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而上學》reference_book_ids\":[7072297070891109406]},{\"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5,\"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351,\"start_container_index\":15,\"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345},\"quote_content\":\"《蒂邁歐篇》reference_book_ids\":[7267077382408768567]},{\"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5,\"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379,\"start_container_index\":15,\"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374},\"quote_content\":\"《倫理學》reference_book_ids\":[7023705990268718094]},{\"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5,\"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624,\"start_container_index\":15,\"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619},\"quote_content\":\"《古蘭經》reference_book_ids\":[7188245041565928485]},{\"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5,\"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685,\"start_container_index\":15,\"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680},\"quote_content\":\"《古蘭經》reference_book_ids\":[7188245041565928485]},{\"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5,\"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624,\"start_container_index\":15,\"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619},\"quote_content\":\"《古蘭經》reference_book_ids\":[7188245041565928485]},{\"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5,\"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685,\"start_container_index\":15,\"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680},\"quote_content\":\"《古蘭經》reference_book_ids\":[7188245041565928485]}],\"44\":[{\"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44,\"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1,\"start_container_index\":44,\"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5},\"quote_content\":\"《朱子語類》reference_book_ids\":[7011072848466807816]}],\"25\":[{\"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5,\"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359,\"start_container_index\":25,\"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354},\"quote_content\":\"《古事記》reference_book_ids\":[7267077384627555347,6874386930985864206]}],\"2\":[{\"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612,\"start_container_index\":2,\"