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鷹在急速墜落的過程中撲棱撲棱翅膀,在墜地之前竟突然飛起來了。這是為什麼呢?就在從懸崖下落的高空的落差中,鷹的天性被激活了,它知道自己的翅膀是有用的。
有時候,無法改變,很可能隻是一個假象,逼自己一把,你的潛能就很有可能被激發出來。
沙漠裏僅存的一片小樹林裏生活著數十隻鳥兒,他們艱難地生活在這裏。一隻鳥兒看著它們的棲息地越來越小,小樹林隨時都有可能被風沙淹沒,便想到要離開這裏。於是它便對其他的鳥兒說:“我們不能在這裏坐以待斃了,我們要離開這裏,尋找新的家園。”但是它的提議沒有得到其他鳥兒的認同,它們認為四周都是沙漠,離開這裏等於自尋死路。
這隻小鳥為大家不能接受它的意見黯然神傷,決定隻身離去。小鳥竭盡所能經過十幾個晝夜不停地飛行,筋疲力盡的它終於看到了綠洲。
而其他鳥兒依舊待在那一片小樹林中,經過幾次風暴後,可憐的它們同樹林一起被沙堆埋葬。
無法改變現狀時,不能像其他鳥兒一樣坐以待斃,而要去尋找綠洲,尋找生路。動物的世界如此,在競爭如此激烈的當代社會,我們更不能像其他鳥兒一樣,而應該“不安分”地去尋找另一片綠洲。
有兩個和尚分別住在相臨兩座山上的廟裏,這兩座山之間有一條河,兩個和尚每天都會在同一時間下山去挑水,久而久之便成了朋友。
突然有一天左邊這座山的和尚沒有下山挑水,右邊那座山的和尚心想:他大概睡過頭了,就沒太在意。一個星期過去了,右邊那座山的和尚心想:我的朋友可能生病了,我要過去看望他,看看能幫上什麼忙。等他看到老友後,大吃一驚,因為他的老友正在院子裏練功,一點兒也不像一個星期沒喝水的樣子。他好奇地問:“你已經一個星期沒下山挑水了,難道你可以不用喝水嗎?”朋友帶他走到廟的後院,指著一口井說:“這幾年來,我每天都會抽空挖這口井,即使有時很忙,也每天堅持著。功夫不負有心人,終於讓我挖出了水,我以後不必再下山挑水了,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做我想做的事情。”
無法改變時,你能做的不隻有接受,隻要你現在就行動,每天朝著自己的理想走近一步,總有一天,你會有一口屬於自己的井,不用去下山挑水。無法改變隻是暫時的,理想就在那裏,你不靠近,它不會靠近你。世界上有兩種動物能夠到達金字塔的頂端,一種是雄鷹,另一種是蝸牛,無論你是哪一種,隻要行動起來,就都會不斷地接近金字塔頂端。
鐵人王進喜,在為石油而戰的鬥爭中,喊出了“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豪言壯語。這句話充分體現了大慶人敢於與天鬥,與地鬥,敢於革命,敢於勝利的大無畏精神,也充分體現了大慶人既藐視困難、又重視困難的科學態度。
王鐵人這句話,雖然是短短的幾個字,卻很好地說明了“人的因素第一”這個真理。在客觀條件比較差的情況下,是坐等條件的好轉,還是自己動手去創造條件?在遇到了困難的時候,是知難而進,還是畏縮不前?王鐵人的回答是:“隻能幹,不能等;堅決打上去,不能在困難麵前退下來。”
王進喜和他的鑽井隊,正是以這種革命氣概,為奪取勝利創造了各種條件,克服了重重困難,吊車不夠用,他們硬是人拉肩扛地把六十多噸重的鑽機從車站運到了井場;輸水管線沒有安裝好,他們硬是一盆盆、一桶桶地端水打井;重晶石粉一時供不上,他們硬是急中生智,用水泥壓住了井噴。試想,要是王鐵人他們坐待條件,不敢和困難做鬥爭,怎能多打井,快打井,打好井,怎能為祖國、為人民早日挖掘出源源不斷的石油呢!
