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07 跟著感覺走,不拉現實的手(1 / 3)

《暗示心理學》reference_book_ids\":[6904207083961322504]}]},\"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第十九節 神奇的感覺

打哈欠會傳染困意

每個人在困倦的時候都會打哈欠,有時在人多的場所隻要有一個人打哈欠,身邊的人也會跟著打起哈欠來,好像會“傳染”一樣。為什麼會發生如此怪誕的現象呢?曾經有心理學家做過這樣的實驗:他們將打哈欠的錄像帶播放給成人看時,有42%~55%的人會跟著打起哈欠來,看來打哈欠是真的會“傳染”。

從生物學的角度來說,打哈欠是人體自動調節大腦溫度的一種方式,如果人的大腦過熱,那麼上頜竇就會擴張和收縮,讓清涼的空氣進入大腦,從而使大腦降溫。那麼,為什麼一個人打哈欠的時候,其他人也會跟著打起來呢?美國德雷克塞爾大學的心理學家史蒂文·普拉捷克說:“所謂的打哈欠傳染更容易在移情人群,即那些喜歡將自己假想成他人的那些人中發生。而打哈欠會傳染主要是由於人體本能的困倦感,以及大腦意識到需要補充氧氣的一種反應。打哈欠之所以會‘傳染’,是由於同樣的環境中每個人都有可能會產生需要補氧的想法,還有可能是因為受到外界刺激,就像看到別人吃飯會感到饑餓一樣。”

另外,打哈欠被“傳染”也是一種從眾心理,人總是在尋找自己,又常常迷失自己,因此很容易受到外界信息的暗示,把別人的言行當成自己的參照。

明知不是真的,你卻感動得不行

喜歡看電影的朋友經常會被電影裏的情節所感動,看到動情之處,要麼異常興奮,要麼潸然淚下,好像自己的所有情緒都被電影裏的主角影響著,可是我們明知道電影是虛構的,為什麼還是無法控製住自己的情緒呢?還有一些人,在網上看到一個動人的故事,就感動得落淚,其實他們心裏也知道那個所謂的“動人的故事”有虛假修飾的成分,可還是很感動。對於這一怪誕行為的最好解釋就是—人類善於自欺欺人。

其實,欺騙行為很早就開始在生物界盛行了,比如山穀裏的蘭花會“偽裝”成黃蜂的樣子來吸引昆蟲;枯葉蝶看起來像一片枯萎的葉子;杜鵑會在別的鳥巢裏下蛋……這些欺騙行為最終讓它們達到了自己的目的。不過和人類的欺騙行為相比,這些生物的“欺騙”現象僅僅是自然選擇的結果,也就是為了獲得更多生存與繁殖的機會。人類的欺騙行為卻是出於個體的有意操縱,這種操縱和動機與意圖有關。所以說,有意的欺騙行為—包括欺騙自己,是一種理性的算計能力,它和大腦皮層的高度發達有關。

自我欺騙的過程中,大腦的邊緣係統及杏仁核等部分都會發揮功能,從而迸發出一種情感效應。很多時候,理性會告訴我們“那不是真的”,可是內心的情感表達會引導自己進行自我欺騙。從進化心理的角度來說,自我欺騙更像是內心深處情感的自然流露。自我欺騙讓我們真誠地說謊,先騙過自己,才更容易欺騙別人。

敵人的敵人,就是我們的朋友

有時候,我們也會被自己的感覺欺騙,尤其是一些錯誤的感覺。比如在職場競爭中,有的人會認為,不是敵人就是朋友,或者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這種錯誤的認知觀念,常常讓人們吃盡了苦頭。對於敵人和朋友,很多人的認識都是固化的,這就導致了感覺上的偏差。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丘吉爾告訴我們:“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這樣的認識或許可以幫助我們改變自己的固化思維。友誼不是合作的必要條件,哪怕是敵人,隻要滿足了關係持續、互相回報的條件,也有可能合作。而朋友不一定都會給你帶來益處。

在現代社會中,競爭是一種常態。你不能害怕或拒絕身邊的對手,他們很有可能就是你成長和進步的助力。著名的哈佛大學裏也存在這樣的現象,為了激發學生們的競爭熱情,哈佛專門采取學分排名方式。也就是說,在哈佛你的成績並不是由你學得多好決定的,而是看你相對於其他學生的表現。哈佛的每個班級都規定,僅有15%~20%的學生能夠得優,成績中等的60%~80%得良,成績差的15%~20%得及格,還有5%的學生不及格—無論學生們多麼努力,總會有不及格的學生。也許你會覺得,這樣的考核競爭過於殘酷了,可是這也充分體現了“敵人”的價值。

