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6 戰勝工作的盲點——工作隻要有盲點(1 / 3)

實效肯定打折扣

你是在為誰工作?

很多職場人士,往往在認知上存在這樣一個盲點,總認為自己是在為別人,是在為老板打工,往往看不到我們其實是在為自己工作。

隻要是你自己認為有價值的工作,就不必在意別人的閑言碎語。命運永遠都在自己手中,握緊命運,做個自動自發、勤奮出色的人,絕不要因挫折而崩潰。

每個人,包括你的老板,隻有活著就需要工作,不工作的人無異於行屍走肉,工作占據了我們生命中的大部分時間。工作是人生運轉自如的軸心,影響著人的一生。假如我們在職位上得不到尊重與快樂,假如工作沒有尊嚴與意義,我們的人生又怎能幸福快樂?

一位著名的管理學家采訪過鬆下、索尼等大型電子公司集團的工作人員,問他們:“你們在崗位上做了些什麼?”

“搞組裝。”

“上螺絲。”

……

答案是數不勝數,應有盡有,甚至還有員工自豪地說:“我在這裏20年了,我一直在上螺絲。”

不錯,他們給出的答案確實是他們在幹的工作,遺憾的是沒有我們想聽到的理想答案,他們沒有人說:“做電子產品。”更沒有人說:“為了加快人類與社會的聯係,促進社會的繁榮進步。”

如果是為金錢工作,工作隻能無聊乏味,但為自己工作,工作能帶給你輕鬆愉快的心情,人們也會更加重視你。因為你的付出帶給別人快樂,使別人從中獲得利益,也實現了你自己的人生價值。

某大型企業的一位資深員工這樣說道:“取得博士學位的時候,我與能力不相上下的一位同學一起來到一家跨國公司,那時我的薪水是10000元,但我那同學的薪水卻比我多5000元。當時我認為這太不公平。因此,工作的時候,我總是三心二意,小錯誤常常發生,工作效率極差,總覺得要不這樣自己就像吃了大虧。”

這個員工實在是可憐而又可氣,他隻為薪水工作,認為少5000元工資就要少幹5000元的事,因此讓學習機會與晉升空間遠離自己而去,各種各樣的壞習慣油然而生,這必然會成為其以後發展的阻礙。

在美國,有一位年輕人在取得博士學位後,卻總是因工作待遇與自己的學曆不相符,每天都奔波在尋職的路上。最後,為了生計,他以大專的學曆在一家製造燃油機的企業擔任檢驗員,薪水比普通工人還低。工作半個月後,他發現該公司生產成本高,產品質量差,於是他便不遺餘力地說服公司老板推行改革以重新占領市場。

身邊的同事對他說:“你就那麼點薪水,管這麼多事幹嗎?”

他笑道:“我在為我自己工作,我很快樂。”

幾個月後,這個年輕人晉升為公司副經理,薪水翻了幾倍,尤為重要的是這幾個月的改革,讓企業的利潤翻了好幾番。

現在大學生就業的期望標準越來越低,這其實未嚐不是一種好事,隻要是一份有價值的工作,它至少可以培養不怕吃苦的習慣和敬業精神。

不要在乎周圍人的看法,虛心學習,向好的工作邁進,不要和別人一樣抱著“我是在為老板打工”的思想。

我們知道,一般人在跌倒時有三種反應:

第一種:倒在原地,不想爬起來。

第二種:爬起來,罵一句倒黴,再繼續趕路。

第三種:爬起來,尋找跌倒的原因。

每個人的一生都不可能一帆風順。當麵對困難挫折時,要敢於麵對挑戰。如果像木頭一樣毫無知覺,或像雞蛋一樣一碰就碎,那麼你的生命將毫無光澤,更得不到別人的尊重。

消除你的盲點

一定要記住,你工作是為自己,不要在乎別人的說法,積極工作,從工作中獲取快樂與尊嚴。那麼無論什麼工作對你來說都是有意義的,也能實現你人生的價值。這樣你的人生必將更輝煌,生命必將更有價值。

將愛融入你的工作之中

對自己的工作缺乏認同,沒有歸屬感,沒有感情,這是很多職場人士的一個工作盲點。事實上,隻要把愛融入你所從事的工作,這項工作的質量就能即刻提高,效果將大為明顯,因工作而引起的疲勞反而不會增加。

每個人都要選擇自己的工作態度,工作的時候,你是什麼樣的人?是應付還是想做出成績?如果你希望做出成績,就要為自己工作,就像在和工作談戀愛,要保持熱情和情趣。

對我們大多數人來說,選擇職業不外乎一求生存二求發展,能抱著先結婚後戀愛的態度倒不錯,就權當這是場不摻和任何興趣的“無愛婚姻”,而不是當作愛得死去活來的一見鍾情後的閃電婚姻。這樣,因沒有不切實際的幻想,你對工作采取的是極現實的態度,能接受周圍環境的許多局限性,沉下心來,與自己的潛力競爭,耐心打磨,懷著白頭偕老的心念,慢慢地你在這種“婚姻”中找到了穩固的樂趣,說不定能收獲意想不到的幸福和成功。

