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引導6~12歲兒童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3 / 3)

4.督促孩子養成早睡早起的習慣

有些孩子因學校布置的家庭作業多,家長又要求孩子學琴、練書法、繪畫、寫日記、背誦等,致使孩子熬夜;有些家長每天晚上帶頭看電視,子女也跟著看,直到看到“祝您晚安”;有些家長習慣晚睡,孩子也跟著大人熬到半夜;有些家長習慣睡前讓孩子背一首詩、講故事、背誦外語單詞、要求孩子躺在床上回憶一天所學習的功課“過電影”,造成孩子大腦興奮,不能按時入睡。諸如此類的家庭生活習慣很不科學。做父母的必須記住,生長激素成長最盛的是11時至半夜,超過這個時間睡,對孩子健康影響很大。

中醫師李家雄根據醫療實踐指出,經常晚睡的孩子常有過敏性鼻炎和氣管不好的毛病。就臨床上發現,熬夜工作的大人容易衰老,而孩子則有眼睛易疲倦、常腳酸、不愛走路且情緒不穩定的傾向。為了成長中孩子的健康,父母一定注意培養孩子早睡的習慣。

早睡,可以使孩子的體力和精力得到恢複。那麼,怎樣才能獲得良好的睡眠效果呢?

一是,每晚9點左右就讓孩子做好睡前準備工作,準時上床睡覺。如讓孩子去陽台呼吸新鮮空氣,深呼吸,刷牙洗腳,靜坐一會使身心放鬆。

二是,要抑製刺激,如睡前不要看電視和電影、不看書籍、不要打罵訓斥孩子、不要強迫孩子做不願做的事等。

三是,每天堅持按時早睡早起,堅持鍛煉身體,做一些孩子力所能及的運動。

四是,入睡前不要讓孩子吃夜宵,不要飲濃茶、咖啡、飲料和吃巧克力;晚飯不要吃得過飽,可以吃一些含有氨基酸的食物。

五是,要有一個舒適安靜的環境,床鋪要符合孩子的要求,不要亮著燈睡,可播放催眠曲,培養孩子按時上床、上床立即入睡的良好習慣。

與此同時,培養孩子早起的習慣也是很重要的。有的家長以為孩子睡眠的時間越長越好,早餐準備好了才叫孩子起床,勿忙吃完就去上學。有的家長認為孩子能睡能吃就好。其實這都不科學。一般2~5歲的孩子每天睡12個小時,6~10歲的孩子每天睡10個小時,11~16歲的孩子每天睡8個小時即可。睡覺是休息的一種,白天學習間隙的散步、打球、看電視、聽音樂、看其他書等都是積極的休息。

英國約克大學的赫伯特博士說,睡多沒好處,一個人如果睡得太久,會引起血液循環不良。他說,人在睡眠中,呼吸一般比醒時慢,其間血液裏的二氧化碳逐漸增加,會變成體內的麻醉劑,越是多睡,就越想睡。睡懶覺這一陋習對於身體健康極為不利。

一是易引起惰性。早晨賴床不起的人,“覺”是睡不好的,往往躺在床上東想西猜,憂心忡忡。從生理上來看,肌體經過一夜的時間,基礎代謝率處於最低水平。若早晨賴床,此時腦組織要消耗大量的氧、葡萄糖、氨基酸等。這樣會引起大腦營養不足、乏力、精神萎靡等。久之使人懶散,產生惰性。

二是對呼吸係統不利。由於夜間睡覺關閉門窗,早晨室內空氣混濁,此時若閉窗貪睡,對感冒、咳嗽、支氣管哮喘等呼吸係統疾患的發生發展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

三是影響免疫功能。人體免疫功能動則盛,惰則衰。即使是罹患某些疾病的病人,勤於鍛煉(尤其是早晨),亦可使免疫功能得以有效的調節和改善,進而有助於身體的康複。而有睡懶覺陋習的人,肌體往往得不到鍛煉,久而久之會使免疫功能下降。

四是擾亂生物鍾。經常睡懶覺的人,由於生活無規律,會擾亂機體的生物規律,從而影響各器官係統的正常工作。

因此,父母要從小培養孩子一年四季,即使節假日,也要早睡早起,每天在吃早餐前40分鍾起床,到戶外跑步、散步、打球、做體操或者在室內打開窗戶做各種活動,這樣早餐食欲好。當然活動的項目、強度大小、時間長短要根據各人的年齡、體製、條件、愛好而定。隻要我們每個人留心觀察周圍,就會看到很多這樣的事例:凡從小堅持早睡早起,並堅持早晨鍛煉的人,大都身體好、氣質好、性格好、生病少。

