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培養13~15歲少年的道德情感(1 / 3)

1.13~15歲是道德情感形成的關鍵期

道德情感是人們運用一定的道德標準評價自身或他人行為時所產生的一種情感體驗。一個具有良好道德情感的人,才能是一個對社會有益的人。

道德情感和道德認識、道德行為是緊密聯係的,對道德觀念、道德行為和道德準則的認識是產生道德情感的基礎,道德情感,按其內容來分有:自尊心、榮譽感、義務感、責任感、同誌感、友誼感、人道主義情感、愛國主義情感與國際主義情感等。行為符合道德準則便產生滿意、肯定的體驗。如愛慕、敬佩、讚賞、熱愛、欣慰、榮譽等,不符合便產生消極、否定的體驗,如羞愧、憎恨、厭惡等。

(1)道德情感的作用

道德情感是人對事物的愛憎、好惡的態度,是人所持有的一種在道德方麵表現出來的高級情感。

①感染力作用

孩子的模仿力很強,不管是正確還是錯誤的行為舉止,都會及時反映給他的大腦。家長應經常給孩子講些愛國主義的故事,買些這方麵的圖書,並指導孩子閱讀。不但要孩子了解曆史的英雄人物,還要讓孩子學習現代模範人物。父母對祖國的熱愛,對學生也是一個感染。

②凝聚力的作用

凝聚力就是通常所說的向心力,有了它集體會進步,家庭會更和睦。

如果家長以“父為子綱”的教育形式來管孩子,家庭就失去了凝聚力。家長對孩子采取專製的行為,不尊重他的意見,使孩子失去自主權,完全聽從家長的安排就像命令一樣,必須服從。孩子失去了獨立人格,還談什麼家庭核心,凝聚力的意義也就不存在了。

(2)道德情感的培養

思想品德教育大綱中明確要求:要對孩子進行愛祖國、愛人民、愛科學、愛勞動、愛社會主義的“五愛”教育。既要求學生“知”,又要求學生“行”,還要求學生具有必要的“情”和“感”。父母對社會對周圍人的愛也是對孩子道德情感的一種培養。

現在的獨生子女隻知受人愛,不知愛人。有一位家長曾說:“我們的孩子又霸道又厲害,那天他看上一個機器人玩具,非要買不可,我不給他買還打我呢!”的確,要求家長做這做那滿足自己的要求,這種現象在現在的孩子當中不少見。因此愛的教育必須從小事培養起,從小培養起,從身邊培養起。作為孩子啟蒙老師的父母責任是重大的。首先要培養孩子愛家長。如父母生日的時候,孩子送上一份自己精心製作的小禮品;對爺爺、奶奶要有禮貌;用餐的時候要讓家長先入座等等。

①教育引導法

為人父母不僅要讓孩子吃好、穿好、玩好,而且特別要重視的是對孩子的思想教育。“一個人追求的指標越高,他的才力就發展得越快,對社會就越有益,我確信這是一個真理。”這是高爾基曾經說過的一句話,既然愛孩子,就要讓他們樹立遠大的理想、崇高目的標。

當孩子接觸新生事物時,對自然現象、社會知識都會有很強的好奇心,這就是他們對周圍發生的事情產生了興趣。家長應看到這正是播下理想種子的良機。對孩子所提出來的“為什麼”,家長要耐心地回答這些各種各樣的問題,並要說出一定的原因或科學道理,多找些論據說明這個問題,讓學生徹底明白。如果有的問題家長回答不了,可以帶孩子一起去向有這方麵知識的人請教。一方麵孩子看到家長對自己的關心,增進了彼此的感情,另一方麵家長也從中學到新知識。有時也會出現孩子向父母提問,父母不知道答案,孩子卻一清二楚。這時父母要虛心,認真聽孩子把答案說出來,取得了“教學相長”的效果。有的家長回答不出孩子的問題時,就百般推托、不了了之;還有的不虛心聽孩子講道理這都是不對的,孩子會認為父母不尊重他。對孩子“打破沙鍋問到底”的精神,家長一定要好好鼓勵,好讓他能自覺地接觸更多的事物,了解更多的知識,懂得更多的道理。孩子的好奇心可以發展為興趣,進而形成理想,家長要善於發現孩子的興趣,培養良好的興趣,並把興趣和理想聯係在一起教育孩子,這是培養孩子樹立理想的最好方法之一。

