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讓孩子的繪畫內容豐富多彩
教孩子作畫時,要內容豐富、變化才能使興趣持久,這樣才能激發孩子的繪畫欲。
①命題畫
命題畫顧名思義就是根據孩子在某一階段的教育要求,為孩子規定畫畫內容,使孩子根據成年人的要求進行繪畫練習。
作為父母,怎樣要求孩子進行命題畫畫呢?有幾點是必須注意的。首先,大人一定要求孩子畫他們所看到的事情,其次畫他們所經驗過的事情,再次畫他們最感興趣的事情,選擇能引起孩子想像的題材。
②意願畫
意願畫是在教師與父母的指導下,由孩子自由確定內容的畫。孩子在畫意願畫時,不受任何束縛,畫得自由活潑,充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對事物的認識,在意願畫訓練中,大人既不應替孩子規定內容,也不要教孩子畫什麼形象。在孩子畫畫遇到困難時再給予啟發與幫助,使孩子將畫順利完成。另外,命題畫與意願畫應該交替著畫。
③裝飾畫
裝飾畫是以花紋裝飾某個物體的繪畫,目的是為了美化環境、美化生活。
這種畫的構圖要求有一定的規律,整齊、對稱和有節奏,體現出圖案的美。學習裝飾畫一般在5歲以後進行。畫畫時可將方形、圓形、三角形和長方形等幾何形體作為生活中的用品(手絹、盤子、頭巾),預先畫在紙上,教孩子畫;也可以直接剪出各種日用品的紙型,如茶杯、暖水瓶等,要求孩子在上麵裝飾花紋。畫畫時,還可以使孩子認識幾何形體的方位,如幾何形體的中心、角隅和邊緣,以發展孩子的觀察力和畫畫的計劃性,培養他們的空間幾何思維能力和審美能力,同時使孩子初步接觸本民族的繪畫藝術。
④欣賞繪畫
看畫(單幅畫、連環畫)對孩子來說,如同學生看教科書和看小說一樣,孩子非常渴望從中獲得知識,得到樂趣,受到具體而生動的教育。父母應該學會搜集充滿藝術趣味的書冊及圖畫,讓孩子們學會看內容健康、形式優美的畫,在引導孩子看畫之前,自己要了解每幅畫的主題、畫家的意圖和藝術手法,然後,深入淺出地向孩子介紹畫的內容,要講得清楚、明白和自然,並可適當地提問孩子,以集中孩子的注意力。在引導孩子欣賞畫的時候,首先向孩子說明內容、主題,再結合人物的動態及風采來敘述故事情節。介紹內容時要從畫麵的主要形象開始,根據情節逐漸展開,再涉及到其他形象,講出人物形象的真實性和生動性,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安排。在此基礎上,再看色彩的真實感和畫麵的環境氣氛。這樣,才能使孩子較深刻地理解畫的內容與主題,畫麵的形象會在孩子的心目中長時間地留存。
(3)讓孩子從小學習繪畫的技巧
當孩子能把字寫得又快又好時,就該學畫畫了。畫畫有時是有用的,外出旅行時,有些新鮮的見識,哪怕寫上一頁紙也不一定寫明白,但隻要準確地畫幾筆,就可以表現出來。一個人無論看到多少建築、車輛和服裝,隻要動用一點繪畫的技巧,就很容易把它們保存下來,傳達給別人。假如用文字去描述,很可能失去原味,描述得再確切也難免記得不周全。不一定要把孩子培養成一個畫家,那要花很多功夫,孩子必須學的事情太多了,很難分出許多精力,隻要孩子在繪畫上懂得一點布局的道理,掌握一些基本的技巧,除了比較複雜的人像,能把看見的東西畫個差不離,就可以了,這很容易學會。當然,如果孩子有繪畫的天分,會學得更快,否則學些必要的技法就行了,不必讓他在沒有興趣的事情上受苦。
在善於繪畫的父母培養下成長的孩子是非常幸福的。因為父母懂得讓孩子去感觸五彩的世界。不過,父母即使不懂得繪畫,也可以教孩子分辨色彩。
父母可以在孩子房間四周掛上各種名畫的摹本,陳列著名的雕塑的仿製品。從他小時候起,抱著他說出各種名畫和雕塑的名稱,他起初隻是注意這些藝術品的顏色和形狀,漸漸會懂得其中的意義。
