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4 突破思維的盲點——思維出問題(1 / 3)

《紅樓夢》reference_book_ids\":[6838936275928484877,7267077385848097832,7012517992130939934,7257455404240604215,7233628637428190242,6890728374843477006,7255203659015785531]}]},\"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盲點往往就在自己身上

為什麼聰明人常常會犯傻?

趨利避害的“聰明人”總會躲開所有的困難和危險,這是部分人常常在思維上存在的一個盲點。實際上,太“聰明”的人,很多時候會因為他們的“聰明”做出傻事。

美國《華盛頓郵報》曾在2007年做過一個特別的試驗:一天早晨8點鍾,在最繁忙的上班時間,在首都華盛頓的地鐵站,出現了一位身穿牛仔褲,頭戴棒球帽的普通年輕人。他從琴盒中拿出一把小提琴,對著來往的路人演奏。這場地鐵音樂會以巴哈的著名曲目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開場,這是小提琴曲目最難的曲目之一。這位年輕人共演奏了40多分鍾,但來往的人依舊行色匆匆,幾乎沒有人停下腳步。

事實上,這位頭戴棒球帽的小提琴手,是當今世界最頂尖的小提琴家之一。他拉奏的名琴價值350萬美元,經常在全世界最有名的音樂廳演出,而且往往一票難求。也就是說,當天的地鐵音樂會,其實是個世界級的小提琴獨奏會,然而地鐵站裏並沒有如雷的掌聲及叫好聲,沒有人慧眼識英雄,能意識到這是場免費的音樂盛宴。

為什麼會這樣呢?

因為年輕人沒有穿正式的燕尾服,也沒有豪華的舞台。他看起來就像個普通的街頭藝人,即使他奏出的音樂聽起來一點也不普通,路人們也隻因為第一印象——棒球帽與地鐵站,為這個年輕人的表演做出了價值判斷:這就是個普通的街頭藝人,他的音樂也沒啥價值。

很多“聰明人”一不留神,就會因為這些外在的因素,對某些人或某些事做出價值判斷。這也是為何美國金融史上最大的欺詐者可以忽悠到五百億美元的原因。一聽到他曾是納斯達克前主席,來往又都是各大銀行的高層。光是這樣的信息,許多人都會爭先恐後地把手上的錢交給他,而往往忽略了一個客觀事實:在如此競爭激烈的經濟環境中,怎可能有如此高回報的投資?

如何減少因為“聰明”而做出錯誤決定的幾率呢?可以參考以下的有效做法:

第一,提醒自己,第一印象有可能是錯的。

那天上午,馬鳴趕到鴻達公司參加最後一輪應聘,主考官正是鴻達公司的謝老總。臨到考試時間快要結束,馬鳴才滿頭大汗地趕到了考場。謝老總瞟了一眼坐在自己麵前的馬鳴,隻見他大滴的汗珠子從額頭上冒出來,滿臉通紅,上身穿一件紅格子襯衣,加上滿頭亂糟糟的頭發,給人一種疲疲塌塌的感覺。謝老總仔細地打量了他一陣,疑惑地問道:“你是研究生畢業?”似乎對他的學曆表示懷疑。馬鳴很尷尬地點點頭回答:“是的。”接著,心存疑慮的謝老總向他提出了幾個專業性很強的問題,馬鳴漸漸靜下心來,回答得頭頭是道。最終,謝老總經過再三考慮,總算決定錄用馬鳴。第二天,當馬鳴第一次來上班時,謝老總把馬鳴叫到自己的辦公室,對他說:“本來,在我第一眼看到你的時候,我就不打算錄用你,你知道為什麼嗎?”馬鳴搖搖頭。謝老總接著說:“當時你的那副尊容實在讓人不敢恭維,滿頭冒汗,頭發散亂,衣著不整,特別是你那件紅格子襯衫,更是顯得不倫不類的,不像個研究生,倒像個自由散漫的社會小青年。你給我的第一印象太壞。要不是你後來在回答問題時很出色,你一定會被淘汰。”

馬鳴聽罷,這才紅著臉說明原因:“昨天我前來趕考時,在大街上看見有人遇上車禍,我就主動協助司機把傷員抬上出租車,並且和另外一個路人把傷員送去醫院。從醫院裏出來,我發現自己的衣服沾了血跡,於是,我就回家去換衣服。不巧我的衣服還沒幹,我就把我二弟的一件襯衫穿來了。又因為耽誤了時間,我就拚命地趕路,所以,時間雖然趕上了,卻是一副狼狽相……”

