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6~12歲兒童優良品德的培養(1 / 3)

1.告訴孩子:講誠守信是做人的根本

誠和信是我國的傳統美德,也是世界各國人民崇尚的美好人格素質。它是對一個人或一個團體的重要評價標準。如果很多人認為某人誠實、講信用,他無疑是個好人;如果一個店鋪,貨真價實、童叟無欺,定會引來很多顧客,生意興隆。誠和信是個大題目,蘊涵著大道理,大事見誠信。美國紐約州的西點軍校是世人仰慕的地方,西點軍校的座右銘是“職責、國家、榮譽”,西點人品格的基石是“不允許任何人說謊、欺騙和偷盜,如果你包庇一個說謊的人,你犯下的是同罪。”他們以生命捍衛誠信。

誠實也經常體現在司空見慣的小事情中。

一位大學畢業生,到某外資企業應聘,麵試情況良好,受到外商的青睞,這時他補充說,我的一條腿受過輕傷,走路時看不出來,跑的時候有點跛,您不介意吧!說著跑起來讓大家看。在場的人都很感動,為這個大學生的誠實而感動,總經理認為,他不僅學識好,而且誠實,品行好,這點小毛病不妨事,當場就拍板錄用。瞬間展現的人格魅力折服了招聘者,也說明了“誠”在人們的心目中有多重要。

“言必信,行必果”這句話出自《論語》,意思是說出的話必須守信用,做事必須要果斷。“一諾千金”這個典故出自《史記》,意思是一個許諾,價值千金。“失去信用等於摔了的鏡子,不可能修複。”這是德國的一句諺語。可見中外都是一樣,守信用的人受到尊敬。

“曾子殺豬”的故事是我國古代用誠實教子的典型案例:

曾子姓曾名參,春秋時代魯國人,是孔子的弟子。一次,他的妻子要到集市上去,孩子哭喊著要跟著去。他的妻子哄著孩子說:“你在家好好等著,回來後給你殺豬吃肉。”妻子從集市上回來,曾參正在捉住豬要殺呢。妻子趕忙製止說,隻是哄著孩子玩的。這時曾參說:“嬰兒非與戲也。嬰兒非與知也,待父母而學者也,聽父母之教。今爾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這段話的意思是:小孩子是不能哄騙的,他年幼無知,要模仿父母,接受父母的教育。現在你哄騙他,就等於教孩子說謊騙人。這次你欺騙了孩子,他就不會再相信你的話,就無法再對他進行教育了。說完後,就把豬殺了,給孩子吃了豬肉。曾參的言語和行動堪稱是信守諾言的典範,是以身作則的楷模。這個故事隻說了一件家庭教子小事,卻自古至今,傳為美談,可見其影響之大。

許多人認為,現代社會爾虞我詐,競爭激烈,老實人總是吃虧,因此不宜教孩子這份誠實。其實這種觀點是非常錯誤的,這樣教育孩子也是對孩子非常有害的。我們決不能把孩子往市井小民的方麵上培養,應當把眼光放高點,放遠點,隻要不為眼前的小利小惠所障目,你就會看到,古今中外,即使是目前,凡是成功者,可說是沒有一個人是靠狡詐和虛偽取得來的:一個商家如果欺騙消費者,他的生意能興隆嗎?一個領導如果說知不算數,下屆還會有人投他的票嗎?所以說,雖然7~12歲的孩子還小,家長也要向他們講清誠實做人的道理,因為隻有誠實才是做人的根本。

2.對症下藥,及時糾正孩子的說謊

教育孩子誠信要從教育他們不說謊話開始。因為許多孩子的不良品德,都是從小說謊沒有得到糾正和教育而形成的。

如果您的孩子愛說謊,請分析他說謊的原因,以便你對症下藥。下麵就是有關專家的建議:

(1)了解孩子的故意說謊和無意說謊

我國學者曾經對全國七省市5600名7~12歲的孩子進行過一次社會性發展調查。結果表明,7歲的幼兒在家中的說謊率達52%,7歲時達66%。其中,經常說謊的孩子在各年齡段中都超過55%。

美國心理學家邁克爾·路易斯的一份調查研究表明,2/3的美國孩子在3歲時就會說謊,7歲時說謊率達到98%。

如此高的說謊率,促使我們不得不考慮這樣一個問題:在這本該天真無邪的年齡,他們為什麼會說謊?

