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讓生活與大自然相融
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花一草,都跟孩子們的生長一樣,包藏了神秘的美感。而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甚至小到為玩具賦予象征生命,為一道菜取一個詩意的名字,窗簾上的圖案與色彩等等均可以熏陶我們的孩子。作父母的倘能進入孩童的內心世界,則在與孩子的玩樂與遊戲之間都充滿了培養孩子美感的機會。
4.花點時間讓孩子學習音樂
音樂活動是一種藝術活動形式。音樂利用聲音的高低、長短和音樂等特點和變化,構成千變萬化的音樂形象來反映現實生活和人們的思想情感。父母讓孩子學音樂,無論是栽培音樂家、培育音樂氣質,還是要孩子比自己缺乏音樂的童年過得更好,出發點都是隻想教育孩子而已。
其實,音樂的學習與年齡無關,主要在於是否曾付出時間去學,因此,不懂音樂的父母,與其送孩子去學,倒不如趁機跟著孩子一起學,除了借此與孩子共同享受知識增長的樂趣外,更可以自然地創造共同的音樂生活。
孩子能夠在童年學到音樂固然很幸福,但隨著年齡的增長、課業加重,往往會擠掉學音樂的時間,但孩子成人後,會從音樂的消遣中使生活更為充實、幸福。
在目前講究開放與啟發教育的潮流中,市麵上也推出各種琳琅滿目的教學法,確實令人目不暇接。
目前在美國大致有以下幾種教法:
以鋼琴教學為主。
以小提琴教學為主。
以歌唱為主,培養樂理能力。
教育方法有班組的,也有以一對一的個別樂器教育的。
對於一般父母而言,若要從教學方法之間去比較好壞,再做選擇,往往會力不從心,弄得似懂非懂。
真正比較客觀而實際的做法,是根據自己孩子的情況及家庭的經濟負擔能力,選擇其一;另外,很重要的一點是要幫孩子挑選一位優秀的音樂教師。
大體而言,音樂能力的培養包含了聽、唱、讀、寫、彈奏與創作6個項目,每個項目啟蒙的時間,都與生理機能的生長有關。
(1)培養孩子的“綜合音樂感”
所謂音樂感,就是對音樂有正確的理解,並能把所理解所感受的東西充分表達出來的能力。“綜合音樂感”課程就是對孩子進行5個方麵(力度、曲式、音高、節奏和音色)的素質培養。
“綜合音樂感”課程這5個方麵的素質培養是通過要求孩子自己去尋找目標,而且自己去尋找能夠達到目的的途徑和方法來實現的。“綜合音樂感”重視學生創造力的培養,以聽覺為探索的工具,通過聽覺、演出、創造、指揮、分析、評估等6個方麵的教學活動來鍛煉孩子多方麵的能力,並從中感受到探索的意義和樂趣。
音樂是聲音的技術,是通過音響來表達的,是通過聽覺來感受的,所以音樂素質訓練必須從聽覺素質訓練著手。比方,音高訓練是由不定音高開始的。讓孩子敲擊各種生活中的物體,自己去探索聲音的高低,然後引導孩子對sol、mi的音高進行識別,再加上la。開始是在有視覺的幫助下聽sol、mi、la,然後全憑聽覺來辨別,再將由sol、mi、la3個音組成的曲子奏給他們聽,讓他們聽辨旋律的唱名,孩子很快把旋律唱了出來。這樣可以說是孩子們自己學會了這首歌,並且對這3個音的概念也得到了鞏固。在這個基礎上就需要進一步去發掘孩子們的創造力,讓孩子們用這3個音自由組合成一段小曲子(往往隻有一個樂句),並且自己想辦法用圖畫表示出來,創造自己的譜子。
“綜合音樂感”課程從自由探索著手,從孩子們所熟悉的、體驗過的和已經掌握的知識著手,這樣進行探索,孩子們就有成功的把握,有助於自信心的培養。7~12歲的孩子作為一個探索者,在探索的過程中可以允許失敗,他們用自己的聽覺尋找和感受音樂的奧秘,家長和教師要尊重他們的點滴發現。在這種探索過程中,他們就有一種“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這有利於發掘和發展他們的創造力。比方在進行音色的素質訓練,先給孩子們聽“當當”清脆的敲茶杯聲,然後又用手捂著茶杯讓孩子聽“篤篤”悶的、暗的敲擊聲,讓孩子們去體會音色上的區別。當孩子們發現不了這是“亮”和“悶”的音色區別時,家長應該耐心地等待,和孩子一起繼續探索各種聲音,直到孩子自己找到這個概念為止。父母還可以把孩子點滴的“即興創作”錄音並立即放給他們聽,孩子會深深感到探索中獲得的知識得以運用,並化為自己的音樂素質,這些東西,進一步加以遷移和泛化,使之輸出,就化為了孩子的創造力。
(2)選擇適合孩子的音樂
讓孩子進行音樂的學習,避免不了要給孩子選擇好的音樂製品。然而麵對風格、內容各不相同的音樂磁帶、CD、VCD,應如何選擇適合孩子的音樂製品呢?
