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黑格爾關於“一”和“多”的邏輯推演,我們應理解以下幾點:“一”和“多”是彼此聯係在一起的整體;沒有“一”就沒有“多”,“一”和“多”是統一的;“多”是由於“一”自身對自身的“斥力”而造成的,但是“多”最終並不會超出“一”本身,實際上,“斥力”和“引力”是一回事。
量
黑格爾認為,“量”是揚棄了的質。量在一定限度內不影響“質”或者“存在”的規定性。任何確定的規定性至少在一定限度內和“量”沒有任何關係。“量”包括“純量”、“定量”和“程度”三個環節。“純量”是一個相對籠統的概念,指的是沒有被確定的量。“定量”就是有限度的量,“定量”可以分為“數”、“外延量和內包量”和“量的無限”三個範疇。“程度”就是表示度數的。針對“限度”的廣度來講,“程度”表示的是“外延之量”,簡稱“外延量”。針對“限度”的深度來講,“程度”表示的是“內涵之量”,簡稱“內涵量”。
“自為的存在”是“質”發展的最高階段。從此,“質”就過渡到了“量”。黑格爾認為,“量”是揚棄了的質。量在一定限度內不影響“質”或者“存在”的規定性。任何確定的規定性至少在一定限度內和“量”沒有任何關係。“量”包括“純量”、“定量”和“程度”三個環節。
1、純量
“純量”是一個相對籠統的概念,指的是沒有被確定的“量”。
既然“純量”是沒有被確定的量,那麼就肯定有一個已經被確定的量與“純量”相對應。黑格爾認為,和“純量”相對應的量是“限量”。“限量”是一個相對具體的概念,是指已經被確定的量。“純量”和“限量”也是辯證統一的,兩者不可分割。一方麵,“純量”是“限量”的基礎,沒有“純量”就沒有“限量”;另一方麵,“限量”是“純量”的延伸,沒有“限量”,僅僅談“純量”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為了更明確地理解“純量”和“限量”以及它們之間的辯證統一的關係,我們不妨來看下麵這個例子:
我們在談到“時間”的時候,如果不給它限定是“兩小時”、“三小時”或者“五分鍾”等等,那麼“時間”這個概念就是非常模糊的,是一個沒有被確定的量,是一個“純量”。當然,如果“時間”不能或者沒有被限定為“兩小時”、“三小時”或者“五分鍾”等等的時候,“時間”是沒有任何實際意義的。相反,“兩小時”、“三小時”或者“五分鍾”等等,它們是一些已經被明確限定的量,是“限量”。實際上,“時間”真正發揮它的存在意義的時候,正是它被限定成“兩小時”、“三小時”或者“五分鍾”等等的時候。因此說,“純量”和“限量”兩者是一個辯證統一的整體,兩者缺一不可。
另外,黑格爾還認為,量還可以從“連續之量”和“分離之量”兩方麵進行理解。“連續之量”是針對量自身的同一性來講的;“分離之量”是針對量自身所包含的單位來講的。像“純量”和“限量”的辯證統一一樣,“連續之量”和“分離之量”也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麵,“連續之量”實際上就是分離的,因為“連續之量”是“多”的連續,而“多”如果不是分離的,又何以稱其為“多”?另一方麵,“分離之量”也是連續的,這是由量本身的同一性決定的。還舉“大蘋果”和“小蘋果”的例子,單就“大蘋果”和“小蘋果”來講,它們是“分離之量”。但是,單就“大蘋果”和“小蘋果”都是“蘋果”來講,它們是“連續之量”。
2、定量
“定量”是從“純量”裏延伸出來的概念。前麵我們已經知道了“連續之量”和“分離之量”的辯證統一關係,那麼,“分離之量”的直接性結果就構成了“限量”和“定量”。黑格爾認為,量的分離就是“限量”,也就是“定量”。很顯然,我們可以得出“定量”含義:“定量”就是有限度的量。“定量”可以分為“數”、“外延量和內包量”和“量的無限”三個範疇。
“數”
