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你的盲點
適度的自卑是一種生命的補液,它能讓我們時刻認識到自己生命的不完善、不完美,從而保持一種謙和的心境。我們的人生之花就會因此開得更豔更美,也更持久。
人生永遠沒有太晚的開始
在人生最好的時刻遭遇失敗和打擊,最後灰心喪氣,得過且過,這是部分人在人生道路上存在的一個盲點。當一個人錯過了黃金學習時期,錯過了黃金創業階段,就真的沒有成功的希望了嗎?事實並非如此,隻要你想上進,什麼時候開始都不晚。
安娜·麥阿利·莫澤斯出生於美國紐約州一個農民家庭。27歲那年,她嫁給了一個農場裏的雇工,先後生育了11個孩子。從此,她將生命的大部分時光都消耗在了孩子身上,成了一個名副其實的家庭主婦。為了照顧家人,她犧牲了自己的青春年華,犧牲了自己的興趣愛好,犧牲了自己想要追求的生活,數十年中,她幾乎沒有出過家門,一直默默地堅守著,洗衣,做飯,幹農活……時間一晃就是四十年,此時的莫澤斯已不再年輕,她已是一個67歲的老太婆了。而這一年,她的丈夫又被馬踢傷,不治身亡,她不得不和小兒子一家人生活在一起。
失去經濟來源的莫澤斯成了兒媳婦的眼中釘,尤其是她患上風濕症、喪失勞動能力後,兒媳婦變本加厲,恨不得將她掃地出門。看著兒媳婦陰沉的臉,莫澤斯決心自食其力,她勇敢地拿起了畫筆。
做一名畫家,一直是莫澤斯的夢想,隻是年輕時被貧窮所困,中年時又被孩子和家務纏身,直到70歲,她才能心無旁騖,無所牽絆,可以安安心心地畫幾幅畫了。
沒有畫筆,就用刷漆的板刷代替;沒有畫布,她就在門廊和廚房的地板上畫;沒有素材,她就到田野裏、山坡上去尋找。經過五年的刻苦努力,莫澤斯終於創作出第一幅作品《農場·秋》。這幅作品一問世,就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並被托馬斯·德拉格斯特亞收藏,擺放在商品陳列窗內。隨後,“莫澤斯老奶奶畫家”的名號傳遍了紐約,她的作品被刊載在各大報刊雜誌上。不久,莫澤斯的作品流傳到法國,盧浮宮近代美術館出資100萬美元收購了她的一幅作品。而在普希金美術館舉辦莫澤斯的作品展時,排隊參觀的人竟然高達11萬。
再來看一個真實的事例。在102歲以前,喬治·道森一直是一個默默無聞的人,直到90歲時他才猛然意識到自己的這一生都虛度了,似乎應該在這個世界上留下點兒什麼。
於是,他進了掃盲班,開始學識字,學文化知識。後來他愛上了寫作,並孜孜不倦地朝著這個方向前進,終於在他102歲那年,完成了自己的處女作《索古德的一生》。
這本書剛剛上市,就引起了巨大的轟動,成為當時美國最暢銷的書籍之一,喬治·道森也一下子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榮升為一個人們喜聞樂見的大作家。
一個人的命運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你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想過什麼樣的生活,改與不改,什麼時候改變,都完全取決於你自己,隻要你想成為一個有價值的人。什麼時候開始都不晚。
成功人士之所以成功,就在於他們采取更多行動、投入更多時間去做而不是空想,正是這樣使他們獲得了應得的回報。你如果想做出同樣傑出的業績,也要這樣訓練自己。
為培養實幹精神,必須從觀念入手,學會提問更有效的問題、得到切合實際的答案和解決方法,下麵7個問題能夠有效刺激你行動起來。
第一,眼下5分鍾我能做些什麼?