要搞清這個問題,首先必須弄明白什麼是誠實?什麼是道德意義上的說謊?在此基礎上才談得上弄清幼兒為什麼說謊?發現孩子說謊時家長才能有應對的辦法。

所謂誠實,對於幼童來說,就是犯了錯誤敢於承認,不拿別認的東西,拾到東西要歸還主人。

在心理學上,說謊分為故意說謊和無意說謊兩種。前者表明說謊者知道自己是在說謊,並且這種說謊含有某種目的。這就是道德意義上的說謊。後者由於說謊者意識不到自己是在說謊,所以稱為無意說謊。絕大多數幼童的說謊都屬於這種情形。

(2)對症下藥培養孩子的誠實品行

培養孩子誠實的品德,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在功告成的,這須要父母長期的教育和引導。其中特別應當注意以下幾方麵問題:

①孩子把想像與事實相混淆而說謊

學前心理學認為,幼兒想像的特點是無意想像占主導地位,有意想像剛剛開始萌芽。他們常常把自己看到的和想到的、真實的和期望的、做過的和記憶的混淆在一起,從而說出與事實不符的話來。遇到這種情況家長應當明白,這屬於無意說謊,不必大驚小怪。隻要把事實向孩子說清楚就行了。

②把不屬於自己的東西拿回家

遇到這種情況家長一定要問清楚,這東西究竟是哪裏來的,然後再作處理。孩子常常會把自己非常想擁有的玩具,理所當然看作是自己的,這就是他們的邏輯。不管孩子是無意還是故意拿回家的,都要告訴他,沒有經過別人同意可不能隨便拿別人的東西。

③家長要以身作則,為孩子樹立榜樣

孩子看到家長說謊了,於是也跟著說謊。很顯然,根源在家長身上。因此,培養孩子誠實的品德,不能隻把目光盯在孩子身上,也要檢討自身的行為。父母應當自己首先不謊,這樣教育孩子才有效。

④以前說謊沒有受到懲罰,於是變本加厲

孩子以前也說過謊,可是沒有受到糾正和處罰,有時反而受到家長誇獎,於是變本加厲,終於謊話連篇,一發不可收拾。

這同樣是家長的失職。所謂千裏之堤,毀於蟻穴,小錯誤如果不及時糾正,將來孩子長大的,形成習慣就更難糾正了。

3.讓孩子勇於承認自己的錯誤

生活在這個世界上,人人都會犯錯誤。孩子更是不可避免。孩子的心理和生理都是不成熟的,他們的思維方式與成人相比顯得簡單、稚嫩,所以,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更容易犯錯誤。有一位哲人曾經說過:“孩子是伴隨著錯誤成長的。”

許多孩子在犯錯時,心裏往往會感到不知所措,然後就盤算著如何把錯誤隱—蹣卞去。其實,孩子犯錯誤本身並不可怕,可怕的有了錯誤不敢承認,不去改正,讓錯誤犯得毫無價值。

一個孩子即使犯了一點小錯,但如果不加以改正,不敢坦誠地承認,不能從中吸取教訓,隻想一味地隱瞞下去,不被他人知道,那麼這個孩子以後就會犯更大的錯誤。孩子長大以後,往往因為不敢承認錯誤而喪失很多的機會。

勇敢地承認自己所犯的錯誤,並加以改正,已經成為人們事業發展的關鍵品質。隻有具備這一品質的人,才能獲得更多的機會。

布諾·哈威爾是新墨西哥州一家公司的管理人員,他因為錯誤地給一名員工在病假期間發了全薪,坦然地向老板道了歉。

哈威爾走進老板的辦公室裏,沒等老板開口,就主動告訴老板自己犯了一個錯誤,然後把錯發給請病假員工全薪的事告訴了老板。老板大發脾氣說:“這是人事部門的失職。”哈威重複說:“是我的錯誤造成的。”老板又說:“這是會計部門的疏忽。”哈威還是重複地說:“是我的錯誤。”老板又責怪辦公室的另兩個同事。哈威說:“不怪他們,全是我的疏忽造成的。”最後老板看著哈威說:“好吧,既然是你的錯誤,現在就把問題改過來。”哈威把錯誤改正了過來,沒有給公司帶來任何麻煩,並且從此以後,老板對他更加器重了。

美國芝加哥的醫學家瑪成爾遜說:“我寧願讓一個人犯錯誤,而不喜歡他為自己的錯誤找借口來逃避責任,隻要他肯承認,以後就不會犯同類錯誤。借口是一種非常危險的東西,容易使人養成壞習慣。一個從不找借口的人,雖然工作不一定做得圓滿,但他會努力去做。”

7~12歲的孩子正處於道德觀初步形成的階段,一方麵他們對是否遵守了規則,待遇是否公平這些事情非常在意,而且認為好人必定戰勝壞人。但在另一方麵,他們有時候也會耍賴,也會順手拿走別人的東西,還動手打同伴和同學。這個時期如果父母不能正確對待孩子的錯誤,引導他們去承認,去改正,對孩子的錯誤聽之任之,一味遷就,認為沒什麼,“樹大自然直”,那麼,孩子就可能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