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藝術教育對孩子健康成長至關重要
(1)藝術教育能促進孩子大腦發育
新的科學研究表明,早期的藝術教育能影響兒童正在發育的大腦並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從而有助於邏輯能力、抽象思維、記憶力及創造能力的開發。
有兩位研究人員在1993年報告中說,大學生在聽10分鍾的莫紮特D大調鋼琴奏鳴曲後接受空間——時間能力測試的成績,比他們聽10分鍾空白磁帶或消遣性磁帶後的測試成績高出8—9分。
這兩位研究人員——加利福尼亞大學物理學家戈登·肖博士和目前在威斯康涅大學任教的心理學家弗朗西絲·勞舍爾博士——把他們的發現稱作“莫紮特效應”。其實研究人員在1990年就開始用莫紮特的樂曲做實驗。戈登博士領導的研究小組利用計算機生成的神經發射圖形(腦電活動)模型,把各種各樣的大腦活動類型輸入一台合成器,他們聽到的是可辨別的,但風格迥異的音樂。
這個發現使研究人員產生了一個想法:或許音樂本身也促使這些神經細胞有傳遞信息的功能。
兒童出生後大腦不斷發育。環境和經驗都不斷在神經元——大腦內傳遞信息的微小的帶電神經細胞——之間形成神經回路和圖形。大腦裏有無數個這樣的神經元。不過科學家發現,如果大腦不利用某些神經元,也不在它們之間建立通道,那麼就會把它們削減掉。兒童所處的環境越豐富多彩,其大腦網絡就越發達。
大腦發育最旺盛的階段——這是一個關鍵的時期——從出生後即開始,到10歲左右結束。語言能力和藝術的潛力都是在這段時間裏發展的。近期研究表明,解決問題的能力和一般推理能力所依賴的神經學基礎主要是在一歲之前建立的。嬰兒聽到的話語使神經元之間產生一係列複雜的相互聯係,這些聯係對整個大腦的發育有重要影響。同樣,研究表明,父母越是給嬰兒唱歌或播放旋律優美、結構嚴謹的音樂,或者看一些鮮明色彩的圖畫,嬰兒大腦就越容易產生神經回路和圖形。
人的腦神經細胞大約有4~5億個。無論是成年人還是新生兒都是如此。剛出生的嬰兒直到一歲的時候都沒有豐富的語言表達能力與行為表達能力。但是,他們卻有強烈的接受能力與感受能力,雖然他們對生命的接受是被動的,但是這些貯存會有增值、分裂、爆發、升華的時候。
父母們要充分挖掘新生兒大腦中潛藏著的令人驚異的巨大藝術能力,不要錯過了最初教育的有利時機。
(2)藝術教育可以使兒童更聰明
美國布朗大學心理學家加德納研究表明,美術和音樂不僅是學生的消遣活動,而且還能使他們變得更聰明。
加德納向美國科學促進協會提交報告說,藝術活動似乎對大腦具有調節作用,並有助於大腦在學習其他領域的知識時集中精力。這些活動似乎對所有年齡的兒童都有幫助。
加德納教授認為,對6-7歲的一年級學生定期進行音樂和繪畫訓練,能同時提高他們的閱讀能力和數學技能。大腦似乎能把它在音樂領域學到的知識應用於另一個領域,例如數學領域。學習的過程不僅僅包括獲得信息,而且還包括訓練大腦如何處理這些信息。
加德納教授音樂和數學之間的邏輯聯係尤為明顯。這兩門學科都涉及到類似於標尺的概念——在音樂中是音階,在數學上是數的進位。加德納教授說:“從藝術學習中獲取的知識有助於情感技能的培養。這些情感技能可以處理精神世界中某些以其他任何方法無法處理的東西。”
布朗大學的其他研究人員也指出:幼兒的大腦更容易建立聯係,因此,在幼兒年齡段演奏音樂和描線塗彩的繪畫對提高思維能力具有長遠的影響。他們認為,經常作音樂、繪畫、舞蹈等練習能改進腦上部的“硬線路”——這個部位與創造力和認知能力有有密切關係。
加利福尼亞大學物理學教授戈登·肖也開展了上述研究,他說:“對三四歲的幼兒進行藝術訓練,能促使他們的大腦更好地識別空間和時間的模式。幼兒容易受到各種刺激,他們會對刺激作出反應,但他們不會在事先進思考並在頭腦中形成圖像和過程。某些音樂似乎能夠促進拖們在這方麵的能力。”
(3)藝術教育有利於淨化兒童心靈
