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4 突破思維的盲點——思維出問題(3 / 3)

“可是你的路走錯了啊!”??

可老鼠還是堅持自己的意見,它對牛角說:“我一生從來就是鑽洞過日子的,怎麼會錯呢?”??

不久,這位“英雄”便活活悶死在牛角尖裏了。??

在我們的周圍,也有一些人愛鑽牛角尖,凡事總愛較勁。不可否認,麵對困難,麵對我們所追求的目標,堅持是一種美德。然而,堅持並不等於鑽牛角尖。比如,麵對我們前進道路上的一座大山,本來可以繞道而行,輕鬆地抵達目標。然而,有些人卻喜歡一往無前,結果讓自己落個狼狽不堪。周圍的環境變了,我們也要學會變通,如果固執己見,鑽牛角尖,認死理,就可能會鬧出笑話。??

堅持固然是好事,但是千萬不能太過,否則,就成為了鑽牛角尖。在別人的意見確實合理,也確實對自己有利時,我們一定要學會接受。

導致鑽牛角尖的原因有兩個:首先,對安全與持久的考慮可能讓你固守自己的看法。你感到不穩定,而且心理上也沒有安全感,於是你尋找一成不變的感覺,讓自己感到穩定。其次,你需要找到自己能夠認同的東西。隻是這種認同才能讓你意識到自我的存在。尋求認同的結果是,一旦你做出了決定,你就不願改變自己的主意。改變主意是對自我的威脅。事實上,質疑你的想法等於質疑你自己,誰都不想這樣做。

那麼怎樣才能克服鑽牛角尖的壞毛病呢?你可以分三步去試試。

首先,確定你是誰。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性,而你也不例外——你隻需要在內心進一步確認它。這裏有一個有趣的練習,它能讓你準確地鎖定目標。假設一個外星人走近你並且問:“你是誰?”進一步假設這個好鬥的小外星人規定你必須得講至少一個小時,否則他會武斷地認為人類很無聊,應當立刻被滅除。你會說些什麼呢?

在紙上寫出你的答案或者對著錄音機講,越多越好。盡可能深入地回答這個問題。除了你的姓名、年齡、出生日期外,還有什麼讓你成為一個活著的、能呼吸的三維的人?你還記得小時候聽過的故事嗎?你每天都想些什麼?你最喜歡的英雄或者神話人物是誰,而且原因是什麼?你想為還沒有出生的地球人做些什麼?讓那個外星人為沒有出生在地球上而嫉妒不已!如果你無話可說了,就開始談談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一定要讓外星人明白理想對人類的重要性。

其次,進入一個與自我相對陌生的領域。

固執己見的人總是不願接受任何事情,他卻非常渴望吐露自己內心的感受——比如自己的意見。一個真正自信和有安全感的人樂於聽取新的觀點和信息,並且將它們融合在自己的實際行動中。得到大量的信息和觀點不會損傷你的特性——你在建立自己的特性。

當前,找出一個你不知道的領域,然後試圖闖入。比如,假設你是一個律師,而你對海洋學知之甚少,去圖書館,或者到網上查閱資料,開始自學。或許你能為環境保護做出貢獻,或許你能享有環保律師的美名呢!

最後,要能用別人的眼睛看問題。

從別人的角度看問題,這恐怕是治療固執的最好辦法了。讀一本觀點與你的老觀念完全不同的書,或者更好的辦法是找一個願意在一天之內被你“影響”的人。這個人可能是你的配偶、同事、老板、親友、警察、一個陌生人或者街上的流浪漢。

當你經曆了這個過程之後,你對生活會產生不同的看法。你不僅會更欣賞別人、更尊重別人,而且你也會更強烈地意識到自己的特性,也不會再將固執與力量混為一談。相反,你將樂於成為一個心胸真正開闊的人,從生活中學習並且受益。

改變固執己見的壞毛病,是我們必須修煉的一門功課。如果不改,我們將始終生活在鬱悶之中,別說成功,就連正常的豁達心態都無法擁有。

消除你的盲點

日出東海落西山,愁也一天,喜也一天;遇事不鑽牛角尖,人也舒坦,心也舒坦。遇到事情不能隻想一個方麵,這樣隻能讓自己的眼光越來越窄,路越來越難走,想要完美做好一件事,必須要從全方位出發,考慮每個細節,成功才會向你展開雙臂。

對別人的意見不能盲從

大家都相信的,一定是真的。這是很多人在思維上常常存在的一個盲點。一個沒有主見的人沒有自己的原則和立場,他的命運從來不由自己主宰,自然也就會成為芸芸眾生中最不起眼的那一個。

水庫的堤壩上有條排水溝,一群群的魚從水庫裏遊過來,往溝裏遊去。鯿魚也遊過來了,他攔住一條鯽魚問:“你們去哪裏呀?”

