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6 戰勝工作的盲點——工作隻要有盲點(2 / 3)

第二天他就接到了上班的電話通知。

一位作家說:“生活的細節越分越密,密不可分時,就糊成一片了,按科學術語說,出現了混沌。人在混沌中,也好過粗枝大葉。忽略細節的人是古裝戲裏的‘灑狗血’——內心什麼也沒有,卻裝著有感情的樣子,大喊大叫,拚命表演。”

要想工作不流於一般的人,應學會在細節處下功夫。

有時候,公司老板或業務員要出差,便會安排員工去買車票,這看似很簡單的一件事,卻可以反映出不同的人對工作的不同態度及其工作的能力,也可以大概推測出今後工作的前途。

有這樣兩位秘書,一位將車票買來,就那麼一大把地交上去,雜亂無章,易丟失,不易查清時刻;另一位卻將車票裝進一個大信封,並且,在信封上寫明列車車次、號位及起程、到達時刻。後一位秘書是個細心人,雖然她隻是注意了幾個細節處,隻在信封上寫上幾個字,卻使人省事不少。

按照命令去買車票,這隻是“一個平常人”的工作,但是一個會工作的人,一定會想到該怎麼做,要怎麼做,才會令人更滿意,更方便,這也就是用心和注意細節的問題了。

工作上細節不容忽視。注意細節的工作態度形成習慣後,一定會給你帶來巨大的收益。

這種細心的工作態度,是由於對一件工作重視的態度而產生的,對再細小的事也不掉以輕心,專注地去做才會產生。會成為大人物的人,即使要他去收發室做整理信件的工作,他的做法也會跟別人有所不同。工作上的這種細心,所需的另一點就是親切感,一點兒人情味,與人方便,一顆替別人著想的心。“若是我的話,就會這麼做”,這就是親切感。

一部名為《細節》的小說,其題記為:“大事留給上帝去抓吧,我們隻能注意細節。”作者還借小說主人公的話做了腳注:“這世界上所有偉大的壯舉都不如生活在一個真實的細節裏來得有意義。”

細節,就是小節,它不僅具有藝術的真實,而且更具有生活的真實。也許是生活的真實造就了藝術的真實,我們讀書時,總被作家筆下的細節,如人物的心理、動作、語言所觸動。

生活就像根無限拉長的鏈條,細節如鏈條上的鏈扣,沒有鏈扣,哪有鏈條?曆史就像日夜奔騰的江河,細節如江河的支流,沒有支流,哪有江河?

回味生活,翻閱曆史,我們為什麼不從真實的細節做起?我們頭上三尺如果真有神靈的話,它絕不隻把大事留給自己,而把小節留給人類。因為神靈也知道,擁有小節,終究會成就大事!

在小細節處多下狠工夫吧!!

消除你的盲點

細節決定成敗。細節能體現出一個員工的性格涵養和工作能力,很多員工注重工作細節,防微杜漸,一絲不苟,因此獲得老板的信任,老板可以放心地把縝密精致的工作交給他做,也常常會考慮並采納他的建議。這樣的員工工作終能順利進展,事業必將興旺發達。

找借口不如找方法

很多人在工作中常常存在這樣一個盲點,把事情搞砸了,就會忙著找一大堆的借口去推脫責任。其實,事情已經發生了,我們首先要著手的是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沉溺於找借口中,隻會讓你的工作更糟糕。

在每一個借口的背後,都隱藏著豐富的潛台詞,借口讓我們暫時逃避了困難和責任,獲得了些許心理的慰藉。但是,借口的代價卻無比高昂,它給我們帶來的危害一點兒也不比其他的惡習少。

休斯·查姆斯在擔任國家收銀機公司銷售經理期間曾麵臨著一種最為尷尬的情況:該公司的財政發生了困難。這件事被在外麵負責推銷的銷售人員知道了,並因此失去了工作的熱忱,銷售量開始下跌。到後來,情況更為嚴重,銷售部門不得不召集全體銷售員開一次大會,全美各地的銷售員都被召去參加這次會議。查姆斯先生主持了這次會議。

