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4 突破思維的盲點——思維出問題(2 / 3)

同樣是聽別人關於上海人精明的議論,一個從平常人的眼光去看問題,覺得不能去;一個卻能從另一角度來看,他並沒有因精明而害怕,反而認為這正是個賺錢的好地方。不同的視角,不同的思路,就有了截然不同的結果:一個在北京撿垃圾,一個卻成了清洗公司的小老板。

隻從一個方向去考慮問題,常會走入死胡同,這時不妨換個角度來想,也許會有出乎意料的收獲。有一個德國工人在生產一批紙時,因不小心弄錯了配方,生產出了大量不能書寫的廢紙,他因此被老板解雇。失業後的他,情緒非常低落。這時,一位朋友勸解說:“把問題變換一種思路看看,說不定能從錯誤中找到某些有用的東西。”不久,他欣喜地發現這批廢紙的吸水性能相當好,可以吸幹家庭器具上的水分。於是,他把這些紙切成小塊,並取名“吸水紙”,拿到市場上出售,竟然十分搶手。後來,他申請了專利,並組織了批量生產,因而發了大財。弄錯了配方被解雇,卻也因禍得福。就靠這個錯誤,靠他朋友出的點子,他發了大財,成了大富翁。

因此,隻要善於掌握反向思維技巧,從錯誤中找正確,就能使人扭轉被動局麵。

消除你的盲點

換一種說法新穎別致,換一種思路海闊天空。無論做什麼事,當我們感到困惑或尷尬時,當我們無能為力時,不能總是按規矩、老習慣、老腦筋去辦,而是要多考慮考慮,能不能從另一方麵入手,能不能換一種思路,能不能從另一個角度思維,能不能改變一下固有的做法。隻要你這樣去思考,你就可能找到出路,就可能取得成功。

倉促下結論最容易出錯

麵對新信息,即便是糟糕的信息,大腦神經細胞也會變得高度活躍,令人更易得出錯誤結論。

範德比爾特大學神經科學家理查德·海茨和同事訓練兩隻恒河猴玩兒找字母遊戲,讓它們從電腦屏幕上一堆字母“T”中找出字母“L”,或者從一堆“L”中找出“T”。遊戲分兩種形式,第一種要求速度,誰更快找到正確字母就能獲得一滴果汁的獎勵;另一種要求正確性,恒河猴必須找到正確的字母才能獲得一滴果汁獎勵,時間不受限,如果出錯,則會失去這輪的獎勵。

恒河猴玩兒遊戲的同時,研究人員記錄它們大腦前額皮質區域的神經元活動情況。研究人員發現,當恒河猴知道下一輪比賽要求速度時,前額皮質區域神經元的腦電活動在比賽開始前就增加,就像汽車在開賽之前催動引擎一樣。比賽過程中,恒河猴大腦中負責視覺處理的神經元異常活躍,仿佛屏幕上的圖像變得更明亮一般。而在要求正確性的比賽中,恒河猴在等待時,神經元活動降至極低水平。

大腦高度敏感聽起來挺好,但由於信息不夠翔實,人就有可能錯誤地對待信息,甚至把錯誤答案看成正確答案。

有一天美國通用汽車公司的龐帝雅克部門收到一封客戶的抱怨信,信上是這樣寫的:這是我為了同一件事第二次寫信給你,我不會怪你們為什麼沒有回信給我,因為我也覺得這樣別人會認為我瘋了,但這的確是一個事實。

我們家有一個傳統的習慣,就是我們每天在吃完晚餐後,都會以冰淇淋來當我們的飯後甜點。由於冰淇淋的口味很多,所以我們家每天在飯後才投票決定要吃哪一種口味,等大家決定後我就會開車去買。但自從最近我買了一部新的龐帝雅克後,在我去買冰淇淋的這段路程問題就發生了。你知道嗎?每當我買的冰淇淋是香草口味時,我從店裏出來車子就發動不了。但如果我買的是其他口味,車子發動就順得很。我要讓你知道,我對這件事情是非常認真的,盡管這個問題聽起來很奇怪。為什麼這部龐帝雅克當我買了香草冰淇淋它就秀逗,而我不管什麼時候買其他口味的冰淇淋,它就一尾活龍?為什麼?為什麼?