“我不知道去哪裏,看到大家往那裏遊,我也就遊過來了,我想那裏一定很好玩。”鯽魚說完,就跟著魚群遊走了。

鯿魚停在溝邊,看著魚群從身邊遊過。過了一會兒,他又攔住一條鯉魚,問:“你們要去哪裏呀?”

“我不知道去哪裏,看到大家都往那邊遊,我就跟著遊,我想那裏一定有好吃的食物。”鯉魚說完,也跟著魚群遊走了。

鯿魚仍然停在溝邊觀察,他看了很久,發現一件很奇怪的事,隻見一條接一條的魚往溝裏遊,卻看不見一條魚遊回來。鯿魚起了疑心,他轉身獨自遊回了水庫裏。

大約過了兩個小時,一條鯽魚驚慌地遊回來了,見了鯿魚,他說:“從排水溝裏遊出去的魚都進了一個又長又大的網袋。我拚命掙紮才逃了出來!”

鯿魚聽了,自言自語地說:“看來,做事不思考,盲目地跟著別人去湊熱鬧,是會犯大錯的啊!”

的確,做事要有自己的主見,學會獨立思考,隻有這樣,才不會被假象蒙蔽了雙眼,才能在複雜的社會環境中得以生存。

一名在哈佛大學歐洲文學係讀書的學生苦心撰寫了一篇小說,請一位駐校作家評點。因為作家正患眼疾,學生便將作品讀給作家。讀到最後一個字,學生停了下來。作家問道:“結束了嗎?”聽語氣似乎意猶未盡,渴望下文。這一追問,煽起學生的激情,立刻靈感噴發,馬上接續道:“沒有啊,下部分更精彩。”他以自己都難以置信的構思敘述下去。

到達一個段落,作家又似乎難以割舍地問:“結束了嗎?”

小說一定攝魂勾魄,叫人欲罷不能!學生更興奮,更激昂,更富創作激情了。他不可遏止地一而再,再而三地接續、接續……最後,電話鈴聲驟然響起,打斷了學生的思緒。作家接完電話後,對這名學生說道:“在我第一次詢問你是否結束的時候,就應該結束。何必畫蛇添足、狗尾續貂?該停就停,看來,你還沒把握情節脈絡,尤其是缺少決斷。決斷是當作家的根本,否則,綿延逶迤,拖泥帶水,如何打動讀者?”

學生追悔莫及,自認性格過於受外界左右,作品難以把握,恐怕不是當作家的料。

不久以後,這名年輕人遇到另一位作家,羞愧地談及往事,誰知作家驚呼:你的反應如此迅捷、思維如此敏銳、編造故事的能力如此強盛,這些正是成為作家的天賦呀!假如正確運用,作品一定能脫穎而出。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凡事絕難有統一定論,誰的“意見”都可以參考,但不可代替自己的“主見”,不要被他人的論斷束縛了自己前進的步伐。相信自己,追隨你的熱情、你的心靈,它們將帶你實現夢想。

亨利·沃德·比徹還是小男孩時,一天,老師把他叫到講台前,要他將新學的課文背誦一遍,比徹是個勤奮的學生,背誦一篇課文並不是什麼難事。

他滿懷信心地清了清嗓子,張口就開始背誦。才背了個開頭,比徹就聽到身旁的老師重重地對他說了一個字——“不”。

比徹停頓了幾秒,心想,是不是自己背錯了。看到老師和同學並無反應,他猶豫著繼續往下背。幾分鍾後,比徹的背誦又被老師一連幾聲“不”打斷,他慌了,感覺一定是自己背錯了,變得支支吾吾、結結巴巴起來,再也背不下去。他耷拉著腦袋,回到座位上。

另一個同學也被老師點名,仍要求背誦課文。

背了幾句後,老師同樣說了一個“不”字,可這個同學隻是稍作停頓,便繼續往下背。老師故技重演,不時用“不”打斷他,但他依然堅持著,不緊不慢,直到背完整篇課文。這個同學回到座位上,老師高興地鼓起了掌,表揚道:“你做得很好!”