首先,他請最佳的幾位銷售員站起來,要他們說明銷售量為何會下跌。這些被喚到名字的銷售員一站起來以後,每個人都有一段最令人震驚的悲慘故事要向大家傾訴:商業不景氣,資金缺少,人們都希望等到總統大選揭曉後再買東西等。

當第五個銷售員開始列舉使他無法完成銷售配額的種種困難時,查姆斯先生突然跳到一張桌子上,高舉雙手,要求大家肅靜。然後,他說道:“停止,我命令大會暫停10分鍾,讓我把我的皮鞋擦亮。”然後,他命令坐在附近的一名黑人小工友把擦鞋工具箱拿來,並要求這名工友把他的皮鞋擦亮,而他就站在桌子上不動。在場的銷售員都驚呆了。他們有些人以為查姆斯先生瘋了,人們開始竊竊私語。在這時,那位黑人小工友先擦亮他的第一隻鞋子,然後又擦另一隻鞋子,他不慌不忙地擦著,表現出一流的擦鞋技巧。

皮鞋擦亮之後,查姆斯先生給了小工友一毛錢,然後發表他的演說。他說:“我希望你們每個人,好好看看這個小工友。他擁有在我們整個工廠及辦公室內擦鞋的權力。他的前任是位白人小男孩兒,年紀比他大得多。盡管公司每周補貼他5元的薪水,而且工廠裏有數千名員工,但他仍然無法從這個公司賺取足以維持他生活的費用。這位黑人小男孩兒卻可以賺到相當不錯的收入,還不需要公司補貼薪水,每周還可以存下一點兒錢來,而他和他的前任的工作環境完全相同,也是在同一家工廠內,工作對象也完全相同。”

“現在我問你們一個問題,那個白人小男孩兒沒有得到更多的生意,是誰的錯?是他的錯,還是顧客的?”

那些推銷員不約而同地大聲說:“當然了,是那個小男孩兒的錯。”

“正是如此。”查姆斯回答說,“現在我要告訴你們,你們現在推銷收銀機和一年前的情況完全相同:同樣的地區、同樣的對象以及同樣的商業條件。但是,你們的銷售成績卻比不上一年前。這是誰的錯?”同樣又傳來如雷般的回答:“當然,是我們的錯。”

“我很高興,你們能坦率承認自己的錯。”查姆斯繼續說,“我現在要告訴你們。你們的錯誤在於,你們聽到了關於本公司財務發生困難的謠言,這影響了你們的工作熱忱,因此,你們不像以前那般努力了。隻要你們回到自己的銷售地區,並保證在以後30天內,每人賣出五台收銀機,那麼,本公司就不會再發生什麼財務危機了。你們願意這樣做嗎?”

大家都說“願意”,後來果然辦到了。那些他們曾強調的種種借口:商業不景氣,資金缺少,人們都希望等到總統大選揭曉以後再買東西等,仿佛根本不存在似的,統統消失了。

是的,找借口隻會讓事情變得更糟糕,因為沒有人願意聽你解釋事情的原委。當事情發生後,找到辦法,解決問題才是關鍵。因此,遇事請別找借口,因為那隻會讓事情更糟糕。

遇事找借口幾乎已經成了大多數人的習慣,當遇到問題時,他們會責怪自己兒時的經曆,或抱怨碰不上好的老師,或抱怨組織的管理製度不好,總之,有無數的借口來為自己推脫責任。

找借口最糟糕的是:一旦一個人習慣了找借口,他就不再願意努力去改變自己的處境了,遇到問題時也不願意尋找方法解決。

例如,當你聽到“我沒有按時交報告,是因為我無法把這個項目組的所有成員及時集中起來”這句話時,你會作何反應?你感覺它是一個借口,還是一個切實的理由?其實,這句話是借口還是理由都已經無關緊要了,因為事情的結果已經出來了,那就是:報告已經交遲了。

