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不過是過路的旅客。”確實,人是不可能永遠活在世上的,無論你是超級富豪,還是一介平民,都逃脫不了人生之大限——死亡。所以,人生的意義就在這個旅行的過程中。托馬斯讓我們把幸福寄托於來世和上帝,把追求塵世幸福的行為和想法看成是邪惡的,其實是讓我們否定現在,活在一種期待中。殊不知,人生的旅行並沒有什麼終極的目的地,耽誤了路邊的風景本身就是浪費生命。
生命是一種過程。生命本身其實是沒有任何意義的,隻是你自己賦予了你的生命一種你希望實現的意義,因此享受生命的過程就是一種意義所在。
事情的結果盡管重要,但是做事情的過程更加重要,因為結果好了我們會更加快樂,但過程使我們的生命充實。人的生命最後的結果一定是死亡,我們不能因此說我們的生命沒有意義。每個人都無法主宰自己的生死,但每個人都可以活出自己的價值。
人是尚未定型的動物
人是試驗品。
——(德國)尼采
關於人是什麼的問題在近代哲學家那裏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哲學家們擺脫了對人本性的機械性探討,轉而采用對生命本身的讚揚來宣揚人生的意義。人是什麼的問題被轉化為了怎樣生活才是人的問題。
尼采是德國著名的哲學家,同時由於其思想的深刻性和敏銳性而著稱於世。尼采認為生命力其實就是權力意誌,“世界除了權力意誌外,什麼都不是;同樣,你本人除了權力意誌之外,什麼也不是。”由於生命的本質是權力意誌,因此生命必須不斷超越自身,求得更強大的生命實現。
“生命自己曾向我說出這秘密。‘看罷’,它說,‘我是必得常常超越自己的。’”價值作為強力的產物,不滅的、長存的善與惡是不存在的,“依著它們的本性,善與惡必得常常超越自己”。所以,尼采認為,每一個人都應該在自己的估價裏,“長出一個較強的強力,一個新的自我超越”。
尼采的生日恰好是當時的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四世的生辰。由於尼采的父親曾執教過四位公主,於是他獲得恩準以國王的名字為兒子命名。
尼采回憶道:“無論如何,我選在這一天出生,有一個很大的好處,在整個童年時期,我的生日就是舉國歡慶的日子。”尼采學話很慢,他老是用嚴肅的目光注視著一切,老牧師非常喜歡他,經常帶著他一起散步。尼采5歲時,父親不幸墜車震傷,患腦軟化症,不久就去世了。
由於父親過早去世,他被家中信教的女人們團團圍住,她們把他嬌慣得脆弱而敏感。他很少玩耍,也不願意接近陌生人。
他討厭那些已經讓人厭倦的舊道德,因而他的筆觸總是充滿了攻擊性。他的作品剛出版的時候就受到道學家們的猛烈攻擊,尼采也曾經在這種攻擊中沉迷過,他一度真的瘋掉,甚至還想過自殺。
但尼采並不認為自己的生命已經定型,個體生命的意義仍然如權力意誌一樣在尼采的內心生長。尼采認為,個體生命的自我超越之所以必要和可能,是因為人本身隻是“一個舉驗”,人的本性是“尚未定型的”。正由於人是尚未定型的動物,他沒有一成不變的既定本質,所以,他可以自己改變自己、塑造自己、超越自己和創造自己。
對於人的這種尚未定型的特性,尼采進行了大量的論述。他說:“我們人類是唯一的這樣的創造物,當其有錯誤時,能將自己刪改,如同刪掉一句錯誤的句子。‘人應當看到自己的力量是可大可小的,他的能力如在良好環境下也許可以發展到最高。’”
人是什麼?尼采的回答是:“人是尚未定型的動物。”尚未定型,意味著人的不完善,同時人正是借此而同其他動物區別開來,並且戰勝其他動物的。其他動物在物種上都已固定,沒有發展的自由了。人卻不然,他沒有一成不變的既定本質,他可以改變、塑造自己,創造自己的本質。
正如尼采所說,人要為自己的生命提供一種意義,這意義超過了生命本身的意義,我們尚未定型,我們的未來掌握在自己手裏。把握自己才能把握未來。
第二章人與世界:人不過是一根能思考的蘆葦
人不是萬能的
人是一根會思考的蘆葦。
——(法國)帕斯卡
哲學有不同的種類,有一種哲學使人趾高氣揚,以為自己可以征服全世界;然而,另一種哲學不免使人氣餒,自慚形穢,看到人自己的有限性。實際上,哲學應當是一麵鏡子,使人照見自己的卑劣與汙穢。一種不知反省的哲學,會使人忘記自己,哲學應當使人學會批判自身。帕斯卡的哲學就是這樣的哲學,而他關於人與世界的思考堪稱後一種哲學的經典表達。
布萊士·帕斯卡,法國著名的數學家、物理學家、哲學家和散文家。主要貢獻是在物理學上,發現了帕斯卡定律,並以其名字命名壓強單位。這位建樹頗多的自然科學家,對於人也有著深刻的思考。有一天,當他從河邊經過時,被水中密集的蘆葦所吸引。狂風吹來,蘆葦隨風搖晃,幾欲折斷,而每次又堅強地站起來。帕斯卡由此聯想到了人類:
“人隻不過是一根葦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東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用不著整個宇宙都拿起武器來才能毀滅他,一口氣、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然而,縱使宇宙毀滅了他,人卻仍然要比致他於死命的東西更高貴得多,因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對他所具有的優勢,而宇宙對此卻是一無所知。因而,我們全部的尊嚴就在於思想。”這是帕斯卡關於人的經典比喻,它讓人認識到自身的弱點,也讓人看到了自己的尊嚴。
