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哲學的方舟:踏上精神的智慧之旅(3 / 3)

周國平曾寫過一本哲學散文集《守望的距離》,在序言中他這樣寫道:“‘守望者’的職責是,與時代潮流保持適當的距離,守護人生的那些永恒的價值,守望和關心人類精神生活的基本走向。”“博學不等於智慧”,向內心學習智慧,比向外物求知更重要。向內心學習,保持思想的冷靜與批判,守護那些永恒的價值。

第四章人天性渴望求知:智慧樹上的青蘋果

伊甸園:智慧樹上的青蘋果

人不能像走獸那樣活著,應該追求知識和美德。

——(意大利)但丁

對知識的渴望和尋求是人類能夠不斷發展進化的原動力,人們不斷獲得新知識並把新知識運用於自身生產實踐的活動中,使得人類社會走向高級文明並日臻完善。然而據《聖經》記載的關於人類起源的故事來看,求知欲似乎並非上帝賦予人類的而恰是上帝想阻止人類擁有的,而新知的得來似乎更應該感謝那條邪惡的蛇:

上帝造了一個伊甸園,園中央有兩棵樹:生命樹與智慧樹。上帝造了亞當,讓他去園中,並告訴他說,除生命樹和智慧樹上的果子外,其他果子都能吃。上帝派所有動物到亞當那裏,亞當就給所有動物取名。之後,上帝就讓亞當好好睡一覺。亞當睡覺的時候,上帝取下他的一根肋骨,用這根骨頭造了夏娃,這樣,亞當就不會孤單了。亞當和夏娃光著身體,很幸福地生活在伊甸園裏,與上帝和諧相處。

可是,所有動物中最邪惡的一種是蛇,蛇問夏娃,問她是否可以吃任何想吃的果子。“那當然,”夏娃答道,“除開智慧樹上的果子,我們想吃什麼果子就吃什麼果子。但我們吃了智慧樹上的果子便會死。”

“才不會哩,”蛇說,“如果你們吃智慧樹上的果子,就會發現善惡有別,這樣就跟上帝一樣了。上帝就是因為這個理由才不讓你們吃智慧樹上的果子的。”

夏娃帶著渴求的目光看著那棵樹,被那水靈靈的果子誘惑得受不了,因為那果子會使她聰明。最後,她再也忍受不了了,就摘下一個果子吃了。之後,她再摘一個遞給亞當,亞當也吃了。之後,他們彼此對望,意識到自己是裸體,也明白男女身體有別,就有了羞恥之意,他們急忙摘下一些無花果葉蓋住身體。

天黑下來,有了涼意,他們聽到上帝的聲音,就藏了起來。上帝來到了園中,看不見他們兩個,於是,上帝喊亞當,問他在何處,為何藏起身來。亞當答道,他聽到上帝的聲音,但很害怕。上帝說:“如果你害怕,那一定是吃了我禁止你們吃的果子。”

亞當立即指著夏娃說:“是這女人讓我吃那果子的。”

“是的,”夏娃答道,“可是,誘惑和欺騙我的是那條蛇。”

就這樣,上帝對蛇下了詛咒,並把亞當和夏娃趕出了伊甸園,說:“既然你們已經知道了善惡,那就必須離開伊甸園了。如果你們留下來,那你們可能會去吃生命之樹上的果子,那你們就會永遠活下去了。這樣的事情是我所不能允許的。”上帝說著就把他們趕到塵世裏,咒罵他們,說從今往後,亞當必須累得滿頭冒汗才能活下去,夏娃必受分娩之苦。在伊甸園的東邊,上帝派一個天使駐守在那裏,手拿冒火的寶劍,守在伊甸園的入口,保衛著生命之樹。

這個故事給我們提供了一種道德範式:它告誡我們人不可能永遠留在天堂裏,我們必須承擔起世俗生活的重擔;同時也從一個側麵教導我們麵對新鮮的未知的事物時應該怎麼辦。是應該“乖巧”、懵懂地接受禁令,還是勇敢無畏地去嚐試和創新?我想答案不言而喻。

生活每天都是新鮮的,隨時隨地都會發生和出現我們未曾觸及的事物。生活中我們更應該勇敢一點,大膽地嚐試和接觸新事物,說不定你的一個不經意的嚐試就是人類進程上又一個值得大書特書的光輝成就。