一句話是借口還是理由,這不是最重要的,養成了尋找借口的習慣才是真正的問題所在。就拿上麵那句話來說,如果它是出自一位負責人之口,你會認為它是一個理由,但若是其他人,你首先想到的是一個借口。

但是,負責任的人是很少讓你聽到這樣的話的,因為他們從來不會在尋找借口上浪費時間。

一位被手下的“借口”搞得心煩意亂的總經理,實在沒有辦法了,便在自己的辦公室貼上了一條標語,上書:“這裏是‘無借口區’”。後來,他向各個部門宣布接下來的一個月是“無借口月”,並告訴所有人:“在這個月裏,我們隻解決問題,不允許找借口。”

在這個月裏,大家都開始按規定的那樣,不找借口,隻找辦法。本月的一天,一位顧客打電話來抱怨說:“你們公司的貨送來的時間太晚了,怎麼回事呀?”

物流經理聽後,立刻道歉說:“對不起,的確是我們的錯,我們不應該把貨送遲的,我們保證下次絕對不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了。”隨後,他安撫顧客,並給顧客承諾要補償他的相應損失。當物流經理掛斷電話後,他說自己原本是要向顧客解釋原因的,但一想到這個月是“無借口月”,所以他立刻把借口去掉,然後找出了解決問題的辦法。

後來,那位顧客給公司的總經理寫了一封信,評價了物流經理給予他的出色服務。顧客在信中說:“我在貴公司裏並沒有聽到千篇一律的托詞,這讓我大感意外和新鮮,因為很多公司遇到此類問題一般都是找借口和理由的。”

找借口隻會使事情變得更糟糕,如果不找借口,反而專注於找方法,效果往往十分理想。這就是該企業的“無借口月”活動得出的有益結論。

消除你的盲點

借口不等於理由,成功與否在自己。拋棄找借口的習慣,你就會在工作中學會大量的解決問題的技巧,這樣借口就會離你越來越遠,而成功就會離你越來越近。

心急吃不了熱豆腐

沉住氣是在當今社會中必須遵守的人性叢林法則。麵對世間百態,我們要壓住自己內心的不平、消沉和躁動,在小處忍讓,才能在大處獲勝。

2011年,蘭橋因為成績優異,獲得了提前一年畢業的機會。滿懷抱負的蘭橋被分配到一家公司,他的主要工作就是每天在一個小房間裏放映有關集團情況介紹的幻燈片。而這一放,就是一年。

在這一年裏,蘭橋沒有機會向別人訴說自己的理想和遠大的抱負,心理上的巨大落差讓他看不到明天的希望。21歲的蘭橋品嚐到了孤獨的滋味。

一個南開畢業生,優秀學生幹部,提前畢業一年,工作卻是如此單調。對於年輕人來說,這種情況很少有人選擇留下來,但是,蘭橋留了下來。

“我認識到,無論有怎樣的抱負,首先是要社會接受你,而不是要求社會來適應你,這是當時一個很大的收獲。”蘭橋說。要幹這個,要幹那個,但無論幹什麼,首先要適應環境,而不是等著環境來適應你。

一年之後,機遇來了。集團下屬的一家企業有個幹部掛職鍛煉的機會,集團選定蘭橋擔任那家有著200多人企業的副總經理。後來蘭橋回憶說,如果那樣的日子再延長一年,他可能就堅持不下去了,而今天的人生道路可能也就變成另外一副樣子了。不久,他被直接晉升為集團董事長兼總裁的秘書。從此,開始了他的非凡人生。

