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6~12歲兒童優良品德的培養(2 / 3)

所以,在孩子尚不能夠用正確的道德觀引導自己之前,需要依賴於父母的不斷提醒,需要父母不斷教育他如何對待自己所犯的錯誤。在孩子做了錯事之後,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方法最關鍵,它能直接影響到孩子以後會不會犯同樣的錯誤。

4.讓責任心與孩子共同成長

在培養孩子能力的同時注重培養孩子的責任心,讓責任心與孩子共同成長,不能不說是一種良好的教育手段。

在眾多專家的意見與建議中,有許多是針對現代教育環境的根本缺陷而發,即在現代社會中如何提高孩子的責任心與榮譽感,如何鼓勵孩子的自信心及訓練孩子的紀律性。

一個對培養孩子的責任心與榮譽感非常有幫助的建議是:無論在家庭和學校,都要讓孩子充當一些有意義的角色,使他們感到自己的行為對集體所產生的重要性,同時也培養他們戰勝自己弱點,增長各種能力的信心。在美國從幼兒園開始,孩子們就輪流擔任老師的助手,幫助老師組織各種活動,以鍛煉他們的責任感和能力,孩子們都很願意參與,並為自己日漸增長的能力感到自豪。

在家庭中,父母應有意識地分派給孩子一些力所能及與其年齡相當的勞動任務,例如打掃衛生、負責為花草澆水等等。與孩子進行平等的交流,也是培養責任心的一種方式,不但要傾聽他們的心聲、感受,也要同他們談些自己的喜怒哀樂,當然內容應是孩子所能接受的。談談建設家庭的計劃,在孩子大一些後,甚至可以與孩子商討家庭財政安排。但目前的情況卻不是這樣,很多家長對在孩子小的時候的交流及培養他的責任心均未能給予重視,認為孩子就是孩子,他什麼都不懂,等大了以後再說吧。殊不知大了以後就不聽你那一套了,或者不等他長大已經滿身毛病,年輕的生命被浸染得千瘡百孔,真是後悔晚矣!

有些家長可能會說:“大人的事我怎麼可以同孩子講,再說我忙得夠嗆,哪裏有時間去和孩子閑扯。”其實孩子的理解力是很強的,而且對外界的觀察力很敏銳,隻不過他們的心理活動有時被大人忽略,做父母的常常會聽到孩子的問話:“媽媽怎麼啦?怎麼不高興啦?”這是孩子對父母關心的一種表現,是我們應當積極鼓勵的一種傾向,但我們一般給予的答複是:“沒有不高興。”或“大人的事,你不懂。”而對家裏其他的事,如人事來往、花銷添置,更與孩子無關,久而久之,給孩子留下的印象就是:“這家裏的事與我沒有什麼關係,我隻要不惹麻煩,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就可以了。”這樣成長起來的孩子,從未看到自己對家庭有什麼可能的幫助,也不感到家長除了管管他的學習、吃住,生活對他還有什麼其他的需要。這種方式培養出來的孩子,自然不會懂得什麼是責任。

如果我們的家長能夠向孩子多敞開一些交流的大門,向他們講一講成年人的苦惱,家事的繁瑣,工作的困惑,使孩子從小就懂得父母之不易,生活之艱辛,產生為父母分擔憂慮的念頭,這對培養孩子的責任心是非常有幫助的。與此同時,父母還應捕捉住孩子的心願,對他們的理解與分憂的願望表示欣賞,並且為有這樣懂事的孩子感到驕傲。聆聽他們的意見,采納他們任何有價值的建議,欣賞他們任何幫助父母和家境的舉動,這些都更能激發孩子的責任心和能對家庭有所助益的自豪感。

讓孩子對父母的工作經曆及家庭的日常事物進行了解與分析,也是孩子洞察世事、了解生活的好途徑,鍛煉他們的分析、判斷與處理事物的能力,為孩子將來走上社會打好基礎。

一般來講,美國家庭中父母與孩子的關係要更加平等,有更多的夥伴成分在內,那種過分嚴格的家長製式家庭相對少些。孩子對父母的工作比較清楚,對他們工作中的一些項目也有所了解,而對家庭中所發生的事情與活動也有更多的參與。

美國家庭教育機構鼓勵家長們定期舉行家庭會議,提供一個對家庭事物及與孩子有關的各項事情各抒己見的機會。這種形式的活動,增強了孩子的主人翁感,提高了他們的責任心,也是培養健康、平等、融合的家庭關係的好方法。

