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克爾·安吉洛利用其他藝術家丟棄的大理石廢料雕出絕妙的雕塑“大衛”,將機遇緊緊地握在手中。因為他懂得利用自己的財富創造財富。
同樣是活著,有的人活出的是風情萬種、百味人生,有的人活出的是一股怨氣,而那些喪失了激情,喪失了創造力的人活出的是一種無奈與痛苦。這個世界是公平的,隻是活著就意味著擁有機會。人生就像是一次爬山,爬得比你高的不一定比你強壯。同樣,現在爬得比你高的人也不一定就永遠比你高,因為你活著,活著就意味著永遠有機會,意味著你還有未來。
也許有人曾經聽到過這麼一句話,上帝不會因為你的貧窮而拒絕你出生,也不會因為你的富有而延長你的壽命。你貧窮,但你不會永遠貧窮,你富有,你也不能保證你會永遠富有。每個人的未來都在於他自己如何把握。用自己的力量樹立誌向,而且甘於和敢於冒險,最後成功就會屬於你,這些就是你身上最大的財富。
所以,請珍惜我們自己這筆巨額財富!因為造就任何偉人的並不是精良的工具、千載難逢的機遇、權勢顯赫的朋友或者龐大的財富等因素。贏得成功的巨大力量就存在於你的體內,而不在其他人身上。換句話說,我們一直苦苦追求的寶貴機遇就是我們自己,而不是周圍的環境。它不是所謂的運氣、機遇或者別人的扶持,它就在我們自己身上。如果我們具有成功的能力,那麼沒有人能夠掩蓋我們的光芒;然而如果我們缺乏這種潛質,那麼也沒有人能夠幫我們取得成功。造物主給予每個人均等的機遇,但他必須自己找到鑰匙才能打開通往成功殿堂的大門。
消除你的盲點
請珍惜自己,因為我們本身就是一筆巨大的財富,這是上帝賦予我們的。
集中突破,隻專注於一件事
同樣的時間包攬很多事情的人是一個有能力的人,這是我們常常存在的一個盲點。一個人的能力不體現在他包攬多少事情,而在於他能做成什麼事情。有些人忙忙碌碌卻一事無成,這和他們的不專注有很大聯係。
有位青年人,非常刻苦,可事業上卻收效甚微,為此他很苦惱。
有一天,他找到昆蟲學家法布爾說:“我不知疲倦地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花在了事業上,結果收獲卻很少。”
法布爾同情、讚許地說:“看來你是一個獻身科學的有誌青年。”
這位青年又說:“是啊!我愛文學,我也愛科學,同時,對音樂和美術的興趣也很濃,為此,我把全部時間都用上了,卻總感覺一無所獲。”
這時,法布爾微笑著從口袋裏掏出一塊凸透鏡,做了一個“小實驗”讓這位青年看:當凸透鏡將太陽光集中在紙上一個點的時候,很快就將這張紙點燃了。
接著,法布爾對有些惘然的青年說:“把你的精力集中到一個點上試試看,就像這塊凸透鏡一樣!”
這位青年恍然大悟,由此受到很大的啟發。
每個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有所不為才能有所為,隻有把有限的精力集中到一點上,才能幹出一番事業。這個道理雖然通俗易懂,但如果用語言表達,則很容易平淡和一般化。法布爾借用凸透鏡能將太陽光集中起來並點燃紙張的現象,來說明有所不為和集中精力的重要性,既明白易懂,又形象生動。
或許如今的很多年輕人都與上麵故事中的年輕人一樣犯了同樣的錯誤,不能將精力集中起來做一件事,所以總感覺事業上力不從心,前途渺茫。他們今天做著這件事,但當出現稍微的困難時,就感覺自己選擇的這條路或許行不通,於是辭職,於是轉行;但當明天做著另外一件事的時候,又碰上了困難,於是又辭職,於是又轉行。如此反反複複,不能試著將精力集中起來對某一件事稍做堅持,稍做努力,這樣又怎能取得進步、獲得成功呢?