②榜樣激勵法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13~15歲的少年兒童極富於模仿,榜樣對他們的理想形成和發展有著巨大的影響。孩子辨別是非的能力不強,見什麼學什麼。因此家長一定要積極引導,先入為主,要給孩子樹立最能激動他們心靈、誘發他們對未來的向往、對他們影響最大的榜樣,在孩子的榜樣中,最為重要的還是家長本身。不能以“訓”代教,也不能以“武”代教,一定要注意為人師表的作用,如果對孩子進行品德教育,首先家長就要做一個熱愛祖國,品德端正的人,用正確行為教育孩子。這樣才能使孩子明辨是非、善惡、美醜,用身邊的生活例子積極引導,樹立學習榜樣,並以此來要求自己。當孩子做對一件事,家長發現後要及時給予鼓勵。像達·芬奇的父親是一個對什麼事都很認真的人,做一件事一定要做好才行。這種頑強的精神對達·芬奇起了很大作用,加上老師的嚴格要求,一天要他畫一千個雞蛋,開始他很不耐煩,可是後來畫每一個雞蛋時都能很認真。父親的影響也是他後來成為著名畫家的一個重要因素。

2.使孩子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

道德品質是社會道德規範在個人思想和行動中的體現,是一個人行為中所表現出來的比較穩定的特點和傾向。教孩子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將使他受益終生。

中華民族不僅有悠久的曆史和燦爛的文化,而且還有著優良的道德傳統。如勤奮刻苦,勇於進取;熱愛祖國,自強不息;講求禮儀,重視修養;通達樂觀,艱苦奮鬥;言行忠信,禮讓謙恭;尊老愛幼,互敬互愛。這些優秀的道德傳統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們要求孩子必須具備以下基本的道德品質:

(1)勤勞

中華民族素以勤勞著稱於世。曆史上,祖先們在惡劣的自然環境中披荊斬棘,艱苦創業,憑借雙手和簡單的勞動工具創造出燦爛的文明。直到16世紀前,我國在農、醫、天文、數學等科學技術領域遠遠超過其他國家和地區,保持了世界先進水平,曾獲得令世人矚目的輝煌成就。中華民族在創造古代燦爛文明的過程中,所養成的世代相傳的勤勞、刻苦、勇於進取的優秀品質,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炎黃子孫。

勤勞作為一種優秀的道德品質,在我們征服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仍然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勤能補拙”、“天才出自勤奮”是千古不衰的至理名言。

對於孩子來說,勤勞的品質主要體現在:學習上的勤奮進取、爭分奪秒;集體勞動中的積極參加、任勞任怨;家庭中盡自己所能,分擔父母的勞動。

(2)儉樸

儉樸是一種節省、樸實無華、不求虛榮的品質。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飛速發展,人民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廣大人民逐漸富裕起來。一些同學吃穿不愁,生活上互相攀比,追“星”學“腕”,比“風度”,比“派頭”,揮霍浪費,認為儉樸已無必要。事實上,我們應該看到,我們的國家仍然是發展中國家,較之發達國家還有一段差距。我們的人民還不富裕,在那些窮困的鄉村,還有不少失學兒童渴望著上學,他們需要我們全社會的幫助。事實上,儉樸絕不是以貧為榮,而是不揮霍浪費。它既體現著實事求是的態度,也體現著為美好生活和遠大理想而發奮圖強、克服困難的進取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