這個問題很有力度,你應該經常問自己。首先,它能使你頭腦清晰,認識到自己能做什麼,其次,是可以把要做的事情分解成容易完成的一個個部分,最重要的是能夠刺激你行動起來。假設你的目標是寫本書,那就寫下第一段吧。實際上不會有一勞永逸的事,任何偉大成就都是長時間一點點積累而成,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所以要集中精力做好現在就能做的,即使是簡單到打個電話。關鍵是要行動起來,行動不一定心想事成,不行動則肯定想也白想。
第二,我想實現什麼樣的夢想,達到什麼目標?
時刻提醒自己將來要取得什麼成就、達到什麼目標,夢想和目標能夠啟迪和激勵你。如果想要得到的不能令你感到激動和鼓舞,那它就不是你真正想要的,就要考慮設定新的目標。你追求的目標和夢想必須足以激勵你行動起來,大多數人有拖拖拉拉的習慣,就是因為還沒有感到行動起來的那份激動和刺激。理想雖不等於現實,但二者之間還是有一定的因果關係,要想成功,沒有理由不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有利的積極因素。
第三,為什麼現在就要做?
做的理由是行動的源泉。如果你想戒煙卻戒不掉,那一定是因為你還缺乏強有力的心理動機支持你這樣做,直到有一天診斷出嚴重健康問題,才會永遠地把煙戒掉。沒有其他選擇,你就隻能采取能夠達到目的的任何行動。不采取行動後果會很嚴重的時候,理性就會變得更加強大有力,所以要善於發現自己渴望完成某件事情的真正理由,勉勵自己認準的事就要現在動手,一幹到底。惰性是人類負麵天性的一部分,要找到克服它的有效方法。
第四,現在不做,那會怎麼樣?
用“向前推”憧憬未來的辦法,迫使自己克服拖拉習慣,馬上行動起來,應對出現的情況。自問如果自己不做某件事會有什麼後果的時候,可怕的後果常常會不寒而栗地在腦海中浮現出來,例如,現在不學會管理手裏的錢,將來就會麵臨資金困難;現在不努力工作,就會落伍甚至謀生都會出現困難,等等。所以,現在不行動起來,你就不會有所改變,多年後依然故我。這樣想,你還會我行我素、貪圖安逸,不肯行動起來改進自己的生活嗎?“人無壓力輕飄飄”就是這個道理。
第五,成功不可複製,但也不可借鑒嗎?
與上麵的問題相反,這是個“向後拉”回顧過去的方法,把過去的成績作為動力,促使自己現在就采取行動。想想自己到目前為止的所有成就是怎樣取得的,想象現在采取行動就可能實現新的目標、再現曾經的輝煌,那會是什麼樣的結果?拿起電話做成一筆交易,就能掙到錢購買想要的東西,寫出書並得以發表就能名利雙收。成功不可複製,但完全可以借鑒。行動和結局之間一定存在因果關係,不論從正麵還是反麵提問,隻要能夠激勵自己行動起來,就都是可取的。
第六,我今天做了什麼?
現在就問自己這個問題吧,如果什麼都沒做,就應該感到內疚。如果已經采取了行動,就會為今天的作為感到滿足。非凡人物一天裏不時自問這個問題,想保證的是做了應該做的事,盡了應盡的義務。你今天做了什麼使自己更加接近夢想、目標的事情,或是又無所事事混過了一天?
第七,你的偶像會采取什麼行動?
