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卡爾曼把青少年們的美德,歸功於他們能夠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同情他人。“為了教你的孩子具有一顆同情心,你應該讓他或她遇事多考慮一下他人有何感受,”斯卡爾曼補充說,“你不妨問你的孩子,‘你認為如果你罵了你的哥哥的話,他的感受將會如何?’”和孩子認真討論一下受到不公正待遇的人,肯定會怎樣感受,並且幫助孩子學會敏銳察覺他人的內心感受。
6.積極地引導孩子學會關心他人
人之初,隻是一張白紙,孩子對他人的態度來自於後天的培養教育。是讓孩子自私自利,還是讓孩子學會關心別人,做父母的責無旁貸,而讓孩子學會關心他人則要從家教做起。
某電視台節目錄製現場,兩個青春活潑的男、女主持人和一群孩子正興致勃勃地做遊戲、聊天。主持人首先問孩子們說:“爸爸、媽媽都知道你們的生日嗎?”
孩子們異口同聲地回答:“知道!”
主持人接著問:“爸爸、媽媽給你們過生日嗎?”
孩子們還是異口同聲地問答:“過!”
主持人再問:“你們過生日的時候爸爸、媽媽送什麼禮物給你們?”
所有的孩子都神采飛揚地誇耀著爸爸、媽媽給自己送的生日禮物。這時候,主持人又問孩子們說:“你們誰知道爸爸、媽媽的生日?”
這時候,這些剛才還神采飛揚的孩子們突然都鴉雀無聲了。主持人問一個秀氣的女孩兒說:“你知道你爸爸、媽媽的生日嗎?”女孩兒漲紅著臉,搖了搖頭。
主持人接連問了幾個孩子,他們都回答不上來。主持人接著問:“爸爸、媽媽過生日的時候你們給他們送過什麼禮物?”
大多數孩子保持了沉默,隻有少數孩子回答說曾給爸爸、媽媽送過生日禮物。
最後,主持人說:“孩子們,你們想過沒有?爸爸、媽媽為什麼能記住你們的生日,而你們卻記不住爸爸媽媽的生日呢?爸爸媽媽為什麼會給你們送生日禮物,而你們卻不知道給他們送生日禮物?”
孩子們都低下了頭。主持人接著說:“那是因為你們還不知道關心別人,孩子們,你們說這樣做對嗎?”
所有的孩子齊聲回答說:“不對!”
接下來,主持人和孩子們做遊戲。男主持人假裝摔倒了,躺在地上大約有兩分鍾沒有起來。但是,好像沒有一個孩子注意他,也沒有人問他怎麼了,更沒有一個孩子主動去扶他起來。最後,那位男主持人隻好自己爬起來。他很傷感地說:“說真的,我躺在地上的時候感到非常心痛。在錄製節目之前,我和這些孩子都混得很熟了,但我沒想到他們竟然對我如此冷漠!”
家長在給孩子無私的愛的時候,一定要考慮這樣的問題:孩子們是否意識到自己的歡樂和幸福是家長、老師、學校、社會以及千千萬萬的長者用心血為他們創造的?他們是否意識到自己也應該為別人做點什麼?如果沒有意識到這一點,還以為享受這一切天經地義,那麼,孩子很有可能會變成一個自私自利,隻會關心自己的孩子。
愛別人、關心他人要從家教開始。
從孩子剛剛懂事起,就得讓他知道長輩們的辛苦,知道父母為他們的健康成長所付出的辛勤勞動和汗水。要讓他們參與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親自體驗勞動的辛苦。還要讓他們學著給父母帶來歡樂,替父母分憂。家長對孩子的愛,能啟發他去主動愛別人,關心別人。
十分遺憾的是,不少父母不理解這種愛的含義,拒絕孩子動手勞動,拒絕孩子為他們做好事。結果,孩子不知所措,等形成了不關心別人的缺點後,再努力糾正,以語言和道德去說教、去激發他們也就變得十分困難了。
家長可以從以下幾方麵著手使孩子克服缺乏愛心的缺點,真誠關愛他人。
(1)父母一定要成為孩子關心他人的榜樣
俗話說:言傳身教。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也是最有效的。
(2)營造互相關心的家庭氛圍
充滿溫情的家庭氛圍對培養孩子的愛心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父母間經常爭吵、謾罵,甚至打鬧,孩子時常處在恐懼、憂鬱、仇視的環境裏,又怎能要求他去關心別人呢?所以,家庭成員之間要互相關心,特別是夫妻之間要恩愛、相互體貼。