某公司的職員說:“我必須和我的工作談戀愛。”其實他這就是在為自己工作,所以每次快被工作磨到熱情消退的時候,他都努力保持其趣味的新鮮度。

我們再看看市場上那些賣魚的魚販,他們在工作的時候都充滿樂趣和活力。這些魚販和顧客一道度過了快樂的時光。他們采用吸引顧客的方式創造活力、樹立品牌。誰是他們的顧客?他們采用什麼方法吸引顧客並使他們快樂?他們相互之間又怎麼得到快樂?他們怎樣才能有更多的樂趣、創造更多的活力?

所有的魚販都全身心投入工作,他們教會我們如何快樂工作的方法,那就是和你的工作談戀愛。

然而,現實生活中,很多人都在想:“如果可能,我一定選擇‘不工作’!”人人都企盼“能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是最幸福的”,今天絕大多數人都像上了發條的時鍾那樣,每天固定而麻木地工作著——那種完全為了自己的隨心所欲的自在生活,永遠還隻在想象之中。

在飛速運轉的都市生活中,高壓工作換取的報酬可以滿足人們物質的要求,卻很難讓他們自己的內心充滿快樂。

於是日複一日,這些人一天比一天更忙碌,一天比一天更憔悴而精疲力竭。工作就像那個永不會停止的風車,拖著人習慣性地轉動。

他們為什麼會如此疲憊呢?原因在於他們不會正確看待自己的工作,也不會為自己工作。

如果他們懂得為自己工作,把工作當成戀愛一樣來對待,或許,他們將會輕鬆快樂得多!

若幹年前,有一群社會學家——他們自稱為“合作者”——在路易斯安那州組織了一個殖民地。他們買下幾百畝農地,開始為實現一個理想而工作。他們擬訂了一套製度,讓每個人去從事他最喜愛的工作。他們相信這樣將可為他們在生活上帶來更大的幸福,減少憂愁。

他們的設想是不支付工資給任何人。每個人從事他最喜愛的工作或他最擅長的工作,而勞動成果歸大家享有。他們擁有自己的牧場、自己的製磚廠、自己的牛群和家禽等。他們還有自己的學校和印刷廠。通過印刷廠,他們出版一份報紙。一位來自明尼蘇達州的瑞典移民也加入了這個殖民地,根據他自己的要求,他被分配到印刷廠工作。過不了多久,他卻抱怨說自己不喜歡這項工作,於是他被調到農場工作,負責開拖拉機。但他隻幹了兩天,就受不了。因此他又申請調職,分到了牛奶場工作。偏偏他又和那些乳牛處不來,於是再一次調職,這一次是到洗衣店工作,但也隻待了一天而已。

他就這樣一一試過裏麵的每一份工作,卻沒有一樣是他喜歡的。看來似乎他並不適合這種合作式的生活方式,而他自己也打算退出這個殖民地。但就在這個時候,突然有人想到,有一項工作是他尚未嚐試過的——就在製磚工廠中。於是他領到了一輛獨輪手推車,被派去把製好的磚頭從窯裏運到磚場上並堆放整齊。一個禮拜過去了,他沒有發出任何怨言。

當問到他是否喜愛這項工作時,他回答說:“這正是我所喜歡的工作。”竟然有人會喜歡堆磚的工作!不過,這個工作倒是很適合這個瑞典人的天性。他一個人單幹,而且這個工作不需要費腦子,又不需承擔任何責任,這正是他所希望的。他一直做著這項工作,直到所有的磚都被運完並擺好為止。隨後他就離開了這塊殖民地,因為沒有運磚的工作可做了。他說:“這種美好平靜的工作已經結束,所以我想該回明尼蘇達州了。”他果真返回了明尼蘇達州!當一個人從事他所喜愛的工作時,他能輕鬆地比分內該做的做得更好、更多。為此,每個人都有責任去找出他自己最喜愛的工作。

消除你的盲點心理

因為以愛的精神為勞動而付出的勞動,過去不會白費,將來也不會白費,從前不會失敗,將來也不會失敗。

學會分享切忌吃獨食

不願與他人分享自己的經驗,這是很多職場上的人在合作上存在的一個盲點。很多時候,一個人隻能走得快,而一群人才能走得遠。懂得分享的人,才能讓合作順利進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人和上帝討論天堂和地獄的問題。上帝對他說:“來吧!我讓你看看什麼是地獄。”