蘭橋並沒有放棄自己,沉住了氣,從而有了輝煌的今天。可見沉住氣對那些職場新人來說是多麼地重要。這一秒沉得住氣,那麼下一秒就會有希望。光明總會在黑暗裏突圍。

人生自有沉浮,當我們遇到突發事件時,要沉住氣,做到猝臨之心不驚,以冷靜的態度應對;當目標沒有達成時,要沉住氣,學會忍耐,等待機遇,繼續努力;當遇到挫折或者失利時,要沉住氣,心態平和,靠毅力咬緊牙關。記住:能夠沉住氣,才能成大器。

戰國時,魏國的國君魏文侯打算發兵征伐中山國。有人向他推薦一位叫樂羊的人,說他文武雙全,一定能攻下中山國。可是有人又說樂羊的兒子樂舒如今正在中山國做大官,怕是投鼠忌器,樂羊不肯下手。

後來,魏文侯了解到樂羊曾經拒絕了兒子奉中山國君之命發出的邀請,還勸兒子不要跟荒淫無道的中山國君跑了,文侯於是決定重用樂羊,派他帶兵去征伐中山國。

樂羊帶兵一直攻到中山國的都城,然後就按兵不動,隻圍不攻。

幾個月過去了,樂羊還是沒有攻打,魏國的大臣們都議論紛紛,可是魏文侯不聽他們的,隻是不斷地派人去慰勞樂羊。

可是樂羊照舊按兵不動,他的手下西門豹忍不住詢問樂羊為什麼還不動手,樂羊說:“我之所以隻圍不打,還寬限他們投降的日期,就是為了讓中山國的百姓們看出誰是誰非,這樣我們才能真正收服民心,我才不是為了區區樂舒一個人呢。”

又過了一個月,樂羊發動攻勢,終於攻下了中山國的都城。樂羊留下西門豹,自己帶兵回到魏國。

魏文侯親自為樂羊接風洗塵,宴會完了之後,魏文侯送給樂羊一隻箱子,讓他拿回家再打開。

樂羊回家後打開箱子一看,原來裏麵全是自己攻打中山國時大臣們誹謗自己的奏章。

如果魏文侯聽信了別人的話而沉不住氣,中途對樂羊采取行動,那麼後果可想而知,那就是:自己托付的事無法完成,雙方的關係也再無法維持下去了。

俗話說:“心急吃不了熱豆腐。”當一個人沉不住氣的時候,就會失去清醒的頭腦,也就不能冷靜地分析事情。

那些表麵顯得愚鈍,既不與人鉤心鬥角,也不用心算計的人,反而越容易贏得人們的尊敬,這說明大智若愚要比心高氣傲、盛氣淩人更能服人。做人、工作是一樣的道理,不能隻留於形,更要重於質,需要沉下心來,摒除浮躁,修煉內功。

消除你的盲點

做到平心靜氣地應對一切,不僅是做好工作的一種基本態度和方法,也是處世的一種境界、一種氣度和一種修養。

頻繁跳槽解決不了問題

職場上有這樣一些人,隻要有一點兒不順心、不如意,就想用跳槽來解決自己的問題。這是職場人常常存在的一個盲點。頻繁跳槽,你永遠找不到合適的工作。

半途效應是對人意誌力的一種考核,根據心理學家研究,當人們追求一個目標做到一半時,常常會出現這樣的一個現象,那就是對自己能否順利達到目標產生懷疑,甚至對這個目標的意義產生懷疑,這時候的心理會變得極為敏感和脆弱。當出現這樣的心理時就很容易導致半途而廢,也就是半途效應。

產生半途效應的最主要原因有兩個:第一個可能是製定的目標不夠合理。目標製定得越不合理越容易出現半途效應。第二個是人們在追求這個目標的時候意誌薄弱,而且,意誌力越弱的人越容易出現半途效應。

人們在職場中也是如此,由於一些突發事件,如沒有獲得期望的獎勵,與同事、上級發生爭執,心情不痛快等,很多人就會決意要離開現單位,而全然不顧所付出的代價。但是在這種衝動的情況下離開,很難馬上找到合適的工作,往往不得不屈就某處,心情依然非常地鬱悶。