其實,不僅初出茅廬的年輕人容易犯忽視集中精力的毛病,而且有所專長的人也容易犯這個毛病。
有一天,19世紀德國著名畫家阿道夫·門采爾耐心地傾聽一位畫家訴苦。那位畫家說:“我真不明白,為什麼我畫一幅畫隻需一天時間,可賣掉它,卻要等上一年。”
門采爾認真地回答:“親愛的!請你顛倒過來試試吧!要是你花一年工夫去畫它,那你在一天裏準能賣出去!”
“請你顛倒過來試試吧!”門采爾的這句話,巧妙地揭示了一天畫完的畫往往得需一年才能賣出去,而一年畫完的畫則往往隻需一天就能賣出去的規律性,說明了隻有把有限的精力集中到一幅畫上,才可能創造出為人們喜愛的佳作。
祖籍湖南湘鄉的張天翼是現代有名的作家、兒童文學家。他的短篇小說《華威先生》,講的是華威先生為顯示自己的重要性而把工作攬得多多,一天到晚就隻坐著他的包車奔跑在各個工作地點,每到一個工作地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要先急忙發表看法——因為他說他的時間很寶貴,他還要立刻趕到下一個會場——自己認為似乎永遠都隻要注意的兩個觀點:一點要熱心工作、加緊工作;一點是要每個工作人員要認定一個領導中心。雖然在每個工作地耽誤的時間往往十分鍾都不到,可他仍然覺得時間不夠,說:“我恨不得取消晚上睡覺的製度。我還希望一天不止24小時……”他這樣做的結果,當然就隻有使自己嘴巴痛苦地抽著歪著而且害怕地看著四周了。
少則得,多則惑。同時追逐兩隻兔子的人,一隻兔子也抓不住。眉毛胡子一把抓,想要樣樣通的結果,隻能是樣樣“鬆”。人無所舍,必無所成。一方麵,要善於集中精力,抓住機會,做好可以做好的重要的事情;另一方麵,又要善於舍棄不重要的事情或暫時不宜做的事情。“知足知不足,有為有不為。”這句老話講的正是這個道理。
如果你現在的痛苦正是因為自己追求“多”的結果,那麼,就趕緊反省、認真思考一下對自己最重要、最有利的是哪一件事,然後集中精力全力以赴去做好這一件,然後再做下一件,如此,相信再大的痛苦也會被你所征服。
消除你的盲點
因為不專注,我們常常和生活妥協,放棄甚至忘記了我們最初的夢想,人的一生太短暫,何不任性一點,堅守自己的小夢想。
認準目標就不能半途而廢
你如果給自己製定出一個做事目標,那就要有耐心地完成它,不要想著結果怎麼樣,堅持做完,切不可半途而廢。
可以這麼說,世界上如果有一百個人的事業獲得巨大成功,那麼,至少有一百條走向成功的道路。然而,這一百個人具有同一種品質:對待自己的事業有股不服輸的狠勁兒。在沒有到達目標之前,他們不會收住自己前進的腳步。誰能想象有這樣一個人,死神在他事業的路上如影相隨,他卻矢誌不移地走向了成功。他就是家喻戶曉的諾貝爾獎金的創始人——阿爾弗萊德·諾貝爾。
1864年9月3日這天,寂靜的斯德哥爾摩市郊,突然爆發出一陣震耳欲聾的巨響,滾滾的濃煙霎時間衝上天空,一股股火花直往上躥。僅僅幾分鍾時間,一場慘禍發生了。當驚恐的人們趕到出事現場時,隻見原來屹立在這裏的一座工廠已蕩然無存,無情的大火吞沒了一切。火場旁邊,站著一位三十多歲的年輕人,突如其來的慘禍和過分的刺激,已使他麵無人色,渾身不住地顫抖著……這個大難不死的青年,就是後來聞名於世的阿爾弗萊德·諾貝爾。
