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八卦(3 / 3)

陰陽五行不惟為天道運行之支配者,並為人事界中各種製度道德所取法。如對於社會倫理,董仲舒有三綱五紀之說(見《春秋繁露·深察名號》)。所謂三綱者,董仲舒曰:“君臣父子夫婦之義,皆取諸陰陽之道。君為陽,臣為陰。父為陽,子為陰。夫為陽,妻為陰。……仁義製度之數,盡取之天。天為君而覆露之,地為臣而持載之。陽為夫而生之,陰為婦而助之。春為父而生之,夏為子而養之。王道之三綱,可求於天。”(《春秋繁露·基義》)此於儒家所說人倫之中,特別提出三倫為綱。而“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之說,在中國社會倫理上,尤有勢力。依向來之傳統的見解,批評人物,多注意於其“忠孝大節”:若大節有虧,則其餘皆不足觀。至於批評婦人,則隻多注意於貞節問題,即其對於夫婦一倫之行為。“餓死事小,失節事大”,苟一失節,則一切皆不足論矣。“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於是臣、子、妻,即成為君、父、夫之附屬品。董仲舒以為“君臣父子夫婦之義,皆取諸陰陽之道”。蓋《易》本以當時君臣、男女、父子之關係,類推以說陰陽之關係;及陰陽之關係如彼所說,而當時君臣、男女、父子之關係,乃更見其合理矣。《白虎通義》更引申以為社會上一切製度,皆取法於五行。《白虎通義》曰:“行有五,時有四,何?四時為時,五行為節。故木王即謂之春,金王即謂之秋,土尊不任職,君不居部,故時有四也。子不肯禪何法?法四時火不興土而興金也。父死子繼何法?法木終火王也。兄死弟及何法?夏之承春也。”(《白虎通義·五行》)

易學中之象數一派,亦發達於漢,如《易緯》中所講之易理,即宋儒所謂“象數之學”之發端。《左傳》僖公十五年,韓簡曰:“龜,象也;筮,數也。物生而後有象,象而後有滋,滋而後有數。”此謂先有物而後有象,有象而後有數,此乃與常識相合之說。上所講《易》亦言象,如《周易·係辭下》雲:“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以製器者尚其象。”亦言數,如雲:“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但彼係以為有物而後有象。八卦之象,乃伏羲仰觀俯察所得。既有此象,人乃取之以製器。故象雖在人為的物之先,而實在天然的物之後也。此後八卦之地位日益高。講《易》者,漸以為先有數,後有象,最後有物。此點漢人尚未明言,至宋儒始明言之。故所謂象數之學,發達於漢,而大成於宋。

所謂象數之學,初視之似為一大堆迷信,然其用意,亦在於對於宇宙及其中各方麵之事物,作一有係統的解釋。其注重“數”“象”,與希臘之畢達哥拉斯學派,極多相同之點。畢氏舉出各種物之數,並以小石排為某種形式以表示之。所謂“以數入象”。中國易學之講“象”“數”,正是如此。畢氏以為天是一個和聲,在天文與音樂中,最可見數之功用。中國自漢以後講律呂與曆法者,皆以《易》之“數”為本。此僅舉中國易學與畢氏學派大端相同之點,然即此亦足令人驚異矣。

陰陽家之學,雖雜有許多迷信,而中國科學萌芽,則多在其中。蓋陰陽家之主要的動機,在於立一整個的係統,以包羅宇宙之萬象而解釋之。其方法雖誤,其知識雖疏,然其欲將宇宙間諸事物係統化,欲知宇宙間諸事物之所以然,則固有科學之精神也。秦漢之政治,統一中國,秦漢之學術,亦欲統一宇宙。蓋秦漢之統一,為中國以前未有之局。其時人覺此尚可能,他有何不可能者。故其在各麵使事物整齊化、係統化之努力,可謂幾於熱狂。吾人必知漢人之環境,然後能明漢人之偉大。上文謂中國之講曆法、音樂者,大都皆用陰陽家言。此外如講醫學及算學者亦多用陰陽家言。試觀《黃帝內經》及《周髀算經》等書,即可知之。陰陽家在此各方麵之勢力,直至最近,始漸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