帕斯卡這一比喻雖然深邃、精當,卻也有些許悲涼。人確實很脆弱,人類的祖先在優勝劣汰的自然界中能夠存活下來,完全是依靠他們的思想。思想生出了智慧,智慧維持了生命。在世界麵前我們要謹記,人是一根會思考的蘆葦。
然而人們仿佛隻注意到了帕斯卡對人思想性的強調,卻忘了帕斯卡所強調的前提:在廣闊無邊的大自然中,我們僅僅是根蘆葦,無論人的思想多麼偉大,他仍然是一根蘆葦,一根弱不禁風的蘆葦。以往的哲學都遺忘了這一基本事實,太過於理性,把人的思想看得過於高貴。西方哲學自文藝複興以來強調“人是萬能的”“人定勝天”的道理,人的位置被抬得很高,甚至超過了我們存在的自然。
帕斯卡反對笛卡爾的理性至上論,認為隻有輕蔑理性,才能有真正的哲學。在自然麵前,我們最好還是做一根知道謙遜的蘆葦。
孟母三遷:世界對人的影響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傅玄
洛克是英國經驗主義的創始人,偉大的教育思想家。《人類理智研究》是洛克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在該書中,洛克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說”。在他看來,人的心靈如同一張白板,一切知識和觀念都從經驗中來:“我們的全部知識是建立在經驗上麵的,知識歸根到底都是來源於經驗的。我們對於外界可感事物的觀察,或者對於我們自己知覺到、反省到的我們心靈內部活動的觀察,就是供給我們的理智以全部思維材料的東西。這兩者乃是知識的源泉,從其中湧出我們所具有的或者能夠自然地具有的全部觀念。”
由此出發,他在心理學上第一個提出了“聯想”的概念,從而為聯想主義心理學奠定了基礎。洛克說,由感覺和反省得來的觀念,最初都是簡單觀念。而我們心中有很多複雜觀念,都是人的心靈用自己的力量把簡單觀念聯合而來的。因此他很重視聯想在兒童教育上的作用。他認為,教育對人的發展具有決定性的作用。洛克說,人人生而自由平等。在這個基礎上,洛克致力於建設一套寬宏而有希望的政治,強調法律旨在保護和擴大公民自由,並不受他人束縛與強暴。
正是基於“白板說”的理論,洛克提出了很多關於教育改革的方案,特別注重環境的影響和製約。他希望通過對經驗來源的優化來達到優化人本身的目的。“孟母三遷”則很好地說明了這種觀點:
孟子小的時候,父親早早地去世了。一開始,他們住在墓地旁邊。孟子就和鄰居的小孩一起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辦理喪事的遊戲。孟子的母親看到了,就皺起眉頭:“不行!我不能讓我的孩子住在這裏了!”孟子的母親就帶著孟子搬到市集,靠近屠宰牲畜的地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鄰居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牲畜的事。孟子的母親知道了,又皺皺眉頭:“這個地方也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於是,他們又搬家了。這一次,他們搬到了學校附近。每月夏曆初一這個時候,官員到文廟行禮跪拜,互相禮貌相待,孟子見了一一都學習記住。孟子的母親很滿意地點著頭說:“這才是我兒子應該住的地方呀!”後來,大家就用“孟母三遷”來表示人應該要接近好的人和事物,才能學習到好的習慣,這也說明環境能改變一個人的愛好和習慣。
“孟母三遷”的故事,影響著世代中國人,也從側麵印證了洛克的“白板說”。中國有句古語:“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洛克說:“家庭教育決定孩子一生的命運。”不容置疑,一個人兒童及少年時代受的環境影響和家庭教育,終會影響其成年後的行為取向或處世態度。人可以影響這個世界,這個世界也可以塑造人。
人是萬物的尺度
古希臘思想最吸引人的地方之一是,它是以人為中心,而不是以上帝為中心的。
——(英國)阿倫·布洛克
來自海濱城市阿布德拉的普羅塔哥拉可以稱得上是古希臘第一位“智者”,也是智者學派的代表人物,是一個以向人們,主要是青年傳授說話技巧和辯術的人。他將人的活動和創造性,人的認識和活動的社會意義、性質置於視野之外的研究方向,從對自然和“神”的研究轉向對人和社會的研究。普羅塔哥拉把感性的個體——人以及人的感官作為判斷一切事物的出發點,提出“人是萬物的尺度”。普羅塔哥拉的一個學生與蘇格拉底的一段對話,體現了他哲學的真正核心。
一個寒冷有風的夜晚,普羅塔哥拉的學生在路上遇見了蘇格拉底。
蘇格拉底:“你認為知識是一種感覺嗎?”