①風格的選擇
據專家研究發現,家長所鍾愛的音樂風格與他們在孩提時代所接觸的音樂有關。如果父母在孩子幼年期隻向孩子灌輸某一特定的音樂作品。那麼就會縮小孩子的音樂空間;相反,家長將不同風格的音樂越早介紹給孩子,他們進入豐富多彩的音樂世界也就越快。
因此,應讓孩子聆聽多種風格的音樂作品,就像我們的飲食需要多種營養一樣,音樂世界的建構也需要多種格調。為孩子提供不同的中外名曲、山歌小調、民歌童謠,使他們感受到不同的聲音和節奏,有利於擴展他們對音樂的理解,為他們形成自己的音樂天空打下良好的基礎。
經驗還表明,對於器樂作品,形象生動的、標題性的和舞蹈性的(包括進行曲)短曲是最易懂的;至於聲樂作品,隻要具有孩子明白易懂的歌詞和鮮明的旋律就可。
②內容的選擇
在選擇磁帶內容時,應遵循的首要原則是,音樂作品的內容必須是積極的、健康向上的、富有童趣和藝術性,無論是歌詞還是VCD畫麵必須是適合孩子欣賞、觀看的。要考慮它是否包含豐富的教育價值。如理性思考、愉悅的情緒體驗、經驗或形象的聯想等。家庭中可以選用一些幼兒園音樂欣賞教材中的歌曲、童謠、外國兒童歌曲、民歌等,給孩子進行提前預習和延伸鞏固式的欣賞。像聖桑的《動物狂歡節》柴可夫斯基的《胡桃夾子組曲》、普羅科非耶夫的《彼得和狼》這樣的純音樂作品,也可以作為選擇內容。
各種優秀音樂作品,隻要其形象生動鮮明、結構清晰,都可以選作孩子的音樂欣賞教材。比如標題性明確的作品、感情傾向明顯的作品、有表現力的音樂作品,像穆索爾斯基的《圖畫展覽會》、聖桑的《動物狂歡節》、李姆斯基·柯隆柯夫的《天方夜譚》等。很多沒有特定內容的樂曲也可以給孩子聽,如莫紮特的《小夜曲》、肖邦的《即興幻想曲》、舒曼的《夢幻曲》、巴赫的《詼諧曲》等。
③播放的方法
孩子的聽覺神經比較稚嫩,過強過高的聲音對孩子的聽覺器官不利,因此,在為孩子播放音樂時,應注意音量的控製,白天播放的音量大約在50分貝,睡覺或遊戲時音量大約在40分貝;初次欣賞新磁帶時應有意識地重複播放,因為孩子的大腦是通過反複地聆聽來識別不同風格、不同內容的音樂作品的,隻有多次接觸才能將它們印入的腦海。
當然,有條件的家庭還可以和孩子一起聽音樂會。但是不要一廂情願。當孩子對音樂會毫無興趣甚至抵觸時,切忌硬領著孩子去聽音樂會,這樣對孩子的興趣會產生消極的影響。此外還要注意的是不要貪多求全。許多家長盲目地認為多聽總比少聽好,這將導致不堪重負的孩子拒絕聽或無效地聽。
音樂會對孩子來說,的確有其積極的一麵。但是,孩子畢竟是孩子,貪玩好動是他們的天性,同時他們的興趣與愛好也在不斷地變化,今天喜歡的東西,也許明天就不再喜歡。因此,家長要注意因勢利導,激發孩子聽音樂會的興趣和欲望。如果孩子對音樂很感興趣,很願意學習,隻是在有些時候產生貪玩、畏難的心理,家長可以適當地施加一些壓力。但如果孩子對音樂一點兒也不感興趣,根本不願學習,這時候采取“逼”的辦法可能收效甚微。
5.巧使手段讓孩子愛上繪畫
(1)引導孩子的繪畫興趣
繪畫是藝術情感教育的基本內容,培養孩子對繪畫的興趣、好奇心,是父母要注意的事情。為此,父母要隨時觀察孩子的興趣所在,在他高興畫的時候,父母就對他多加表揚鼓勵。孩子做什麼事情往往都沒有常性,針對孩子興趣容易轉移的特點,父母要想方設法鞏固孩子的畫畫興趣,以經常變換方式、辦法來引導他。
