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道教中之思想入道學者,周濂溪、邵康節,其尤著者也。濂溪之太極圖,即其象學也。濂溪有象學而無數學。康節則兼有象學及數學。
引道教中之思想入道學者,周濂溪、邵康節,其尤著者也。周濂溪,名敦頤(西曆1073年卒),作《太極圖說》。
《太極圖說》雲:“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複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氣順布,四時行焉。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氣交感,化生萬物。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靈。形既生矣,神發知矣。五性感動,而善惡分,萬事出矣。聖人定之以中正仁義(自注:聖人之道,仁義中正而已矣。)而主靜(自注:無欲故靜。),立人極焉。”(《全集》卷一)《周易·係辭上》雲:“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此圖前段用太極生兩儀之說,後則不用八卦而用五行。雖圖說末尾讚《易》,而此圖則非根據於《易》也。周濂溪蓋取道士所用以講修煉之圖,而與之以新解釋、新意義。此圖說為宋明道學中有係統著作之一。宋明道學家講宇宙發生論者,多就此推衍。
濂溪之太極圖,即其象學也。濂溪有象學而無數學。康節則兼有象學及數學。康節名雍(西曆1077年卒)。其宇宙論,大概亦即上所引《周易·係辭上》推衍,而又以圖象明之。
康節雲:“太極不動,性也。發則神,神則數,數則象,象則器。器之變,複歸於神也。”(《觀物外篇》下)太極不動,是性也。發而為動靜,是神也。代表兩儀之一及—,及四象之,及八卦之,是象也。一、二、四、八等是數也。天、地、日、月、土、石等是器也。康節雲:“神無方而易無體。滯於一方,則不能變化,非神也。有定體則不能變通,非易也。易雖有體,體者象也。假象以見體,而本無體也。”(《觀物外篇》下)“器”即具體的事物,即所謂物也。“器”與“神”不同之處,其一即是“器”是決定的。如此物既是此物,即不能是彼物,所謂“滯於一方”之“定體”也。故易隻言象,“假象以見體”。蓋象為公式,而具體的事物,則依此等公式以生長進行者也。康節所說之圖,皆所以表示事物生長進行之公式者也。
“一分為二,二分為四,四分為八,八分為十六,十六分為三十二,三十二分為六十四。”(《觀物外篇》上)此數也。一至八之數所生之象,即上圖所表示。八至六十四所生之象,若以圖表示之,即為六十四卦次序之圖。若將六十四卦次序圖橫排之六十四卦,自中間斷之,複將此兩半各折成半圓,更將兩半圓合為一圓,即得六十四卦圓圖方位圖,其圖如下(見第113頁)。
此圓圖為一切事物生長進行之公式。如就一年四時之變化而言,則六十四卦圓圖中“複”之初爻,為一陽生,即冬至夜半子時也。陽東行至南方之“乾”,即於時為夏。此時陽極盛,而陰亦即生矣。此圖中“姤”之初爻,即為一陰生,於時即夏至也。
陰西行至北方之“坤”,即於時為冬。此時陰極盛,而陽亦即又生矣。此即漢人所為卦氣之說,而漢人所說十二辟卦,亦恰皆依序排列。所謂十二辟卦者,《易緯·稽覽圖》以複、臨、泰、大壯、夬、乾、姤、遁、否、觀、剝、坤十二卦為十二月主卦,稱“天子卦”,亦稱“辟卦”,“辟”亦“君”也。所以以此十二卦為十二月之主卦者,六十四卦中,上五爻皆陰,獨下一爻為陽者為“複卦”。上四爻皆陰,下二爻皆陽者為“臨卦”?。上三爻皆陰,下三爻皆陽者為“泰卦”?。上二爻皆陰,下四爻皆陽者為“大壯卦”?。上一爻為陰,下五爻皆陽者為“夬卦”。六爻皆陽者為“乾卦”?。上五爻皆陽,下一爻為陰者為“姤卦”。上四爻皆陽,下二爻皆陰者為“遁卦”。上三爻皆陽,下三爻皆陰者為“否卦”。上二爻皆陽,下四爻皆陰者為“觀卦”。上一爻為陽,下五爻皆陰者為“剝卦”。六爻皆陰者為“坤卦”。若以此十二卦分配於十二月:以複卦當十一月,以乾卦當四月,以姤卦當六月,以坤卦當十月,則十二月中陰陽盛衰之象,顯然可見。故以此十二卦為辟卦,表示一年中陰陽消長之象。就一事物之成毀言,以一花為例,“複”為花之始欲開,“乾”為盛開,“姤”為花之始謝,而“坤”則為花之謝。一切事物有成即有毀,有盛即有衰,皆依此公式進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