位銀行職員仍然對那兩名劫匪心存憐憫之情,他們拒絕去法院指證劫匪,甚至還為劫匪募集資金請律師前來辯護。被劫持的四位職員一點都沒有痛恨那兩名劫匪,並且認為劫匪沒有傷害他們反而照顧他們,應該得到大家的諒解。四位職員不僅對警方表現出敵對的態度,其中一位女性職員還愛上了一位劫匪,並且與他在服刑期間訂婚。這實在讓人感到太不可思議了。為什麼被劫持者會為劫匪辯護,甚至愛上劫匪呢?
這起案件引起了社會學家的關注,他們希望了解劫匪與被劫持者之間為什麼會產生這樣一種感情?斯德哥爾摩案件隻是一起特例,還是代表一種普遍存在的心理?社會學家在對那四位銀行職員進行過訪問之後發現,在被兩位劫匪劫持的六天裏,劫匪雖然曾經威脅過他們,不過也會表現出仁慈的一麵,所以在這種錯綜複雜的心理轉變影響之下,四位銀行職員漸漸對劫匪產生了一種依賴心理,他們認為自己的生死都操控在劫匪手中,劫匪能夠讓他們活下來,就對劫匪感激不盡。他們與劫匪經曆了共同的命運,甚至會把劫匪的前途當成自己的前途,把劫匪的安危當成自己的安危。所以,他們才會對警察表現出敵對的態度,甚至把解救者當成敵人對待。後來的研究也表明,這起被社會學家稱為“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案件並不是特例,而是存在於不同人群中的普遍現象。比如集中營的囚犯、戰爭的俘虜、受家暴的婦女及亂倫的受害者,都有可能發生“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目前,“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最好治療方法就是進行心理治療,首先受害者應該更好地認識自己,並且認同自己,多發掘個人潛能。另外,受害者不應該屈服於現實,而應該對於傷害自己的行為采取正當的自衛行為。
第十四節 他(她)從哪裏來
多重人格障礙探秘
很多人在看過《致命ID》之後,都會豎起大拇指對導演的才能嘖嘖稱讚,也有一部分人表示看不懂這部電影,因為它的劇情實在太複雜了。其實,這部電影講述的就是一位多重人格患者的故事,主人公麥肯·瑞夫的身體內有11種人格,這11種人格交替控製著他的身體,做不同的事情。這聽起來是不是很怪誕?
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你的身邊有這樣一個人,他擁有11種人格,11個名字,11種不同的裝扮,11種不同的聲調、性格及生活,你會不會感到很驚異、很淩亂呢?你的第一反應肯定認為這是不可能的。不過我要告訴你,這樣怪誕的事情不僅僅出現在電影裏,還會出現在現實生活中。在美國著名作家F·R·施賴勃的紀實體心理分析小說《人格裂變的姑娘》中,就描述了一位擁有17種人格的姑娘西碧爾。這部小說除了人名是假的,其他的事件幾乎都是對現實的還原。世界上真有一個擁有17種人格的姑娘存在過,她擁有17種不同的裝扮、聲調、性格及生活。心理學上將這種一個人擁有多種人格的現象稱為“多重人格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