普羅塔哥拉的學生:“至少我的老師認為是這樣的。”
蘇格拉底:“現在有風在刮著,你我有一個人會覺得冷,另一個人會覺得不冷,或者稍微覺得有點冷,是不是?”
普羅塔哥拉的學生:“是的。”
蘇格拉底:“像你老師說的,對於感覺冷的人來說風是冷的,對於感覺不冷的人來說風是不冷的,而風本身冷或者不冷由人的感覺來定嗎?”
普羅塔哥拉的學生:“後一種說法對。”
蘇格拉底:“那麼,風對每一個人來說都應該是一個樣子的。人的感覺就可以作為為風的尺度。”
普羅塔哥拉的學生:“對,既然人可以定義風這樣看不見的東西,更不用說那些可以看得見的東西了。”
蘇格拉底:“人就是萬物的尺度。”
普羅塔哥拉利用人的認識具有相對意義這點,揭示事物在一定條件下的相對性。他直接否定了神的存在,他說自己既不知道神是否存在,也不知道他像什麼東西。如果有神,在各人心目中神也是不一樣的,以致被法庭指控為“不敬神”,判決當眾燒毀他的著作,並將其逐出雅典。流放途中,他淹死在海裏。
“人是萬物的尺度”,意思是人的需求是是非善惡的標準,隻能是個人的感覺和利害,把社會或國家理解為個人的集合,強調個人選擇。個人選擇是否合理,人的行為是否善良,不是取決於客觀世界,而是取決於社會或國家中大多數的理性選擇。普羅塔哥拉認為,事物依靠人的感覺來判斷。舉個例子,逃跑在戰爭中是可恥的,而在競賽中卻是可以讚美的行為;殺敵人在戰爭中是需要的,但在平時的生活中卻應該受到懲罰。美好和可恥、正義和非正義都取決於人的判斷,這就是所謂的相對主義或者叫主觀唯心主義。
英國哲學家貝克萊後來提出了“存在即被感知”,與普羅塔哥拉的思想如出一轍。盡管“人是萬物的尺度”帶有濃厚的主觀意味,但他卻具有人本主義的精神。將冷熱、好壞等事物性質看作是人的主觀感覺的產物,否定事物性質的客觀性。在認識論領域中,表現為把感覺作為知識。但它畢竟推翻了神是萬物的尺度,把人作為主宰萬物者,抬高了人的地位。
然而,人又該如何尋找自身的意義呢?人把自己當作尺度去衡量萬物,尋求萬物的意義,但是如果用人來衡量人的意義,豈不是造成了尺度和對象的同一?人不能用他物來衡量自身的價值,否則就是對自己的貶低。於是,對自身意義的探求使得人類進入了二律背反的境地。因此,人可以衡量萬物,卻無法衡量自己。
人為自然立法
人類之所以進步,是大自然的恩賜。
——(英國)培根
我們常說,人是萬物的靈長。人是高貴的,因為人有理性會思想,同時意味著人具有改變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人類的進化史向我們昭示了人與自然關係的變遷,人類從敬畏自然、依賴自然轉為認識自然、利用自然,為自然立法。
人為自然立法,作為一種主張,是德國著名哲學家康德在他的三大批判之一的《純粹理性批判》裏提出的。作為新時代的哲學家,康德深受休謨的影響,認為有些事情的確像休謨所懷疑的那樣——我們怎麼能夠武斷地說,我們知道了這個世界的因果聯係呢?我們又怎麼能夠武斷地說,我們發現了這個世界的本來麵目呢?但是,康德又不能接受休謨懷疑論的最後結論,把自然界的規律僅僅看作是心理上的習慣,與人的認識能力無關,人對此也不能做什麼。這就好比為了避免風浪的危險,就非要把船從海裏弄到岸上來,然後讓它在那裏腐爛掉。“至於我,卻不采取這樣的做法。”康德說,“我是給它一個駕駛員。這個駕駛員根據航海術的可靠原理,並且備有一張詳細的航海圖和一個羅盤針,安全地駕駛這艘船,隨心所欲地去任何地方。”具體到人與自然的關係,康德認為我們可以認識自然,並且成為在自然中航行的船隻的舵手。
