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篇 超越自我:揭開生命的謎底(2 / 3)

《莊子·秋水》中記載了這樣一則故事:

在燕國壽陵地方有一位少年,人們叫他壽陵少年。

這位壽陵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論長相也算得上中等,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經常無緣無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飯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見什麼學什麼,學一樣丟一樣,雖然花樣翻新,卻始終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該是什麼模樣。

家裏的人勸他改一改這個毛病,他以為是家裏人管得太多。親戚、鄰居們說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聽不進去。日久天長,他竟懷疑自己該不該這樣走路,越看越覺得自己走路的姿勢太笨、太醜了。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幾個人說說笑笑,隻聽得有人說邯鄲人走路姿勢優美。他一聽,急忙走上前去,想打聽個明白。不承想,那幾個人看見他,一陣大笑之後揚長而去。

邯鄲人走路的姿勢究竟怎樣美呢?他怎麼也想象不出來。這成了他的心病。終於有一天,他瞞著家人,跑到遙遠的邯鄲學走路去了。

一到邯鄲,他感到處處新鮮,簡直令人眼花繚亂。看到小孩走路,他覺得活潑、美,學;看見老人走路,他覺得穩重,學;看到婦女走路,搖擺多姿,學。就這樣,不過半月光景,他連走路也不會了,路費也花光了,隻好爬著回去了。

生搬硬套,機械地模仿別人,不但學不到別人的長處,反而會把自己的優點和本領也丟掉。很多人過不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就希望自己成為別人,把自己想象成模仿中的人物,過著模仿的生活。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為什麼要模仿,為什麼就覺得別人的生活比自己好呢?

如果生活中出現了偏差就要及時調整,就像人的皮膚擁有自愈能力一樣,生活給了我們足夠的包容讓我們去檢討並修正自己的言行。不過,千萬不要在簡單重組自己的偏見時,還以為自己是在思考,這樣的話隻會沿著錯誤的方向越走越遠。

廢墟中的雙麵神:把握不了現在

最完善的東西就最不容易受外來影響的變動。

——(古希臘)柏拉圖

人,不能彌補過去,也不能預測未來,唯一能做的,隻有把握現在。不懂得把握“現在”,過去和未來都將成為落寞的煙塵。有一則廣為流傳的故事:

一位智者旅行時,曾途經古代一座城池的廢墟。歲月已經讓這個城池滿目瘡痍了,但依然能辨析出昔日輝煌時的風采。智者就在此休息,想象著這裏曾經發生過的故事,感到滄海桑田,世事無常,不由得歎了一口氣。

他望著廢墟,想象著曾經發生過的故事,不由得感慨萬千。

忽然,他聽到有人說:“先生,你感歎什麼呀?”

他四下裏望了望,卻沒有人,他疑惑著。那聲音又響起來,是來自那個石雕,原來那是一尊“雙麵神”神像。

他從未見過雙麵神,就好奇地問:“你為什麼會有兩副麵孔呢?”

雙麵神說:“有了兩副麵孔,我才能一麵察看過去,牢牢吸取曾經的教訓;另一麵又可以瞻望未來,去憧憬無限美好的明天。”

智者說:“過去的隻能是現在的逝去,再也無法留住;而未來又是現在的延續,是你現在無法得到的。你不把現在放在眼裏,即使你能對過去了如指掌,對未來洞察先知,又有什麼具體的實在意義呢?”

聽了智者的話,雙麵神不由得痛哭起來:“先生啊,聽了你的話,我才明白我落得如此下場的根源。”

“很久以前,我駐守這座城,自詡能夠一麵察看過去,一麵又能瞻望未來,卻唯獨沒有好好地把握住現在。結果,這座城池被敵人攻陷了,美麗的輝煌都成了過眼雲煙,我也被人們扔在廢墟中了。”

過去的事,隨風而去,深陷於過去之中不能自拔,隻能徒增煩惱而於事無補。同樣,將來的事,就像鏡花水月一樣,無論多麼美麗,都不能立刻變為現實,沉湎於未來的憧憬往往讓人變得不切實際或者停步不前。

世界上有三種人:第一種人隻會回憶過去,在回憶的過程中體驗感傷;第二種人隻會空想未來,在空想的過程中不務正事;隻有第三種人注重現在,腳踏實地,慢慢積累,一步一步踏踏實實地走向未來。