講故事是種非常不錯的手段,這樣可以豐富孩子的繪畫情感與想像力。還要經常帶孩子到野外去玩,這樣可以擴大孩子的生活視野,感受自然界多姿多彩的變化,培養孩子的觀察能力、記憶能力以及對生活、事物的感受能力。要讓孩子從小養成眼看、腦想、手練的三結合學畫習慣。
在英國倫敦,有個叫安妮的孩子繪畫非常出名。年僅8歲的安妮,已經畫了近千幅各種各樣的畫,並成功地舉辦了7次個人畫展,在當地十分有名。安妮的父親史密斯是倫敦繪畫協會的創辦者之一,安妮之所以具有如此出色的繪畫才能,這完全是史密斯精心栽培的結果。
其實說起來也很簡單,史密斯的方法就是讓安妮在玩中畫。史密斯先生介紹說:
安妮的繪畫興趣通常和玩分不開。玩的時間長了,就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有了興趣就有了求知的動力,就會用極大的勁頭與信心去鑽研與獲取。玩牽引她走入繪畫的大門。
安妮處於幼兒階段時,缺乏生活經驗和知識,手腕骨與指骨比較嬌弱,動作不夠協調,也不夠穩定準確。史密斯就給他幾支漂亮的彩筆和幾張白紙,安妮就會無憂無慮、不假思索地畫出一些曲曲折折的線條或歪歪扭扭的圈圈、斷斷續續的點點。此時史密斯就不失時機地給予鼓勵,沿著孩子思維的路徑引導孩子,例如,可以指著斜線條說:“嗬,天正在下雨。”指著圈圈說:“雨停了,太陽出來了,天空多美啊!”可以拿起筆給下麵連在一起的兩個圓圈簡單添上幾筆,說:“看嗬!小雞也跑出來捉小蟲了。”史密斯這樣做,加深了安妮對繪畫的理解,使安妮畫畫的興趣得以萌發。
史密斯指出:繪畫是人類表達思想、抒發與交流感情所采用的一種藝術手法。要培養孩子的繪畫興趣還應該培養孩子樂觀愉悅的情緒,使生活中的事物形態、色彩、特征變成孩子自己的豐富多彩的圖畫語言,讓孩子能運用這種語言去自由自在地表達自己的感情。對於成年人繪畫必須講究的技巧與技能,不要讓孩子過多地去效仿。因為孩子在學習繪畫的過程中,最主要的是培養與鍛煉對生活的敏銳的觀察能力、對藝術的真善美的鑒賞能力、對形象的記憶能力,以及對構思的想像能力,從而獲得對生活的藝術再創造與表現能力。
史密斯強調:首先,要掌握孩子畫畫的心理特征。兒童的思維都是比較具體的。他們在感知客觀事物時,都是一個一個認識的。因此,兒童在繪畫上表現出“突出中心事物”這一特點,想要畫什麼就去畫什麼。
想像與幻想在兒童心理活動中占有極重要的地位。他們常常以想像代替思維,把幻想與現實融為一體。孩子的知識雖然很少,卻可以不受知識常識的限製,海闊天空地任意想像。他們看月牙像個秋千,就想上天去做遊戲。這一點和成年人有很大的區別,成年人見多識廣,想像力反而受到壓抑,自由發揮的餘地受到限製。孩子畫畫時為了表現自己的感受,根本不考慮自己的技巧能不能勝任。
兒童畫的創作,在色彩使用上也反映出他們的心理特點。孩子們普遍喜歡色澤鮮豔、對比強烈、明快的色調,不喜歡灰暗的色調。孩子認識事物的外部特征,也主要靠色彩,如“紅蘋果”、“紅皮球”、“紅皮鞋”、“紅花”、“綠樹葉”……據有關專家研究,這些顏色本身的特性與孩子的顏色視覺有密切的關係。正是由於兒童對顏色具有強烈的心理對比感,所以,孩子畫畫,或大紅,或大綠,或深藍,或凝黑,參差雜錯,不拘一格。這是孩子由顏色對比產生的誇張感受的表現。孩子在生理、心理上發展的局限性使得兒童的畫具有樸直的心理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