消除你的盲點
人的潛能是無限的,沒有辦不成的事,隻有辦不成事的人。一切需要辦的而條件還不完全具備的事情,隻要去積極地創造條件,行動起來,就能促使它一步步地早日實現。
活在當下最珍貴
後悔昨天,擔心明天,這是部分人在認知上存在的一個盲點。活在當下的我們為什麼要被已經成為過去式的昨天和沒有到來的明天困擾著?珍惜當下,我們就不會為昨天留有遺憾,也會對明天充滿美好的憧憬。
一天早餐後,有人請大師指點。大師邀他進入內室,耐心聆聽此人滔滔不絕地談論自己存疑的各種問題達數分鍾之久。最後,大師舉手,此人立即住口,想知道大師要指點他什麼。
“你吃了早餐嗎?”大師問道。
這人點點頭。
“你洗了早餐的碗嗎?”大師再問。
這人又點點頭,接著張口欲言。
大師在這人說話之前說道:“你有沒有把碗晾幹?”
“有的,有的。”此人不耐煩地問道,“現在您可以為我解惑了嗎?”
“你已經有了答案。”大師回答,接著把他請出了門。
幾天之後,這人恍然大悟。大師是提醒他要把重點放在眼前,必須全神貫注於當下,因為當下才是最值得珍惜的。把過去的高興或煩惱要統統拋到九霄雲外。
有個小和尚,每天早上負責清掃寺院裏的落葉。
清晨起床掃落葉實在是一件苦差事,尤其在秋冬之際。每天早上都需要花費許多時間才能清掃完樹葉,這讓小和尚頭痛不已。他一直想要找個好辦法讓自己輕鬆些。
後來有個和尚跟他說:“你在明天打掃之前先用力搖樹,把落葉統統搖下來,後天就可以不用掃落葉了。”小和尚覺得這是個好辦法,於是隔天他起了個大早,使勁地猛搖樹,這樣他就可以把今天跟明天的落葉一次掃幹淨了。這樣做了之後,小和尚一整天都非常的開心。
第二天,小和尚到院子裏一看,他不禁傻眼了,院子裏還是如往日一樣滿地落葉。
老和尚走了過來,對小和尚說:“傻孩子,無論你今天怎麼用力,明天的落葉還是會飄下來。”
小和尚終於明白了,世上有很多事是無法提前的,唯有認真地活在當下,才是最真實的人生態度。世界是變化多端的,唯一不變的隻有變化,何必杞人憂天呢。
活在當下,就是要我們放下負擔,快樂地生活在此時此刻,就是要我們活得無憂無悔。
一個小和尚和他的道行高深的師父一起去化緣。一路上,小和尚覺得師父處處都對,句句說得有理,對他敬仰有加,內心無比崇拜。他們到了一條小河邊,看到一個姑娘想過河,試探了一下發現過不去,老和尚就問她:“姑娘,你是不是想過河?我背你過去。”說完就背著姑娘過河了。
小和尚看得瞠目結舌,覺得老和尚這樣做不合適,又不敢問,就這樣在心裏嘀咕了十裏地,還是不敢問,走過了二十裏地時,還是不知道怎麼說出口,到三十裏地的時候,他實在忍不住了,於是說:“師父,我怎麼也想不明白,一個得道高僧,怎麼能背一個女人過河呢?”師父笑著說:“我把她背過河就放下了,你比我多背了三十裏地,到現在還放不下。”
時過境遷,小和尚心裏還是被過往的事所牽絆,無法釋懷。而老和尚認真地活在當下,心無障礙,拿得起放得下,心胸豁達寬廣。小和尚活在過去和未來,而老和尚活在當下。
活在當下,關鍵要看今天做了什麼,珍惜現在就是把握未來。
一匹年輕的千裏馬,在等待著伯樂來發現它。
商人來了,說:“你願意跟我走嗎?”
