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正確的站姿
頭正直,胸稍挺,腹微收,兩臂下垂,兩腿自然伸直,腳跟靠攏,腳尖分開。
②正確的坐姿
軀幹保持挺直,兩肩擺平,眼向前平視,兩小腿與地麵垂直,兩腳平放地上,閱讀、寫字時,身子不要歪斜,不要趴在桌子上,胸要離桌沿一拳的距離。
③正確的走姿
走時主體保持正直,兩眼正視前方,兩臂前後自然擺動,兩腳向前邁步,腳跟先著地,然後過渡到腳掌著地,保持平衡,勿上下顫動或左右搖擺,注意改正內、外八字腳。
(2)教兒童多做雙側運動
許多人都習慣用右手提物、端東西,甚至有許多運動項目也都是單臂單身運動,如乒乓球、網球、羽毛球、壘球等。身體的長期單側運動可能會形成身體雙側肌肉發育不平衡,這時可以用左右手做同樣的動作,可以多練習一些需要雙側都參與的行動,如做單雙杠、走路、跑步等。全麵的鍛煉,能夠強化全身的肌肉,為形成正確的形體姿勢提供堅實的基礎。
(3)讓兒童看到自己的形體姿勢
父母可以有選擇地捕捉孩子的一些形體姿勢,把它們用照相機拍下來,讓孩子自己觀察自己的姿勢,並與父母一起評議。一些背影像可以反映一些人很意外的身體形象,會讓孩子感到很吃驚,這樣可以更好地強化孩子克服不良形體姿勢的決心。養成良好的站姿、坐姿、走姿也可以采用這種方法。
8.糾正兒童愛磨蹭的不良習慣
現實生活中愛磨蹭的兒童的確是很常見的,但除了極少數外,通常並不是因為兒童“腦袋笨”造成的。通常對他們麵對麵的觀察和測試後,發現他們的智力在同齡的孩子中屬於中等水平,而且通過對他們進行多項非智力因素的測查,證明孩子們的發展都不差。那麼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造成兒童做事慢的因素通常有兩個:一是兒童“手笨”,即做事情時,動作不熟練。由於兒童的神經、肌肉活動不夠協調,同時缺乏一定的生活技能,所以導致他做事情比較緩慢。二是孩子的時間觀念差,做事情缺乏緊迫感。孩子的時間觀念通常要到5歲左右才開始形成,而大約在8歲以後才逐漸穩定。此外,也不排除有些懶惰的孩子因為不想做事有意拖延時間,使得做事情的速度慢下來。如果孩子愛磨蹭是“手笨”造成的,父母就要想辦法鍛煉他的動手能力,幫助孩子提高動作的熟練和敏捷程度。父母可以與孩子玩一些小的競技遊戲,如比賽看誰穿衣服快,看誰洗澡快等。通過這些比賽,家長可以隨時教給孩子穿衣、洗漱、收拾玩具等自我服務的技巧,教給孩子如何利用做事的先後順序來提高效率,安排時間等。這些遊戲玩多了,孩子可能覺得沒趣,這時,可以給予適當的獎勵來鼓勵孩子的勝利。
如果孩子愛磨蹭是由於時間觀念差造成的,父母就要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在此,推薦兩種方法。
(1)記數法
父母可事先與孩子講明數到某一個數的時候,孩子必須把手頭正在做的事情做好,然後父母讓孩子準備好,說聲“開始”,便數“一、二、三、四……”如果開始數時,孩子動作依然很慢,就故意把數數的節奏加快一些,讓孩子感覺時間很快,不等他,他就會加快速度。如果到快要結束時,孩子依然還差得比較遠,就有意識放慢一些記數的速度。這種記數法的時間間隔沒有標準,父母可根據孩子的動作情況靈活掌握,總的原則是,經常使孩子在規定時間快到的時候能夠把事情做完,然後對孩子加以表揚,這樣使孩子會有一種成功的感覺。記數法隨時可用,在要求孩子抓緊時間完成某件具體的事情時往往很有效。
(2)計時法
父母先估計出孩子盡最大能力能夠完成此事的時間,並以此作為時間限製,然後根據孩子完成的情況,給予表揚、獎勵。一般來說,一個年齡在3~4歲的兒童,如果不認識鍾點,家長可以告訴他應該在長針(分針)指到某一位置時做完;5歲以上的孩子,應該已經學會看時鍾,可以直接要求孩子在多少分鍾之內完成,或在幾點完成。孩子做得好時要及時表揚、鼓勵;做得不好,就失去獎勵。