蘇格拉底求知的欲望

求知是人的本性。

——(古希臘)亞裏士多德

“求知可以作為消遣,可以作為裝飾,也可以增長才幹。當你孤獨寂寞時,閱讀可以消遣。當你高談闊論時,知識可以裝飾。當你處世行事時,正確運用知識意味著力量。懂得事物因果的人是幸福的。有實際經驗的人雖能夠辦理個別性的事務,但若要綜觀整體,運籌全局,卻唯有掌握知識方能辦到。”弗朗西斯·培根在《論求知》中如是說。誠然,知識的作用在整個社會進程中舉足輕重,然而知識的獲取和靈活正確地運用更有賴於旺盛的求知欲望。欲望是一股神奇而強大的力量,它能夠支配人類孜孜不倦地努力進取,努力去達到目標。擁有了欲望才會有追求的意誌力和行動。

有一個年輕人,非常想成為蘇格拉底的學生。於是,他風塵仆仆地找到了蘇格拉底,請求蘇格拉底收他為徒。

蘇格拉底對他說:“要想做我的學生,先跳到河裏去。”

年輕人心裏很是納悶,但又不敢問,隻好立刻跳進河中。緊跟著蘇格拉底也跳到河裏,把年輕人的頭使勁往水裏按。沒等搞明白怎麼回事,年輕人已被連灌了幾口河水,但是蘇格拉底仍不鬆手,繼續不停地往下按。

最後,年輕人再也受不了了,逃到岸上,氣呼呼地問:“你為什麼這樣做,難道想淹死我嗎?”

蘇格拉底說:“我收的學生應該是求知欲望非常強烈的人,而你直到臨死才對你未知的事情提出疑問。所以,我不能收你做學生。”

如果沒有求知的欲望,是不能成為一個好學生的,更不可能成為一個佼佼者。

一個人送兒子跟阿裏斯提波學習,阿裏斯提波向他索要了很高的學費。

父親抱怨說:“用這筆錢我都可以買一個奴隸了。”

阿裏斯提波說:“那麼你就去買你的奴隸吧,你會擁有兩個奴隸的。”

一個人不學習,盡管在身體上可能不是奴隸,但在心靈上卻是個奴隸。心靈上的奴隸沒有自己的主意,隻能聽信他人,人雲亦雲。

知識能驅除心靈中的黑暗和陰影,給人以勇氣和決心。每個人在這世界上都是獨一無二的,每個人的生命也都是不能重來的。既然為人,就當瀟瀟灑灑活出自己,不做任何人的附庸和複製品。

人生有涯,而知無涯

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

——劉向

任何成功的得來都不是一朝一夕的結果。一個人、一個群體、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要成長與發展,就必須不斷了解,不斷學習。不懂、不會,就要了解,就要學習,學習沒有止境,沒有盡頭。孔子曰:“學不可以已。”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學無止境,不管你是涉世未深的青年,還是經驗豐富的長者;不管你是胸無點墨,還是學富五車才高八鬥,都需要不斷學習。

宋朝的蘇東坡,年輕時就已是學識淵博、人見人誇的青年才俊。日子一久,不免自滿起來。一天,蘇東坡在書房門上貼了一副對聯:

識遍天下字,讀盡人間書。

蘇東坡的父親蘇洵看了,擔心兒子過於自大,不知求進,又怕撕下對聯會傷了兒子的自尊心,於是,提筆在對聯上各加了兩個字:

發憤識遍天下字,立誌讀盡人間書。

蘇東坡回來看見父親加的字,心中十分慚愧,從此虛心學習,有了非凡的成就。

要想成功,必須不斷了解,不斷學習。一個人是如此,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也是如此。知識是宇宙,是永遠學不完的;學習是射線,是沒有盡頭的。學無止境,學海無涯苦作舟。

在知識的海洋裏,我們永遠隻能吸收而不能滿足,魯迅先生利用別人喝咖啡的時間學習,這還不夠嗎?這是遠遠不夠的。人類從奴隸時代發明文字,到現在流傳了幾千年的知識文化,豈是隻用短短幾十年就能學完的?