猶豫是否采取行動的時候,想象心中的偶像會怎麼做、做什麼,猜猜比爾·蓋茨會怎麼做?巴菲特又會怎麼做?再對比自己,你會怎麼做?很顯然,偉大人物絕不會把時間浪費在玩電子遊戲或看電視上,所以行動起來想象著向他們看齊的時候,你就會為自己希望的結局而奮鬥。
上述7個實實在在的問題能夠有效讓你行動起來,隻要你認真提問、老實回答,就能開發內心動力促使自己采取行動。記住,要養成行動起來的習慣,每天都時刻督促自己不停地做事情,感覺必要的時候就問問自己這7個問題吧。
消除你的盲點
人的一生很短暫,我們不能決定生命的長度,但是可以拓展生命的寬度。養成行動起來的習慣,人生什麼時候開始都不晚。
舍得:不舍又如何能得
我應該擁有所有成功、榮譽、幸福、快樂……這是很多人在認知上存在的一個盲點。每個人的經曆和時間是有限的,在多種選擇麵前,要懂得舍棄,失敗、不幸、痛苦是在所難免的。隻有認真選擇,懂得舍棄,才能得到你想要的。
有一個聰明的年輕人,很想在各個方麵超過別人,他尤其想成為一名有大學問的人。可是,許多年過去了,他的其他方麵都不錯,可學業卻沒有什麼長進。他非常苦惱,特地去向一位大師請教。
大師說:“我們登山吧,到山頂你就知道該怎麼做了。”
山上有許多晶瑩的小石頭,煞是漂亮迷人。每當年輕人見到他喜歡的石頭,大師就讓他裝到袋子裏背著,很快,年輕人就吃不消了。
“大師,再背,別說到山頂上了,恐怕我連動一動的力氣都沒了。”他抬起頭凝望著大師說道。
大師微微一笑:“該放下啦,背著石頭怎麼可以登上頂峰呢?”
年輕人一愣,忽覺心中一亮,向大師道謝後走了。後來,他一心做學問,進步飛快……
同樣的道理,人要有所得,必然會有所失,隻有學會放棄,才有可能登上人生的巔峰啊!
學會放棄才能活得輕鬆,才能有所獲得。祝英台舍棄了世間的一切繁華,化作一隻蝴蝶,卻得到了海枯石爛和天長地久的愛情;越王勾踐在被吳王夫差打敗後,舍棄了君王一時的尊嚴,臥薪嚐膽,經過十年的反思和曆練,他又重新奪回了天下。暫時放棄是一種智慧,它會讓你更加清醒地認識自己,反省自己,擺脫煩惱,讓疲憊的身心得到調整。
有兩條河流從源頭出發,相約流向大海,它們穿過山澗,最後到了沙漠的邊緣。它們一籌莫展,討論著怎麼辦。其中一條河說:“我一定要流過去,找到大海。”另一條河則說:“不如回去再等機會吧,如果前進,我們可能走不出沙漠就幹涸了。”結果一條河執著地前進,幹涸在了沙漠裏,另一條河則回到源頭,等待到了良機,流向了大海。
通向成功的路不隻一條,沒必要一條路走到黑,頭碰南牆才回頭。執著有些時候將導致失敗,而放棄則走向了成功。那漫漫人生路,什麼時候要執著地堅持,什麼時候應該舍得放棄呢?
一個身心疲憊的年輕人對一位高僧說:“我分不清什麼時候該執著,什麼時候該放棄,結果常常陷入猶豫不決的矛盾中,常常做錯事,常常後悔。我不願後悔,所以想出家。”高僧說:“寺廟是清修之地,不是逃避之所。如果你抱著這樣的心態來出家,隻能說明你塵緣未了。”年輕人請高僧指點迷津。
高僧帶他到寺廟後院的一個花園裏,指著一個蜘蛛網對他說:“這是什麼?”“蛛網。”年輕人回答道。“你用手指把它捅破。”高僧說道。年輕人小心翼翼地伸出手指把網捅破了,蜘蛛網一破,蜘蛛很快就把網給織補上了。年輕人又把網再次捅破,但蜘蛛又把網給補上了。高僧問他:“你明白了嗎?”年輕人回答:“我明白什麼叫執著了,但什麼時候該放棄呢?”
高僧又指了指房簷上的燕窩說:“這是什麼?”
年輕人說:“燕子窩。”
“假如這燕子窩壘的不是地方,影響了人的出行,人們就會把燕子窩搗毀,那燕子該怎麼辦?”