諾貝爾眼睜睜地看著自己所創建的硝化甘油炸藥的實驗工廠化為灰燼。人們從瓦礫中找出了五具屍體,其中一個是他正在大學讀書的活潑可愛的小弟弟,另外四人也是和他朝夕相處的親密助手。五具燒得焦爛的屍體,令人慘不忍睹。諾貝爾的母親得知小兒子慘死的噩耗,悲痛欲絕。年老的父親因太受刺激引發腦溢血,從此半身癱瘓。然而,諾貝爾在失敗和巨大的痛苦麵前卻沒有動搖。
慘案發生後,警察當局立即封鎖了出事現場,並嚴禁諾貝爾重建自己的工廠。人們像躲避瘟神一樣避開他,再也沒有人願意出租土地讓他進行如此危險的實驗。困境並沒有使諾貝爾退縮,幾天以後,人們發現,在遠離市區的馬拉侖湖上,出現了一隻巨大的平底船,船上並沒有裝什麼貨物,而是擺滿了各種設備,一個青年正全神貫注地進行一項神秘的實驗。他就是在大爆炸中死裏逃生、被當地居民趕走了的諾貝爾!
大無畏的勇氣往往令死神也望而卻步。在令人心驚膽戰的實驗中,諾貝爾沒有連同他的駁船一起葬身魚腹,而是碰上了意外的機遇——他發明了雷管。雷管的發明是爆炸學上的一項重大突破,隨著當時許多歐洲國家工業化進程的加快,開礦山、修鐵路、鑿隧道、挖運河都需要炸藥。於是人們又開始親近諾貝爾了。他把實驗室從船上搬遷到斯德哥爾摩附近的溫爾維特,正式建立了第一座硝化甘油工廠。接著,他又在德國的漢堡等地建立了炸藥公司。一時間,諾貝爾生產的炸藥成了搶手貨,源源不斷的訂貨單從世界各地紛至遝來,諾貝爾的財富與日俱增。
然而,獲得成功的諾貝爾並沒有擺脫災難。
不幸的消息接連不斷地傳來:在舊金山,運載炸藥的火車因震蕩發生爆炸,火車被炸得七零八落;德國一家著名工廠因搬運硝化甘油時發生碰撞而爆炸,整個工廠和附近的民房變成了一片廢墟;在巴拿馬,一艘滿載著硝化甘油的輪船,在大西洋的航行途中,因顛簸引起爆炸,整個輪船上的人全部葬身大海……
一連串駭人聽聞的消息,再次使人們對諾貝爾望而生畏,甚至簡直把他當成瘟神和災星,如果說前次災難還是小範圍內的話,那麼這一次他所遭受的已經是世界性的詛咒和驅逐了。
諾貝爾又一次被人們拋棄了,不,應該說是全世界的人都把自己應該承擔的那份災難給了他一個人。麵對接踵而至的災難和困境,諾貝爾沒有一蹶不振,他身上所具有的毅力和恒心,使他對已選定的目標義無反顧,永不退縮。在奮鬥的路上,他已習慣了與死神朝夕相伴。
炸藥的威力曾是那樣不可一世,然而,大無畏的勇氣和矢誌不渝的恒心激發了他心中的潛能,最終征服了炸藥,嚇退了死神。諾貝爾贏得了巨大的成功,他一生共獲專利發明權355項。他用自己的巨額財富創立的諾貝爾科學獎,被國際科學界視為一種崇高的榮譽。
諾貝爾成功的經曆告訴我們,恒心是實現目標過程中不可缺少的條件,恒心是發揮潛能的必要條件。恒心與追求結合之後,就形成了百折不撓的巨大力量。
不但如此,諾貝爾的成功還啟示我們,幹事業要經得起挫折,不能半途而廢。美國著名學者安東尼·卡索,從他親自策劃和主持過的上百次民意測驗中,整理和歸納了美國五百家大企業創立人成功的要點和原則,得出的“創業十要”中就有這麼一條:做一件事堅持到底最重要,相反,半途而廢,就會在商業競爭中一事無成。