5.教孩子擁有一顆同情他人之心

有的孩子似乎天生比別的孩子更富有同情心。美國心理學家拉德克·雅羅和紮恩·瓦克斯勒在對蹣跚學步的兒童進行研究後發現,有的孩子在看到同伴遭受痛苦時,表現出同情心,並想提供直接的幫助,而有的隻是旁觀,僅僅表示出興趣而非關心。另外還有孩子對同伴的痛苦則顯示出負麵反應,離開甚至辱罵或毆打哭泣的同伴。隨著感性和認知能力的成熟,孩子們漸漸能區分他人精神痛苦的不同表現,並能用行動表達自己的關心。

兒童發育心理學家指出,同情心實際上包括兩個方麵:對他人的情感反應和認知反應。前者一般在孩子6歲之前發育成熟,後者決定較大孩子理解他人觀點和感情的深淺程度。

嬰兒1歲前就有對別人的情感反應。如果旁邊有孩子哭,嬰兒會不斷地轉向他,並時時隨之一起哭。兒童發育心理學家馬丁·霍夫曼把這種現象稱為“全球同情心”,因為這時孩子還不能區分自己和世界,因而把別的孩子的痛苦視同自己的。一至兩歲時,進入同情心發育的第二個階段,孩子能清楚地分辨自己和他人的痛苦,並且具備了試圖減輕他人痛苦的本能。由於認知能力不成熟,不知道該如何做才好,因而導致了同情心混亂狀態。下麵的例子形象地說明了這一現象。

當玩伴梅妮突然大哭時,李莎便陷入同情心混亂狀態。剛開始,莎拉自己似乎馬上就要哭了,但她沒有哭出來,而是放下手中的積木,轉身輕拍梅拉妮。

梅妮的母親跑過來,把女兒抱在懷裏安慰著,而這反使梅拉妮哭得更厲害。李莎看到梅妮仍很痛苦,但有人照顧她,因此便輕輕地撫摸梅妮母親的胳膊。梅妮母親發現孩子的褲子濕了,便抱著她離開了房間,留下莎拉一個人。莎拉顯然對這種結果不滿意,於是抱起玩具熊輕拍著,還不時拍拍自己的胳膊。

6歲時,孩子開始了同情心發育的認知反應階段,具備了根據別人的想法和行為來看待問題的能力。這種能力使得孩子們知道什麼時候該去安慰正哭泣的同伴,什麼時候該讓他獨處。認知同情心無需交流(如哭泣等),因為他們內心明白痛苦時的感受,無論這種感受是否表現出來。

以8歲的小胡凱為例。當他媽媽正在商店購買晚飯食品時,他決定到商店外麵去。這時他看到一位婦女,大約與他奶奶年齡相仿,提著滿滿的一包東西走向門口。出於本能,他緊走幾步,替老奶奶打開了門,老奶奶對他的體貼抱以熱情的感謝。

不一會兒,一位年輕的母親走過來了。她一手抱著嬰兒,一手提著購物袋。胡凱再次敏捷地打開了大門,又得到真誠的感謝。

到10至12歲時,孩子們的同情心從認識的或直接看得到的人身上擴展到陌生人身上。這階段被稱作抽象同情心階段。孩子們對處於劣勢的人,無論是否生活在同一社區或同一家庭,都能表示同情。如果孩子對他人表現出仁慈和無私,那麼我們就可以說他們已經完全掌握情商中的同情心技能了。

幫助孩子增加同情心,對於父母來說,是重要的事。因為絕大多數的孩子,都能自然而然地表現出同情心這一所有社會責任的基礎。

鑒於孩子們的樂於助人、善於思考的天性,父母有理由期望現實生活中同情行為會更多。如果孩子有了不關心人、邪惡甚至殘忍無情等“非天性”的行為,多數情況下可以在他的家庭中找到原因。

“如果我們富於同情心,那麼當別人處於危難境地時,我們就有一種幫助對方的強烈衝動,”哥倫布大學德育中心主任、兒童心理學家邁克爾·斯卡爾曼說道,“我碰到過一位曾經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冒著生命危險救助猶太人的老人。當我問這位老人當初為什麼會那麼做時,他答道,‘當有人在外邊敲我的門,請求我為他提供一個避難之地時,心裏充滿了同情的我,馬上就會把門給他打開,哪還有時間去患得患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