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良好的生活習慣靠培養
習慣是靠日積月累的重複形成的,如果經常中斷的話,習慣就無法形成。孩子在托兒所或幼兒園的時候,會依照幼兒園的生活時間表來活動。而在家裏,父母也應該對孩子的生活做合理的安排,並要求其嚴格遵守以形成規律,這樣才能使孩子從小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在培養的時候,父母一般可以從飲食習慣、睡眠習慣、衛生習慣、排便習慣等幾個方麵著手。
(1)飲食習慣
在注意兒童飲食衛生的同時,讓兒童定時進食。平時要讓兒童從小養成不挑食、不撒飯、少吃零食等飲食中的好習慣。等孩子到了兩歲的時候,就可以開始讓他逐步學會自己拿杯子喝水,自己用小勺吃飯。但父母同時也要注意,如果孩子不想吃飯,千萬不要強迫孩子,更不要嘮叨恐嚇孩子,而應努力查找原因。
(2)睡眠習慣
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每日所需的睡眠時間是不同的,一般說來,2~3歲的孩子每日睡眠時間應為12~14小時;4~6歲的孩子每日睡眠時間應約為11~12小時;7歲以上的孩子每日約需9~10小時。所以即使孩子想晚些睡,父母也應想辦法讓他按時就寢,以保證每日所需的睡眠時間。為了讓孩子能夠安然入睡,父母在為孩子選擇和布置臥室的時候也應注意,要讓房間保持空氣新鮮,避免對流風,光線應略暗,環境要安靜;而床墊的鋪設則要軟硬合適,過硬不適合孩子睡眠,過軟又會影響孩子脊柱的正常發育。平時要訓練孩子養成定時睡眠的習慣,不要遷就孩子,不要抱著、拍著、搖著讓孩子睡或讓孩子含著乳頭或吮手指入睡。
(3)衛生習慣
對孩子而言,每天必須遵守的衛生習慣是:洗手、洗臉、洗腳;飯前便後洗手;早晚刷牙、飯後漱口。1~3歲的孩子便應該在父母的訓練和影響下逐漸養成愛衛生的習慣。
(4)排便習慣
嬰兒到1歲左右,排便係統就發育得比較完全了,這時完全可培養孩子形成自行大小便的習慣,不要因為年紀小就放縱孩子,盡量不要任由孩子便溺褲內,要逐漸使孩子養成上廁所的習慣。
隻有堅持不懈地對孩子進行生活習慣的培養,才能使其更快適應集體生活,因此即使是雙休日,父母也不應放縱孩子。
2.培養兒童維護公共衛生的習慣
公園裏一個這樣的情景:
一位媽媽帶著小孩在玩耍,孩子玩累了,於是母子倆就坐下來休息。休息時孩子吃了水果,媽媽將水果皮裝入了一個小塑料袋裏,等她們休息了一會兒再去玩時,母子倆起身後還仔細將地上沒能入袋的紙巾、果皮等再入袋,然後才拎起小塑料袋朝遠處的果皮箱走去,把小塑料袋投入果皮箱中。母子倆的舉止令人欽佩。
保護環境,維護公共場所的衛生,不亂丟、亂吐,應該是新時代公民應具有的基本素養。然而我們卻常常看到相反的情況,不論是公園裏,還是街道上,甚至校園裏,課室中,常常能看到人們遺下的紙屑、果皮、痰跡;在一些公共場所,明明掛著不準吸煙的牌子,然而整個空間都彌漫著嗆人的煙味……凡此種種,不一而足,這給父母培養孩子的良好公共衛生習慣帶來了極大的負麵影響。那麼,父母怎樣培養孩子維護公共衛生的習慣呢?父母培養孩子維護公共衛生的習慣可采用以下三種方法。
(1)榜樣法
兒童模仿能力強,在培養孩子的公共衛生習慣過程中,父母一定嚴於律己,不隨地亂丟亂吐,不在公共場所吸煙,自覺維護公共衛生,為孩子樹立一個好榜樣。
(2)評議法
如果看到有人破壞公共場所的衛生,父母還應該和孩子一起分析評議此事,對破壞公共衛生的行為進行譴責,以使孩子明辨是非,教育孩子不做不道德的事情。如有可能,還可以與孩子一道去消除那種不衛生、不道德行為帶來的後果。
(3)表揚法
當孩子能自覺講究公共衛生時父母就應及時表揚、稱讚他,以強化孩子的良好行為。如果有一日,孩子忽然“犯規”了,破壞了公共衛生,那麼父母雖然不必指責他,但也應該讓孩子明白父母的不滿,讓他知道自己錯了,並努力幫助孩子去消除不良影響。