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607},\"quote_content\":\"《古蘭經》reference_book_ids\":[7188245041565928485]}],\"18\":[{\"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8,\"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04,\"start_container_index\":18,\"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99},\"quote_content\":\"《古蘭經》reference_book_ids\":[7188245041565928485]}]},\"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印度哲學
印度哲學是源於南亞次大陸的世界主要傳統哲學之一。印度古代通常把哲學稱為“見”,把哲學學說或哲學體係稱為“探究的學問”。印度哲學的發展大致可分為古代哲學(約前3000至750年)、中世紀哲學(750年至18世紀)、近代哲學(約18世紀至1947年)、現代哲學(1947年以後)四個時期。
印度在原始公社末期的《梨俱吠陀》時代中就已出現世界觀的萌芽,進入奴隸製社會後開始形成係統的哲學。最早的哲學著作《奧義書》中已經有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對立鬥爭。公元前10世紀至前6世紀,印度奴隸製國家形成之後,婆羅門教的宗教唯心主義思潮與唯物主義或具有唯物主義傾向的沙門思潮進行了激烈的鬥爭,統治階級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把唯物論的著作銷毀或者用法律的手段加以製裁。在中世紀,宗教占統治地位,統治階級的哲學囊括在印度教神學體係之內。印度傳統上把這個時期中承認吠陀權威的數論派、瑜伽派、勝論派、正理派、吠檀多派、彌曼差派六派哲學稱為正統派,把否定吠陀權威的順世派、佛教、耆那教等稱為非正統派。這種分法雖然有一定的曆史根據,但掩飾了哲學鬥爭的真實情況。如果按照這些學派對於哲學根本問題的回答以及它們的社會作用,大致可以劃分為兩個陣營:屬於唯心主義的吠檀多派、瑜伽派、大乘佛教中的中觀派和瑜伽行派;屬於唯物主義或者具有唯物主義傾向的順世派、數論派、勝論派、正理派、彌曼差派、耆那教和佛教中的毗婆娑部、經量部等。12世紀~13世紀,伊斯蘭教成為占統治地位的思想體係之後,伊斯蘭教內部也展開了正統的經院派與蘇非派或清淨派之間的鬥爭。進入近代社會以後,印度教中很多啟蒙思想家在西方哲學和科學思想的影響下,對印度教的正統派哲學進行了批判,力圖對世界作出唯物主義和合乎科學的說明;在伊斯蘭教中也有不少思想家以理性主義或自然主義的精神對《古蘭經》及伊斯蘭教的教義進行新的解釋;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傳入印度後,印度的進步哲學家和思想家同封建地主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種種意識形態進行了不斷的鬥爭。
在印度哲學史上,宗教唯心主義經常處於主導的地位,但是唯物主義的傳統自古到今一直沒有中斷。順世論徹底的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戰鬥的無神論在世界哲學史中是罕見的。印度的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相互對立,但有時也相互滲透、相互轉化。例如最早的數論是具有唯物主義和無神論傾向的學說。但在中世紀轉變成為唯心論的哲學,淪為印度教神學的婢女。即使屬於正統派哲學的很多派別也常常擺脫婆羅門教的束縛,尋求宗教信仰、神的創世等的外部根據,承認物質是自然界的基礎,世界上的各種現象都是從物質演化出來的,並把理性思維、邏輯論證、語言的連貫等放在突出的地位。印度的唯物主義常常是在各種自然科學中,特別是醫學、天文學、數學中醞釀而成的,一般反映了各個時代進步階級和人民群眾的利益和要求。雖然印度哲學中的唯心主義和宗教有著共同的本質,起著同樣的消極作用,但是宗教是以崇拜祈禱方式親證神,而哲學則以思維、邏輯論證的形式證明最高的存在,根據具體的曆史條件對它們進行具體的分析,可以看出,有時它們在一定的曆史條件下也有積極的作用。
中國哲學
中國哲學是中華民族的哲學,也是世界幾大類型的傳統哲學之一。它致力於研究世界的本原和古今曆史演變的規律,形成了自己獨具特色的自然觀、曆史觀、倫理觀、認識論和方法論。它以本民族特有的理論思維形式表現相互鬥爭、相互影響的過程,曲折地反映中國曆史上的生產和鬥爭。中國哲學大約萌芽於殷、周之際,成形於春秋末期,戰國時代已出現百家爭鳴的繁榮局麵。它的發展已有三千多年的曆史,大致可分為先秦哲學、秦漢時期的哲學、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哲學、隋唐時期的哲學、宋元明清時期的哲學、近代和現代哲學。
始於夏代止於秦代以前的中國先秦哲學,是中國哲學發展史上的重要一頁。以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為最盛,出現了孔子、老子、莊子、墨子、孟子、韓非子等一大批哲學家,他們主要以天人、古今、知行、名實等為研究討論的重點。先秦哲學中提出了天人、氣、太極、陰陽、道器、動靜、有無、常變、心物、名實等重要哲學範疇,成為秦漢以後中國哲學發展的基礎。