“那肯定要換個合適的地方壘窩了。”
“對,如果燕子還要在原地堅持壘窩的話,它永遠也不可能有個平安的家了”。
年輕人告別高僧,邁著輕快的腳步離開寺院下山了!因為他明白了,如果導致失敗的是化解不了的矛盾,那最好的辦法是應該避開,換一個地方從頭再來。
東漢末年,神醫華佗的美名在民間傳開了,這引起了東漢朝廷的注意。朝廷於是舉華佗為“孝廉”。通常被舉為孝廉的人,都出身名門貴族,被舉為孝廉,就有希望做官。像華佗這樣的平民百姓能夠被舉為孝廉,實在是難得。
鄉親們得知華佗被舉為孝廉時,不禁喜憂參半。喜的是華佗可以做官了,可以了卻父母的心願,光宗耀祖了;憂的是如果華佗做了官,誰來為鄉親們看病呢?
可是很多天過去了,卻不見華佗有絲毫離開的意思。“難道消息是假的嗎?”有鄉親問華佗。
“不,是真的。但我拒絕了,舉孝廉,對那些不學無術的紈絝子弟來說,也許是做官發財的階梯,但對我來說,隻不過是一個虛名罷了,哪裏有我為鄉親們治病更有意義呢!”
幾年後,同樣的事情又發生了。而這次不再是徒有虛名的“孝廉”,而是來自都城洛陽太尉府的征辟信,隻要被應征到都城的太尉府,馬上就可以成為朝廷的正式官員。這次鄉親們仍然舍不得華佗走,但他們還是打心眼裏為華佗髙興。
“這回你可不能再拒絕了。”有鄉親說,“這可是真正的大官,你會有府邸、奴仆、家丁,有權有勢……總而言之,好處多著呢!吃了這麼多年苦,你也該享受一下了。”
“是啊,別再拒絕了,你父親臨終時最大的心願就是希望你能做官,為華家光宗耀祖,你可別再讓他失望了。”
華佗笑著搖了搖頭,說道:“謝謝鄉親們的好意,但我還是決定不做這個官。做官不適合我。況且,我最擅長的是醫術,如果周旋於官場,那便是民間少了位良醫,官場多了個庸才,於國於民都不是件好事。至於光宗耀祖,我多救幾條性命豈不是更有意義,更對得起華家的列祖列宗嗎?”
華佗再次拒絕入朝做官,堅持做一個平民百姓,鑽研醫術,救死扶傷,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與華佗相比,現代社會,我們每個人在生活中受到的誘惑更多,如何選擇,如何放棄,就更是必須掌握的大智慧了。
消除你的盲點
不言放棄,不安於現狀從某種角度來說是一種境界,一種力度,一種堅韌,但未必是邁向成功的唯一正確選擇。生活中,我們常常不得不忍痛放棄一些心愛的東西,“魚與熊掌不可兼得”,但放棄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選擇,更長遠的收獲。
放下包袱,輕裝上陣
很多人不由自主地背著很多包袱前行,這是現代人在人生道路上存在的一個盲點。放下包袱,輕裝上陣,我們才能走得更快、更遠。
人的一生實在不容易,許多人都是以假為有,以幻為真,在五欲六塵中形役一生,到老都不能釋懷。人之所以放不下是因為有太多的思想包袱,有太多的執著,所以我們要獲得自在,就應該盡量放輕鬆些,不要被沉重的思想包袱壓得喘不過氣來。把身上背負的包袱、煩惱放下了,才能愉快地、樂觀地生活,才能真正體會到人生的幸福。那如何才能看得開、放得下?
從前有一位德高望重的大師,法號叫無際,他學識廣博,見解深邃,樂於助人,普濟眾生,享有很高的威信。因此,人們遇到困惑之事,都願意找大師來幫忙解決。
一天,一個年輕人背著個大包袱,汗流浹背上氣不接下氣地走上山來,進廟見到無際法師,心情抑鬱地說:“大師,我非常孤獨,非常寂寞,我感到生活得特別沉重,沒有輕鬆,沒有歡樂,請大師為我開解。”
無際大師一看來人的行囊就已經明白了,於是微笑著問他:“施主,你包袱裏裝的是什麼呀?”