馬搖搖頭說:“我是千裏馬,怎麼可能為一個商人馱運貨物呢?”
士兵來了,說:“你願意跟我走嗎?”
馬搖搖頭說:“我是千裏馬,怎麼可能為一個普通士兵效力呢?”
獵人來了,說:“你願意跟我走嗎?”
馬搖搖頭說:“我是千裏馬,怎麼可能去當獵人的苦力呢?”
日複一日,年複一年,這匹馬一直沒有找到理想的機會。
一天,欽差大臣奉命來民間尋找千裏馬。千裏馬找到欽差大臣,說:“我就是你要找的千裏馬啊!”
欽差大臣問:“那你熟悉我們國家的路線嗎?”馬搖了搖頭。
欽差大臣又問:“那你上過戰場、有作戰經驗嗎?”馬搖了搖頭。
欽差大臣說:“那我要你有什麼用呢?”
馬說:“我能日行千裏,夜行八百。”
欽差大臣讓它跑一段路看看。
馬用力地向前跑去,但隻跑了幾步,它就氣喘籲籲、汗流浹背了。
“你老了,不行!”欽差大臣說完,轉身離去。
“千裏馬”還活在過去的光環中,憧憬著美好的明天,它沒有珍惜當下。它不明白,過去的輝煌都已成為曆史和回憶,昨天怎麼樣不重要,關鍵是今天做了什麼,珍惜現在就是把握未來,不要做讓自己後悔的事。
消除你的盲點
或許人生的意義,不過是嗅嗅身旁每一朵綺麗的花,享受一路走來的點點滴滴而已。畢竟,昨日已成曆史,明日尚不可知,隻有“現在”才是上天賜予我們最好的禮物。
憂慮可以改變你的人生
人們常常存在這樣一個盲點,不懂得“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其實,擁有“積極憂慮”的心理,可以讓你得到更好的發展,從而改變你的人生。
美國波士頓地區精神病專家艾德華·哈羅威爾博士撰寫了一本名叫《如何控製、利用憂慮》的小冊子,在書中提出了利用、排除憂慮有益身心健康的觀點。
哈羅威爾博士在書中將憂慮分為“積極憂慮”和“消極憂慮”兩種。
“積極憂慮”指預期會發生危險而產生的必要的心理準備。它提醒自己早作防範,或提前采取相應的預防措施。“消極憂慮”是一種破壞性的憂慮,它說來就來,不但不會幫助你采取預防措施,而且會使你掉入情緒的“黑洞”中,難以自拔,最終損害身心健康。
哈羅威爾認為,對“積極憂慮”,我們不僅不應反對,而且還要充分利用,以避免災難的發生,至少在災難來臨時我們不會驚慌失措、一籌莫展,不至於陷入情緒不佳的境地。
“消極憂慮”則是一種想象上的“失真”或“誇張”,它給人的心理帶來不必要的壓力,久之,會演變成一種“心理缺陷”,使人憂心忡忡,不能自拔,因此,人們應設法排除消極憂慮。
有些憂慮的確沒有必要,它隻會困擾身心,影響健康,讓我們苦不堪言。那麼,如何擺脫無謂的憂慮?心理學為你提供的以下三個“怪招”,會幫你告別憂慮。
第一,欲擒故縱法。
每天拿出一段時間專門進行憂慮,即“用憂慮戰勝憂慮”。專家們發現,盡情地憂慮一段時間,更能驅除憂慮。心理學家建議這樣做:
1.平時通過想象、放鬆、轉移注意力等方法打斷憂慮,告訴自己,會有時間專門去憂慮的;
2.每天專門用於憂慮的時間最好30分鍾;
3.專門憂慮時不要坐自己平時常坐的座位,以免以後一坐這座位就產生憂慮,也不要在晚上睡覺前安排專門憂慮;