秦建立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後,崇尚法家思想,“以法為教,以吏為師”,哲學思想幾無發展。漢初記取秦亡教訓,緩和矛盾,休養生息,黃老之學盛極一時。隨社會政治經濟形勢的發展,漢武帝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學逐漸成為統治思想。其後讖緯之學興起,同時出現了王充等人的反正統思想。東漢後期,佛教傳入,道教興起,社會危機頻仍,哲學思想呈現複雜的新局麵。漢代哲學主要圍繞天人關係、宇宙形成、形神關係以及古今、人性等問題展開。
東漢末年,黃巾起義失敗後,經長期混戰,形成魏、蜀、吳三國鼎立。西晉統一全國不久,又出現南北朝分裂的混戰局麵。近400年的社會動蕩中,儒學的統治地位被打破,新的富於思辨性的玄學應運而生;佛教在中國逐漸傳播,道教體係逐步建立;上述變化使得這一時期哲學思想極為活躍,提出了有無、名教與自然、言意、形神等一係列新的哲學範疇、概念和命題。
隋唐兩代為中國封建社會鼎盛時期,統治者采取了儒、釋、道兼宗的政策,提供了三教互相批判又互相吸收的條件。佛教哲學關於心性、理事問題的討論,韓愈的道統說,柳宗元、劉禹錫關於天人關係的討論成為這一時期哲學的中心問題。
宋元明清時期,中國封建專製製度進一步強化,民族矛盾、階級矛盾錯綜複雜,科學、藝術得到高度發展,哲學思想也達到了新的高峰。明中葉以後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在思想領域也有表現。宋元明清時期的哲學以理學為特征,理學興起於北宋,發展於南宋,元、明、清時期成為占統治地位的哲學,清代中葉逐漸衰落。理學以儒家哲學為基礎,吸收道家和佛教思想,建立了較為完整的理論體係。這一時期的哲學主要圍繞理氣、道器、心性、知行、兩一、古今等問題展開,承上啟下,開創了哲學發展的新的時期。
中國近代經曆了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轉變的曆史時期,這一時期的中國哲學是圍繞著“中國向何處去”這一近代中國社會的中心問題展開的。從1840年的鴉片戰爭到1894年的中日甲午戰爭期間,是中國近代哲學的醞釀準備時期,以龔自珍、魏源、洪秀全、鄭觀應等人的哲學思想為代表。戊戌變法時期資產階級改良派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嚴複等人較為係統地提出了自己的哲學思想,標誌著資產階級哲學的形成,其後資產階級革命派孫中山、章太炎把資產階級哲學進一步推向前進。20世紀初,在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和五四運動的影響下,李大釗、陳獨秀等人接受了馬克思主義哲學,五四運動以後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逐漸傳播,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形成了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即毛澤東哲學思想。它的形成在中國哲學的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曆史意義,為正確解決中國向何處去的問題奠定了理論基礎。這一時期的中國哲學還受到來自西方資產階級哲學的影響,出現了“新理學”、“新唯實論”等哲學體係。
中國哲學在世界哲學史上是獨立發展的哲學類型之一。中國哲學在封建時代就有比較充分的發展,與同時期世界其他地區的哲學相比,屬於少數達到較高水平的哲學形態之一。中國封建社會的哲學主要同經學相結合,而不是同神學相結合。中國封建時代,宗教神學雖比較活躍,但未能占據統治地位。中國哲學一直以儒學為正統,儒學雖因襲了傳統的天命觀念,但著眼於現實社會,不注重彼岸世界,強調道德教育而非宗教說教。中國傳統哲學與倫理學聯係密切,本體論、認識論同道德論相互滲透,具有濃厚的倫理色彩。中國哲學的思維方式傾向於整體性、有機性與連續性。中國哲學具有豐富的樸素辯證法的思維傳統,許多哲學家運用不同的術語表達了他們的辯證思想,如老子的“反者道之動”,《易傳》提出“一陰一陽之謂道”,宋明理學家提出的“一物兩體”、“分一為二,合二以一”等。他們把宇宙的演化視為一係列生成、轉化的過程,把天地、萬物、動、靜、形、神視為相互區別又相互聯係的矛盾統一體。中國哲學有自己獨特的傳統概念範疇,如:道、氣、理、神、虛、誠、明、體、用、太極、陰陽等。
伊斯蘭哲學
伊斯蘭哲學是闡述伊斯蘭教義及有關對自然、社會和人類思維的哲學基本問題的學說或世界觀體係。阿拉伯語也稱哲學為“伊勒姆·希克邁”(智慧之學)。它是以伊斯蘭教的基本信仰為前提,以安拉創世說為中心,在探討教義問題的基礎上,融彙穆斯林各民族多樣性的文化,吸收古希臘等外來哲學思想和自然科學成果,借助理性思辨和邏輯論證,運用與教義學不同的哲學概念術語、範疇命題、論證方法,說明造物主與被造物、理性與啟示、知識與信仰、人與現實世界等之間的關係,而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宗教哲學及自然哲學思想。它是中世紀以來伊斯蘭教國家各族人民和學者,在長期的社會鬥爭、宗教論爭和生活實踐中,在伊斯蘭社會文化傳統和特定的曆史環境中,共同創造的、獨特發展的哲學形態。伊斯蘭哲學是伊斯蘭文化的精華,也是世界哲學思想史的重要組成部分。