“唉!”年輕人歎了口氣說,“包袱裏裝著我孤獨時的煩惱,失敗時的痛苦,還有每次受到傷害時的眼淚,這些都讓我感到對生活失望與灰心!”
無際大師並未說什麼,隻是站起身來,指出前邊的路,示意他跟著走……兩人默默地來到湖邊,乘船渡到湖的對岸,上岸後,大師認真地對年輕人說:“請施主扛著船上路去吧。”年輕人感到糊塗了,莫名其妙地問:“大師是不是開玩笑,這麼沉重的船我怎麼扛得動呢?”
“是的,你肯定扛不動它,這誰都不懷疑。”無際大師一本正經地說下去:“我們渡河之時,這艘船對我們而言,極為重要,但是過河之後,就要舍船登陸,不要把船當成包袱背在身上。同樣道理,孤獨、寂寞、痛苦和眼淚,都是人生的一種經曆,在所難免,有時反而會使生活變得更為豐富多彩。然而倘若總是沉陷在過去不愉快的記憶當中,就會成為無法承受的生活包袱。”
年輕人沉思不語。無際大師乘勢繼續說下去:“年輕人啊,脆弱的生活難以背負沉重的包袱,放下包袱才能輕裝前行!”
年輕人釋然地笑了笑,說聲:“謝謝大師的幫助!”依照大師的開示,他欣然放下包袱,邁開輕盈的步履走下了山。
人之所以活著痛苦,是因為放不下心裏的負擔,太過看重別人對你的看法,總是怕錯過了你想要的東西。其實,隻有放下心裏的負擔,張開自由的翅膀,我們才能迎來屬於自己的春天。那生活中我們要放下哪些包袱呢?
第一,放下爭論對錯。
有許多人認識不到自己也是會犯錯的,而是希望自己永遠正確,殊不知這對我們良好的人際關係是一個巨大風險,也給我們或別人帶來巨大的壓力和痛苦。仔細想想,這現實嗎?對自己真的有利嗎?
第二,放下對自己有限的認識。
我能做什麼,我不能做什麼?什麼是可能的,什麼是不可能的?現在,放下你對問題的思考,對自己的認識不應該讓你圈禁自己。張開翅膀,盡情飛翔吧!
第三,放下抱怨的心態。
停止你一貫對人、環境、事物的抱怨吧!除非你願意,沒有人能使你不快樂,沒有環境能讓你沮喪可憐。不是環境引發了你的這些感受,而是你自己選擇的。不要低估積極想法的能量。
第四,放下虛榮心。
隻有當你放下偽裝,摘下自己的麵具時,你才能接受和擁抱真實,這時別人也才能被你吸引。
第五,放下惰性。
改變是好的,改變可以幫助你從A到B,改變可以改進你和你周邊人的生活。跟隨你的運氣,擁抱改變吧。
第六,放下執著。
執著更多地來源於對失去的恐懼。放下執著,你將變得十分平和、寬容和安詳。這時,你能夠理解一切事物,甚至包括你並未體驗過的事。
第七,放下別人的看法,自己過自己的生活。
太多的人在為別人生活,而不是為他們自己。他們忽視內在的聲音,內心的呼喚。他們總是忙著取悅別人,為別人的期望生活,而忘記控製自己的生活,忘記他們到底喜歡什麼,到底想要什麼,到底需要什麼。最終,他們忘記了他們自己。請記住,你擁有自己的人生,這是一項權利,它是屬於你的,你必須為自己的人生而活。尤其注意不要讓他人的意見左右你的道路。
消除你的盲點
過去的美好或痛苦,終究是回憶,你是為自己的未來活著,斬斷過去的牽絆,才能自信地走向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