事實上,龐帝雅克的總經理對這封信還真的心存懷疑,但他還是派了一位工程師去查看究竟。當工程師去找到這位仁兄時,很驚訝地發現這封信是出自於一位事業成功、樂觀且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工程師安排與這位仁兄的見麵時間剛好是在用完晚餐的時間,兩人於是一個箭步躍上車,往冰淇淋店開去。那個晚上投票結果是香草口味,當買好香草冰淇淋回到車上後,車子又秀逗了。這位工程師之後又依約來了三個晚上。第一晚,巧克力冰淇淋,車子沒事。第二晚,草莓冰淇淋,車子也沒事。第三晚,香草冰淇淋,車子秀逗。

這位思考有邏輯的工程師,到目前還是不相信這位仁兄的車子對香草過敏。因此,他仍然不放棄繼續安排相同的行程,希望能夠將這個問題解決。工程師開始記下從頭到現在所發生的種種詳細資料,如時間、車子使用油的種類、車子開出及開回的時間……根據資料顯示,他有了一個結論,這位仁兄買香草冰淇淋所花的時間比其他口味的要少。

為什麼呢?原因是出在這家冰淇淋店的內部設置的問題。因為,香草冰淇淋是所有冰淇淋口味中最暢銷的口味,店家為了讓顧客每次都能很快地拿到,將香草口味特別分開陳列在單獨的冰櫃,並將冰櫃放置在店的前端;至於其他口味則放置在距離收銀台較遠的後端。

現在,工程師所要解決的疑問是,為什麼這部車會因為從熄火到重新激活的時間較短時就會秀逗?原因很清楚,絕對不是因為香草冰淇淋的關係,工程師心裏很快地浮現出答案應該是“蒸氣鎖”。因為當這位仁兄買其他口味冰淇淋時,由於時間較久,引擎有足夠的時間散熱,重新發動時就沒有太大的問題。但是買香草口味時,由於花的時間較短,引擎太熱以至於還無法讓“蒸氣鎖”有足夠的散熱時間。

消除你的盲點

大凡出錯都在浮躁倉促中,很多時候,你隻有沉下心來,才能有正確的認識,也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

勤於思考,跳出思維陷阱

美國著名行為學家皮魯克斯在《拯救自己從思考開始》一書中寫道:“依靠別人的賜予,是無濟於事的;隻有自己開動腦筋,才能拯救自己的行為。因為,在某種意義上說,思考決定一個人的命運。”

佛瑞迪隻有16歲,在暑假將臨的時候,他對爸爸說:“爸,我不要整個夏天都向你伸手要錢,我要找個工作。”

父親從震驚中恢複過來之後對佛瑞迪說:“好啊,佛瑞迪,我會想辦法給你找個工作,但是恐怕不容易,現在正是人浮於事的時候。”

“你沒有弄清我的意思,我並不是要您給我找個工作。我要自己來找。還有,請不要那麼消極。雖然現在人浮於事,我還是可以找個工作。有些人總是可以找到工作的。”

“哪些人?”父親帶著懷疑問。

“那些會動腦筋的人。”兒子回答說。

佛瑞迪在“事求人”廣告欄上仔細尋找,找到了一個很適合他專長的工作,廣告上說找工作的人要在第二天早上8點鍾到達42街一個地方。佛瑞迪並沒有等到8點鍾,而在7點45分就到了那兒。可他看到已有20個男孩兒排在那裏,他隻是隊伍中的第21名。

怎樣才能引起特別注意而競爭成功呢?這是他的問題,他應該怎樣處理這個問題?隻有一件事可做——動腦筋思考。因此他進入了那最令人痛苦也是最令人快樂的程序——思考。

佛瑞迪很快就想出了一個辦法。他拿出一張紙,在上麵寫了一些東西,然後折得整整齊齊,走向秘書小姐恭敬地對她說:“小姐,請你馬上把這張紙條轉交給你的老板,這非常重要。”

她是一名老手,如果他是個普通的男孩兒,她就可能會說:“算了吧,小夥子。你回到隊伍的第21個位子上等吧。”但是他不是普通的男孩兒,她直覺感到,他散發出一種自信的氣質。她把紙條收下了。