所以,我們不能固化地看待敵人或朋友的關係,即使敵人也能成為朋友,而敵人的敵人也不一定就是朋友。

閉上眼睛也能找到回家的路

有一類人被稱為“路癡”,他們經常會迷路,即使有人指引方向,仍然分不清東南西北,甚至在熟悉的地方也會迷路。還有一類人則恰好相反,他們擁有極強的方向感,就算閉上眼睛也能夠找到回家的路。這兩類人為何如此不同呢?

精神病專家多米內克·德爾瑪說:“方向感並不是閱讀地圖的能力,而是意味著要遵循自己的本能。”當你漫步野外,或者來到一座陌生的城市時,就需要方向感—它能夠告訴你怎麼走才會達到自己想去的地方。這時候你就需要相信自己本能的判斷,如果無法做到就隻能停滯不前了。多米內克·德爾瑪還認為,男人比女人的方向感更強一些,這也是曆史的沉澱,因為從原始部落開始,男人就承擔著狩獵的責任,經常需要遠離家園,這就需要更強的方向感才行,而女人通常很少出門,方向感就會更弱一些。

心理學家為了更好地了解人類的方向感是如何形成的,曾經用小白鼠做過方向感測試實驗。結果發現,小白鼠大腦中負責辨認方向的細胞位於“海馬體”,一共有三種類型:方向辨識細胞、空間辨識細胞和定位細胞。方向辨識細胞類似於指南針,它發育得最早,在小白鼠出生時就幫助它辨認方向;空間辨識細胞負責記憶某個地方的周圍環境;定位細胞是一種相對複雜的空間協調係統,用於確定所處環境的具體位置及距離某個地點的遠近。所以,當小白鼠來到一個全新的環境時,以上三種細胞就會協同發生作用,最終在腦中產生一個“心理地圖”。這樣下次再到這裏時,就可以利用“心理地圖”來判斷方位了。

由於人類的大腦與小白鼠的大腦具有相似的構造,所以對於小白鼠的這些研究結論也同樣適用於人類。我們可以推測得知,人類的方向感也是與生俱來的,也會隨著後天的空間經驗增多而不斷完善。現在你知道為什麼有的人閉著眼睛也能認路,而有的人是路癡了吧!

情緒轉移定律:大魚、小魚和蝦米

很多人都應該有過這樣的經曆:如果在上班早高峰期遇到堵車,司機會不耐煩地狂按喇叭,而這種煩躁的情緒也會傳染開來,周圍的司機也會不斷狂按喇叭,而喇叭的刺耳聲又會使乘客們煩躁起來。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被稱為“情緒轉移定律”,就像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而蝦米吃泥巴的道理一樣。

所謂“情緒轉移定律”,是指人們的不良情緒如果沒有得到適當的宣泄,那麼就會轉移到其他人或事物上,這也是一種情緒蔓延現象。說得簡單一點,就是人的“遷怒”行為。現代人的生活壓力越來越大,交際和應酬也越來越多,人們需要放鬆自己的需求也變得越來越緊迫。如果一個人的心理長期處於疲勞狀態,那麼麵對生活中的壓力和矛盾就無法及時消化,所以隻能通過“情緒轉移”來宣泄內心的壓力與緊張感。生活中這樣的現象十分常見,隻要人們的不良情緒無法正常排解和宣泄出來,就會找一個出氣筒,把情緒轉移到其他人身上,甚至是親人、朋友身上。雖然明知道這種行為是不正確的,可是又難以自控。

麵對這種不正常的“情緒轉移”現象,我們應該如何去克製、調整呢?

