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以八卦所代表者為宇宙之根本。此八卦說與前所述之五行說,在先秦似為兩獨立的係統。其時講五行者不講八卦,講八卦者不講五行。至漢,此二說始相混合。漢人稱鄒衍為陰陽家。其實陰陽乃八卦說之係統中所講,鄒衍等不講八卦也。
所謂十翼,蓋戰國秦漢時人就《易》推衍之著作。其中之宇宙論皆以個人生命之來源為根據,類推萬物之來源。以“男女構精,萬物化生”之事實,類推而定為“天地絪縕,萬物化醇”之原理。“天施地生,其益無方”(《周易·益》),天地即乾坤陰陽之具體代表也。此二原理,一剛一柔,一施一受,一為萬物之所“資始”,一為萬物之所“資生”。“夫乾,其靜也專,其動也直”“夫坤,其靜也翕,其動也辟”“闔戶謂之坤,辟戶謂之乾”。(《周易·係辭上》)皆根據男女兩性對於生殖之活動,以說明乾坤。
因乾坤之交感,而乃有萬物,而乃有發展變化。《周易·係辭上》雲:“闔戶謂之坤;辟戶謂之乾;一闔一辟謂之變;往來不窮謂之通。”宇宙間諸事物時時革新,時時變化,所謂“日新之謂盛德”(《周易·係辭上》)也。宇宙間諸事物之變化,皆依一定之秩序,永久進行。故雲:“天地以順動,故日月不過,而四時不忒。”(《周易·豫》)“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利有攸往,終則有始也。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時變化而能久成。……觀其所恒,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周易·恒》)惟其如此,故宇宙演化,永無止期,故《周易·序卦》雲:“物不可以終窮也,故受之以未濟終焉。”
宇宙間事物時時變化,其變化是循環的,故雲:“無往不複,天地際也。”(《周易·泰》)“反複其道,七日來複。……複,其見天地之心乎!”(《周易·複》)“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往者,屈也;來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周易·係辭下》)“反複其道”,“無往不複”,宇宙間事物之“往來”“屈信”,皆如日月寒暑之循環往來,此所謂“複”。此為宇宙間事物變化所依之一大通則。故曰:“複,其見天地之心乎!”
惟其如此,所以宇宙間任何事物,若發展至一定程度,則即變而為其反麵。“日中則昃,月盈則食”,故乾卦六爻,以九五為最善。至於乾之上九,則為“亢龍有悔”,有“窮之災”矣。孔子於此雲:“亢之為言也,知進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喪。其惟聖人乎!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惟聖人乎!”“物極必反”,此《易》理,亦《老子》所持之理也。依《周易·序卦》所解釋,六十四卦之次序,亦表示物極必反之義。故相反之卦,常在一處。昔人謂《易》《老》相通,蓋就此等處說也。
漢代陰陽家之言最盛。依當時經師之說,則陰陽五行,為天道運行之支配者。如董仲舒(西曆紀元前179年?—前104年?)論五行雲:“五行之隨,各如其序;五行之官,各致其能。是故木居東方而主春氣;火居南方而主夏氣;金居西方而主秋氣;水居北方而主冬氣。是故木主生而金主殺;火主暑而水主寒。……土居中央,謂之天潤。土者,天之股肱也。其德茂美,不可名以一時之事,故五行而四時者,土兼之也。”(《春秋繁露·五行之義》)木、火、金、水,各主四時之一氣,而土居中以策應之。因四時之氣,代為盛衰,所以有四時之循環變化;四時之氣之所以代為盛衰,則因有陰陽以使之然。董仲舒曰:“如金木水火,各奉其所主,以從陰陽,相與一力而並功。其實非獨陰陽也,然而陰陽因之以起助其所主。故少陽因木而起助,春之生也。太陽因火而起助,夏之養也。少陰因金而起助,秋之成也。太陰因水而起助,冬之藏也。”(《春秋繁露·天辨在人》)故四時之變化,實因陰陽消長流動之所致也。陽盛則助木火為春夏,而萬物生長;陰盛則助金水為秋冬,而萬物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