“好啊!”她說,“讓我來看看這張紙條。”她看了不禁微笑了起來。她立刻站起來,走進老板的辦公室,把紙條放在老板的桌上。老板看了也大聲笑了起來,因為紙條上寫著:“先生,我排在隊伍中第21位,在你沒有看到我之前,請不要做決定。”

他是不是得到了工作?他當然得到了工作,因為他很早就學會了動腦筋。一個會動腦筋思考的人總能把握住機會。

處於第21個的位置,是沒有什麼優勢可言的,但動腦的結果卻使他戰勝了占據有利地位的對手。

正確的思考深受好幾項成功原則的影響:明確目標、迅速做決定以及積極的心態。它對注意力控製也有相當大的影響,而這一項成功原則,將會使你更專心地為成功而努力。

很難想象,一個不能正確思考自我的人——尤其是遭遇各種挫折以後,還不能通過正確思考的方式,發現並克服自我危機的人,麵對的會是怎樣的人生?

現在再看一個關於“思維死角”的故事:

一個教授給一群學生出了這樣一道考題:一個聾啞人到五金商店去買釘子,先把左手做持釘狀,捏著兩根手指放在櫃台,然後右手做錘打狀。售貨員先遞過一把錘子,聾啞顧客搖了搖頭,指了指做持釘狀的兩根手指。這回售貨員終於拿對了。這時候又來了一位盲人顧客。

“同學們,你們能否想象一下,盲人將如何用最簡單的方法買到一把剪子?”教授這樣問道。

“噢,很簡單,隻要伸出兩個指頭模仿剪子剪布的模樣就可以的。”一個學生答完,全班表示同意。

教授說:“其實盲人可以開口說一聲就行了。記住:一個人進入思維死角,智力就會在常識之下。”

有一個傳說,講的是一位藝術家一直想找一塊檀香木用來雕刻聖母像。就在他近乎絕望,以為自己的構思即將落空時,他做了一個夢,夢中被吩咐用一塊燒火用的橡木雕刻聖母像。醒來後他立即照辦,用一段普通的木柴創作出了一個雕刻史上的傑作。許多人一心想找到檀香木用來雕刻,因此錯過了許多寶貴的機會,實際上,我們燒火用的普通木材就可以創作出傑作。有人虛度人生,從來看不到成就一番大事業的機會,而有人卻站在旁邊,在同樣的條件下發掘機會,取得輝煌的成功。

消除你的盲點

快刀斬亂麻,人們常常用它來比喻做事幹脆利落。表麵看來,道理人人皆知。許多時候,人們就是困於老套路,在習慣的模式中苦苦尋覓。習慣也是一種障礙,正如教授前邊所舉的一個例子,目的就是使學生們的思維不要限於固有的方式。

別讓你的創造力陷入沉睡

每個人身上都埋藏有“天分”的種子,一旦結束冬眠就會發芽,隻是太多人近乎遺忘了它。

你有沒有想過,自己已有多長時間陷於日常事務而沒有新發現了?也許你會無動於衷,這個世界已經安排得很好了,何必還要費心勞神地想辦法改變它呢?也許你會沮喪,我天生沒有創造力。真是這樣嗎?當然不是!其實,每個人自身都有一座寶藏,一座幾乎被遺忘的寶藏,那就是人的頭腦中的“創新天分”。頭腦能思維,思維能產生創新,創新則能改變世界——內心世界和外在世界,認真挖掘這座屬於你自己的寶藏,肯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一位學生對老師說:“我沒有創造力。”

老師問:“你晚上睡覺做夢嗎?”

“當然做。”

“那麼講一個你認為最有趣的夢給我聽。”

學生講了許多稀奇古怪的夢:飛到了另一個星球,進入了時空隧道,見到了怪獸等。

老師問:“這些夢很有創意,是誰替你做的夢?”

“當然是我自己做的。”

“是你晚上睡著時做的嗎?”