他們走進一個房間。一群人圍著一大鍋肉湯,但每個人看上去一臉餓相,瘦骨伶仃。他們每個人都有一隻可以夠到鍋裏的湯勺,但湯勺的柄比他們的手臂還長,自己沒法把湯送進嘴裏。有肉湯喝不到肚子。隻能望“湯”興歎,無可奈何。

“來吧!我再讓你看看天堂。”上帝把這個人領到另一個房間。這裏的一切和剛才那個房間沒什麼不同,一鍋湯、一群人、一樣的長柄湯勺,但大家都身寬體胖,正在快樂地歌唱著幸福。

“為什麼?”這個人不解地問,“為什麼地獄的人喝不到肉湯,而天堂的人卻能喝到?”上帝微笑著說:“很簡單,在這兒,他們都會喂別人。”

同樣的條件,同樣的設備,為什麼一些人把它變成了天堂而另一些人卻經營成了地獄?關鍵就在於,你是選擇共同幸福還是獨霸利益。學會分享,互相合作才能共同發展。

美國有家羅伯德家庭用品公司,八年來生產迅速發展,利潤以每年18%~20%的速度增長。這是因為公司建立了利潤分享製度,把每年所賺的利潤,按規定的比率分配給每一個員工,這就是說,公司賺得越多,員工也就分得越多。員工明白了“水漲船高”的道理,人人奮勇,個個爭先,積極生產自不待說,還隨時隨地地挑剔產品的缺點與毛病,主動加以改進。

與人合作,有福同享,有難同當。當你在工作和副業上幹出點名堂,小有成就時,這當然是值得慶幸之事,你也應當為自己高興。但是有一點,如果這一成績的取得是大家集體的功勞,或者離不開他人的幫助,那你千萬別獨占功勞,否則他人會覺得你好大喜功,搶占了他人的功勞,如果某項成績的取得確實是你個人的努力,當然應該值得高興,而且他人也會向你祝賀。但對於你來說,千萬別高興得過了頭,一來可能會傷害有些人的自尊心,另一方麵,現實社會中害“紅眼病”的人不少,如果你過分狂喜,可不是會逼得人家眼紅嗎?

有一位卡凡森先生很有精力,他是一家出版社的編輯,並擔任出版社下屬的一個雜誌的主編。平時在單位裏上上下下關係都不錯,而且他還很有才氣,工作之餘經常寫點東西。有一次,他主編的雜誌在一次評選中獲了大獎,他感到十分榮耀,逢人便提自己的努力與成就,同事們當然也向他祝賀。但過了個把月,他卻失去了往日的笑容。他發現單位同事,包括他的上司和屬下,似乎都在有意無意地和他過意不去,並回避著他。

過了一段時間,他才發現,他犯了“獨享榮耀”的錯誤。就事論事,這份雜誌之所以能得獎,主編的貢獻當然很大,但這也離不了其他人的努力,他們當然也應分享這份榮譽。他們不會認為某個人才是唯一的功臣,總是認為自己“沒有功勞也有苦勞”,主編“獨享榮耀”,當然會引得別人不舒服,尤其是他的上司,更會因此而產生一種不安全感,害怕失去權力。

所以,當你在工作上有特別表現而受到肯定時,一定要長點兒“心機”,千萬要記住一點——別獨享榮耀,否則這份榮耀會給你的人際關係帶來障礙。當你獲得榮耀時,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1.與人分享。

別人或許不羨慕你獲取了多少利潤,而是那種取得成績的感覺,你應主動口頭上感謝他人的幫助與合作。你主動與人分享,這讓旁人有受尊重的感覺,如果你的榮耀事實上是眾人協力完成,那你更不應該忘記這一點。你可以采取多種方式與人分享,如請大家吃水果,或請大家吃一頓。這樣大家就不會心理失衡了。

2.感謝他人。

要感謝同仁的協助,不要認為這都是自己的功勞。尤其要感謝上司,感謝他的提拔、指導、授權。如果實情也是如此,那麼你本該如此感謝;如果同仁的協助有限,上司也不值得恭維,你的感謝也有必要,雖然顯得有點兒虛偽,卻可以使你避免成為他人的箭靶。為什麼很多人上台領獎時,他們首先要講的話就是:“我很高興!但我要感謝……”道理就是如此。這種“口惠而實不至”的感謝雖然缺乏“實質”意義,但聽到的人心裏都很愉快,也就不會妒忌你了。

3.為人謙卑。

得了榮譽,當然要沾沾自喜,有些人往往還會得意忘形。這種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旁人就遭殃了,他們要忍受你的氣焰,卻又不敢出聲,因為你正在風頭上。可是慢慢的,他們會在工作上有意無意地抵製你,讓你碰釘子。因此有了榮耀時,要更加謙卑。不卑不亢不容易,但“卑”絕對勝過“亢”,就算“卑”得過分也沒關係,別人看到你如此謙卑,當然不會找你麻煩,和你作對了。

當你獲得榮耀時,對他人要更加客氣,榮耀越高,頭越要低。另一方麵,別老是提及你的榮耀,說得多了,就變成了一種自我吹噓,既然你的榮耀大家早已經知道,那你何必要總是提及呢?