5.糾正孩子迷戀遊戲的不良習慣

2002年3月15日《楚天都市報》報道了這樣一條消息:

3月13日深夜,潛江市高石碑鎮二中教師徐運海為找回溜出校園玩遊戲機的3名住讀生,掉入4米深的水渠裏,不幸遇難。

教師徐運海在當晚檢查完學生宿舍後,接到學生的報告,有三位同學到校園外玩電子遊戲機去了。他立刻披了衣服,與班主任一起到鎮上尋找學生。此時,已是晚上10點多鍾,在尋找途中,徐運海不慎掉入四五米深的水渠淤泥中,呼吸衰竭,經搶救無效,於次日淩晨去世。從教27年的徐運海一生經曆坎坷,對學生無比熱愛,沒想到卻在陰溝裏告別了學生。

噩耗傳來,全校師生悲痛萬分,悲痛之餘,他們作出了許多假設:如果遊戲機室按照規定營業,不通宵達旦地接待學生……如果徐運海隻是恪守自己的職責,第二天再來處理學生……如果三位同學不癡迷於遊戲,按時熄燈睡覺……如果……

有無數的如果,但結果隻有一個,老師為了尋找深夜外出玩遊戲機的學生,不幸遇了難。

由於玩電子遊戲而造成的生命慘案還遠不止上述一件:

1999年5月,河北東部的某一城市,一個名叫小斌的中學生夥同他的同學小林殘忍地殺死了自己的親生母親。小斌原本是一個成績優秀的好學生,自從迷戀上了遊戲機,學習成績直線下降。母親采取了一係列的管束措施,要阻止小斌奔向遊戲室的腳步。小斌的零花錢越來越少,不能經常去玩遊戲了,就開始偷竊,自己家裏的,親戚家的,什麼地方能偷到錢就從什麼地方偷。母親又氣又急,經常打罵小斌。重壓之下,小斌泯滅了人性,殺死了自己的母親。

電子遊戲,一個原本中性的娛樂工具,卻成了點燃死亡的導火索。

過量玩遊戲還會損害健康、荒廢學業。長時間玩遊戲的人,會患上一種“遊戲綜合症”,出現情緒低落、頭昏眼花、雙手顫抖、疲乏無力、食欲不振等症狀,還伴隨如植物神經功能紊亂,激素水平失衡,緊張性頭痛等一係列生理病變。

孩子的自製力一般比較差,經常玩著玩著就上了癮,晚上不睡覺,上課打瞌睡,時間一長,淪為遊戲的“奴隸”,把自己的主業——學習忘到九霄雲外了。沉迷於遊戲的孩子一般都學習不好。電子遊戲已成為學生分心、家長擔心、教師煩心、學校憂心的“洪水猛獸”,當孩子沉湎於電子遊戲中樂不思蜀時,家長必須采取恰當措施幫助孩子擺脫來自電子遊戲的誘惑,克服迷戀電子遊戲的習慣。

(1)不要給孩子太多的零花錢

孩子手中的錢少了,去外麵遊戲室的頻率也就少了。

(2)在家中給孩子添置遊戲機或電腦

盡量讓孩子在家中玩電子遊戲,這樣有利於家長掌握孩子玩電子遊戲的情況。如果家長有時間,不妨與孩子一起玩電子遊戲,不失時機地引導孩子端正對電子遊戲的態度。

(3)讓孩子學會自我約束

規定孩子每周玩電子遊戲的時間,讓孩子擺正娛樂和學習的關係,孩子作業沒完成或不在規定的時間內不允許玩遊戲。

(4)避免孩子接觸更多的暴力、色情電子遊戲

要充分估計暴力、色情電子遊戲給孩子帶來的危險,避免孩子過多接觸,多給孩子買一些益智類以及與現實生活有一定聯係的電子遊戲,讓孩子在健康的電子遊戲環境中成長。

(5)培養孩子更多的興趣

培養孩子屏幕外的興趣愛好,分散孩子對電子遊戲的注意力,緩解其迷戀程度。

(6)引導孩子探索電子遊戲的奧秘

引導孩子了解電子遊戲的製作過程、工作原理,培養孩子對科學的興趣,把孩子牽引到科學求知的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