20世紀最偉大的小提琴家耶胡迪·梅紐因指出,藝術教育能培養兒童形成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梅紐因呼籲英國政府重視對培養兒童來說非常關鍵的音樂、舞蹈和唱歌等藝術教育。他說,隻要孩子們能夠得到更多的藝術教育,整個社會的犯罪現象就會減少。
他還說,藝術應該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為防止犯罪,現代政府將過多的精力放在製訂政策和建造監獄上,忽視了藝術,尤其是音樂的作用。他認為出現犯罪現象的根源是有些人的精力過於旺盛,欲望無法實現,而音樂可以幫助人們宣泄過盛的精力和消除不切實際的願望。“我們在短期內可能需要政策和監獄,但僅通過這些並不能創造更好的社會環境。”
這種觀點並不過於理想化,但梅紐因有他的證據;他說,倫敦西部充斥著暴力的貧民區有一所名為“牛津花園”的小學,以前該小學的教師因無法忍受說不定哪一天就會挨匕首而紛紛離開那裏。但是,自從這所小學開設唱歌課以來(後來又開設了舞蹈課),教師流失的現象已經得到很大改觀。該校校長利茲·皮卡德說,在一個相當不安全的社區裏,他們的小學變成了一塊樂土。她說:“藝術教育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沒有開設藝術課的時期相比,我們學校現在平靜多了。我們打算繼續擴大這方麵的教育。”
梅紐因還說,藝術教育能否有效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師的素質,因此首先應該培養和提高教師的藝術水平。唱歌和舞蹈課應該成為每所學校每天必有的教學內容。他說:“藝術的東西能夠表達人們的感情和思想,培養心智和理智,是孩子和年輕人的良師益友。”
他說,讓學校裏的每個孩子都學會演奏一種樂器可能不太實際。但是,唱歌跳舞根本不用花什麼錢,每個人都有嗓子、眼睛和心靈,音樂最需要的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感受。
他還說,藝術世界裏沒有“犯罪”這個詞。“當孩子學會唱歌和跳舞後,他們會更善於思考、理解問題和相互溝通。”音樂是兒童生活的組成部分。研究表明,帶音樂的遊戲和輕柔的催眠曲能使許多兒童集中注意力或平靜入睡。
研究人員和教育工作者發現,受過藝術熏陶的兒童在學習和交往方麵比其他兒童進步快。最難能可貴的是孩子幼小的心靈,也將會變得更加純潔。
上述專家們的研究,都告訴我們,家長對孩子進行藝術教育是非常必要的。隻要你想讓自己的孩子更聰明,就千萬不要忽視孩子藝術能力的培養。
2.因勢利導地培養孩子的才藝興趣
孩子天生有求知欲,那麼父母又如何知道孩子在哪一方麵有天才?這就要家長留心觀察孩子對學校內的圖、工、音、體哪一科特別愛好,哪一種成績特別優異。普遍來說,如果是具有天才的孩子,入學以後,很自然就會流露出來,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有所表現。比如喜歡音樂的,他可能過耳不忘,聽過一次,就可以把音調哼出來。家裏有樂器的,他就會愛不釋手,一有空就彈彈吹吹,試驗用不同方法去奏出不同的聲調。若是喜歡繪畫的,一紙一筆在手就會畫出不同的人物和花草,而且繪畫的筆法和顏色的配合很明顯地比同年齡的孩子突出。他們花在樂器或繪畫上的時間往往相當長,而且他們的興趣也能夠維持一段長久的日子。做父母的觀察到以上各種表現,就應該知道孩子可能有特別天才或興趣。如果家庭經濟豐裕,而時間又允許的話,不妨就嚐試去給孩子加以教導,由父母或親友按時加以訓練,或聘請專業人才教授。有機會就帶領孩子去參觀這方麵的展覽或表演,甚至鼓勵他們參加演出或比賽,給他們觀摩和臨場感受積累經驗的機會,讓他們觀察別人的技藝,比較自己的成績。但最重要的還是做父母的對成敗所采取的態度。如果父母對演出和比賽有正確的觀念,不重視成敗,隻集中在爭取經驗上。孩子成功時就不會目空一切,自視過高;失敗了也不會意敗氣餒或就此放棄。栽培才藝的發展和追求虛榮心的差別,隻是一線之別而已!舉例來說,孩子參加舞蹈比賽,做父母的廣購入場券遍贈親友來捧場,這就無形中給孩子增加很重的精神負擔,覺得不能獲勝就“無顏見江東父老”。假若勝利了,一大群親友的讚美,使孩子覺得飄飄然,不期然就產生驕傲自滿的心理。假若不幸名落孫山,孩子就往往受不起這失望的打擊,自卑心理油然而生,覺得自己不如人,心裏還會埋怨父母請這麼大的一夥人來看自己受窘,增加自己失敗的痛苦。可能從此就失去出場的勇氣,甚至連學習的興趣也冷下來,原有的比賽意義就被歪曲了。這點很值得做家長的留意。
