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6~12歲是培養良好學習習慣的重要時期(2 / 3)

孩子自身的原因。比如,孩子的注意力穩定性極差;患病或者睡眠不足,很難集中注意力。

因學習成績不佳而使孩子對學習產生厭煩的情緒,也不容易集中注意力。

家長應該認真地分析這些問題的原因,當然,孩子精神不集中並不限於上課聽講,還包括其他方麵,如做作業、看書等。

對孩子上課精力不集中要找出問題的症結所在,針對不同的情況,具體原因具體分析,采取針對性的對策,才可能收到應有的效果。

(1)幫助孩子減輕心理壓力

對由於學習心理疲勞引起的注意力不集中,要幫助孩子減輕心理壓力。課壓力重容易引起心理壓力,容易引起心理負擔,但是在相同的學習課程的壓力下,有些孩子產生學習的心理疲勞,有些孩子仍然精力充沛,心態很好,注意力集中。每個孩子抗心理壓力水平及其對策不同,因此造成在同樣的學習負擔下有的孩子適應;有的孩子勉強適應;有的孩子就適應不了,承受不了過重的學習負擔,這種孩子心理承受力就差。對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孩子家長要教會他們正確對待課程負擔,不要把考試的名次看得太重,不要顧慮太多,不要過多想學習名次下降會引起老師、同學、家長什麼評價,這時就真的有點需要有但丁那種“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的精神,盡量地放鬆自己,不要給自己增加心理壓力而給自己減輕心理壓力。給孩子說明白,學習名次下降隻要自己正確對待就可以了,不要顧忌別人對你如何看,你多想那事情就等於給你又增加了心理負擔,又增加了心理壓力,造成惡性循環,引起上課注意力渙散,影響學習成績,那就得不償失了。

(2)幫助孩子學會自我心理調節

對於在繁重的學習課程下,在題海戰術中不能自己調節自己,不能自己控製自己,感到苦不堪言的孩子,家長要幫助孩子學會自我心理調節,學會信心提高法,學會情緒調節法,學會身心放鬆法,這樣對緩解與克服孩子上課走神的問題有很大幫助。

(3)幫助孩子抵製“誘惑”,增強自製力

對於孩子做作業時的分心,某些情況下是由於他們受到“誘惑”。假如不想讓孩子坐在電視機前看電視,而想讓他去做作業,那麼,家長也不能打開電視。這樣一來,孩子就知道人人都有應該做的工作。家長要在孩子學習的時間看一看書報。家長可以這麼說:現在,讓大家都來做自己的家庭作業吧!如果家長能夠以身作則,孩子也就能夠平心靜氣地坐下來,精神集中做作業,就不會走神了。

4.鼓勵孩子敢於和善於提問的習慣

著名電視節目主持人之一楊瀾講過一個她親身經曆的故事:

教授從兜裏掏出一張一美元的鈔票,高高舉起,漲紅了臉大聲說:“誰能提出一個問題,任何問題,我就獎勵他一美元。”

教授是美國人,在北京外國語大學任教,他講的是曆史與宗教,他講完了,問大家有什麼問題,誰也不吱聲,他請求大家提問,因為不然的話他無法知道大家聽懂了多少。但還是沒人舉手,教授有點兒不耐煩了,不,應該說,他憤怒了。他認為這是中國學生對他的不尊重。

“沒有哪一種知識是提不出問題的,難道我講的每一句話都無懈可擊嗎?是你們壓根兒沒聽進去還是愚不可及?”他的另一隻拳頭敲打著桌麵。

課堂的氣氛緊張了,學生們嚇壞了。我們從幼兒園開始就被訓練著雙手背後,認真聽講,長大後開始記筆記。誰記得全,背得好,考試就能拿高分。提問的通常是老師。是的,中國的學生在十幾年嚴格的教育中學會了如何對付老師的提問,可自己不習慣提問,更不被許可反問,那樣是有悖於師生之道的,所以,在美國教授晃動的一美元下,我們不知所措。

楊瀾講的故事反映出我國孩子在課堂上不愛發言和提問,這是不利於孩子求學的。不明白的,要問,以求明白;明白了,還明知故問,因為可以通過對方的準確複述,讓自己掌握得更加準確,並且實現超越和突破。學問學問,勤學好問,好問別人,更要問自己,老師和父母應當鼓勵孩子提出好問題,自己尋找答案。

這就涉及到了問題意識,問題起著定向作用,是問題將孩子的好奇心牽引到求知欲望上來。什麼是問題意識?它表現為孩子在學習認識活動中,經常意識到一些難以解決的、感到疑惑的實際問題,並產生懷疑、困惑、焦慮、探究的心理狀態。而這種心理狀態又驅使孩子積極思維、不斷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培養問題意識,有利於發揮孩子的主體作用,有利於激發孩子學習的動機,有利於培養孩子的創新能力。

可能有的家長認為隻要學習好就行了,會不會提問沒有什麼關係。其實,這種觀點是錯誤的,學問,學問,要學也要問。很多東西問了才能長進,有的問題自己苦思冥想不得其解,可有時經別人輕輕一點撥往往就豁然開朗了。因此,要培養孩子善於提問的好習慣。那麼,為什麼有的孩子不善於提問呢?