伊斯蘭哲學是中世紀阿拉伯帝國政治、經濟、文化和宗教發展的必然產物。7世紀初,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島創立了伊斯蘭教,是由多神信仰向唯一神信仰的思想升華。穆罕默德的後繼者率穆斯林軍先後向外擴張,到8世紀中期,形成地跨亞非歐三洲的阿拉伯哈裏發帝國,伊斯蘭教發展為多民族信仰的世界性宗教。帝國政治的統一和封建生產關係的全麵確立,促進了農業、手工業、商業和海陸交通的發展。隨著經濟的繁榮,文化科學事業日益活躍,在天文學、數學、醫學、化學等學科取得了重大成就。帝國實行博采諸家、兼容並蓄的文化政策,大力讚助翻譯和介紹外國的科學和哲學著作。9世紀初,阿拔斯王朝哈裏發馬蒙(813—833在位)在首都巴格達創立“智慧館”,對希臘的科學和哲學著作進行了有組織和大規模的翻譯和注釋。10世紀時,柏拉圖的《國家篇》《蒂邁歐篇》《智者篇》,亞裏士多德的《形而上學》《物理學》《倫理學》、《範疇篇》《解釋篇》《前分析篇》《後分析篇》,普羅提諾的《九章集》,波菲利的《亞裏士多德〈範疇篇〉導論》,闡述新柏拉圖主義流溢說的主要哲學著作《亞裏士多德神學》和《原因篇》等已被譯為阿拉伯文並加以注釋。同時波斯、印度的古典學術著作也被譯成阿拉伯文。這些著作的流傳,開闊了阿拉伯思想家的思維,希臘哲學的唯理論、邏輯思維和演繹法提供了認識世界的理論和方法,促進了阿拉伯自然科學和哲學研究的發展,出現了大批哲學家和哲學派別。在哈裏發帝國內,伊斯蘭教作為官方的意識形態一直居於統治地位。《古蘭經》和聖訓被遵奉為神聖的經典及社會生活的準則。在伊斯蘭教初期,由於政治和宗教鬥爭的需要,出現了不同的政治宗教派別,對《古蘭經》和教義進行了種種解釋,展開了辯論,提出了與信仰有關的哲學問題,稱為“凱拉姆”。後在希臘哲學和其他宗教思想的影響下,不少教義學家、經注學家和學者對伊斯蘭教義做了種種煩瑣的哲學論證,使哲學開始從教義學中獨立出來,形成了伊斯蘭教經院哲學。
伊斯蘭哲學對伊斯蘭文化的各學科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伊斯蘭哲學的發展可分為中世紀時期和近現代時期兩大曆史階段。
中世紀阿拉伯帝國時期的哲學,是伊斯蘭哲學的主幹,各民族的哲學家人才輩出,學派林立,著述宏富,諸家爭鳴,哲學思想豐富多彩。它由經院哲學、神秘主義哲學和自然哲學三部分所組成。經院哲學以伊斯蘭教歐萊瑪(即宗教學者)階層為主體,在探討基本信仰和教義(即凱拉姆)的基礎上而形成的不同哲學流派,主要有穆爾太齊賴派和艾什爾裏派。神秘主義哲學是以經訓的某些內容為依據,在新柏拉圖主義和其他宗教神秘主義思想影響下,以著名的蘇菲派為主體形成的神秘主義派別。主要討論的問題是安拉與人的關係問題,安拉與自然界的統一問題,人與安拉的合一問題,人的本原及靈魂如何複歸安拉的問題。從9世紀中葉起,逐漸形成了神愛論、神智論、人主合一論、泛神論和真主之光照理論。此外,什葉派伊斯瑪儀支派的宗教哲學思想也具有濃厚的神秘主義思想。自然哲學以阿拉伯亞裏士多德學派為代表,分東方和西方兩大支係。東方支係以巴格達為中心,西方支係以科爾多瓦為中心。他們深受亞裏士多德哲學的影響,精通各門自然科學,諳熟伊斯蘭教義,多為百科全書式的學者。他們注重研究自然科學和邏輯學,推崇自然哲學,強調理性的作用。在不違背宗教信仰的前提下,力圖使哲學脫離宗教教義學,變為理性的知識體係,具有明顯的世俗傾向。另外,10世紀在巴士拉,由政治上傾向什葉派伊斯瑪儀支派的世俗知識分子組成的“精誠兄弟社”,闡發了自然哲學思想。他們提出伊斯蘭教已被愚昧和無知所汙染,陷入迷誤,須用哲學和科學知識加以洗滌和醫治。他們主張研究和汲取對人類有益的一切宗教、哲學思想和科學知識,建立包羅人類一切學問和智慧的哲學,以啟迪人們的理智。
1798年法國殖民者占領埃及後、伊斯蘭世界先後淪為西方列強的殖民地,伊斯蘭教隨之進入近代曆史時期。隨著西方意識形態和社會生活方式的衝擊和滲透,伊斯蘭國家的社會生活出現了世俗化和西方化的傾向。為了爭取民族獨立,維護伊斯蘭教的文化傳統和價值觀念,出現了伊斯蘭教複興和改革的運動,形成了以救亡圖存為宗旨的諸多思想派別和社會運動。伊斯蘭複古主義以瓦哈比派為代表,堅持“認主獨一論”,提出“恢複正教”、“回到《古蘭經》去”的口號,主張恢複伊斯蘭教早期原教旨精神和質樸風尚,嚴格遵從經、訓教導,清除一切外來及異端思想影響,否認人與真主之間存在“中介”,改革陳規陋習,純潔宗教,淨化社會,抵製外來侵略。泛伊斯蘭主義認為應抵製西方殖民主義及物質文明對伊斯蘭世界的威脅。在政治上,主張全世界穆斯林團結起來,擁戴一個共同的哈裏發,建立超民族、超地域的伊斯蘭大帝國。在宗教上,既要堅持伊斯蘭原教旨,又要對宗教和社會進行改革,主張學習先進的科學與文化,發展宗教和現代教育,用理智鞏固信仰,改變伊斯蘭國家的落後狀態。伊斯蘭現代主義主張變革傳統宗教和社會製度,伊斯蘭教應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20世紀初,伊斯蘭教哲學家伊克巴爾吸取西方哲學和科學的成果,對伊斯蘭教的形式主義和定命論進行了批判。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伊斯蘭國家紛紛獲得獨立,穆斯林學者將如何振興民族經濟、發展現代科學和教育、全麵複興伊斯蘭教文化以應對現代各種思潮的挑戰作為研究探討的主要課題。有的調和現代科學和宗教,認為宗教和現代科學沒有矛盾,提出發展現代教育和科學文化是強國之策。有的主張擺脫伊斯蘭社會危機的出路,不是向西方學習,而是恢複伊斯蘭教的傳統,全麵實行伊斯蘭教法和政教合一製度。有的則提出“伊斯蘭社會主義”,作為民族複興和發展社會經濟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