很多孩子天資聰穎,而做父母的為了某種緣故特別期望孩子去學習某一種才藝,於是就決定了給孩子好好地栽培,這本是無可非議的。可惜太多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太高,而弄至收到相反的效果。
莉莉四歲那年,媽媽就急不可待地為她安排學彈鋼琴。起初的幾個月,莉莉覺得很新鮮和有趣,不必讓父母督促也主動去練習,所以成績進步很理想。但到了六歲那年,莉莉進入了一年級後,功課忙碌得多了,而且有趣的電視節目也漸漸增加,隔鄰的孩子們也常常到家裏來一起玩,無形中就使莉莉忙碌起來,而這時鋼琴的課程已進展到更多樂理的學習和指法的訓練,不像從前彈小歌兒那樣簡單和容易了,一首歌非要重複溫習很多次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這就是說莉莉要多花時間在彈鋼琴上。漸漸地莉莉覺得練琴是件苦悶的事,甚至是重擔了,便開始疏於練習。媽媽看在眼裏,知道這孩子開始分心好玩。於是決定每天限定莉莉在某段時間內一定要練琴,自己坐在旁邊做監督,孩子左顧右盼時就罵,音調不符、時間不準時就用戒尺打手指,往往弄到莉莉一麵練琴一麵淌眼淚。但在母親的威嚴下,莉莉還是痛苦地繼續她的才藝訓練。八歲那年,在一次兒童問答遊戲裏,主持人問莉莉最喜歡做的是什麼,莉莉毫不猶豫地說,“最喜歡到幹媽那裏住。”主持人又問:“為什麼?”她答說:“因為幹媽家裏沒有鋼琴,我就不用練鋼琴了!”莉莉答得理直氣壯,好像把這話說了就舒服得多了似的。做媽媽的聽後愣住了,她既傷心又失望,早知如此,又何必花費了這麼多金錢和時間去讓莉莉學習鋼琴呢!到頭來,孩子原來是這麼痛苦的!
幸好莉莉有勇氣把肚裏的話吐出,而她媽媽也醒悟得早,這一個不愉快的經曆也就很快結束了。莉莉和媽媽都鬆了一口氣。
3.培養孩子的美感素質越早越好
對兒童有意識有目的的美感培養能夠促使孩子更加健康愉悅地成長。一個真正健康的孩子,不僅生命力旺盛、體格強健、活潑好動,而且聰明敏銳,美感能力強,動作的節奏感、協調性好,運動能力也很強。
兒童美育不隻是藝術培養、熏陶,更多的是通過其對藝術的美感能力,對自然的美感能力,對社會生活的美感能力的培養,使孩子成為善於感受美、創造美的人。
在通過藝術手段對孩子進行美感能力培養,重點應放在音樂、美術、家庭生活藝術的培養上。
所有美育的目的最終都指向對孩子強健完美人格的塑造,唯此才是我們的孩子在未來社會生活中品味快樂人生的前提。
培養兒童的美感素質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麵入手:
(1)創造美的環境
聲、色、情境,是孩子首先接觸到的美感的中介,通過對這些美感載體的領悟使孩子們在“潤物細無聲”中感染到美的韻味。在這裏,美的環境不僅指整潔優雅的居室環境布置、包括家庭成員間良好的禮儀,和諧快樂的成員關係,也包括孩子整齊大方的儀表,更包括孩子在大自然神奇美妙的山川之間領略到的秀麗、幽遠、壯觀、博大的神秘美感。
(2)激活孩子的藝術愛好
美育的基礎在於兒童的興趣,興趣的長期保持就形成一種愛好。愛好才是孩子美育的良師。因此有意識地誘導孩子,發現他們對於藝術種類的敏感性,然後給予鼓勵,則孩子就易於在此中得到培養。
(3)利用現代傳媒,拓寬視野
除了家庭美育的基礎環境,現代傳媒如電影、電視、廣播、書刊等都是兒童美育的重要工具,有選擇地為兒童提供這些美育載體,利用其本身對兒童的吸引力,則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