“還有明天”,這是一個可怕的思想,它讓人不思進取,蹉跎歲月,浪費生命。它成了人做事拖延的借口,也是許多人無所事事、一事無成的原因。

活在當下:快樂在此刻

幸福的歲月就是失去的歲月。

——(法國)普魯斯特

佛家常勸世人要“活在當下”。何謂“活在當下”?看似深奧的道理實際上很簡單:吃飯就是吃飯,睡覺就是睡覺,沒有過去拖著你的腳步,亦沒有未來拉扯你的目光,你全部的能量都集中在這一刻,集中在“現在”的人和物上麵,生命因此生長出一種強烈的張力。然而,世俗之中又有多少人無法專注於當下,無數個問號糾纏著他們:我在過去存在,還是不存在?過去我曾是誰?我曾怎麼樣?後來我又曾如何?我未來將存在,還是將不存在?未來我會是誰?我會怎麼樣?然後我又會成為什麼,變得怎麼樣?背負著過去,憂慮著未來,卻對眼前的一切視若無睹,便永遠到不了心靈的淨土。

宇宙每一瞬都在改變,我們隻有一瞬,隻活在當下。生活從來不在別處,隻在眼前明明白白的每一分、每一秒。

日本的親鸞上人9歲時,就已立下出家的決心。他要求慈鎮禪師為他剃度,慈鎮禪師就問他說:“你還這麼年少,為什麼要出家呢?”親鸞說:“我雖年僅9歲,父母卻已雙亡,我不知道為什麼人一定要死亡?為什麼我一定非與父母分離不可?為了探究這層道理,我一定要出家。”慈鎮禪師非常嘉許他的誌願,說道:“好!我明白了。我願意收你為徒,不過,今天太晚了,待明日一早,再為你剃度吧。”親鸞聽後,非常不以為然地說道:“師父!雖然你說明天一早為我剃度,但我終是年幼無知,不能保證自己出家的決心是否可以持續到明天。而且,師父你年事已高,你也不能保證你是否明早起床時還活著。”慈鎮禪師聽了這話,拍手叫好,並滿心歡喜地說道:“對的,你說的話完全沒錯!現在我馬上就為你剃度!”

路就在腳下,現在不做,更待何時?

人隻活在當下,沒有你之前,地球已然存在;有了你之後,地球依然存在。茫茫塵世間,人不過就是一粒浮塵,來自偶然,也不知去向何處。今世做人,就做好人的本分,不必去追問前生,亦不必去幻想來世。

價值取向:人生定位與方向

真正的價值並不在人生的舞台上,而在我們扮演的角色中。

——(德國)席勒

人的一生總是不斷地在做價值上的取舍,而每一次選擇,就是對自己人生的一次期望。這些期望有些是自己的期望,而有些又是他人價值期望的強加。你將如何選擇自己的價值取向呢?在《孟子》裏有這樣一個故事:

曹交問孟子:“人人都可以做堯舜那樣的賢人,有這說法嗎?”

孟子說:“有。”

曹交說:“我聽說文王身高一丈,湯身高九尺,如今我身高九尺四寸多,卻隻會吃飯罷了,要怎樣做才行呢?”

孟子說:“這有什麼關係呢?隻要去做就行了。要是有人自以為他連一隻小雞都提不起來,那他便是一個沒有力氣的人。如果有人說自己能夠舉起三千斤,那他就是一個很有力氣的人。同樣的道理,舉得起烏獲所舉的重量的,也就是烏獲了。人難道以不能勝任為憂患嗎?隻是不去做罷了。比如說,慢一點走,讓在長者之後叫作悌;快一點走,搶在長者之前叫作不悌。那慢一點走難道是人做不到的嗎?不那樣做而已。堯舜之道,不過就是孝和悌罷了。你穿堯的衣服,說堯的話,做堯的事,你便是堯了;你穿桀的衣服,說桀的話,做桀的事,你便是桀了。”

堯是古代的明君,而桀則是古代的暴君。如果刻意模仿某人,久而久之就可能風格上更接近此人。我們就是在這不知不覺的模仿中,完成了人生的價值取向。

在英文中,取向(Orientation)有兩層含義:“定位”與“方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和做人處事的風格,不過,經由學習與成長,我們可都可以不斷調整和修正自己的方向,選擇自己成為什麼樣的人。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原本是位詩人,並且寫過希臘悲劇。20歲時遇到蘇格拉底,聽到蘇格拉底的演講之後,就馬上燒掉自己所寫的詩和劇本,跟隨蘇格拉底走向哲學之路。

價值取向作為一種選擇,是需要勇氣的。隻要知道自己言行舉止背後的意義,堅持走下去,即使付出再大的價值,也無怨無悔。這樣,在不斷地抉擇中,每個人都將形成自己的風格,去完成自己一生的使命。