朝聞道,夕死可矣

人生最終的價值在於覺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隻在生存。

——(古希臘)亞裏士多德

佛經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

釋迦牟尼佛在還沒有領悟佛法的時候,曾經做過婆羅門。他做婆羅門時,不僅品格清高,而且與眾不同。後來,釋迦牟尼便產生了訪求佛法的願望。那時,正好忉利天王在天宮看到了這一幕,想要試試他是否是真心地想求得佛法,於是忉利天王化為長相極其凶惡的羅刹鬼,找婆羅門說法,但是僅說了半偈(印度古代的習慣以四句為一偈)。婆羅門聽了羅刹鬼所說的半偈很喜歡,請求羅刹再說後半偈,羅刹不肯。婆羅門極力懇求,羅刹便向婆羅門說道:“你要我說後半偈,也可以,你要把身上的血給我喝,身上的肉給我吃,我才答應你。”婆羅門為了求得佛法,立刻就答應說:“我甚願將我身上的血肉給你。”羅刹見婆羅門誠懇地答應,便把後半偈說給他聽。婆羅門聽到了後半偈,真心地覺得十分心滿意足,不但自己歡喜,並且把這偈書寫在各處,遍傳到人間。婆羅門在各處樹木山岩上寫下此偈後,為堅守信用,便想應如何把自己的血肉給羅刹吃。於是他爬到一棵很高很高的樹上,跳躍下來,自以為會喪命,便可將血肉給羅刹吃。羅刹看婆羅門不惜舍命求法,心中十分感動,當婆羅門在高處舍身躍下未墜地時,羅刹便現了天王的原形把他接住,婆羅門因此而沒有死掉。

釋迦牟尼佛之所以願意為了求得佛法而放棄自己的生命,是因為他深深地明白要想求得真正的智慧是非常不容易的,因此,一定要懂得去珍惜。也正是因為真理的可貴,才使得很多人在真理的麵前都曾發出了“朝聞道,夕死可矣”的人生感歎。

孔子拜見老子,回去三天不說一句話。弟子問孔子:老師您去見老聃,拿什麼去教導他呢?孔子說:我看見龍了,龍順著陰陽變化無窮。我張著嘴巴,話都說不出來,哪裏還談得上教導他呢?

孔子認為老子已經得了自然之道,變化無窮,麵對一個得道的人,說任何的話都顯得多餘。在老子麵前,孔子得到了教誨,就“朝聞道,夕死可矣”。

然而,在尋求真理的道路上,並不是一帆風順的,而是充滿艱難險阻的,有的時候甚至要為此而付出生命的代價。正因如此,真理更顯得難能可貴,也才會有無數的人不畏艱難而孜孜不倦地追求真理,哪怕是付出生命的代價。偉大的意大利哲學家布魯諾就是因為堅持“日心說”而與當時宗教界推崇的“地心說”發生嚴重衝突,於1600年被燒死在羅馬的鮮花廣場,布魯諾因堅持真理而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真理的魅力與吸引力是巨大的,否則,不會有那麼多的人為此而前赴後繼。那些得到真理、明心見性的人從真理中找到了自己的本來麵目,並且得到了精神上的滿足,從而超越了生命,把握了生死。

真理之路無坦途

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

——孔子

人們認識真理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複雜曲折、充滿矛盾的過程。這不是一條筆直又暢通無阻的路,相反,這條路上存在著許多暗礁。人類在三百萬年左右的曆史長河中,許多歲月都是在謬誤或錯誤的思想指導下頑強地掙紮著生活的。《列子》中有一個“歧路亡羊”的故事:

春秋戰國時,有個哲人叫楊子。一天,楊子的鄰居丟失了一隻羊,於是請求大家幫忙去找。楊子說:“就丟了一隻羊,為什麼要這麼多人去找啊?”鄰居說:“岔路太多了,所以需要很多人。”

過了一陣,出去找羊的人陸續回來了,楊子問大家:“羊找到了沒有?”

“找不到啊。”大家搖搖頭。

“為什麼這麼多人都沒有找到?”

“岔路當中又有岔路,岔路太多,不知道羊到底跑到哪條路上去了,沒辦法,我們隻好回來了。”

連續好幾天,楊子都為羊的事情悶悶不樂,沉默不語。學生們覺得很不理解,便問:“老師,一隻羊值不了幾個錢,而且也不是您的羊,老師為什麼還悶悶不樂啊?”

楊子沒有回答他的疑問。倒是有一個學生了解老師的心思,替他回答說:“老師心情不好,不是因為羊,而是因為老師想起了另外一件事情: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也有許多岔路,很多人誤入歧途,浪費了終生。所以,老師很難過啊!”

