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6~12歲是培養良好學習習慣的重要時期(1 / 3)

1.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孩子終身受益

習慣決定孩子的命運;而決定孩子習慣養成的,則是每一位父母。父母們,為了孩子的明天,為了孩子的一生,請您抽空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

“播下你的良好行為,你就能擁有良好的習慣;

播下你的良好習慣,你就能擁有良好的性格;

播下你的良好性格,你就能收獲良好的命運。”

19世紀英國著名心理學家李得的這段名言,深刻地揭示了一個人的行為、性格及其命運之間的內在聯係。這條名言告訴家長:一個孩子自幼養成的習慣,將直接影響到他一生的命運。

習慣決定人的命運——無論是心理學家,還是成功學家,通過不同途徑的研究,最終殊途同歸,得出了這樣一個相同的結論。被譽為西方世界“商業聖經”的《世界上最偉大的推銷員》的作者、著名成功學家奧格·曼狄諾指出:“我們的行為受到品位、情感、偏見、欲望、愛、恐懼、環境和習慣的影響,其中最厲害的就是習慣。成功與失敗的最大分野,來自不同的習慣。”我國古代賢人早已對習慣與人生的關係有著深刻的認識,那部家喻戶曉的《三字經》,開頭就是這樣幾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這裏的“習”,就是指習慣。這幾句簡單的話,揭示出了這樣一個深刻的道理:孩子天賦條件一般區別不會太大,而導致孩子們後來成就千差萬別的因素之一,就是其後天所養成的習慣的好壞。

好習慣使孩子受益終身,而壞習慣則會使孩子終身受害。而孩子好習慣的養成和壞習慣形成,主要決定於父母的家庭教育和引導。《三字經》上說得分明:“子不教,父之過。”孩子養成了受益終生的好習慣,是成功家教的收獲;而孩子沾染上不能自拔的壞習慣,父母則首先是難辭其咎。

俄羅斯著名的教育學家烏申斯基說:“良好的習慣乃是人在其神經係統中存放的資本,這個資本不斷地增值,而人在其整個一生中享受著它的利息。而壞習慣則是道德上無法償清的債務,這種債務能夠用不斷增長的利息去折磨人,去麻痹他的最好創舉,並使他達到道德破產的地步!”

世界上有哪一位家長不想在自己孩子的神經係統中存放好習慣的“資本”,而讓其“整個一生中享受著它的利息”呢?

世界上又有哪一位家長忍心讓自己的孩子背上“壞習慣”這筆無法償清的債務,而讓其終生不斷地受到折磨呢?

普天下家長們都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殷殷之心,所以,不可不時刻督促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更不可不時刻督促孩子戒除各種不良習慣。

2.讓孩子養成喜愛讀書的習慣

“隻要上帝賜給我一個孩子,而且你們認為他不是白癡,那我就一定能把他培養成為非凡的人。”這是19世紀德國教育問題學會會員卡爾·威特在一次學會上的辯詞。在這次大會上,有人發表言論說:“對於孩子來說,最重要的是天賦而不是教育。”卡爾·威特不同意這個見解,他反駁說:“對孩子來說,最重要的是教育而不是天賦。孩子成為天才還是庸人,不是決定於天賦的高低,而是決定於從生下來到五六歲時的教育。就是那些隻具備一般稟賦的孩子,隻要教育得法,也能成為非凡的人。”

不久,卡爾·威特果然有了一個兒子,也取名為卡爾·威特。小威特生下時,不僅不聰明,而且先天不足,體重不過2公斤,兩隻手和兩隻腳還在不停地抖動,哇哇的哭叫聲像中毒的小老鼠似的。鄰居家背後議論紛紛,說小威特肯定是個白癡。連小威特的家人們也說:“這樣的孩子,就是再好的教育也是白費力的。”然而,老威特麵對如此殘酷的現實,並沒有失望,他認真地承擔起教育兒子的重任。

小威特有了讀書的興趣,就十分刻苦了。不久,這個孩子轟動了附近地區。他七八歲時,已經能夠自由地運用德語、法語、拉丁語等6國語言了,並通曉物理學、化學,尤其擅長數學。9歲時就考入了萊比錫大學,這個大學的校長說:“小威特已經具備了十八九歲青年們所不及的智力和學力。”很顯然,這是老威特對他實行早期教育的結果。1814年4月,未滿14歲的小威特被授予哲學博士學位。兩年後,又獲得了法學博士學位,並被任命為柏林大學的法學教授。

通過閱讀,可以把孩子引入一個神奇、美妙的圖書世界,使他們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樂趣無窮。同時,還可以使孩子從書中獲得人生的經驗。因為人生短暫,不可能事事都去親身體驗,書中的間接經驗,將有效地補充個人經曆的不足,增添生活的感受。

讓孩子愛讀書、會讀書並形成習慣,父母應做到以下幾點:

(1)父母首先要有閱讀習慣

父母有閱讀習慣,這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因為孩子會不斷地詢問:“書裏到底有什麼有趣的故事?”如果父母不讀書,卻想讓孩子讀,他就會說:“你們都不看書,憑什麼要讓我看?”