4.不能“偷工減料”,要保證時間,要專心致誌。這樣做的結果是,人往往不能一門心思地去憂慮,逐漸地憂慮便悄然消失。
第二,轉換視角法。
心理衛生專家忠告人們:“當人在審視、思考、評價客觀事物或情境時,要注意從多方麵看待問題,如果從一個角度來看,可能會引起消極的情緒體驗;如果從另一角度來看,就可能發現它的積極意義,從而使消極的情緒轉化為積極的情緒。”
一位老太太有兩個兒子,大兒子賣傘,二兒子曬鹽。為了兩個兒子,老太太差不多天天憂慮重重。每逢晴天,老太太念叨:這大晴的天,傘可不好賣呦!每逢陰天,老太太嘀咕:這陰天下雨的,鹽可咋曬?如此憂心忡忡,老太太竟然憂慮成疾,兩個兒子不知如何是好。幸訪得一智者,智者對老太太說:晴天好曬鹽,您該為小兒子高興;陰天好賣傘,您該為大兒子高興。如此轉念一想,保您憂慮全消。老太太依計而行,果真無憂無慮心寬體健起來。
第三,嘴角上翹法。
消除臉上的陰雲,您就會告別心中的憂慮。怎麼辦?現在請跟我做:先請少許調整一下,使情緒平靜一些。請您嘴角上翹,盡力上翹。好,請盡力保持較長時間,一秒,五秒,三十秒……好!不管您剛才索然無味也好,百無聊賴也罷,抑或陰雲滿天,現在,保您開心起來了。
排除了“消極憂慮”,我們再看看生活中那些“積極憂慮”帶給我們的影響。
微軟公司總裁比爾·蓋茨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所有員工都要有這樣一個意識——微軟公司還有三個月就要倒閉!”這似乎是杞人憂天、令人費解的。其實不然,蓋茨這樣說是要求員工都要有憂患意識,要不斷進取。
在日本,自古以來就形成了舉國一致的“憂患意識”,無論是政治家還是老百姓,都經常說:“日本沒有土地,沒有資源,有的隻是陽光和空氣”,“日本人一天不拚命地幹,第二天就沒有飯吃”。究其原因,主要是日本國民對本國國情了如指掌,因此都具有憂患意識。正是這種憂患意識,給日本的發展增添了強勁的動力,並創造了今天的奇跡。這些不是很值得我們借鑒嗎?
消除你的盲點
孟子說過:“內無法家拂士,外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無論是一個國家還是一個企業、一個人,我們都需要排除那些“消極憂慮”,並且心存“積極憂慮”。隻有時時意識到自己會有的危險,才會提早有所準備,才不會麵對緊急狀況時措手不及,才會在不經意間改變你的人生。
自卑有時比自信更具力量
自卑的人沒有力量,這是部分人在認知方麵存在的一個盲點。適度的自卑有時比自信更具力量,能讓我們對自己有一個冷靜的剖析,讓我們比他人跑得更快。
有一天,古希臘著名的聰明人納斯魯丁跑來找聖者奧修,非常激動地說:“快來幫幫我!”奧修問:“發生了什麼事?”納斯魯丁說:“我感覺糟糕透了,我突然變得不自信了,天啊!我該怎麼辦?”奧修說:“你一直是很自信的人呀,發生了什麼事讓你如此不自信呢?”納斯魯丁非常沮喪地說:“我發現每個人都像我一樣好!”