認識真理的確是一件非常艱難的事情。按照馬克思主義哲學觀點,人的認識活動必須以感官經驗為基礎,首先獲得感性認識,然後從感性認識中提煉出理性認識,最後還要將理性認識放到實踐中檢驗並獲得新的經驗,再獲得新的感性認識……如此不斷往複前進,才能逐漸逼近真理。在這條實踐—認識—實踐的道路上,到處都是岔路,一不小心,就可能掉進謬誤的陷阱之中。

在人類初期的過程中,社會的發展十分緩慢,太陽升起又落下,月亮圓了又缺,年複一年,周而複始,幾乎看不出什麼顯著的變化。由於早期人類處於比較愚昧和無知的狀態,對許多自然現象都不知其究竟。因此,謬誤或錯誤影響、製約著人們,人們就像“盲人騎瞎馬”那樣到處亂撞亂碰,不知幹了多少錯事,也不知吃了多少苦頭,輕則頭破血流,重則粉身碎骨。認識自然和掌握真理關乎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因此,人們十分渴望掌握真理。但在探索真理的過程中,對眾多個體而言,如果稍有不慎,就可能誤入歧途,無法獲得真理。楊子正是從歧路亡羊一事中聯想到人在探索真理過程中這個無奈的事實,故而才黯然神傷了很久。

求知過程本身就是一個艱辛探索的漫長過程。隻有那些在布滿荊棘的小道上以科學精神永遠不懈追求的人,才有可能獲得真理。所以,有誌於探索真理的人,必須樹立科學精神,不怕失敗,不懈追求。

不僅學習上要緊緊抓住根本的、一致的、本質的東西,觀察和處理一切事物都應該這樣。客觀事物錯綜複雜,幹什麼事情都必須專一,不能三心二意,見異思遷。如果毫無主見,見到岔路就想另走,那就會像歧路亡羊寓言所告誡的那樣,到頭來一無所獲。

無知到有知

自知者,明也。

——老子

麵對自知無知的態度,人們往往讚歎其謙虛,或以為是為了博得謙虛的美譽而廉價的自我貶抑。人們不懂得,自知無知不是謙虛,而是誠實;不是廉價的自我貶抑,而是有自知之明的自然表露;不是一個人的美德,而是起碼的教養。

在我國古人的字典中,“智”與“知”本來是同一個字,可以互相通用。故知識與智慧也就成為一個問題的兩麵,二者之間存在著天然的親和關係。那麼,是否無知就不可能有智慧,而大智慧必然也就與豐富的知識聯係在一起呢?在“希聖”導向下的曆史傳統中,墨家學派創始人墨子提出了一個後來通行的標準來判定,那就是看它與古代聖人的事跡是否相符。在中國哲人那裏,無知最終是可以導向智慧的,而儒家的觀點是從無知走向有知。

《論語·子罕第九》中有記載關於孔子對於無知意義理解的篇章:

孔子說:“我有知識嗎?沒有呀!有個莊稼人向我求教(他所需要的知識),我卻什麼也不知道。然而,我通過一種對他所提問題的兩端反複追問的辦法,最終明白了他需要什麼並切實解答了他的問題。”

這樣看來,儒家的無知其實隻是一種手段,是一種虛心聽取和吸收他人意見的心理狀態。後來荀子采擷道家思想而提出的“虛一而靜(虛心、專心和靜心)”,則是對這一狀態的進一步表述——虛心也就是無知。儒家的大智實際上包含了從無知到有知的認識過程,故智慧與知識的獲取並不是矛盾的選擇。可見,“無知”也是一種獲取知識的智慧。雖然智慧並不就是知識,但它卻為知識的獲取準備了良好的前提。

同樣,老子說:“自知者,明也。”知己不知,謂明,明者求知而智,學之,習之,學而時習之。具有無知之智的人,會以富於彈性的態度,不斷反省自己,隨時準備放棄自己原有的見解和信念;會以開放的胸襟,隨時準備接受新的知識和見解,或以寬容的態度對待他人的信念和生活方式。在與他人的交往和交流中,他會以低姿態進入,以虛空的狀態、零位狀態,甚至負位狀態進入。他習慣於以存疑的方式、有保留的方式表達自己的見解,如果需要拿出一個結論,他提出的往往是暫時的結論、或然性的結論、有時幹脆是沒有結論的結論,從而敞開著繼續探討的大門……