對於這些跳槽的人來說,對於半途效應會理解得更深。一個做事半途而廢、經常跳槽的人,即使到了新的工作崗位,不久還是會厭倦,於是策劃著下一次的跳槽。就這樣,自己的工作目標不停地在換,以至於最後自己心靈厭倦,覺得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就像大家常說的,跳槽的真相是:總以為山的另一麵是什麼,辛辛苦苦走過去才發現,山的另一麵還是山。

頻繁跳槽還會給新單位帶來不好的想法。一位資深的人力資源總監就談到了自己的看法,那就是他招聘的時候,看到一個人的簡曆中,一年內有多次跳槽經曆,就會像發現一個汙點一樣。除非這個人的工作經驗很出眾,但是,他也仍會去側麵了解這個人為什麼會跳槽,是不是他自己有什麼問題?

從這個意義上講,頻繁跳槽會讓新單位在接納自己的時候有所保留,所以,對於職場人士來說,如何正確地看待,如何堅持走下去是比“跳到哪個單位能令你舒服”更有積極意義的問題。

馬傑和劉超在一個單位工作多年。兩個人是不錯的朋友,工作出現問題的時候,也總能互相幫助解決。重要的是,兩個人的待遇也完全一樣,所以彼此之間也沒有什麼不平衡,談到工作待遇的時候,兩人也不會尷尬。

他們在這個單位工作了兩年,雖然待遇不高,但是兩人都為公司創造了巨大的價值,有一天,馬傑對劉超說:“老劉,我們都在這工作兩年了,為什麼不給我們升職呢?總是把好的職位給外麵新雇傭來的人。”

劉超說:“也許公司就是覺得外來的和尚會念經吧。”

聊完天,兩個人都回到崗位上工作了,劉超心想,既然公司沒有升職的機會,那就當一天和尚敲一天鍾吧。而馬傑卻受到了刺激,他決心不在公司浪費自己的才華,於是,他開始四處投簡曆,準備跳槽。憑借著自己的工作能力和經驗,果然有很多單位要麵試他。於是,馬傑找到了劉超,請劉超在自己不在崗的時候,幫忙接一下領導查崗電話。

劉超知道馬傑是要抽時間去麵試,有合適的崗位就跳槽,於是他安慰了馬傑,順口說了一句:“你現在走,公司也不會挽留你,因為你還是一名普通的員工,你到別的公司也是如此,他們會拿你在這裏的業績,給你定薪水。就在這兒待著吧,反正工資待遇比上不足,比下有餘了。”

聽了這句話之後,馬傑於是決定還是先努力工作一段時間,爭取給自己多攢點兒跳槽資本。半年多的努力工作後,馬傑有了很大的突破,而劉超還是對公司持絕望態度,也沒有任何工作目標,就是消極地做著領導分配下來的任務。

事情往往是這樣的,一個人隻有付出大於得到,讓老板真正看到他的能力大於位置,才會給這個人更多的機會和支持,讓他幫助自己創造更多利潤。

有一天,兩個人的合同到期了,馬傑準備好了對領導說離職,可是沒想到的是,等待他的是領導給他的管理層職位的聘用書,而等待劉超的,是不再續簽合同,也就意味著,馬傑換到了高檔的車廂,而劉超卻不得不中途下車。

原來的工作沒有挑戰性,自己想換種方式生活、調整一個新的工作空間、不想輕易滿足現狀、想要勇敢地追求實現自我價值的最大空間,是很多人不斷跳槽時標榜的理由,但是有時候,缺乏足夠的意誌力才是導致工作出現問題、半途而廢的根本原因。雖然,跳槽是個機會,但是過於頻繁地更換單位或者工作,會不利於專業經驗和技能的積累。

除非自己在原工作崗位上充分發揮了自己的價值,而不是簡簡單單地混日子、熬資曆,或者收入與付出又確實不成正比,這份工作已經沒有提升空間的時候,跳槽才不會被稱作半途而廢的職場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