(3)學會與人分享
這裏有兩層意思,既要教孩子學會分享,還要讓家長學會分享,而家長學會分享更易被忽視。舐犢之情使為人父為人母的人們都寧肯虧了自己也不願怠慢自己的孩子,好吃的、好玩的、好用的盡數都往孩子麵前堆。一邊擔心著孩子會發展為不關心別人的冷血兒,一邊又在做著阻止孩子學會分享的蠢事。經常會發生這樣一幕:孩子誠心誠意請家長分享,家長卻堅決推辭,哪怕隻是象征性的分享,也不肯接受,而是謝絕孩子的一份好心。久而久之,孩子也就沒有了謙讓與分享的習慣。家長自己首先要學會分享,坦然地分享,成為與孩子分享的夥伴,讓孩子分享的對象。
(4)讓孩子了解生活中的一些真實情況
家長總是擔心孩子受苦受難,擔心孩子遭受挫折。盡管家長自己麵臨著許多生活的曲折和坎坷,盡管家長有許多不快樂和不穩定的情緒,但家長總是竭力在孩子麵前保持平穩。一來錯誤地認為這有利於樹立家長形象,二來美其名曰保護孩子幼小的心靈過早地承受生活重擔,其實這是錯誤的。既然我們在提倡和孩子建立朋友關係,建立平等關係,就應該讓孩子了解一些自己的喜怒哀樂,就如家長了解孩子的喜怒哀樂一樣,讓孩子學著承擔家長的一些喜怒哀樂。
(5)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不要讓孩子養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壞習慣,隻有勤快的孩子才會懂事,才會知道關心體貼別人。一般情況下,勤快是培養出來的,所以家長要樹立這種觀念,並付諸行動。要循序漸進地教會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大膽放手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7.賞識孩子奉獻自己的愛心
父母要及時賞識孩子懂得奉獻自己愛心的優點。因為愛是人間最偉大的一種道德。愛心是人類最美好的二種情操。然而我們做父母的,目光總是被知識教育這一葉所障而不及其它。
知識在沒有道德和良知的人手中,是難以產生什麼積極作用的。
你想你的孩子具有樂觀而又積極的心態嗎?你想你的孩子成為一個幸福的人嗎?你想你的孩子朋友遍天下,成為一個事業成功的人嗎?天下所有的父母對上述問題的回答一定都是肯定的。那麼,怎樣才能實現這些願望呢?這裏有一條實現目標的重要途徑,那就是從小培養孩子的愛心。
美國著名教育家赫·斯賓塞指出:愛心是美德的基礎,也是美德最直接的表現。
富有愛心的人,很少計較個人得失,隻是一味地不停付出,並不奢求太多的回報。然而,“世間終有公道、付出總有回報。”他們往往會在不經意間得到曾經被他們付之愛與關懷的那些人深深的感激之情,哪怕隻是一張小小的賀卡,他們也能聊以自慰。所以,在他們的生活裏,幾乎每一天都是樂觀而積極的。
由樂觀又產生豁達、寬容和謙虛的品質,這是不證自明的道理。層層發展下去,擁有愛心的人又豈能不幸福呢?
如果一個人富有愛心,就會主動去關心幫助他人,從而易於消除人與人之間彼此的隔閡。
一個富有愛心的人,必然也是一位朋友遍天下的人,不但不會因此而煩惱、苦悶和不愉快,而且有助於自己事業的發展與成功。
讓孩子多參與耳濡目染,培養起他們愛心,這裏我們應該注意的是,教育孩子懂得奉獻愛心,靠單純的說教是不可能達到目的的。所謂“身教勝於言教”,我們家長自己首先要富有愛心。在與孩子一同外出時,比如在公共汽車上,你能主動為老年人讓座,在大街上,過馬路,看到老人幫助攙扶一下。這些都會在孩子心裏種下了尊老的種子。以後即使你不在場,遇到同樣的情況,孩子便會學著你的樣子去主動地做。另外,如果家長能在孩子麵前,將自己需要開支的錢捐給一個急需幫助的人,孩子同樣也會學家長的樣,將自己的壓歲錢,或者零花錢捐獻給貧困學生。
總之,家長是孩子的一麵鏡子,家長的一言一行,都會在孩子的身上反映出來。特別是愛心教育,家長必須把身教和言教結合起來,才能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