這就需要我們以無知的態度麵對他人,麵對別種觀點、別種生活方式。每個人有自己的生活閱曆、心靈體驗、人格特征、知識結構和社會地位,正因為如此,每個人對宇宙奧秘和人生真諦的認知和感悟都有自己的局限性,同時也具有不可替代性。我們以無知之心對待這一切不可替代和重複的事物,來豐富和深化理論的內容和層次,逐步走入智慧的殿堂。

有用便是真理

理論成為我們可以依賴的工具,而不是謎語的答案。

——(美國)威廉·詹姆士

很多人都信奉真理越辯越明,然而,真的是這樣嗎?什麼樣的真理才能越辯越明呢?美國哲學家威廉·詹姆士講過這樣一件事:

在露營地裏,人們正在進行一場形而上學的爭論,爭論的主題與一隻鬆鼠有關。一隻鬆鼠攀在樹幹的一麵,樹幹的另一麵站著一個人。這個人繞著樹跑到樹的另一麵看鬆鼠,但是無論他跑得多快,鬆鼠總會以相同的速度跑到他的反麵。人與鬆鼠之間總是隔著一棵樹,人無法看到鬆鼠。這樣,就產生了一個形而上學的問題:人是不是在繞著鬆鼠跑?人的確是繞著樹跑,但是鬆鼠是在樹上,那麼人是繞著鬆鼠在跑嗎?

在哲學家看來,一旦遇到矛盾,就一定要找出差別。詹姆士找出來了這樣一個差別,他認為,究竟人是不是繞著鬆鼠跑,就要看雙方所說的“繞著鬆鼠跑”的實際意義是什麼。如果“繞著”是從鬆鼠的北麵到東麵再到南麵、西麵,然後又回到北麵這樣一個循環,顯然這個人顯然是繞著它跑的,因為這個人相繼站在這些方位。相反,如果說先在鬆鼠的前麵,再到它的右麵,再到它的後麵,再到它的左麵,然後回到前麵,那麼這個人顯然並沒有繞著這個鬆鼠跑,因為,鬆鼠也相對活動,它的肚子總是朝著這個人,背朝著外麵。確定了這個差別後,就沒有爭辯的必要了。

在詹姆士看來,隻要理解了“繞著跑”,那麼問題就迎刃而解了。作為實用主義的代表人物,詹姆士通過這個故事說明,實用主義是解決形而上學的無休止的爭論的方法。世界是一還是多?是宿命的還是自由的?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在形而上學的眼裏,這些概念的爭論是永無止境的,而實用主義就是要打破這一循環,用實際的效果來解釋每一個概念。如果是這個概念而不是那一個概念是真實的,對於任何一個人來說有什麼差別呢?

如果兩個概念沒有實際性的差別,那麼任何一個實際上也都是一樣的。既然都一樣,那麼所有的爭論也就都是白費的。所以,遇到爭論很激烈的時候,我們一定要指出雙方爭論的實際差別。

權威意見是參考不是鐐銬

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

——(古希臘)亞裏士多德

蘇格拉底是柏拉圖的老師,亞裏士多德又受教於柏拉圖,這師徒三代都是西方哲學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在雅典的柏拉圖學園中,亞裏士多德表現得很出色,柏拉圖稱他是“學園之靈”。

亞裏士多德非常尊敬他的老師,但他不是個崇拜權威、在學術上唯唯諾諾而沒有自己想法的人。他同大談玄理的老師不同,他努力收集各種圖書資料,勤奮鑽研,甚至為自己建立了一個圖書室。在學院期間,亞裏士多德就在思想上跟老師有過分歧。他曾經隱喻地說過,智慧不會隨柏拉圖一起死亡。當柏拉圖到了晚年,師生間的分歧更大了,經常發生爭吵。但這隻是因為哲學觀點的不同而已,亞裏士多德對此說道:“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

亞裏士多德的這句話,與孔子的思想不謀而合。孔子也曾說過:“當仁不讓於師。”他對弟子們說道,當遇到仁義的地方,你們應該站在仁義的那一方,如果我錯了,你們也不用因為我是老師而違背了道義。

在生活和工作中,當自己持有的某種意見和“權威意見”發生衝突時,大多數人便主動地扔掉了自己的看法。權威的確在很多時候都是正確的,但如果你沒有經過自己的思考而隻是習慣性地依附於它,你就永遠隻能是跟隨者甚至盲從者,而沒有辦法在這個世界上發出自己的聲音,而一旦你所相信的權威力量坍塌時,你的精神支柱也會隨之倒塌。