“是的。”

“那麼白天上課時也這樣做吧。”

就像故事中所說的,我們許多人在自己睡著的時候才叫醒創造力,醒來時卻讓它睡著了。

很多人說喚醒創造力很難。他們說:“環境太普通了,不能創造。”普通得不過一團泥,“泥人張”能用它捏出形態各異的人、物。他們說:“生活太單調了,不能創造。”單調無過於茫茫沙漠,而雷賽布在沙漠中造出了蘇伊士運河。他們說:“我太遲鈍了,不會創造。”可是魯鈍的曾參,承缽了孔子的道統。他們說:“我生活困頓,無力創造。”可是貧病交加的曹雪芹寫成了曠世名篇《紅樓夢》。可見,創造無處不在,無時不可。

無數事實和許多專家的研究成果告訴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有巨大的潛能沒有開發出來。美國學者詹姆斯根據其研究成果說:“普通人隻發展了他蘊藏潛力的1/10。與應當取得的成果相比,我們不過是半醒者,我們隻利用了我們身心資源的很小一部分……”既然人人都有巨大的潛能,為什麼實際生活中人與人卻有千差萬別呢?這當然是由於心理態度與努力程度不同所決定的,同時也和所受的教育和所處的境遇不同有關。

一個人隻有具備積極的自我意識,才會知道自己是個什麼樣的人,並知道能夠成為什麼樣的人,因而能積極地開發和利用自己身上的巨大潛能,幹出非凡的事業來。羅斯福曾說過:“傑出的人不是那些天賦很高的人,而是那些把自己的才能在盡可能的範圍內發揮到最高限度的人。”

有些人之所以很難發揮自身的潛力,還因為他被許多繁文縟節所束縛,被太多的“應該怎麼做”和“不應該怎麼做”捆住了手腳。一位傑出的精神病學者曾指出:各種所謂的“應該”標準必然給人造成精神壓力,越是努力遵照這些“應該”標準行事,所受到的壓力也就越大。此外,由於這些“應該”標準是外界強加的條條框框,所以它們總是會影響到人與人的關係。

“應該”標準在你的生活中占據主導地位嗎?你是否覺得自己應該照顧妻子,應該幫助孩子,應該和善地對待同事,應該努力工作?當然,這些“應該”標準或許並不是你自己製定的。假如這些標準是別人的發明,而你僅僅是搬來借用,那你就是陷入了生存的誤區。

實際上,和“應該”的框框一樣,“不應該”的框框也太多了,比如:不應該發脾氣,不應該粗魯,不應該糊裏糊塗,不應該沒羞沒臊,不應該過於幼稚,不應該抑鬱不樂等。然而,你沒必要在精神上折磨自己。不能保持冷靜或不善於理解人都是正常的。

你隻要願意,就完全可以不去顧忌麵子問題。沒有人會給你打分,你不按照別人的意思說話辦事也不會受到懲罰;更何況強迫自己做不情願的事情肯定難以持久。

怎樣擺脫束縛,發揮潛力呢?

1.列出你所遵守但實際上又不適用的規則和標準。你可能不讚成這些荒謬的規則,似乎又無法改變自己。在這種情況下,你應該製定出最後適用於自己的行為準則。現在就動手寫出來,別拖延。

2.你可以和親戚朋友們共同討論一個你所反感而大家又都遵守的老規矩,並建議廢除它,提出一些大家都更為讚賞的新規矩。

3.看看別人是怎麼辦事的,他們的做法是否和你不同。

4.生活在現實裏,不要將所有的規矩都視為是普遍運用的,必須認識到,任何標準都僅僅適用於某一特定環境。

消除你的盲點

想象自己能夠成功,用積極的動機推動行為的發展,通過不懈地努力,你就能達到目標。正如海倫·凱勒所說的那樣:“當你感到有一種力量推動你翱翔的時候,你是不應該爬行的。”

千萬別鑽牛角尖

很多人在思維上常常存在這樣一個盲點,即使走錯了路,也要堅持!這曲解了堅持的本意,這種堅持往往是鑽牛角尖的表現。事實上,解決一件事情的方法有很多種,沒有必要和自己較勁。

傳說很久以前,老鼠鑽到牛角尖裏去了。它跑不出來,卻還拚命往裏鑽。

牛角對它說:“朋友,請退出去,你越往裏鑽,路越窄。”??

老鼠生氣地說:“哼!我是百折不回的英雄,隻有前進,決不後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