此外,還可以給孩子看許多美麗的花草和鳥獸的畫。即使孩子還不懂事,你也可以讓他看有美麗圖畫的小人書,並讀給他聽。孩子一般會安靜地聽著。什麼都不懂的孩子,對父母的聲音和畫的顏色感興趣的。
為了進一步發展孩子的色彩感覺,你可以買檢查色盲時使用的色標給孩子當玩具。這可以發展出各種遊戲。如果你的孩子是個男孩,則應更多地進行這類遊戲。因為男孩與女孩相比,觸覺靈敏而色感遲鈍,若不從小發展色彩感覺,將來他的色彩感覺就跟不上。
父母也可以給孩子買五顏六色的小球、木片和蠟筆。用蠟筆跟孩子進行“顏色競賽”的遊戲。玩法是,預備好一張大紙,從某點開始,你先用紅色蠟筆畫一條3厘米長的線,然後孩子用紅色蠟筆畫一條同樣長度的平行線,接著,你在你畫的紅線後麵用青色蠟筆接上一條同樣長度的線,孩子也在他畫的紅線後麵用青色蠟筆接一條同樣長度的線……假如孩子使用的蠟筆顏色與你所用的不一樣,他就輸了。
如果你覺得上述方法都比較麻煩,可以選擇一些簡單的,比如經常帶孩子散步,讓他注意海水、樹林、天空、田野、建築物和大街上人們服裝的顏色等,這都能在一定程度上開發孩子的色彩感覺。
(4)指導孩子的繪畫內容
在平時的練習中,家長可以教孩子畫些什麼呢?
①自然景物
大自然千奇百態,其中的日月星辰、名山大川、江河湖海、雨後彩虹、雨天雪景等一些自然景象都可以成為孩子的繪畫題材。家長可以根據不同的季節,引導孩子觀察不同的景物,指導幼兒進行繪畫創作。
②日常用品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也會接觸到很多事物,比如自己的鞋子、衣服、帽子、手套、手絹、圍巾等,還有經過裝飾美化的餐具、茶具、燈具等。家長在選擇這些繪畫題材時,應注意實物要具有審美意義,具有審美的價值,單調乏味的東西是不能激發孩子的繪畫興趣的。
③人物
人是孩子在生活中最熟悉的。可以讓孩子畫爸爸、媽媽、娃娃、爺爺、奶奶,還有不同職業的人也可以讓孩子畫。在作畫的過程中要注意從服飾、頭飾、發型上,引導孩子觀察並表現豐富的人物形象。
④植物
植物不外乎是花草樹木,但這些花草樹木中有許多值得孩子畫的內容,比如花的花瓣就有各種形狀,圓的、方的、三角的,還有不規則的;葉子的形狀也不少,掌形的、半圓的、星形的、三角的。可以帶孩子到植物園裏去走一走、看一看,讓孩子的經驗豐富以後,他們還會畫出我們從未見過的花草樹木,這就是創造。
⑤動物
孩子們喜歡各種各樣的動物,他們會和動物說話,把動物當成自己的朋友,賦予動物以人的情感。我們可以引導孩子先從畫常見的動物開始,如小雞、小鳥、金魚、蝴蝶、烏龜等,再逐步引導孩子畫動物園裏的動物,如大象、老虎、鱷魚、孔雀等。在引導孩子畫動物之前,應該和孩子一起看看這些動物是什麼樣的,從頭—身體—四肢—尾巴有序地觀察,這樣不僅能幫助孩子積累感性經驗,同時也教給了孩子觀察的方法。
⑥交通工具
交通工具也是孩子在生活中常常能見到的,如各種車輛,包括小轎車、公共汽車、救護車、吉普車、大吊車、翻鬥車、火車等;各種大船、小船;還有各種飛機,如直升機、戰鬥機、客機等。在引導孩子畫這類題材的時候也要注意從身邊常見的交通工具畫起,慢慢地再增加難度。
⑦建築物
建築也是一種藝術。孩子開始可以畫一些簡單的建築,比如高樓、矮房、橋梁等。然後我們有意識地帶孩子外出拓寬視野,有選擇地讓孩子欣賞一些建築物,之後再讓孩子畫自己設計的建築,這樣孩子的繪畫興趣會越來越濃。
⑧日常生活事件
孩子畫畫的事物往往來源於他們的日常生活,等孩子在以上題材的繪畫中積累了一定經驗時,我們就可以引導他們畫一些簡單的日常生活事件,比如,我和好朋友放風箏、我給花澆水、我和爸爸媽媽在動物園等。
⑨想像中的的物體與事件
如宇宙的奧秘、海底深處、我長大以後等。這類內容主要以培養孩子的想像力和創造力為主。