公共衛生習慣的養成不是一時一事就能奏效的,它需要長期不懈的教育和鍛煉,需要一絲不苟的作風。一句話,公共衛生習慣的養成宜從小抓、經常抓,使之成為孩子的一種自覺行為。
3.讓兒童養成不偏食的習慣
偏食是指兒童對飲食挑剔或僅吃幾種自己喜歡或習慣的食物。偏食是一種不好的飲食習慣,既不利營養的攝入,又不利健康發育。由於兒童對食物不感興趣,吃得少,或隻挑自己喜歡的食物,會造成體重下降、麵黃肌瘦、皮膚幹燥,甚至出現貧血、低血糖、體溫下降、脈搏緩慢、血壓下降、營養不良等症狀。
偏食的原因很複雜,研究發現孩子偏食、厭食常出現在以下家庭:獨生子女家庭,過分關注孩子飲食和體重的家庭,家長與孩子關係過於依賴和親密的家庭,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值過高的家庭。家庭氣氛,特別是進食時的氣氛也會影響孩子的飲食習慣,愉快輕鬆的氣氛可促進食欲,反之則會造成孩子食欲不佳。
(1)破壞進食氣氛的方式
破壞進食氣氛的方式有:
命令型:“吃呀,吃呀”。
懇求型:“好孩子,再吃點兒吧”。
說教型:“你吃飯要有點兒規矩”。
催逼型:“快吃,快吃”。
威脅型:“不吃就不讓你玩兒”。
有的家庭邊吃飯邊看電視,或邊吃邊玩兒,這樣會使孩子分散注意力,不能專心吃飯。有的家庭在孩子吃飯時,家長都盯著他恐怕他吃不飽、吃不好,慢慢地孩子會把進食當作威脅大人的一種手段,用吃飯慢來換取大人對他的注意和關懷,久而久之形成習慣,家長越著急讓他吃,他越是不好好吃。
(2)偏食的原因
很多兒童有挑食的毛病,就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幾點:
兒童喜歡吃自己看著順眼的食物,或者自己覺得好吃的食物。
兒童對某些食物有恐懼感,比如孩子吃青菜的時候吃到過肉蟲,被魚刺卡過喉嚨,或者吃苦瓜時很難受,這都會使他對這些食物敬而遠之。
兒童對某些食物天生就不感興趣,但父母卻非要他吃,有時還對他進行斥責,這使他對這些食物產生反感。
孩子對食物有自己的偏好,但父母不許孩子挑食多是因為營養方麵的擔心,這樣矛盾就產生了。很多例子表明,如果強迫孩子吃他不喜歡吃的食物,隻會適得其反,使孩子挑食的毛病越來越嚴重。
(3)矯正偏食的方法
矯正偏食的方法很多,家長們要根據自己孩子的具體情況加以引導。
①吃飯時家長不要過多關注孩子
平時注意不要給孩子太多的零食,適當增加戶外運動,孩子自然就會有食欲。
②對孩子的管教,家長的態度要一致
吃飯時不要不停地問孩子喜歡吃這個嗎?或專門把好菜挑出來讓孩子吃。有些父母要求孩子不要挑食,爺爺奶奶卻說:“這個菜是專為你做的。”這種做法本身就會造成孩子挑食、偏食的習慣。
③不要哄騙孩子
孩子不愛吃飯,家長不要哄騙也不要許諾、威脅,不然孩子更會將吃飯當作“武器”,用吃飯來與大人講條件。對此,可采取“饑餓療法”,孩子不想吃,就先不讓他吃,等他餓了再吃。不必擔心,偶爾沒吃好飯沒多大關係,身體內部會自動調節,這頓飯沒吃好,下頓飯的飯量必然會增加。
④不要滿足孩子的無理要求
當孩子不好好吃飯時,家長可以冷淡他,不要滿足他的其他要求。如果孩子發脾氣、哭鬧也不要去哄他,而是走開不理他,使他漸漸明白,這樣做得不到大家的喜愛,也不能滿足自己的需要。
⑤要注意飯菜的營養搭配
家長做飯要盡量注意營養和色香搭配,以增加食物的吸引力。把米、麵變著花樣給孩子吃,同樣是麵食,如果把饅頭做成小動物樣,就會增加孩子的好奇和食欲。在餐桌上,成人之間的談話也很重要,如果大人談論這個菜好,那個菜不好,也會影響孩子的食欲。有時孩子的偏食是大人偏食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