巨大的成功靠的不是力量而是韌性。商業競爭常常是持久力的競爭,有恒心和毅力的經營者往往成了笑在最後、笑得最好的勝利者。從龜兔賽跑的故事中可知,競賽的勝利者之所以是笨拙的烏龜而不是兔子,這與兔子在競爭中缺乏堅持精神是分不開的。因而,恒心和毅力對馳騁商戰的經營者來說是必備的心理素質。
一個堅定地向目標邁進的人,困難會向他讓路,失敗會向他讓路,甚至整個世界都會為他讓路。
中國有句老話:有誌之人立長誌,無誌之人常立誌。我覺得非常有道理。
如果你想在有生之年取得大的成功,一定要吸取別人的教訓,做事一定要專注,要以賈金斯為鑒,別那樣碌碌無為地度過一生。
在好多年前,當時有人正要將一塊木板釘在樹上當擱板,賈金斯便走過去管閑事,說要幫他一把。
他說:“你應該先把木板頭子鋸掉再釘上去。”他找來鋸子之後,還沒有鋸到兩三下又撒手了,說要把鋸子磨快些。
於是他又去找銼刀。接著又發現必須先在銼刀上安一個順手的手柄。他又去灌木叢中尋找小樹,可砍樹又得先磨快斧頭。
磨快斧頭需將磨石固定好,這又免不了要製作支撐磨石的木條。製作木條少不了木匠用的長凳,沒有一套齊全的工具做不成長凳。於是,賈金斯到村裏到處去找他所需要的工具,然而這一走,就再也不見回來了。
賈金斯無論學什麼都是半途而廢。他曾經廢寢忘食地攻讀法語,但要真正掌握法語,必須首先對古法語有透徹的了解,而沒有對拉丁語的全麵掌握和理解,要想學好古法語是絕不可能的。
賈金斯進而發現,掌握拉丁語的唯一途徑是學習梵文,因此便一頭撲進梵文的學習之中,可這就更加曠日廢時了。
賈金斯從未獲得過什麼學位,他所受過的教育也始終沒有用武之地。但他的先輩為他留下了一些本錢。他拿出十萬美元投資辦一家煤氣廠,可是煤氣所需的煤炭價錢昂貴,這使他大大虧本。於是,他以九萬美元的售價把煤氣廠轉讓出去,開辦起煤礦來。可這次又不走運,因為采礦機械的耗資大得嚇人。因此,賈金斯把在礦裏擁有的股份變賣成八萬美元,轉入了煤礦機器製造業。從那以後,他便像一個內行的滑冰者,在有關的各種工業部門中滑進滑出,沒完沒了。
他戀愛過好幾次,但每一次都毫無結果。他對一位姑娘一見鍾情,十分坦率地向她表露了心跡。為使自己配得上她,他開始在精神品德方麵陶冶自己。他去一所星期日學校上了一個半月的課,但不久便自動逃掉了。兩年後,當他認為問心無愧、無妨啟齒求婚之日,那位姑娘早已嫁給了一個愚蠢的家夥。
不久他又如癡如醉地愛上了一位迷人的、有五個妹妹的姑娘。可是,當他上姑娘家時,卻喜歡上了二妹。不久又迷上了更小的妹妹。到最後一個也沒談成功。
賈金斯的情形每況愈下,越來越窮。他賣掉了營生的最後一份股份後,便用這筆錢買了一份逐年支取的終生年金,可是這樣一來,支取的金額將會逐年減少,因此他要是活的時間長了,早晚得挨餓……
社會上想改變自己處境的人很多,但是很少有人將這種改變處境的欲望具體化為一個個清晰明確的目標,並為之奮鬥。結果,這些人的欲望也僅僅是欲望而已。
哈佛大學曾對一群智力、學曆、環境等客觀條件都差不多的年輕人,做過一個長達25年的跟蹤調查,調查內容為目標對人生的影響,結果發現:
27%的人,沒有目標;
60%的人,目標模糊;
10%的人,有清晰但比較短期的目標;