謝老總這才點點頭說:“難得你有助人為樂的好品德。不過,以後與陌生人第一次見麵,千萬要注意自己給別人的第一印象啊!我就是差點兒因為這個原因而沒有聘用你呢。”

第二,不要隻看表麵,先弄清楚事實再說。

吉斯是一家雜誌社的記者。有一天,他看到一個滿頭銀發的老頭兒坐在自家門前。老頭兒臉上和脖子上的褶痕很多,還有很多黑色的老年斑,手上的也很明顯,看起來是一位年紀非常大的長者。刊物上有關長壽秘訣的文章總是很受讀者歡迎的,因此,吉斯決定設法采訪他,以便得到長壽的秘訣。

吉斯走過去,和氣地問:“先生,打擾了,能跟我聊聊嗎?”

老頭兒說:“很樂意,這太讓人開心了。我坐在這兒無聊極了,剛才我沒閑下來時,就過得很充實。”

吉斯問:“人們說,多活動、多運動有益於長壽,是這樣嗎?”

老頭兒說:“那是,那是。我現在仍覺得自己身體不錯,盡管步伐緩慢了些。”

吉斯煙癮犯了,便問:“我抽支煙您不介意吧?”

老頭兒說:“一點兒也不。”

吉斯接著說:“我很想也敬您一支,但我想您也許不抽煙、不喝酒、不……”

老頭兒馬上說:“恰恰相反,我抽煙抽得很厲害,酒也沒少喝,這段時間我還每天去舞廳過過舞癮。”

吉斯奇怪地說:“你是說,你這輩子離不開它們?”

老頭兒說:“那當然,怎麼了?這也值得你大驚小怪的嗎?”

吉斯解釋說:“不,但是人們總是說抽煙、喝酒、跳霹靂舞對健康不利。”

老頭兒生氣地說:“荒謬之至!”

吉斯驚訝地說:“真不可思議!我隻是不明白你怎麼能那樣生活,而且活了這麼大年紀。能說說您今年多少歲了嗎?”

老頭兒抬頭看了看吉斯,不屑地說:“我今年27歲,怎麼了?”

在這裏,吉斯顯然就犯了從表麵看人的錯誤。

第三,三思而後行,考量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再綜合性地做出判斷。

兩隻青蛙住在池塘裏。夏天,池塘幹涸了,他們不得不離開那裏,四處尋找安身之處。

他們來到一個很深的井旁,其中一隻不假思索地對另一隻說:“喂,朋友,這裏井水多好啊!讓我們一起到這井裏去住吧!”

另一隻回答說:“這裏的水如果也幹了,我們又怎麼爬上來呢?”

是呀,麵對誘惑時,如果不假思索,貿然行事,必然存在各種盲點。相反,如果你能三思而後行,則會消除很多不必要的盲點。

消除你的盲點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再聰明的人也不可避免地有時會犯傻,但是你如果能認識到自己犯傻的原因,並有意識地培養這方麵能力,就一定能把損失減到最小。

別讓過度思考成為行動的絆腳石

現代人在思維上常常存在這樣一個盲點,讓“如果……會怎樣”掌控了自己的生活。仔細想想,你是不是已經深陷其中,甚至忘記你的初衷。思考,不是一件壞事,但過度的思考,常常會成為行動的絆腳石。

莎士比亞說過:“時間不是金錢,不是任何可以失而複得的物質。你一旦把它輕易失去,它就永遠同你無情地分別。最可怕的事情是:它離開你時,還從你身上竊去了最珍貴的財產——青春和生命!”從另一個角度來講,這句話就是在告訴我們,麵對機遇,要抓住時機,毫不猶豫地做出決斷。

人生有許多機遇,稍縱即逝。如果你把握住了,就會迎來一片全新的天空。相反,在機遇麵前猶豫不決,你就會痛失機遇,乃至與成功失之交臂。

印度有一位知名的哲學家,天生一股特殊的文人氣質,不知讓多少女人著迷。

某天,一個女子來敲他的門,對他說:“讓我做你的妻子吧!錯過我,你將再也找不到比我更愛你的女人了!”哲學家雖然也很中意她,但仍回答說:讓我考慮考慮!