人為自然立法,表明人可以認識在自然的規律下存在和發展,手段便是那些“航海術、航海圖和羅盤針”。那麼,這些航海術、這張航海圖和這個羅盤針又是指什麼呢?它們就是“人的認識能力”。在康德看來,人的認識能力是一種理性能力。因為人都是有理性的,人依靠理性來認識世界。所謂“純粹理性批判”,就是要看一看,人的理性能力是如何使人獲得知識的。
但是很多人誤解了康德的意思。在康德思想的傳播過程中,“人為自然立法”被宣揚為一種人高貴至上的理論。人的存在不再被認為是自然的結果,人在自然中生存完全是因為人具有自己的能力,能改造自然為自己服務。同時由於人的思想和技術的進步,人來為自然安排法則成為一種可能甚至是必然。用這種方式來看待康德的觀點,實際上隻看到了那些“航海術、航海圖和羅盤針”,而忽視了在自然中航行的那艘船。實際上,沒有了自然的承載,人什麼都不是,所謂的技術完全沒有了用武之地。
人是自然的產物,要熱愛自然。人類隻有愛護自然,保護生態平衡,自然才會賜福於人類。人要經常到大自然中去,感悟人與自然的親密,關心自然,美化自然。這樣,你才會理解人生和幸福,才會生活得快樂。
第三章天使·人·動物:重估一切價值
人的發現:人的高貴超過動物和天使
再高明的蜘蛛所織的網,也比不上最差的工程師所造的房子。
——(德國)馬克思
西方哲學史大致可以劃分為三個時期:古希臘羅馬時期、中世紀時期、文藝複興及以後時期。古希臘羅馬時期是哲學發源時期,討論的問題集中在本體論、倫理學、政治學階段,人作為獨立個體而存在;中世紀時期是哲學的灰暗時期,哲學完全被神學壓製,個人的存在完全被上帝的存在所掩蓋了;文藝複興時期使人們重新發現了人,重新定位了人的存在和價值。正是在文藝複興中,人的意義被高度的突顯出來,人的高貴被認為超過了動物和天使。
有一頭獅子從小就在羊群中長大,因為它的叫聲和羊不同,因此它感到很自卑。直到一天晚上,另一頭獅子的吼聲將其喚醒,它才知道自己的同類在哪裏,它回到了獅子的群體裏。
類似的故事還有灰天鵝。動物無論由誰去養、怎麼養,都隻能是原來的樣子。然而人則不同。
文藝複興時期哲學家、人文主義者托麥達在《驢的論辯》中設想人與驢爭論誰更優越的問題。人說人能建造房屋、宮殿,因此人比動物更高貴;驢則用蜂、蜘蛛和鳥的例子說明動物也有建築本領。人說人以動物為食,因而更優越;驢卻指出寄生蟲以人體為養料,獅子和鷹也食人肉。但人最後找出的證據說服了驢,即天主肉身化的形象是人,而不是其他動物。在此意義上,人要高於動物而存在。
文藝複興所複興的是古希臘羅馬文化,並借以對抗壓迫人性的基督教文化。古希臘神話中的普羅泰勒斯的例子在此時也被重新提及並被賦予了新的時代的意義。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你是人,世間獨一無二的人,你比動物和天使都高貴。
盤古開天地:價值的起源
一個人的價值,也體現在對抗垂死與腐朽的生活模式中,以及建立生動和歡樂的新生活中所具有的才能和力量。
——(德國)尼采
哲學是一種刨根問底的學問,而最好的刨根問底的辦法便是追尋到事物的本源。哲學家認為,最初的東西才是最真的。而當我們說動物和人的區別和聯係的時候,我們最好能深入到兩者的起源去追求。中國古人根據自己的觀察和智慧,孕育了“盤古開天地”的傳說,人和動物也就此登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