3%的人,有清晰且長期的目標。
25年後,這些調查對象的生活狀況如下:
3%的有清晰且長遠目標的人,25年來幾乎都不曾更改過自己的人生目標,並向實現目標做著不懈地努力。25年後,他們幾乎都成了社會各界頂尖的成功人士,他們中不乏白手創業者、行業領袖、社會精英。
10%的有清晰短期目標者,大都生活在社會的中上層。他們的共同特征是:那些短期目標不斷得以實現,生活水平穩步上升,成為各行各業不可或缺的專業人士,如醫生、律師、工程師、高級主管等。
60%的目標模糊的人,幾乎都生活在社會的中下層麵,能安穩地工作與生活,但都沒有什麼特別的成績。
餘下27%的那些沒有目標的人,幾乎都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生活狀況很不如意,經常處於失業狀態,靠社會救濟度日,並且時常抱怨他人、社會及這個世界。
調查者因此得出結論:目標對人生有巨大的導向性作用。成功,在一開始僅僅是一種選擇,你選擇什麼樣的目標,就會有什麼樣的人生。
為什麼大多數人沒有成功?真正能完成自己計劃的人隻有5%,大多數人不是將自己的目標舍棄,就是淪為缺乏行動的空想。
消除你的盲點
把一隻蜥蜴截成兩段,一半向前跑去,另一半向後跑去。這正如一個人做事情將目標分開一樣,到頭來也不會有美好的結局。成功不會光顧那些分散注意力的人。
學會肯定和接納自我
人隻有肯定自己,接納自己,才能擺脫一切的誘惑,才能依照自己的根性因緣去生活,去奉獻,才能過上有意義的生活。
人的一切彷徨與痛苦是由於不接納自己嗎?一切的空虛和煩惱是因為無法肯定自己嗎?
沒錯,人的一切彷徨與痛苦是由於不接納自己,一切的空虛和煩惱也是因為無法肯定自己所導致。當一個人被外界的名利和虛榮所誘惑的時候,就會迷失自我,會被挫折和榮譽所激怒,被物欲所挫敗。
人最忌諱的是沒有認清自己,盲目地拿自己和別人做比較。否定了自己,獲得的是無盡的煩惱。
禪者認為,人隻有肯定自己,接納自己,才能擺脫一切的誘惑,才能依照自己的根性因緣去生活,去奉獻,才能過上有意義的生活。
在很久以前,在某個地方建起了一座規模宏大的寺廟。竣工之後,寺廟附近的善男信女們就每天祈求佛祖給他們送來一個最好的雕刻師,好雕刻一尊佛像讓大家供奉,於是如來佛就派來了一個擅長雕刻的羅漢幻化成一個雕刻師來到人間。
雕刻師在兩塊已經備好的石料中選了一塊質地上乘的石頭,開始了工作。可是,沒想到他剛拿起鑿子鑿了幾下,這塊石頭就喊起痛來。
雕刻的羅漢就勸它說:“不經過細細的雕琢,你將永遠都是一塊不起眼的石頭,還是忍一忍吧。”
可是,等到他的鑿子一落到石頭身上,那塊石頭依然哀嚎不已:“痛死我了,痛死我了。求求你,饒了我吧!”雕刻師實在忍受不了這塊石頭的叫嚷,隻好停止了工作。於是,羅漢就隻好選了另一塊質地遠不如它的粗糙石頭雕琢。雖然這塊石頭的質地較差,但它因為自己能被雕刻師選中,從內心感激不已,同時也對自己將被雕成一尊精美的雕像深信不疑。所以,任憑雕刻師的刀琢斧敲,它都以堅忍的毅力默默地承受過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