首先,要讓自己擁有平和的心態,當受到不良情緒影響時,要及時和身邊的朋友、親人溝通。其次,要讓自己緊繃的神經放鬆下來,經常外出玩耍、旅遊等。另外,還可以通過現代網絡通訊工具,多和外界的人交流。如果情況比較嚴重,就應該尋求心理醫生的幫助。

五顏六色的心理暗示

我們在看電視的時候,總會被電視畫麵中的色彩所吸引,這些色彩不僅僅起到裝飾的效果,還具有廣泛而奇妙的心理暗示功能。心理學家早就指出,不同的色彩對於人的情緒及心理會產生不同的影響。所以,我們看電視的時候會受到各種色彩的暗示,從而更加深入地融入到電視劇情中去。

顏色的心理暗示,是指人們看到了某種顏色就會聯想到什麼含義,這是人們在長期生活實踐中約定俗成的,也就是對於某種顏色的感覺。美國學者研究發現,明朗而悅目的色彩能夠通過視神經傳遞到大腦中,從而促進人的智力發育,因此在這種“和諧”色彩中生活的孩子,其創造力和智力水平都高於普通成長環境的孩子。如果能夠正確地理解顏色對於我們的暗示作用,那麼就能夠正確地利用色彩美學,來裝飾我們的生活環境。

那麼,不同的顏色都有一些什麼樣的心理暗示作用呢?

黑色會分散人的注意力,容易讓人產生困倦、鬱悶的感覺,長期生活在黑暗環境中的人,瞳孔會極度放大,感覺會越來越麻木,從而影響身體健康。

白色給你潔淨舒適的感覺,不過長期麵對白色卻會刺激瞳孔收縮,引發頭痛等病症。

黃色會給你溫暖的感覺,一般越是溫暖的顏色,黃色的成分就越多。從黃色人們可以聯想到太陽。

而藍色是最冷的顏色,越是偏冷的顏色中,藍色的成分就越多。

紅色代表著激情和主動,它能夠喚醒我們身體裏的活動力,對於治療感冒、弱循環和黏膜疾病有很好的效果。此外,紅色還能夠提高溫度,促進血液循環。

橘黃色是快樂和智慧的顏色,它能夠激發人的社會性,與人們的情感健康和肌肉緊密相連,還可以使身體恢複活力,促進食物吸收。

綠色具有安神的效果,對於有炎症的身體特別有鎮靜作用,能夠安撫神經係統。綠色可以促進友情、增加希望、提高信任、增加和平感,因為綠色會讓人聯想到清靜的大自然。

“放假”比上班更讓人感覺心力交瘁

有的人一直忙於工作,好不容易盼來一個小假期,又要走親訪友、參加各種聚會、到處玩耍吃東西購物,幾天下來感覺放假比上班還要累。其實,心理學家早就發現了這一現象,並且將它稱為“假期綜合征”。那些工作狂、旅遊達人及學生最容易出現這種症狀。

對於那些平時總是處於高度緊張狀態下的工作者來說,幾天的假期未必是件輕鬆愜意的事情,尤其是那些平時要輪值夜班的基層民警、經常加班熬夜的領導或者負責文字材料的文員,如果突然閑下來,反而會出現情緒失落、煩躁不安和抑鬱等情況。為什麼會這樣呢?這是因為人長期處於高度緊張的工作狀態,會在大腦中樞中建立起一套應對高度緊張的思維動作模式。如果人突然從高度緊張的狀態中脫離出來,就會使原來那種適應緊張節奏的心理模式失去對象物,在麵對輕鬆的環境時反而會感到不適應。

這種心理失調現象也起到警示作用,它告訴我們平時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並不是處於健康狀態,必須進行適當的調節才行。一些心理脆弱或身心過於疲勞的“假期綜合征”患者還有可能出現失眠、胸悶、精神緊張等情況。所以,“假期綜合征”患者必須調整自己的生活及工作狀態,讓疲憊緊張的大腦得到真正的休息。隻有建立“張弛有度”的生活及工作方式,才能夠讓過度消耗的精神和心靈放一個真正的假期。

神奇安慰劑:包治百病的“麵粉+糖”

20世紀50年代有一種治療心絞痛的方法,醫生稱為“胸腔動脈結紮手術”。這一手術的過程就是給病人做好麻醉,然後從胸骨處切開一道口,將胸腔內的動脈結紮起來。這樣一來患者的心包膈動脈壓力增大,心肌血流得到改善,問題也得到了暫時性的解決,一切看上去都很正常。而且,這種手術整整流行了20多年,直到美國西雅圖心髒外科醫生倫納德·科布讓人們看到了不一樣的真相—其實,這個手術隻能起到安慰性的作用。

倫納德·科布和幾位同事對這個流行了20多年的手術產生了懷疑,於是他們決定用一種非常大膽的方法來求證這種療法是否真的有效—在手術過程中,他們對一半病人真的進行了手術,而另一半病人僅僅做了切口,而沒有做動脈結紮,也就是所謂的“安慰性手術”。然而最後的結果卻讓人大吃一驚,那些真正做過胸腔動脈結紮手術的患者和那些沒有做過的患者都說疼痛減輕,並且他們的手術效果同樣持續了大約3個月之後,然後又抱怨心絞痛複發了。同時,心電圖也顯示,真正做過手術和做過安慰性手術的患者並沒有區別。於是人們開始討論,為什麼這種安慰性的“假手術”也能夠起到真手術那樣的作用呢?