生活中最大的懲罰便是自己的快樂、自己的成績無人分享。在工作中,每一個人都擔任著屬於自己的重要角色,但是每一個角色都是息息相關的。即使你憑一己之力得來的成果,也不可獨占功勞。讓那些屬於同一部門、曾經協助過你的同事一起來分享這份榮耀吧!

別擔心你所扮演的角色會被人遺忘,因為你的所作所為在上司眼中瞧得清清楚楚,如果自己一味賣弄、誇耀,反而會落得邀功之嫌,當然,同時也會覺得十分無趣。

相反地,如果大方地和同事分享功勞,一方麵可以做個順水人情,另一方麵上司也會認為你很懂得搞好人際關係,而給你更高的評價。

消除你的盲點

成功者往往不會獨享榮耀,說穿了就是不要去威脅別人的生存空間,因為你的榮耀會讓別人變得黯淡,產生一種不安全感。而當你獲得榮譽時,你去感謝他人、與人分享、為人謙卑,這正好讓他人吃下了一顆定心丸,人性就是這麼奇妙。因此,當你獲得榮耀時,一定要記住以上幾點。如果你習慣了獨享榮耀,那麼總有一天你會獨吞苦果!

細節決定成敗

做大事者不拘小節,這是部分職場上的人在認知上存在的一個盲點。很多時候,細節能夠決定成敗,重視細節問題,能讓我們走得更快更遠。

艾柯德倫應聘了數十家公司都被拒之門外,在他應聘的最後一家公司求職時,他發現地上落著一塊硬幣,他緩緩地弓下身把它撿了起來,這個細微的動作讓剛好路過的該公司董事長看見了,他被該公司錄用,幾年後被提升為總經理。

一家知名公司招聘職員時故意在門口橫放了一把掃帚。第一名應聘者進了大廳,看見掃帚,一腳把它踢了老遠,老板禁不住搖頭苦笑;第二名應聘者進了大廳,一腳跨了過去;老板沒作任何反應;第三位應聘者進了大廳,停住腳步彎下腰把掃帚提起來立在了旮旯裏,老板滿意地點頭笑了……

三人的結果不用揭曉大家就都猜出來了,第三位應聘者就憑著這麼一個不經意的細節博得了老板的賞識。

對於大多數白領而言,他們每天的工作談不上要多少創意,更多需要的是細節和耐心。在同等條件下,老板通常會垂青那些注重細節的人,他們工作必然會一絲不苟,精益求精。大大咧咧,不拘小節是職場新人的大忌。而對於那些即將走出校門的大學生和初入職場的職員,由於他們的綜合素質無法在短時間內評估,所以常常一個細節就可以決定其事業命運。

五個師範畢業生為進一所名校任職,通過遞簡曆、麵試、筆試等層層關口,終於進入了最後一個生死攸關的時刻:試講。為了講好這節課,這些畢業生都做了精心準備。因為,校方要在最後一關中選出一人。

最後一位女生試講時緊張得像懷揣著活蹦亂跳的兔子,她強行壓抑住了慌亂,微笑著走上講台。師生互相致意後,她開始講課:導入新課,講授正文,課堂提問,總結概括,複習鞏固……謝天謝地,進行得還算按部就班。為了避免“滿堂灌”、“填鴨式教學”,她也像前四位一樣,設計了幾次並不高明的課堂提問,但效果乏善可陳。

下課時,她預料到自己會輸,傷心地回到家裏。誰知第二天,正當她茶飯不思之際,突然接到這個學校讓她正式上班的通知。她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還小心翼翼地詢問對方是否找錯人了,但校方告訴她是她沒錯,驚喜之餘,她問校長為什麼選了她。

“說實話,論那節課的精彩程度,你和其他人相比,還稍遜一籌,”校長接著補充道,“但是,在課堂提問時,你叫的是學生的名字,另外幾位卻要麼叫學號,要麼用手指著學生。我們設身處地地想,當我們被別人以代號稱呼或者被手指著,我們的心裏會很不舒服。試想,我們怎能錄用一個不懂得了解和尊重學生的人當教師呢?”

另外一位求職者的情況和上一位相似,隻不過他考試的地方是公司而不是學校,這家公司是從事環保產品生產的。在麵試結束後,其他人都蜂擁退場時,這位求職者卻將每個人遺棄在桌子上的廢紙、空紙杯、空礦泉水瓶子搜集到一起,然後分類扔到垃圾桶裏,再關掉電燈,這給監考官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已經用一個看似微小的細節——實際上是他的行為甚至生活習慣展現了公司的環保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