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07 跟著感覺走,不拉現實的手(3 / 3)

光環效應是指人們對於某個事物做出好惡的評價之後,再根據這個評價推論出該事物的其他品質的現象。簡單來說,如果該事物被評價為“好”,那麼它就會籠罩在“好”的光圈內,並且被賦予所有好的品質。相反,如果該事物被評價為“壞”,那麼它就會被“壞”的光環所籠罩,它的所有品質都會被認定為壞的。

美國心理學家凱利說過:“如果一個人的某些品質,或者某個物品的某些特性被人們給予了非常好的評價,那麼在這種評價的影響之下,人們會對於這個人、這個物品的其他品質或特性也會給予較好的評價。”這就是光環效應對於人們的影響。如果我們能夠在交際中注意給更多的人留下好的印象,就會在光環效應的影響下,擁有更多“好”的品質,從而受到更多人的歡迎。不過,從認知的角度來看,光環僅僅抓住了人或事物的個別特征,而對其全麵或本質做出評價,這是很主觀片麵的。因此在人際交往中,我們也不能被光環效應所影響,從而陷入認知的誤區。

利用互悅機製,“好感覺”帶來“感覺好”

有一位叫雪莉的美國女孩,她長得很漂亮,能力也很突出,可是都快25歲了,還沒有找到男朋友。人們都覺得很奇怪,為什麼如此優秀的女孩子,卻還是單身呢?原來,雪莉的性格比較內向,很少會主動表達自己的想法。在遇到心儀的男孩子時,她總是希望對象能夠先開口,而喜歡她的男孩子她自己又不喜歡。有好幾次,盡管有一些優秀的男孩子主動追求她了,可是她卻沒有做出積極的回應,結果對方以為她沒有想戀愛的意思,就慢慢疏遠了。

現實生活中,很多人都有過雪莉這樣的經曆。他們很少會主動表達自己內心的感受,也很少讓對方知道自己內心的好感。其實這些都是心理學上“互悅機製”的表現。互悅機製又被稱為“對等吸引率”,它是由美國威斯康星大學的專家提出的,簡單來說就是“兩情相悅”。對於這種人際交往中經常會出現的心理規律,可以總結為:“假如你想得到別人的歡迎與支持,那麼就要讓別人喜歡你,同時也讓別人知道你喜歡他們。”

從“互悅機製”中可以了解到,決定一個人是否喜歡另一個人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另一個人是否喜歡自己,這一點很容易解釋,比如我們每個人都有過這樣的體會:當你喜歡一個人時,如果那個人也同樣喜歡你,那麼你就會更喜歡那個人;相反,如果你喜歡的那個人並不喜歡你,那麼你的內心就會受煎熬,甚至不再那麼喜歡那個人了。生活中,那些極度受歡迎的人,通常都是懂得利用“互悅機製”的高手,比如世界上最偉大的推銷員喬·吉拉德。

喬·吉拉德獲得了太多的榮耀,可是他成功的秘訣卻隻有一個,那就是讓顧客喜歡他。為了贏得顧客的喜歡,他經常會去做一些並不起眼,甚至在別人看來是微不足道的事情,比如在節假日裏他會給自己的每一位顧客都送上一張問候的卡片,卡片的內容會隨著節日的變化而變化,不過每一張卡片上都會寫下同一句話,那就是“我喜歡你”。吉拉德說,他這樣做隻是在表達自己內心的感受,為了讓顧客們都知道他喜歡他們,並且為此感到快樂。

吉拉德利用這種方式,贏得了所有顧客的喜歡,他平均每一個工作日都能夠賣掉五輛車,使自己每年的收入都超過20萬美元,並且創下了連續12年銷售第一的吉尼斯世界紀錄,正因為如此,他又被稱為“世界上最偉大的推銷員”。

通過“互悅機製”的心理學效應,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表達自己內心的喜歡,更能夠贏得對方的喜歡。正如《聖經》中所說:“你希望他人如何待你,你就應該如何待人。”所以當你擁有“好感覺”的時候,不妨告訴對方,這樣對方便會“感覺好”;當你真誠讚美別人的時候,別人也會真誠讚美你。這就是“互悅機製”能夠給我們帶來的好處。

“對不起”三個字的魔力

在人際交往中,每個人都不可避免地會犯錯,每個人對待錯誤的態度也不同。有的固執己見,在無可爭辯的事實麵前仍然不肯承認自己的錯誤;有的人卻善於道歉,短短的幾句話就得到了別人的原諒。其實道歉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雖然明知道自己犯了錯誤,可是要放下自己的自尊心,還是會覺得很困難。“對不起”三個字真的那麼難說出口嗎?