其實,這也就是“精神安慰劑”在起作用。在《新醫學詞典》中,“精神安慰劑”是指“非正規的邊緣醫療方法或藥物”。顧名思義,安慰劑所起的就是心理暗示的作用,它之所以會起作用是因為人們的信任及期望,比如有的人看到醫生或者服下一片藥就會感覺病情減輕,如果醫生是名醫、服下的藥片是具有某種顯著療效的名藥,那麼效果就會更明顯了。

一般說來,安慰劑所起的心理暗示作用主要來自於兩種心理機製:一是信念,即人們對於某種藥物、手術的信任,有時候醫生或護士對病人進行一番鼓勵,就能夠激活病人體內的康複功能;二是條件反射,即人們經過某種重複的體驗後,體內就會建立起一種期望,比如你打電話叫了外賣,在送外賣的按門鈴、還沒有聞到比薩餅味之前,你的消化液就已經開始分泌了。這就是“安慰劑”的治病機理。

如果哪一天你身上的痼疾被一種神奇的藥物治療好了,那麼它可能並不是什麼靈丹妙藥,而是“麵粉+糖”做成的。對於這樣的事實,你也不必感到過於驚訝了。

第二十節 感性和理性的較量

心理偏見導致眼見不一定為實

我們常說的一句話就是“耳聽為虛,眼見為實”,這也是千百年以來人們所信奉的真理—或許道聽途說並不可信,但是親眼見到的一定為真。這種說法也是建立在人類的直覺意識之上,因為眼睛能夠真實地反映客觀世界的一切事物,包括感知物體以及物體的運動。那麼眼見就一定為實嗎?要知道,對於人類來說,絕對的客觀真實幾乎是不存在的,因為每個人看待事物的時候都不可避免地會帶有一定的主觀性,這就是所謂的認知盲點,也就是說,我們親眼所見的一些事物,都會或多或少地受到主觀思維的影響,從而出現一定的認知誤區及偏差。

美國加州理工大學的教授進行過一次研究,以此證明人類的視覺會受到主觀因素的影響。在研究中,教授要求一位學生站在校園的一個山坡底部,然後讓路過的學生來估計山坡的傾斜度。結果大多數學生都因為教授設置的視覺障礙而出現了視覺誤差,而且他們的視覺也並不是完全客觀的,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學生們的心理狀態。這些視覺誤差的產生來源於兩方麵,一是生理,二是心理。也就是說,人體的生理構造以及對於生活的認知,都會影響到大腦對視覺的判斷。生活中,很多錯覺都無法用理智來精細推測,因為人們總是被自己看到的表麵現象所迷惑,就算是心思澄明的哲學家也不例外。偉大的亞裏士多德就曾經認為重的物體比輕的物體落地速度更快,後來伽利略的斜塔實驗證明亞裏士多德是不正確的。

現代心理學認為,人類之所以會出現視覺誤差,主要有以下幾種原因:

1.視覺盲點

人類是如何看到物體的影像的呢?首先是對光線的感知,然後將感知到的信息報告給大腦,然後大腦才會做出相應的行動指令。不過,眼睛也有出錯的時候,那就是當物體在視網膜上的投影正好處於視網膜盲點的位置時,我們就會看不到它的存在。這就是所謂的視覺盲點,很多“視而不見”的事物可能就存在於這個盲點之內。

2.色彩錯覺

由於外在世界由光線傳導而進入眼睛形成我們所見的景象。白光是由不同波長的有色光所組成,如果兩色光加在一起可以成為白光,那麼它們就是互補色。當視網膜上的細胞受到某一種色光的大量刺激時,沒有受到刺激的另一部分細胞會開始活動,把那個“空檔”裏填上對應的互補色。因此深藍色的夜空裏,白色的月亮看起來就泛著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