在開始設計時間的時候,家長要及時核對。孩子做事,家長為他計時,告訴並誇獎他今天比昨天又快了幾分鍾。這樣,孩子會有積極性。
日常生活中,還可以用家長的行為作參照來要求孩子。比如要求孩子在媽媽疊好被子收拾好床鋪之前要穿好衣服或洗完臉等。
此外,孩子的磨蹭行為還可能與爸爸媽媽自身的行為有關。有的家長平時喜歡邊吃邊看電視或書報,有的家長也會因疲倦或懶惰做事拖時間,這些行為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非常容易使孩子養成注意力不集中、辦事拖遝等不良習慣。因此,家長不妨進行一下自我檢查,要想讓孩子做得好,首先得讓自己盡量克服這些毛病,為孩子做個榜樣。
9.挖鼻孔、吮咬手指的不良習慣要不得
糾正兒童不良的衛生習慣父母必須先弄清問題的原因在哪裏,隻有找到了問題的原因,才能“對症下藥”,解決問題。
有些兒童喜歡用手指頭挖鼻孔,這個習慣不好,父母應及時糾正。因為鼻腔粘膜本身既薄又嫩,粘膜下的血管非常豐富,縱橫交錯,交織成網,並且有一部分通向腦內。平時,鼻毛、鼻腔粘膜上粘有大量灰塵和細菌,如果經常挖鼻孔,難免引起粘膜損傷,粘膜上的細菌便會乘虛而入,引起粘膜發炎化膿,鼻毛脫落,從而破壞鼻腔潔淨空氣的生理功能。其中鼻毛周圍炎(即鼻前庭癤)是很常見的,一旦發生,會出現疼痛、發熱、全身不適等症狀,嚴重時,細菌進入腦內,可引起可怕的顱內感染,危及生命。常挖鼻孔的孩子,還往往易得鼻炎、副鼻竇炎,易感冒和發生氣管炎,以及引起鼻出血等。
在嬰孩時期,吮吸手指頭、咬指甲是一種很常見的不良行為。到2~3歲以後,這種現象將大大減少。但有一部分兒童隨著年齡的增長,仍然不能放棄這一習慣,有的甚至上大學了,也還保持這一習慣。吸吮手指導致手指發白、腫脹,咬指甲,出現指甲被咬光、流血、發炎、疼痛等狀況,嚴重危害學生的身心健康。
兒童染上吮吸手指頭、咬指甲的習慣,原因或許是多樣的,但起初大都是由於喂養方法不當所致。也有些是把吮吸手指、咬指甲當作釋放能量的方法,以解除自身的緊張和焦慮。一般來說,性格活躍或有許多其他活動的孩子較少有這種習慣。
如果兒童已有這種習慣,就應該注意引導兒童逐步克服它。在不完全克服習慣之前,要保證兒童的手指衛生,經常清洗手指和指甲,以減少手指中的細菌被兒童吸進口腔,要經常保持指甲整潔,不留長指甲。
父母可采取以下方法讓孩子改掉挖鼻孔、吮吸手指頭、咬指甲的壞習慣。
(1)行為訓練法
因為挖鼻孔、吮吸手指頭、咬指甲大都是一種不自覺的下意識的活動,所以糾正的方法光靠說理,效果不會很好,重要的是要打破孩子的習慣動力定勢,因此較為有效的方法是行為訓練法。
一種有效的行為訓練是對抗反應訓練。當孩子很想挖鼻孔、吮吸手指、咬指甲時,教孩子進行一些對抗式的活動。比如把手放在身體的一側,用力握拳,直到手和臂感到緊為止。其他的對抗反應還有把手指向頭頂、擦汗、編織、洗牌等。孩子在有吮指咬指欲望時如果能成功地進行對抗反應,父母應及時進行獎勵,以增強孩子的活動意識。
(2)行為記錄控製法
行為記錄控製法要求孩子在記事卡上把挖鼻孔、吮、咬手指的次數記錄下來,根據孩子的記錄能夠統計出每天吮指咬指的平均次數。在得知平均次數之後,父母就要有目的地促使孩子達到每天減少挖鼻孔、咬指、吮指的次數目標,以逐漸減少咬指、吮指的行為。目標剛開始不宜訂得太高,應由少到多,由低到高,孩子達到一定目標就應給予讚揚和獎勵,以強化孩子的行動。
(3)懲罰法
如果孩子挖鼻孔、吮吸手指、咬指甲,可以適當借助懲罰來幫助學生矯正壞習慣。如可以用橡皮圈套住手腕上,若咬了指甲,吮了亍指就把橡皮圈拉起,彈打自己;如果在行為將要發生前用橡皮圈彈打以警告自己則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