滿臉通紅的比徹再也坐不住了,站起來憤怒地向老師抗議:“我剛才背得和他一樣好,我並沒有出錯。”老師微笑著注視著他,問:“那你為什麼不堅持下去呢?”望著答不上話的比徹,老師語重心長地說:“知道自己會背課文還不夠,更重要的是確信自己有這個能力。當我屢次打斷你時,你的表現告訴我,你缺乏足夠的自信。”

老師對全班同學說:“我希望你們在這一節課上能夠懂得一個道理:當世界向你說‘不’時,你要做的是相信自己,堅定地對自己說‘是’,並用行動證明給世界看。”

老師的話深深地烙在了比徹的心上。憑著自信和努力,長大後,他成了一名備受尊敬的牧師,是19世紀美國最具影響力的宗教人物之一。他的《年輕人如何避免失敗》一書為中國讀者所熟悉,他還創辦了《獨立》周刊,成了著名作家。

這個世界,每天都在用各種各樣的聲音對我們說“不”,“不,你辦不到。”“不,你錯了。”“不,你太老了。”“不,你太年輕了。”“不,你的教育背景不符合我們的要求。”“不,你不是我們的最佳人選。”“不,你的想法很不現實!”

這一聲聲的否定,毫不留情地吞噬了許多人的雄心壯誌,澆滅了無數的熱情和自信。下一回,當你的耳畔再響起類似的聲音時,當世界向你說“不”時,請記住,你要做的是相信自己,堅定地對自己說“是”,並用行動證明給世界看。

我們常常相信別人說的,盲從於別人的選擇而失去了自我。其實,別人不一定比自己優秀,別人隻是比我們更自信。相信自己,才能創造更好的未來。

消除你的盲點

遇事沒有主見的人,就像牆頭草,東風東倒,西風西倒,沒有自己的原則和立場,不知道自己能幹什麼,會幹什麼,自然與成功無緣。隻有相信自己,今天的你才能成就你的明天。

搏擊冷門尋找新的突破

敏銳地發現人們沒有注意到或未予重視的某個領域中的空白、冷門或薄弱環節需要有“慧眼”,需要後來者站得更高,看得更遠,需要的是對已知的不滿足和對未知的強烈好奇。

有些人看起來並不是那種上帝安排的天才,他們起初並不見得就比其他人聰明很多,能幹很多。他們後來之所以能成為智者,很大程度上在於他們會用巧勁兒。

在幾千年的文明進程中,已經湧現出很多的巨人,他們為人類創造了許多燦爛和輝煌的業績。他們猶如一座座曆史的豐碑,昭示了旁人無法望其項背的高度。

卡爾森是加利福尼亞大學物理係的畢業生,畢業後在美國一家公司任職。因他常見到公司的同事在複印文件的過程中,時間占用過多,勞動強度很大,本該輕鬆完成的工作,成了令人頭痛的麻煩事,便想改進一下複印方式。他做了很多的實驗,卻沒有成功。

後來,卡爾森改變了做法,暫時停止了實驗,而是用大部分的業餘時間鑽進紐約的圖書館,專門查閱有關複印方麵的發明專利和文獻資料。經過一段時間的仔細查找,他意外地發現,以往進行的複印,都是利用化學效應來完成的,還沒有人涉足到光電領域。

利用光電效應,從理論上講,效率要高得多。顯然,這是複印研究開發中的一大缺陷。

於是,卡爾森瞄準這一缺陷開始進行大量的實驗,將光電效應和靜電原理相結合,終於取得了成功。

世界著名物理學家李政道,在一次聽演講後,知道非線性方程有一種叫孤子的解。他為了徹底弄清這個問題,找來了幾乎所有關於孤子理論的資料,然後這位大名鼎鼎的物理學家關起門來,專心致誌地研究了一個多星期,找別人在這方麵研究中存在的缺陷和弱點。