看起來非常自信的人往往也非常的不自信,如果真是這樣,自信滿滿的人可能正是那些不太自信的人,處處謙虛忍讓的人更像是內心篤定的家夥。某些在常人眼裏很優秀的人,很奇怪的是,他們內心也非常自卑。為什麼會這樣呢?以下是自卑心理產生的三大原因。
第一,拿自己的短處,跟別人的長處比。一個遊泳冠軍和排球冠軍比排球,他永遠是失敗者。可是很多人想處處逞強,結果反而讓自己變得越來越自卑。
第二,拿內心感覺到的自己,與看到的別人相比。成功的花兒,人們隻驚羨它現時的美麗,卻沒有看到當初它的芽兒浸透了奮鬥的淚水,灑遍了犧牲的細雨。很多人,外表看上去很強大,其實內心世界卻非常自卑。當我們隻看到別人的強大,別人的事業成功,看不到別人也有脆弱和自卑的一麵,既不客觀,也會以為天底下隻有自己自卑,隻有失敗者自卑。
第三,隻看到自己的不足,看不到自己的長處。有一位老師,工作好,家庭條件好,人也長得很漂亮。可是非常自卑,她甚至恐懼上班。在別人看來,她很優秀,各方麵條件又好。但是她看不到自己的強項,久而久之,越來越自卑,從而封閉了自己。
自尊、自信能夠促進人性中積極進取的一麵,以此獲得勇氣去麵對並征服複雜的外部世界。不過,刻意去否定或貶低不自信與自卑可能會讓我們失去很多。適度的自卑往往讓我們更具有力量。
心理學認為自卑心是一種內心的警覺,是一種創造的源泉與動力,自卑感讓人去追求成熟、優越及完美。
新東方教育集團創始人俞敏洪,曾經是一個自卑的人,自卑對他的事業的成功有過很大的幫助。
俞敏洪從江蘇農村考上了北大,由於性格內向,本來就不善言談,再加上不會說普通話,他不敢開口跟人說話,整個人就被自卑籠罩著。
開學之初,同宿舍的一個同學在看一本外國小說《約翰·克利斯朵夫》,他此前沒看過,就問:“你看的是什麼呀?”那個同學睜大眼睛看著他,仿佛是在看外星人,半天才說:“這本書你都不知道?”滿是驚訝和不屑。他認識到,同為北大學生,自己跟他們的差距太大了。
大三時,俞敏洪得了肺結核,他隻知道魯迅小說裏的“癆病”很可怕,以為自己肯定要死的,醫生說沒什麼大事。休學一年治病,命是保住了,但這場病讓他更加自卑——因為自己是個肺結核病人。
俞敏洪曾經說自己從進北大到出北大的11年間,一直生活在自卑裏。在自卑中他學會了兩個本領。第一個是察言觀色的能力,自卑就要看人臉色,因為自己不相信自己,總要揣摩別人是怎麼想的,因此看到別人的眼神、動作,就會琢磨他的心理狀態是什麼。後來他發現,這個用在管理中非常有效,管理中就得揣摩員工想要什麼,要揣摩與員工的關係怎麼發展。這是在北大11年裏因自卑給他帶來的第一個本領。第二個本領是練就了不把自己當人看的心態。因為自卑,所以有了這種坦然的心態。到最後就算自己做成事情了,也不會太出格。人最怕的就是飛起來的感覺,你太把自己當人看了,動不動就會得罪人,動不動就會瞧不起周圍的人,有的時候一不小心就會做出格的事情。
一個人不難走向自信,人天性中就有一種自戀和唯我獨尊的基因。我們真正難以做到的是時刻認識到自己生命的不完善、不完美,從而保持一種謙和的心境。
蚊子飛到獅子麵前,對他說:“我不怕你,你並不比我強。”
“你到底有什麼力量呢?是用爪子抓,牙齒咬嗎?”獅子不屑地說道。
蚊子吹著喇叭衝過去,專咬獅子鼻子周圍沒有毛的地方。獅子氣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臉都抓破了。
蚊子戰勝了獅子,又吹著喇叭唱著凱歌飛走,卻被蜘蛛網粘住了。蚊子將要被吃掉時,歎息說,自己同最強大的動物都較量過,不料卻被這小小的蜘蛛消滅了……
這個寓言會一直講下去,因為再強大的人也會有弱點,自信過度,往往讓我們得意忘形、頭腦發熱。適當的自卑能促使我們對自我作出一種冷靜的剖析。
人生自然不能過分自卑,過分的自卑會打倒一個人的毅力和勇氣,使我們自己消滅自己;但也決不能盲目自信,一個人盲目自信容易變得狂妄,自己擋住前進的道路。最理想的是把兩者結合起來,用自卑探照自己性格、知識、才華的黑洞,用自信尋找走出迷途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