黑格爾認為,連續的“限量”自成一體,以區別於其他“限量”。這樣得出“數”的概念:“數”是對“量”、對“限量”的限定。從“數”的角度來理解“限量”或者“定量”的概念,那麼,“限量”就是有“數”的規定性的量。
“數”又分“計算之數”和“記序之數”兩個方麵。“計算之數”是計“量”的數,規定量的數目,例如:一個蘋果、兩個雞蛋中的“一”和“兩”。“計序之數”是規定“質”的數,它規定“質”的等級和度數,例如:“第一層樓”和“第三階梯”中的“第一”和“第三”。
“外延量和內包量”
“外延量”是某一限量所包含的單位的外在表示。“內包量”是“外延量”所包含的各個單位的具體。當然,“外延量”和“內包量”都是相對而言的。例如,“十個籃子”排成一排,相對於它所包含的“十個不同的籃子”來講,“十個籃子”就是“外延量”,而“十個籃子之中的”每一個“具體的籃子”相對於“外延量”——“十個籃子”來講就是“內包量”。
“外延量”和“內包量”也是辯證統一的。“外延量”是“內包量”的基礎,“內包量”是從“外延量”的概念中延伸出來的概念。實際上,“外延量”就是“內包量”;“內包量”也都是“外延量”。
“量的無限”
“限量”或者“定量”是指已經被確定的量,表麵上看是“有限的量”,是已經受到限製的量。但也並不盡然,“限量”或者“定量”在受到“限定”的同時也是不受限製的。“量的無限”講的就是“限量”或者“定量”不受限製的性質。具體來說,例如“三分鍾”、“五公裏路程”是“限量”、是“定量”,但是相對於“時間”和“空間”這兩個“純量”來講,“三分鍾”、“五公裏路程”本身又是無限的,因為可以有無數個“三分鍾”,“五公裏路程”。那麼,誰又能絕對說清楚“三分鍾”和“五公裏路程”到底是有限的,還是無限的呢?所以說,“限量”和“定量”本身也是相對而言的。而“量的無限”要說明的就是它們的“不受限製”的特性。
3、程度
黑格爾認為,“限度與定量本身的全體是同一的。限度自身作為多重的規定性,是外延的量(或廣量);而限度自身作為簡單的規定性,則是內涵之量(或深量)或程度”。所以說,“程度”就是表示度數的。“限度與定量本身的全體是同一的”表現在“有多大‘限度’,就有多大‘限量’和‘定量’”。
針對“限度”的廣度而言,“程度”表示的是“外延之量”,簡稱“外延量”;針對“限度”的深度而言,“程度”表示的是“內涵之量”,簡稱“內涵量”。
“外延量”和“內涵量”是相互依存的量的概念。兩者是辯證地統一在一起的,不可分割。“外延量”是“內涵量”的外在表現,是多重性的,複雜的;“內涵量”是“外延量”的基礎和本質,是單一的,簡單的。沒有“內涵量”也就沒有“外延量”;沒有“外延量”,僅談“內涵量”又是不現實的,空洞無物的。以體溫計為例來解釋一下“外延量”和“內涵量”的關係。體溫計的讀數相對於它所標示的溫度來講,是“外延量”。而體溫計所標示的溫度相對於體溫計的讀數來講,又是“內涵量”。沒有溫度,就沒有體溫計的讀數,沒有體溫計的讀數,又不能正確標示溫度。所以,體溫計的讀數和它所標示的溫度是相互依存、相互包容的,兩者都不能離開對方而單獨存在。這也正是“外延量”和“內涵量”的關係。
度
“度”首先是“質”和“量”的統一體;“質”和“量”都是構成“度”的最基本的環節;“度”就是有“質”的定量。黑格爾認為,“度”才是“存在論”發展的最高形式。“質”和“量”的概念都是因“度”而存在的。“度”又可以分為“特殊的度”、“實在的度”和“本質之變”三個環節。“特殊的度”又分為“特殊的限量”、“特殊化的度”和“度中的自為之有”三個環節。“實在的度”又分為“獨立的諸度的關係”、“度的諸關係的交錯線”和“無度之物”三個範疇。“本質之變”是“度”的最後一個範疇,也是“存在論”的最後一個範疇,是“存在論”向“本質論”過渡的轉折點。