心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特裏法則”,它源於美國田納西銀行前總經理特裏的一句管理名言:“承認錯誤是一個人最大的力量源泉,因為正視錯誤的人將得到錯誤以外的東西。”在每個人的意誌行為中,出現差錯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可是每個人又會以不同的態度麵對錯誤。“特裏法則”告訴我們,主動承認錯誤,勇於承擔責任能夠讓我們獲得原諒以及錯誤以外的更多東西,比如經驗、自我反應等。

怪誕心理學家丹·艾瑞裏說過這樣一種情形:

雖然很多人都認為醫生很少犯錯,但事實上醫生也是普普通通的人,他們也會像我們一樣犯各種各樣的錯誤。出現這種情形的時候,他們應該如何是好呢?是主動承認醫療中的失誤並且真誠地道歉,還是拒絕認錯並且努力辯解開脫呢?按照一般人的思維來看,選擇後者似乎更加明智,因為在一個訴訟成風的時代裏,處世清白又不會說謊的醫生如果不小心成了被告,那麼就會比一般人更容易輸掉官司,繼而給自己帶來巨大的麻煩。可是從另一個層麵來說,醫生也有可能因為一句“對不起”而息事寧人,從而根本不會站在被告席上。

其實,上麵說的兩種態度,一是謙恭平和地對待病人,並且擁有良好的醫德;而另一種是斤斤計較的利害關係,從而走法律程序而解決爭議。相比之下,真誠地說一句“對不起”似乎更具有優越性。真是如此嗎?美國馬裏蘭州的一所公共衛生學院做過一次實驗,研究者向人們播放醫生對於失誤的反應的錄像,結果大部分觀眾對於那些真誠道歉的醫生心存好感,對於那些采取措施避免失誤的醫生,人們其實並不想訴訟他們,而對於那些既不認錯,又百般狡辯的醫生,人們大多願意采取法律的手段維護自身的權利。

這時候有人會提出疑惑:道歉真的能夠得到對方的原諒嗎?讓我們來看看一些大型企業是如何麵對自己的錯誤的—很顯然,大型企業的錯誤更難以挽回。

美國斯維爾汽車銷售公司位於得克薩斯州,過去幾年內銷售業績節節攀升,成為美國最成功的汽車銷售商之一。斯維爾公司是如何在競爭激烈的行業中突出重圍的?哈佛商學院專門對此問題進行了調查研討,結果發現斯維爾公司大部分收入都歸功於服務補救所贏得的回頭客戶。其實斯維爾公司之前做得並不好,甚至因為銷售中的一次錯誤決策,給公司和客戶都造成了一定的損失。麵對如此困境,斯維爾公司專門出台一係列補救措施,首先向客戶承認自己的錯誤,然後再進行適當的經濟補償和心理撫慰,當客戶的需求得到滿足時,自然就變成了熱情的回頭客。

這樣說來,主動承認自己的錯誤,確實能夠為我們贏得原諒以及錯誤以外的東西。那麼當你犯錯之後,應該如何調節自己的心理,及時進行補救呢?

首先,你應該正視自己的錯誤。

當你做錯事情的時候,不要出現恐懼或者逃避心理,否則隻會讓自己陷入惡性循環之中,隻有正視錯誤才能避免犯同樣的錯誤。

其次,你應該以積極的行動去彌補自己的錯誤。

在你正視到自己的錯誤之後,就要立即采取行動,讓自己成為行動派,以積極的行動去彌補自己的錯誤。

第三,要戰勝心理弱點。

不要把犯錯誤和“沒麵子”聯係到一起;不要因為一次犯錯而留下心理陰影。

第四,要把握每一次犯錯的機會。

人總是在不斷犯錯中總結經驗的,你可以把每一次犯錯都當成一次進步的機會,認真總結,避免以後再出現同樣的錯誤。

總之,每個人都會犯錯,關鍵在於犯錯之後以什麼樣的態度去對待。如果你相信“對不起”三個字的魔力,並且為自己的錯誤行為進行了亡羊補牢般的彌補,那麼你便能夠從錯誤中得到更多的諒解。