後來,他發現所有的文獻都隻是研究一維空間中的孤子,而在他所熟知的物理學中,意義更廣泛的是三維空間。

這是一個不小的缺陷和漏洞。對此,李政道經過幾個月的深入研究,提出了一種新的孤子理論,並用這套理論處理三維空間的某些亞原子過程,終於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李政道深有感觸地說:“你如果想在研究工作中趕上、超過別人,你一定要摸清在別人的工作裏,哪些地方是他們的缺陷。看準了這一點,鑽下去,一旦有所突破,你就能超過人家,跑到前頭去了。”

另外一個故事也很能說明問題。

中國人、俄羅斯人、法國人、英國人、意大利人都借酒誇耀自己的民族文化。中國人拿出古色古香、釀造精細的茅台,贏得眾人稱讚;俄羅斯人拿出伏特加;法國人拿出香檳;意大利人亮出葡萄酒;英國人取出威士忌,眾彩紛呈。

此時兩手空空的美國人不慌不忙,將他們的酒都倒出一點,兌在一起,說:“這叫雞尾酒。”他體現了美國的民族精神——博采眾長,綜合創造!

因此,“乘虛而入”不是拾人牙慧,嚼人家吃過的飯,而是站在巨人的肩上,找準解決問題的切入點,有所發明和創造。矮子站在巨人的肩上,會比巨人看得遠,更何況聰慧過人的你呢?人類生存的意義在於創造,這也是一個有智慧的人的極大樂趣。

消除你的盲點

把他人的成果進行歸類,發現他們忽略的冷門,瞄準知識鏈條上某個薄弱環節,抓住前人因種種原因放棄或疏漏的項目,以此為進攻的突破口,乘虛而入,巧做文章,最後一定能夠取得成功。

不迷信權威,敢於向權威挑戰

權威是一種很強硬的東西,在人們的心目中已經根深蒂固。但是權威也並不是堅不可摧的,要想創新就不能一味屈服於權威,要敢於向權威挑戰!

生活中有很多變相的權威和偶像,比如學曆、權貴、名流等,它們會禁錮你的頭腦,束縛你的手腳。如果盲目地附和眾議,就會喪失獨立思考的習性;如果無原則地屈從他人,就會被剝奪自主創新的能力。

世界著名交響樂指揮家小澤征爾在一次歐洲指揮大賽的決賽中,按照評委會給他的樂譜在指揮演奏時,發現有不和諧的地方。他認為是樂隊演奏錯了,就停下來重新演奏,但仍不如意。這時,在場的作曲家和評委會的權威人士都鄭重地說明樂譜沒有問題,而是小澤征爾的錯覺。麵對著一批音樂大師和權威人士,他思考再三,突然大吼一聲:“不,一定是樂譜錯了!”話音剛落,評判台上立刻報以熱烈的掌聲。

原來,這是評委們精心設計的圈套,以此來檢驗指揮家們在發現樂譜錯誤並遭到權威人士“否定”的情況下,能否堅持自己的正確判斷。前兩位參賽者雖然也發現了問題,但終因趨同權威而遭淘汰。小澤征爾則不然,因此,他在這次世界音樂指揮家大賽中摘取了桂冠。

事實不僅證明自己需要挑戰權威,要想具備創新能力,也不能為權威所懾,要能視任何強大的勢力為無物,敢做任何看起來與權威不符的事。沒創新能力的人,容易看重既成的局麵,往往把既成的局麵看成是不可改的。

說到這裏,我們不得不佩服孫中山先生,他真是一個有大勇的人。他何以不為強大無比的清朝所懾服呢?他並非不知其強大,但同時他知此原非定局,而是可以變的。他何以不自看渺小?他曉得是可以增長起來的。這便是他的智慧。有此觀察理解,則其勇氣更大。而正唯其有勇氣,心思乃益活潑敏妙。智也,勇也,都不外其生命之偉大高強處,原是一回事而非二。反之,一般人氣懾,則思呆也。

不去挑戰權威,為權威所懾服,那麼做事必難成功。無論任何艱難巨大的工程,你總要“氣吞事”,而不是被事懾著你。

消除你的盲點

一個人如果在權威麵前,奴顏婢膝,低頭哈腰,那麼隻能生活在人家的陰影裏,最多隻能成為一個複製人,不可能成就自己的事業。所以說要成大事,就一定要能脫離權威的陰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