事後,哲學家用他一貫研究學問的精神,將結婚和不結婚的利弊分別列出來,結果發現好壞均等,真不知該如何抉擇?於是,他陷入長期的苦惱之中,無論他又找出了什麼新的理由,都隻是徒增選擇的困難。

很久之後,他得出一個結論——人若在麵臨抉擇而無法取舍的時候,應該選擇自己尚未經曆過的那一個。不結婚的處境我是清楚的,但結婚會是個怎樣的情況,我還不知道。對!我該答應那個女人的要求。

哲學家來到女人的家中,問女人的父親說:“你的女兒呢?請你告訴她,我考慮清楚了,我決定娶她為妻!”

女人的父親冷漠地回答:“你來晚了十年,我女兒現在已經是三個孩子的媽了!”

哲學家聽了,整個人幾乎崩潰,他萬萬沒有想到,向來引以為傲的哲學頭腦最後換來的竟然是一場悔恨。兩年後,哲學家抑鬱成疾,臨死前將自己所有的著作丟入火堆,隻留下一段對人生的批注——如果將人生一分為二:前半段人生哲學是“不猶豫”,後半段人生哲學是“不後悔”。

麵對人生,既要有當機立斷的決心,更要有永不後悔的氣魄!讀完這個故事,相信所有人都會為哲學家感到遺憾。但是遺憾歸遺憾,遺憾之餘,我們是不是也應該考慮一下我們自己呢?

許多人之所以終生渾渾噩噩,最終一事無成,其實就是因為沒有把握好關鍵時刻的機遇。失敗者的墓碑上字裏行間都充滿這樣的警示:“太晚了”。往往就在幾分鍾甚至幾秒鍾時間,勝利與潰逃、成功與失敗轉手移人,其結局大相徑庭。

生活中就是有很多人不善於發現並抓住機遇。在麵對機遇的時候,總是優柔寡斷,等下定決心的時候,機遇已經溜走了,實在可惜!他們一生也會有很多機會,但由於他們性格的弱點而錯失良機。這樣的人既不相信自己,也不會被他人所信賴,更不會為他人所重用,他們總是與成功無緣。

消除你的盲點

如果你想做一番事業,就請你不要患得患失,追求盡善盡美,隻要不違背自己的原則,看準了就果斷取舍,勇敢地去做。

千萬不要迷信於一種思維

黃河九曲十八彎,為了創造,直走不通,不妨繞個彎;前進不得,亦可暫退一步,勝利在於轉換之中。

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影響人們生活的深度思維方式,深度思維是對事物的深層認識和理解,是成功者必備的條件。我們也不難發現,有很多成功人士都有一個善於思考的頭腦,有時候,我們甚至會感覺他們的思維不可思議,但是,正是這些看似不可思議的思維,造就了一個又一個非凡的成就。

人們解決問題時常會遇到瓶頸,這是由於人們隻在同一角度停留造成的。如果能改變一下自己的思維方式,情況往往就會改觀,創意就會變得有彈性。記住,任何思想隻要能轉換視角,就會有新的創意產生。

假如一個人有100%的機會贏80塊錢,而另一個人的可能性是有85%的機會贏100塊錢,但是有15%的機會什麼都不贏。在這種情況下,這個人會選擇最保險安穩的方式選擇80塊錢,而不願冒一點兒險去贏那100塊錢。可如果換一麵來設定這個問題,一個人有100%的機會輸掉80塊錢,另外一個可能性是有85%的機會輸掉100塊錢,但是也有15%的機會什麼都不輸。這個時候,人們都會選擇後者,賭一下,說不定什麼都不輸。

這個例子使我們明白,平時人們之所以不能創新,或不敢創新,常常是因為我們從慣性思維出發,以致顧慮重重,畏手畏尾。

愛因斯坦說:“把一個舊問題從新的角度來看需要創意的想象力,這成就了科學上真正的進步。”許多最有創意的解決方法都是來自於換一個角度想問題,甚至於最尖端的科學發明也是如此。

著名的化學家羅勃·梭特曼發現了帶離子的糖分子對離子進入人體是很重要的。他想了很多方法來證明,都沒有成功,直到有一天,他突然想起改用有機化學的觀點來看這個問題,才得以成功。