期待什麼就會得到什麼

在古希臘的美麗傳說中,有一位叫作皮格馬利翁的雕刻家,他用象牙雕刻出一位清新典雅的美女,並且深深地愛上了她。皮格馬利翁每天對著雕刻的美女發呆,並且乞求天神能夠將她變成活生生的真人。他對雕刻美女的愛最終感動了愛神阿芙洛狄特,愛神將雕刻美女變成了真人,然後和皮格馬利翁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了。

雖然這個美麗的傳說不一定是真實的,不過它卻告訴我們一個道理,那就是“期待什麼就會得到什麼”。隻要一個人能夠充滿自信地期待著,那麼你真的相信的事情就會順利進行,相反如果你認為自己期待的事情總會受到阻礙,那麼這些阻力就真的會產生。當然,這些並不是唯心理論用來欺騙人的說辭,而是心理學上被多次驗證過的效應—皮格馬利翁效應或者羅森塔爾效應—它是由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提出的。用羅森塔爾的話來說:“學生的成績及智力發展,都與老師的關注度成正比。”

羅森塔爾教授先將自己的理論用在小老鼠身上,然後又擴展到人身上。

那是新學期剛剛開始的時候,羅森塔爾教授把美國加州一所中學的三位老師叫到一起,對他們說:“你們是全校最好的三位老師,所以我特意讓校長選出了一百名全校最聰明的學生,並且把他們分成三個班來讓你們負責。這些學生的智商和情商都要比一般的孩子高,所以希望你們能夠將他們教得更好。”

三位老師愉快地點了點頭,都表示要盡自己最大的努力教好他們。

不過羅森塔爾教授又囑咐他們:“在教學過程中,不要讓這些孩子知道他們是全校最優秀的,並且是被精心挑選出來的,而應該像平時一樣對待他們……”

三位老師都點點頭答應了。

一個學期之後,這三個班的學生果然都成績優秀,在學校裏名列前茅。

這時,羅森塔爾教授告訴老師們真相:“其實那些學生並不是刻意挑選出來的最優秀的學生,隻不過是隨機挑選出來的普通學生而已。”

三位老師都驚訝不已,他們還以為是自己的教學水平高,才讓那些學生獲得好成績的。這時,羅森塔爾教授又告訴他們另一個真相,那就是三位老師同樣是隨機抽取的普通老師而已。他們被挑選出來,並且認為自己是最優秀的,而且學生的智商和情商又高,所以對工作充滿了信心,工作更加努力,最後的結果自然更好了。

羅森塔爾教授將這一現象稱為“期望效應”。為什麼這些普通的學生和老師,在“假信息”的基礎上做出了“真效果”,變成了優秀的學生及老師呢?羅森塔爾教授指出,這主要是由於“權威性的預測”引發了老師對於學生的較高期望,而這種高期望在短短的一學期內發揮了神奇的暗示作用。那些普通的學生在接受老師的積極信息之後,會按照老師所刻畫的方向和水平來重新塑造自己的形象,並且對於自己的角色意識及行為做出調整,從而產生了神奇的“期望效應”。

事實上,“期望效應”也是常識教育的理論基礎,然而現實生活中這一理論的價值卻沒有得到公眾的足夠重視。如果我們能夠利用這一效應來鼓勵自己,或者老師用這些效應來鼓勵學生,或許就能夠取得意想不到的成果。當然,“期望效應”也要合乎一定的規則,而不是盲目無知地進行期望—那就像是白日夢一樣。正確的“期望”應該具有以下特征:

1.期望應該合情合理

無論你內心的期望是什麼,一定要符合國家、社會、學校及個人的需求,應該符合時代的潮流,對於社會或個人的發展都具有積極的作用。

2.期望應該具有可行性

所謂可行性,就是具有實現的可能性,如果你的期望是合情合理的,可是卻不具有現實的可行性,也是毫無意義的。

3.期望應該具有挑戰性

隻有那些超出原有水平,但是具有可行性的合理期望,才更具有激勵性,更能夠引領你走向積極,突破自我。

4.期望應該持久

期望也要有一定的信心和決定,如果一時沒有取得明顯的成效,也不要灰心喪氣。因為任何急躁的情緒,都會讓事情搞砸。

積極的暗示效應能夠逆轉敗局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曾經寫過一本書《暗示心理學》,他用了巨大的篇幅來告訴我們心理暗示的作用究竟有多大。什麼是心理暗示?用一位幽默學者的話來說:“人就是一種奇怪的動物,總是喜歡自言自語,這樣的‘談話’結果甚至會影響到日後的行為習慣,甚至成為自我人格的一部分,這便是自我暗示。”

自我暗示又有積極和消極的分別,積極的自我暗示就是對自我的肯定,是對於外界事物積極而有力的敘述;而消極的心理暗示,會讓人對外界事物的認知形成某種心理定式,容易偏聽誤信,憑自己的直覺辦事。有一句話叫作“自己才是生命的主宰”。這就是說,自己的人生是怎樣的情形,很多時候可以通過自我暗示來掌控。如果你希望得到更多的快樂和幸福,如果你希望自己能夠逆轉敗局,那麼就多給自己一些積極的自我暗示。

為什麼積極的心理暗示會對我們產生巨大的作用呢?讓我們來看看下麵這個實驗。

哈佛大學的本森教授找來20名有惡心嘔吐現象的孕婦,讓她們服用一種特殊的藥丸,並且對她們說:“這種藥物是最新的醫學成果,能夠幫助你們消除或減輕妊娠反應。”其實本森教授是在對她們“說謊”,這些藥丸根本不是什麼新的醫學成果,而是一種由澱粉片製作的普通藥丸,並沒有任何藥用價值。可是這20名孕婦服用後都表示說:“妊娠反應緩解了很多。”

本森教授又找來另外20名孕婦,給她們服用一種名為“艾匹克”的藥物,它能夠幫助人們嘔吐,比如小孩子吃錯了東西,服用它可以幫助小孩子吐出毒性的東西。當然,在進行這項實驗之前,本森教授已經做了仔細的安全服用量,並不會對孕婦產生不好的反應。本森教授對這20名孕婦說:“服用這些藥物會讓你們的妊娠反應消失的。”結果這些孕婦的嘔吐現象真的停止了,並且都說感覺很好。

本森教授做出最後的總結:正是因為這些孕婦完全相信自己的話,所以才讓那些藥物起到了神奇的“療效”。積極的心理暗示並不是盲目的自信,也不是對自己“說謊”,而是讓自己相信複雜的事物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變得簡單,相信自己有能力處理好複雜的信息,有能力做出最正確的決斷。正如著名心理學家馬爾茲所說:“我們的神經係統是很‘蠢’的,你用肉眼看到一件喜悅的事,它會作出喜悅的反應;看到憂愁的事,它會做出憂愁的反應。”為了讓積極的自我暗示達到最佳的效果,我們在進行心理暗示的時候還應該注意兩個方麵:一是不要有浮躁的心理;二是不要急功近利。積極的心理暗示也是一種潛移默化的過程,如果想要一蹴而就,或者是三天打漁兩天曬網,都是不現實的。

在進行積極的心理暗示時,要注意遵行以下幾個原則:

1.要堅持運用現在時態,而不是將來時態。比如“我現在要讓自己快樂振作起來”,而不是“我以後會變得快樂振作”。

2.要運用最積極的方式進行暗示。比如不能說“我再也不做錯選擇了”,而要說“我要做對每一個選擇”。這樣的暗示能夠幫助我們創造積極的思維形象。

3.運用的詞句越簡短越好。隻有最強烈、最清晰、最簡短的暗示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情感傳達得越多,給人留下的印象就會越深。

總之,在進行積極的自我暗示時,要讓自己盡力去相信這種感覺,相信你所暗示的都是事實的存在,並且能夠幫助你獲得力量與快樂,幫助你逆轉敗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