(2)激發孩子的閱讀興趣

在家中擺滿各種有趣的書籍,讓孩子可以順手拿來翻看與欣賞。不過可別忘了即刻給予鼓勵。要使閱讀成為孩子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內容,使閱讀成為一種享受而不是負擔,這需要身教。如若父母視閱讀為生活樂趣的一部分,孩子自然會樂於讀書。父母經常津津有味地讀書看報,對待書報總是興趣盎然,孩子使會覺得讀書一定很有趣,對書籍充滿著好奇。

(3)要把讀書作為一項消遣活動

在輕鬆的氣氛下,安排一小段時間,與孩子一起讀幾分鍾書。可在外出時,帶上一兩本書,在公園裏,在郊外,在河邊,在清新的空氣下,在鳥語花香的環境裏,與孩子一起讀上幾段書。這樣,自然而然地把孩子引入圖書世界,使讀書成為孩子的消遣活動。

(4)幫助孩子選擇好書

教育學家認為,孩子需要那些與他們的年齡、興趣及能力相適宜的圖書,他們也喜歡圖書題材的豐富色彩。所以專家建設,父母可以讓孩子多接觸不同方麵的讀物,如報紙、雜誌乃至街頭標語廣告、商品包裝等等。通過這些文字讀物讓會孩子懂得:語言文字在生活中的每一方麵都是非常重要的。

(5)與孩子一起讀書

在孩子能獨立閱讀以後,仍堅持同他們一起讀書。很多專家建議,同孩子一起讀書,至少要堅持到他們小學畢業。大部分孩子在12歲以前,其傾聽理解能力要比閱讀理解能力強,所以,父母為他們念書比他們獨立閱讀收益會更大。

(6)讓孩子帶著問題讀書

在孩子讀書過程中,父母應先抽出時間,看看孩子要看的書,提一些問題寫在紙上,讓孩子仔細閱讀,然後回答問題,這樣可以避免囫圇吞棗。

(7)配合看一些名作欣賞作品

在孩子看了一定量的名著後,可以引導孩子看一些名作欣賞作品,看看別人對名著的評價是什麼?跟孩子一起聊聊,看過的書都說了些什麼,有哪些特點,這樣孩子就會從讀過的書中慢慢受益。

有些孩子一到家,丟下書包就打開電視,把學習、讀書報拋在腦後。有的家長對此根本不加限製,或是限製不了,隻好順其自然。這顯然不是一種好現象。

我們並不否認,電視節目以其圖像、聲音的直觀可感性,節目內容的形象生動性以及較強的娛樂性等優勢為中小學生所喜愛,也應該鼓勵、支持孩子看一些健康有益的、能開發智力、啟迪思維、增長知識的電視節目。特別是許多電視台專門為兒童安排的節目,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很適合兒童口味。在不影響孩子做功課和休息的前提下,針對孩子的年齡特點,讓他們選擇合適的電視節目觀看,對他們來說,可以開闊視野、增加知識、豐富課餘生活。如果家長能和孩子一道觀看,邊看邊講解,效果會更好。

3.培養孩子集中精力聽課的習慣

很多孩子上課容易走神,請看下麵一個事例:

一位教育專家接受了很多家長關於孩子上課精神不集中如何對待的谘詢。一位家長對他說,他的孩子在念初中二年級,開學一個月的時候孩子挺用功的,經常晚上11點左右睡覺,早上6點就起來了。勸他晚上早點睡,他說不行,作業太多了做不完,越拖積壓越多就更不好辦了。

這位家長的孩子當時學習成績還排在全年級前20名,到期中考試以後孩子感到很疲勞,上課不由自主走神,有時老師問他問題他發愣。由於上課常走神期末考試成績降到全年級前40名以下。這位家長要求教育專家幫他解決孩子的上課走神問題。

還有一位40歲左右的家長,她的兒子念初中三年級。她說她的孩子很聰明,也知道用功,學習上也有計劃,成績總是排在班內前三名之內。就是去年暑假去他表哥那裏玩電腦,後來他非要買一台電腦不可。她媽對他說:“媽媽可以給你買一台電腦,但是你要好好學習,不要受電腦誘惑。”孩子滿口答應。暑假裏大人上班,孩子一個人在家還是控製不住自己,整天玩電腦,成了小電腦迷。開學後放學回家還是光玩電腦,因為他回來得早,家長下班回來得晚,這樣在家長不在的時間裏,拚命玩電腦,致使第二天回到學校上課,腦子裏還充斥著電腦中的圖像,造成上課注意力不集中,期中考試成績比以往降了十多名,問他什麼原因,他倒也實話實說,電腦遊戲經常在課堂中不由自主地在腦海裏浮現。孩子知道玩電腦把學習成績玩下去了。

這些年,很多家長都谘詢如何克服孩子上課精神不集中的問題。孩子上課精神不集中的原因很多,不僅有主觀原因也有客觀原因。家長要先找到原因,隻有找到了原因才有可能提出正確的解決方法。

專家認為,孩子上課導致易走神的客觀原因主要有:

由於學習的心理疲勞引起不少孩子上課走神。孩子承擔過重的學習負擔,心理壓力很大,長此以往,產生了學習的心理疲勞。孩子注意力渙散,記憶力下降,反應遲鈍,精力不足,甚至產生厭煩學習的情緒,在這種心態下,孩子上課常走神,自然影響學習效果。

上課前或者因上課的時候被突發事件吸引了,造成情緒波動;無關刺激引起孩子的注意,比如老師的服裝獨特、發型奇特、教室外麵經常有人走動、有人在上體育課等等。

老師講授的內容索然無味;老師和孩子發生了矛盾,孩子因厭惡老師而未能集中注意力等。

孩子上課容易走神的主觀原因主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