權威意見都隻是參考。所有取得了耀眼輝煌的人都具有這樣的品質——他們尊重權威,但從不迷信權威。

實事求是是指從實際對象出發,探求事物的內部聯係及其發展的規律性,認識事物的本質。在麵對問題時,不要無原則地相信師長或者書本上的話,而必須從客觀實際出發,研究和論證其真實性和合理性。

學問至境:知道自己不知道

天下有大知,有小知;人之智慮有所及,有所不及。

——蘇洵

人不是生而知之,而是學而知之,所以不可能什麼都知道。為學如孔子所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才是人生最高的智慧。平實求知,懂得就是懂得,不懂就是不懂,就是最高的智慧。換言之,不懂硬裝作懂,乃真愚蠢。

很多大師在取得了世人矚目的成就之後,都認為自己實際上是“無知”的,促使自己進一步向未知領域拓展。

古希臘著名哲學家蘇格拉底,不但才華橫溢、著作等身,而且廣招門生、獎掖後進,運用著名的啟發談話啟迪青年智慧。每當人們讚歎他學識淵博、智慧超群的時候,他總謙遜地說:“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無所知。”

被人們稱頌為“力學之父”的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在熱學上,他提出了冷卻定律;在數學上,他提出了“流數法”,建立了二項定理,和萊布尼茨幾乎同時創立了微積分學,開辟了數學上的一個新紀元。他是一位在多方麵成就顯赫的偉大科學家,然而他非常謙遜。對於自己的成功,他謙虛地說:“如果我比別人看得更遠些,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肩上的緣故。”他還對人說:“我隻像一個在海濱玩耍的小孩子,有時很高興地拾著一顆光滑美麗的石子兒,真理的大海還是沒有發現。”

法國化學家安德烈取得了化學成就後,當選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歐文斯學院專門為他設立了有機化學教授的新職位,格拉斯大學選他為名譽博士,這許多榮譽卻絲毫沒有改變他的謙虛為人。安德烈逝世後,恩格斯在悼文中稱他“是世界上最謙虛的人”。

揚名於世的音樂大師貝多芬,謙虛地說自己“隻學會了幾個音符”。

科學巨匠愛因斯坦也說自己“真像小孩一樣幼稚”。

學問愈深,未知愈重;越是學識淵博,越要虛懷若穀。對一名科學家來說,承認自己的無知,使自己的結論留有被質疑的餘地,是科學發展所必需的。做學問的人隻有秉持這樣的科學態度,才能不斷地“格物致知”,獲得新認識,達到新境界。常言所謂“一事不知,學者之恥”,其本意正是在於鼓勵學者們不斷求索,不斷進取。

反對者的權利

人有自由意誌,成人成獸全在自己。

——(古羅馬)盧克萊修

古希臘著名的數學家、哲學家畢達哥拉斯最早悟出了數學的意義,他認為萬事萬物背後都有數的法則在起作用。他在有理數的基礎上建立了自己的數學理論,並延伸到哲學範疇。然而,他的學說並不是萬能的,曾經遭到了他的學生的質疑。

畢達哥拉斯用有理數的存在解釋了萬事萬物,然而他的學生希帕索斯發現了根本不存在的等價分數,這就意味著是無理數。當喜出望外的希帕索斯把這個消息告訴老師畢達哥拉斯時,畢達哥拉斯感到自己的學說受到了威脅。無理數的發現無疑是對畢達哥拉斯哲學思想的致命否定,即“萬物皆依賴於正數”這一理論存在漏洞,甚至是不正確的。同時,畢達哥拉斯的數學理論基礎也會隨之不複存在,這將引爆一次嚴重的數學危機。

認識到無理數發現的嚴重性後,畢達哥拉斯要求希帕索斯保守這一秘密,然而遭到了希帕索斯的拒絕。為了捍衛他的學說,畢達哥拉斯竟然做出了一個使他終身蒙羞的決定,派人將希帕索斯淹死。本應該接受這個新發現的畢達哥拉斯,卻因為不敢承認自己學說的漏洞,不敢否定自己的整個體係,做出了令希臘數學界蒙羞的惡行。

難以想象,奉行“和諧友愛”的宗教信條的畢達哥拉斯,卻違背了一個科學家應該有的心胸和態度,犯下了不可饒恕的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