同樣,普通人如果能換一個角度想問題,有時所取得的成效也不亞於科學家們的新發明。

麥克是一家大公司的高級主管,他麵臨一個兩難的境地。一方麵,他非常喜歡自己的工作,也很喜歡跟隨工作而來的豐厚薪水。他的位置使他的薪水隻增不減。但是,另一方麵,他非常討厭他的老板,經過多年的忍受,他發覺已經到了忍無可忍的地步了。在經過慎重思考之後,他決定去獵頭公司重新謀一個別的公司高級主管的職位。獵頭公司告訴他,以他的條件,再找一個類似的職位並不費勁。

回到家中,麥克把這一切告訴了他的妻子。他的妻子是一個教師,那天剛剛教學生如何重新界定問題,也就是把你正在麵對的問題換一個角度考慮,把正在麵對的問題完全顛倒過來看——不僅要跟你以往看這問題的角度不同,也要和其他人看這問題的角度不同。她把上課的內容講給了麥克聽,麥克也是高智商的人,他聽了妻子的話後,一個大膽的創意在他腦中浮現了。

第二天,他又來到獵頭公司,這次他是請公司替他的老板找工作。不久,他的老板接到了獵頭公司打來的電話,請他去別的公司高就,盡管他完全不知道這是他的下屬和獵頭公司共同努力的結果,但正好這位老板對於自己現在的工作也厭倦了,所以沒有考慮多久,他就接受了這份新工作。

這件事最美妙的地方,就在於老板接受了新的工作,結果他目前的位置就空出來了。麥克申請了這個位置,於是他就坐上了以前他老板的位置。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麥克本意是想替自己找份新工作,以躲開令自己討厭的老板。但他的妻子讓他懂得了如何從不同的角度考慮問題,結果,他不僅仍然幹著自己喜歡的工作,而且擺脫了令自己煩惱的老板,還得到了意外的升遷。

所以說,在麵對問題時,不能隻從問題的直觀角度去思考,要不斷發揮自己智慧的潛力,從相反的方麵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就會使問題出現新的轉折。

《對麵的女孩看過來》也是這樣,直通通地說我在看對麵的女孩,作為一個男孩,不免有點兒難為情,可不表達一下,心裏又覺得有點癢癢的,怎麼辦?聰明的男孩想出了辦法,說對麵的女孩看過來,這樣既委婉含蓄,又好聽動人,這首歌也就此流行了。

換一種說法,實際上就是換一種思路。生活中的許多事情,當我們運用常規思維行不通時,不妨轉換自己的思維方式,換一種思路,說不定這一換就換出了一條全新的陽光大道。

兩個鄉下人外出打工,一個去上海,一個去北京。可在等車時,各自都改變了主意,因為鄰座的人議論說,上海人精明,連問路都要收費;北京人質樸,見了吃不上飯的人,不但給饅頭,而且還給衣服。原打算去上海的人想,還是去北京好,掙不到錢,也不會餓著,幸虧還沒有上車;原打算去北京的人則想,還是去上海好,給人帶路都能掙錢,還有什麼不掙錢的?幸虧還在車站。於是他們在退票處相遇了,互相換了車票,原來準備去上海的人去了北京,原來準備去北京的人去了上海。

去北京的發現,北京果然好,他初到北京一個月,什麼事也沒幹,竟沒餓著,不僅銀行大廳裏的太空水可以白喝,而且大商場裏歡迎品嚐的點心也可以白吃。去上海的人發現,上海果然是可以發財的地方,幹什麼都可以賺錢,開廁所可以賺錢,弄盆涼水讓人洗臉也可以賺錢。憑著鄉下人對泥土的深厚感情和獨特認識,他在建築工地上弄了10包含有沙子和樹葉的土,以“花盆土”的名義,向不見泥土卻愛養花的上海人兜售,當天就賺了五六十元。一年後,他憑出售“花盆土”竟在上海有了一間小小的門麵。後來,他又發現,一些商店樓麵亮麗而招牌發黑,一打聽才發現,清洗公司原來隻負責清洗樓麵而不負責清洗招牌。他立即買了人字梯、水桶和抹布,辦起了小型清洗公司,專門負責清洗招牌。如今他的公司已經有一百五十多個員工,業務也由上海發展到杭州和南京等地。前不久,他去北京考察清洗市場,在火車站,他發現一個撿垃圾的向他要空啤酒瓶,就在遞瓶子時,他倆都愣住了,因為五年前他們換過一次車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