學校以往傳統的教學方法是老師講,學生聽、記,課堂上對孩子們主動參與教學的要求不高,這種教學方法實際上對孩子們的發展是不利的,孩子們養成了不愛動腦筋的習慣,隻要死記硬背,依葫蘆畫瓢就行了。在課堂上孩子們從提出問題到解決問題的過程,充分調動了孩子的積極性,能使其更好地掌握知識,開動腦筋。有的孩子不善於提問是因為學習沒有係統性,沒有打好基礎,跟不上班級教學的進度。他們可能什麼都不懂,不知從何問起,理不出頭緒,想提問,又不知道問什麼。還有些孩子是因為不求甚解,不愛動腦筋,心想這些問題反正別的同學都會問到,隻要注意聽就行了,懶得提問。還有的同學因為膽小,不敢在同學們麵前表達自己的思想,深怕自己提出的問題被老師和同學笑話,怕別人都懂就自己不明白,讓別人覺得自己很笨。還有極少部分孩子討厭學習,熱情不高,幹勁不足,上課如坐針氈,巴不得早點下課,根本沒有考慮所提的問題。

提問是孩子在學習活動中的一種難能可貴的習慣。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那麼,父母怎樣培養孩子的提問習慣呢?據教育專家探討,認為至少有如下三個方麵:

(1)營造氛圍,讓孩子敢問

父母和孩子角色平等,要變學習輔導的單向為雙向互動,允許孩子“出錯”,父母對孩子的提問,哪怕是在自己看來非常幼稚的問題,也都需要采用語言的激勵、手勢的肯定、眼神的默許等手段,給予充分的肯定和讚賞。

對不敢提問、懶得提問的孩子,父母應給他們講清楚善於提問對學習的好處,可以給孩子買一些名人傳記,孩子會從這些書中發現,大凡學術上有成就的人都是在“問”上做出文章來的,如居裏夫人、華羅庚、達爾文等。讓孩子從思想上真正認識到隻有敢問、善問,才能搞好學習,才能做成學問的道理。對於那些因為沒打好基礎,不會提問的孩子,家長可以幫助和鼓勵他們從補習功課開始,學好基礎知識,跟上班級教學的進度,鼓勵孩子向班上善於提問的同學學習,解除思想顧慮,克服虛榮心,耐心地告訴孩子不會提問沒有什麼可笑,每個人提問都是因為自己不懂才問,學習本身是一個人不懂到懂的過程,不懂就問是好學的表現,隻有把自己不懂的問題提出來後,才能得到老師的幫助,從而真正掌握知識。

(2)拓展渠道,讓孩子會問

當孩子還未養成提問的習慣或者所學知識較難時,可以和孩子進行討論,然後由孩子提問題。另外,父母也可以設計好問題,引導孩子模仿提問。提問內容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經過一段時間訓練,孩子初步掌握了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後,就可以在學習輔導中留有一定時間讓學生獨立質疑,自我展示。

(3)精心組織,讓孩子善問

為了提高孩子學以致用的能力,父母尤其要引導孩子把學到的知識應用於現實生活,讓他們在解決新問題中再提出實際問題,為孩子的創新思維提供豐富的問題和情境。

對那些想問但又不知怎麼問的孩子,家長應提醒他們注意掌握學習方法,善於去發現問題。如上課前做好預習工作,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記號,或者事先把不懂的問題寫在紙上,在老師講解的時候學會做筆記,勤動腦筋,學會問“為什麼”。經過思考和查找資料都不能解決的問題,自以為找到了答案,但把握不大的問題以及那些對得出結果的過程不太明白的問題,都可以在課堂上向老師提出來。對不愛學習,根本就沒有考慮過怎麼提問的孩子,父母不要過分責怪,而應幫助孩子從培養學習興趣開始,首先讓孩子喜歡學習,樹立起自己能夠學好的自信心。

總之,在家庭教育中,特別是學習輔導中,父母應在孩子力所能及的範圍內,讓孩子多動、多說、多看、多問、多表現、多思考,讓他們自己“跳起來摘果子”,盡量多給孩子一點思考的時間和活動的餘地,把提問的權利還給孩子。

5.培養孩子課堂上大膽發言的習慣

一次家長會以後,老師把薑小美的母親留下來向她反映了一個問題。老師說小美上課不愛發言,課下不愛和同學說話。家長聽了很著急,反映薑小美在家裏也少言寡語,就算說話也是小聲的。明年,孩子就上初三了,總是這樣下去可咋辦呢……

事實上,這種現象並不是個別的。就算是在中學生中,也有很多孩子“發言不積極”。經問卷調查發現,不擅長發言的孩子一般有三大類:一是孩子的膽子小,不敢發言;二是孩子的性格內向,不喜歡發言;三是孩子缺少方法,不知道怎樣發言。對於前兩類孩子,家長應該幫助他們克服心理上的缺陷,讓孩子變得愛發言。

那麼,父母如何引導孩子養成積極大膽發言的習慣呢?

(1)鼓勵孩子發表見解

針對孩子膽子小的特點,家長最好常常給孩子講一些英雄模範的先進事跡。例如,武鬆打虎、八路軍打鬼子、警察捉小偷的故事等。孩子們是很仰慕英雄的,願意向英雄們學習。家長還應該適當地向孩子提出,學習英雄們勇敢無畏的精神,要首先落實到敢於發言。隻要家長有計劃地這樣堅持做下去,孩子就能變得勇於發言。

(2)幫助孩子學會發言

有些孩子想發言,可是不得要領,不是沒有頭緒,就是廢話連篇。這是孩子不擅長發言的另外一種表現。因此,家長應該幫助孩子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序,言之有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