⑩簡單的裝飾畫
如台布、窗簾、臉譜等。這類內容主要注意線條,色彩等形式美這一方麵,同時對兒童的注意力、堅持性等品質的培養有一定作用。
6.讓孩子學習舞蹈,增加動作美感
在孩子舞蹈藝術的美感培養活動中,舞蹈表演更多的是一種手段,是發展孩子動作能力、提高動作表現力、增強其綜合審美能力的手段。父母對此不應有太高的要求。按照規範化機械化的方式去訓練可能使得孩子喪失了對舞蹈藝術的趣味與信心,應順其自然,因勢利導。
美國著名的克加羅私立學校校長艾裏斯·伏恩先生說:兒童舞蹈藝術培養的根本宗旨在於發展孩子的動作能力,而不是成人化舞蹈的專門訓練。
對孩子舞蹈藝術的最基礎培養要從兒童本能動作入手,放開動作,發展動作,引導動作是其指導原則。因此了解兒童一些基本動作,如拍手、走、跑、跳、自由搖擺等,知道這些動作的基本特征就很必要。引導要領以及其在舞蹈中的意義是父母必須掌握的問題。
在對孩子進行舞蹈藝術培養時伏恩很尊重他們動作的願望和能力,讓孩子自由愉快地動作,提高動作協調性,引導孩子用動作舞蹈去發現,去表現生活中的某些東西,讓人類天性具有的動作表現力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在動作舞蹈藝術教育中提高孩子的美感與創造美感的能力。
孩子舞蹈藝術培養的起點和關鍵是讓孩子學習踩節奏,“踩”點而舞。節奏訓練可以在音樂伴奏、口令、兒歌下進行,唱歌、舞蹈前可以先練習拍擊樂曲的節奏。隻有掌握了節奏的孩子,才能輕鬆自然,有表情地舞蹈。
伏恩指出,一般說來,音樂刺激和孩子的動作有緊密的聯係,但音樂刺激與孩子動作協調關係在發展上有一個演變過程。孩子對音樂最先感知的是力度、拍率和速度,也最先形成有關它們的概念,隨後再去感知旋律的高低和節奏。在音樂聲中,孩子用動作來表現音樂內容,是孩子舞蹈能力的重要途徑。在音樂伴奏下做動作,主要是讓孩子學習符合音樂的節拍、力度、速度和情緒做動作,學會隨音樂變化而變換動作。
學習舞蹈可以使一個人的舉止終生都有一種優雅的氣質,它還使兒童從小就具備男子漢氣概和自信的態度。因此說,孩子一旦到了年齡和體力都合適的時候,父母應該盡早學習教他們跳舞。要替孩子物色一位好老師,知道什麼是優雅,什麼是得體,知道如何才能使身體的一切動作顯得舒展又自如,而且能教導別人達到同樣的境界。不能教學生做到優雅又自如的教師,不如不請,因為天生的不夠優雅的儀態,也比矯揉造作的態度要好。所以說一個人脫帽退步致禮的姿態,與其跟一個故作姿態的舞蹈教師去做,還不如照著一個樸實的樣子學。家長讓孩子學習舞蹈的目的,並不在於舞蹈動作本身,而是在於舞蹈中流露出來的優雅氣質。
另外,父母親可能會思考是否應該送孩子去舞蹈班學習的問題,我們認為有兩個因素應予考慮:
(1)孩子本身的興趣和性格特征
如果孩子天性好靜,對美術繪畫、手工製作等活動著迷,則不宜壓抑孩子在這方麵的發展。但如果孩子未表現出愛好趨向,而舞蹈表演又利於改變他(她)羞怯膽小的性格,又有一個較好的舞蹈老師,則可以送孩子去學習。
(2)舞蹈老師的輔導水平
所謂好老師不一定要是舞蹈家,但卻一定要是個兒童教育方麵的行家;不一定要有很高的動作表演技巧,但卻一定要懂得音樂對啟發幼兒舞蹈的魅力;不一定要熟練眾多曲目的表演,卻一定要懂得不同音樂作品的不同表現力,懂得什麼樣的音樂伴奏適合兒童舞蹈。
在兒童舞蹈藝術的美感培養活動中,舞蹈表演更多的是一種手段,是發展孩子動作能力、提高動作表現力、增強其綜合審美能力的手段。父母家長不可功利目的過重,按照規範化機械化的方式去訓練,可能會使孩子喪失了對舞蹈藝術的趣味與信心,應順其自然,因勢利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