第三章自我超越:生命要求超越

“自知無知”的智慧

道可道,非常道。

——老子

在古代科學文化巔峰的雅典,哲學家蘇格拉底被視為“最有智慧的人”。然而麵對如此的讚譽,這位哲學家卻冷冰冰地回應說:我隻知道我一無所知。他向人們解釋說:如果說他的智慧有什麼與眾不同的話,那就是他知道自己的無知,而其他人雖然也與他一樣的無知,但卻不知道自己的無知。

因此蘇格拉底式的智慧被稱為“自知無知”的智慧。他一生不倦的求知活動仿佛就是為了證明:人們的認識能力是有限的,人們的知識往往是靠不住的。然而兩千多年過去了,蘇格拉底的見識仍少有人理解,蘇格拉底的教養仍鮮見後繼者。

同樣,在中國古代,道家同儒家一樣,也是認為無知最終是可以導向智慧的。但道家如老莊對待無知與儒家截然不同。老莊認為智慧的境界就是與道合一的境界,對無知本身給予了讚揚。老子的基本觀點是“為學日益,為道日損”,道不“可道”,所以它不能夠通過學習的途徑為人所把握。人隻能夠以“無為”的態度去對待道,故無知與無為之間,是一種直接的聯係。所謂“大巧若拙,大辯若訥”也,日常聰明才智與道是不相幹的。道之為道,正在於你不知“道”,知“道”也就不是道了。

所以他倡導無知和“去智”,緣於智慧的效果不好。所謂“智慧出,有大偽”,智慧都被用於幹壞事去了。所以,統治者如能做到使人民沒有知識和欲望,使智慧之人不敢有意作為,就不會再有機巧、奸詐和爭鬥,那這個社會就會很美滿了。後來,《莊子》裏有這樣一則寓言故事:

菡缺向王倪求教,四次提問,王倪四次都不能作答。菡缺於是跳了起來高興極了,去到蒲衣子處把上述情況告訴給他。蒲衣子說:“你如今知道了這種情況嗎?虞舜比不上伏羲氏。虞舜他心懷仁義以獲得人心,獲得了百姓的擁戴,不過他還是不曾超脫出人為的物我兩分的困境。伏羲氏睡臥時寬緩安適,他覺醒時悠然自得;他聽任有的人把自己看作馬,聽任有的人把自己看作牛;他的才思實在真實無偽,他的德行確實純真可信,而且從不曾涉人物我兩分的困境。”

當王倪以“四不知”對答菡缺的四問時,菡缺歡呼雀躍,因為他從中悟出了以無知為知的聖人之道。如此無知可以說是人的最為舒適愜意的狀態。它已經遠離了常人的“聰明”和“形智”,甚至連自己是人、是牛還是馬都分不清楚了。莊子便為自己究竟是人還是蝴蝶感到糊塗。如此無知之知是最為真實之知,最值得信賴和推崇。無疑,莊子所推崇的,其實不是無知本身,而是無知者所達到的與道渾然合一的境界。可以說,老莊是叫人們放棄機巧、奸詐和爭鬥,這樣自然的狀態才能與道合一,成為大智者。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自由主義大師哈耶克是當代少有的深得“蘇格拉底式智慧”真傳的學者之一。蘇格拉底的基本觀念:“承認我們的無知,乃是開啟智慧之母。”被他作為理解和認識社會的首要條件。所以他提倡一種“無知”的知識觀,而非“知”的知識觀。

隨著人類知識的進步和人類自信心的增強,自知無知的見識尤顯珍貴。而在人類交往日益擴大、社會生活日益多樣化的今天,隻有培育自知無知的教養,人間才能有寬容與理解、對話與妥協、和平與和諧,人類生活才會減少無謂的內耗、傾軋甚至血腥爭鬥,從而步入理性化和人道化的光明境界。

人生不要自我設限

人由於覺得自己應行某事,就能夠實行某事,並且親自體會到什麼是自由的。

——(德國)康德

我們心中唯一的限製,就是我們為自己設置的那個局限。高度並非無法超越,隻是我們無法超越自己思想的限製,更沒有人束縛我們,隻是我們自己束縛了自己。

生物學家做過這樣一個有趣的實驗:

他們往一個玻璃杯裏放進一些跳蚤,發現跳蚤立即輕易地跳了出來。重複幾遍,結果還是一樣。根據測試,跳蚤跳的高度均在其身高的100倍以上,所以跳蚤稱得上動物中的跳高冠軍。

接下來,實驗者再次把這些跳蚤放進杯子裏,不過這次是立即在杯上加了一個玻璃罩,“嘣”的一聲,跳蚤重重地撞在玻璃罩上。跳蚤雖然也十分困惑,但它不會停下來,因為跳蚤的生活方式就是“跳”。一次次被撞,跳蚤開始根據玻璃罩的高度來調整自己所跳的高度。