從前麵的內容我們已經知道,黑格爾所講的“質”,是“存在”的直接的規定性。黑格爾所講的“量”,是揚棄了的質,在一定限度內不影響“質”或者“存在”的規定性。黑格爾在此基礎上又進一步把“質”和“量”統一為另一個概念——“度”。黑格爾認為,“度”才是“存在論”發展的最高形式。“質”和“量”的概念都是因“度”而存在的。那麼,到底什麼才是“度”呢?或者說,我們應該怎樣來理解“度”這個概念呢?黑格爾認為,“度”首先是“質”和“量”的統一體;“質”和“量”都是構成“度”的最基本的環節;“度”就是有“質”的定量。
黑格爾分析認為,“度”從某種意義上講也是“量”,是一種把“此質”規定為“此質”,把“彼質”規定為“彼質”的“量”。一旦當這種具有絕對規定性的“量”發生變化,並且超出某種限度的時候,就會引起“質”的變化,這就把存在論最終又回歸到“質”上麵了。“存在論”隻有把“質”、“量”和“度”最終結合起來的時候,“存在論”也就走到終點了。黑格爾在《大邏輯》一書中這樣論述“度”以及“度”和“質”、“度”和“量”的關係:“一切存在著的東西,都有一個度。一切規定的存在都有一個量,而這個量屬於某物本身之本性,它構成某物本身之特性,是它的內在的東西。某物對此量並不是無所謂的。不是當量有了變化,而某物依然如故,而是量的變化會改變某物的質。”
具體來講,關於“度”,黑格爾認為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麵理解:
1、“特殊的度”。“特殊的度”又分為“特殊的限量”、“特殊化的度”和“度中的自為之有”三個環節。
“特殊的限量”指的是具有特殊的質的規定性的限量。一物在“特殊的限量”的範圍內,“質”保持不變。“量”的變化一旦突破“特殊的限量”這個限度,就意味著此物會發生實質性的變化,即“質”會發生變化,此物便會變成其他的物。
“特殊化的度”實際上指的仍然是“特殊的限量”。當量的變化達到能使物體的“質”發生變化的度的時候,這時候的度就不再是一般的“度”,而是“度”的“特殊化”。
“特殊的限量”和“特殊化的度”實際上講的是同一個問題。但是黑格爾在討論它們的時候,使用的是兩種不同的思維方式。像這樣把一個東西用兩種因素來考慮,就是“度中的自為之有”。例如,我們用“質量”和“體積”兩種因素來說明“密度”這個概念,“密度”就是“度中的自為之有”。再如我們用“時間”和“路程”兩種因素來說明“速度”,“速度”就是“度中的自為之有”。
2、“實在的度”。“實在的度”又分為“獨立的諸度的關係”、“度的諸關係的交錯線”和“無度之物”三個範疇。
“獨立的諸度的關係”主要指互相獨立的事物之間的“質”與“量”的關係。例如,碳元素和氧元素發生化學反應的時候。“碳”和“氧”本來都是彼此獨立的事物,但是當它們發生化學反應的時候,這樣的“量”的變化(也即度的變化)能引起兩者之間的反應,從而產生新的物質。在這裏,“碳”和“氧”發生反應的時候,“碳”和“氧”之間的“質”與“量”的關係,就是“獨立的諸度的關係”。
“度的諸關係的交錯線”主要講的是同一物的“質變”與“量變”之間的關係。黑格爾把同一物的“量變”引起“質變”而產生新物的那個“限度”稱為“量變引起質變的交錯線”。
“無度之物”是說當“量”的變化引起“質變”並產生新物的時候,新物相對於舊物而言,就是“無度”。“無度之物”超出了舊質的範圍。
3、“本質之變”。“本質之變”是“度”的最後一個範疇,也是“存在論”的最後一個範疇,是“存在論”向“本質論”過渡的轉折點。
黑格爾認為,不管是從“無度”到“度”的變化,還是從“度”到“無度”的變化,這樣的變化都是表現的變化,或者說是狀態的變化。實際上,不管怎麼變化,有一樣東西肯定是不會變的,那就是“本質”。冰變成了水,水又變成冰,變來變去其實都是同樣的東西——H2O。氣體二氧化碳變成了幹冰,從本質上講仍然是CO2。那麼,什麼是“本質之變”裏所講的“本質”呢?本質又是怎麼回事呢?這就過渡到了黑格爾邏輯學的第二個範疇——本質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