經過一段時間,這些跳蚤再也不會撞擊到這個玻璃罩了,而是在罩下自由地跳動。

第二天,實驗者開始把玻璃罩輕輕拿掉,跳蚤不知道玻璃罩已經去掉了,還是按原來的那個高度繼續跳。三天以後,實驗者發現這些跳蚤還按原來的高度跳。一周以後發現,那些可憐的跳蚤還在這個玻璃杯裏不停地跳著——其實它們已經無法跳出這個玻璃杯了。

後來,生物學家在玻璃杯下放了個酒精燈,並且點上了火。不到五分鍾,玻璃杯燒熱了,所有的跳蚤自然發揮求生的本能,每隻跳蚤再也不管頭是否會被撞痛(因為它們都以為還有玻璃罩),全都跳出了玻璃杯。

生活環境使跳蚤迷失了自我,它們不知道自己是善跳的跳蚤了。這是多麼可怕的事實啊!玻璃罩已經罩在跳蚤的潛意識裏,罩在了跳蚤的心靈上,行動的欲望和潛能被扼殺了。科學家把這種現象叫作“自我設限”。

人有些時候也是這樣。很多人不敢追求成功,不是追求不到成功,而是因為他們心裏麵也默認了一個“高度”,這個高度常常暗示自己:成功是不可能的,這是沒有辦法做到的。“心理高度”是人無法取得偉大成就的根本原因之一。隻有打破限製,我們才能有所超越。

擺脫自大,謙卑我心

我們很少想到我們有什麼,可是總想到我們缺什麼。

——(德國)叔本華

在現實生活中,大多數人最佩服的就是自己,佛家所謂的“我慢”,說的就是這個意思。一個人如果不能消除“慢”的心理,就不能擺脫“自我”的困惑,也就容易生出其他各種各樣的煩惱。

從前,有一個學僧在無德禪師座下學禪,剛開始他還非常專心,學到了不少東西。可是一年後他自以為學得差不多了,便想下山去雲遊四方。禪師講法的時候他什麼都聽不進去,還常常表現出不耐煩的樣子。無德禪師把這些全看在眼裏。

這天,無德禪師決定問清緣由,他找到學僧問道:“這些日子,你聽法時經常三心二意,不知是何原因?”

學僧見禪師已看透他的心機,便不再隱瞞什麼,他對禪師說:“大師,我這一年來學的東西已經夠了,我想去雲遊四方,到外麵去參禪學道。”

“什麼是夠了呢?”禪師問。

“夠了就是滿了,裝不下了。”學僧認真地回答。

禪師隨手找來一個木盆,然後裝滿了鵝卵石,對學僧說道:“這一盆石子滿了嗎?”

“滿了。”學僧毫不含糊地答道。

禪師又抓了好幾把沙子撒入盆裏,沙子漏了下去。

“滿了嗎?”禪師又問道。

“滿了!”學僧還是信心十足地答道。

禪師又抓起一把石灰撒入盆裏,石灰也不見了。

“滿了嗎?”禪師再問。

“好像滿了。”學僧有些猶豫地說。

禪師又順手往盆裏倒了一杯水,水也不見了。

“滿了嗎?”禪師又問。

學僧沒有說話,跪拜在禪師麵前說:“大師,弟子明白了!”

一顆謙虛的心正如那盛了石子、沙子、石灰及水的木盆,能盛下更多的東西。這也是隻有謙虛的人才能成為智者的原因。隻有謙虛,才會承認自己的錯誤,才會有務實的精神,也才能真正成為一個有用的人。

不要因為自己取得了小小的成績就不可一世,其實處處皆學問,你所知道的僅僅是九牛一毛、大海裏的一滴水而已。

真正的謙虛來自人靈魂的自我定位,是一個人對於世界有了客觀的認識之後才擁有的人生態度。人外有人、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沒有人可以自命是世界上最高明、最完美的。因為,我們每個人視野所及的都是不完整的時空。

當一個人站得越高、看得越遠,就會發現自己很無知、很渺小,就像牛頓說自己是站在巨人肩膀上,就像居裏夫人說自己很平凡。這樣的話看似過於謙虛,他們在某一個時期確實達到了人類智力所能抵達的最高點。然而,他們的話真的是來自他們的世界觀,是極其真誠的。

自我超越的最大尺度

如果我戰死之後擁有一塊墓碑的話,我隻要刻上“那個孤獨的個體”幾個字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