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讓孩子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1 / 3)

1.良好的學習習慣有助於學習

以往的知識主要靠積累而成,今後知識的獲得將更多來自自己的領悟,這就要求我們的下一代具有更靈敏與活躍的思維能力。要在瞬息萬變的社會裏找到自己的位置,就必須具有極強的自我充實能力。一個人如果僅限於背會教科書上的知識,不會舉一反三,不會順勢開拓,不掌握接受再教育的基礎能力,在學校時即使成績優秀,出了校門也很難在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所以說,在學校學習知識的同時,必須學會和掌握進一步學習的方法,也就是學會怎樣學習,學會不斷地充實自己。

幫助孩子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包括如何用心聽課,及時複習,以及記憶、思考、閱讀、演算等方法。掌握基礎知識的過程,正是學習能力的培養過程。學生如果對學習有濃厚的興趣,又掌握了正確的學習方法,具備了一定的自學能力,初中課程中規定的一些教學內容是不難完成的。

可是,現在許多家長,包括一些教師,並不明白在初中階段,教孩子掌握學習方法是首要任務,而是隻盯著那點知識,抓住幾千個漢字,一些老師強調家長檢查孩子作業,家長也多半主動積極陪讀,盯著孩子做作業,緊逼不舍,孩子一出錯便急躁埋怨,甚至訓斥。這種“督促幫助”難免會破壞孩子的心境,影響孩子的情緒,使之心慌意亂而降低學習效率。

當孩子做完作業後,應當把第一次修改權交給孩子自己,鼓勵他獨立地使用字典糾正錯字,用驗算法檢查數學習題。總之,要調動孩子在學習中的主動性,讓孩子樹立起“學習是自己的事”的責任感,並掌握獨立完成學業的能力。若是由家長又是“助教”,又是“助學”地“緊忙乎”,效果往往是事與願違,越幫越忙,越助越糟。

這並不是說,孩子不需要幫助,問題是怎樣幫法。幫助孩子學習,就是要幫孩子通過作業,學會遇到問題能理出頭緒,抓住突破口,展開思維活動,進行分析,找出答案。最重要的是這個過程,而並不是答案本身。要幫助孩子學會自己思考,而不是幫他應付差使。

一般對孩子的問題,不要直接回答是什麼,或是多少。最好是作一些提示、反問,啟發孩子自己思考。否則幫助成了代替,效果必然不好。

2.要求孩子上課時集中注意力

我們常說,注意力是知識的窗口,不注意,知識的陽光就無法照射進來。一個注意力不集中,聽講不專心的學生,雖然天天身在教室卻心不在焉,因此仍然是一無所獲。

要做到專心是很不容易的,最重要的是要克服“走神”,也叫“思想開小差”的毛病。不少13~15歲的學生一方麵抱怨學習時間太少,另一方麵上課時又因“走神”而把大量的時間浪費掉。怎樣才能保持注意力集中,做到專心聽講呢?父母可以從以下幾方麵加以引導。

(1)告訴孩子要寄希望於課堂

課堂學習占據了學生階段的大部分學習時間,如果不充分加以利用,不在教師的指導下提高覺悟,增加知識和提高能力,那就等於丟掉了最重要的學習時間。優秀學生的一條重要學習經驗是寄希望於課堂,而不是寄希望於“課下”,要通過提高課堂的利用率,來減輕課下的學習負擔,提高學習質量。有了這種認識,課上就不容易“走神”了。

一個學習動機端正,學習目的明確,希望通過課堂學習來滿足自己強烈求知欲的學生是不容易在上課時“走神”的。

(2)要孩子盡快進入學習狀態

兩分鍾預備鈴一響,就要迅速進入積極的學習狀態。可以回憶上節課老師講的內容,也可以回憶預習時的思路和沒有解決的問題,由於一上課就想著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就會積極主動地聽講和思考,“外物”就不易侵入了。

(3)讓孩子不要鑽“牛角尖”

上課時,老師總要從一個問題講到另一個問題。告訴孩子,如果第一個問題沒聽懂,不要在課上死鑽“牛角尖”,而要先記下來,接著往下聽講,不懂的地方留待課下再去鑽研,這樣就可以保證聽課的連續性。假如第一個問題沒聽懂,就一個勁地想,可老師卻不會因為某個學生在思考這個問題而停止講課,等該學生從“牛角尖”中醒悟過來時,聽課的連續性已經遭到“破壞”,思路也接不上了,造成一步掉隊,步步跟不上,整堂課全聽不懂的後果。上課時鑽“牛角尖”的現象屬於注意力不能及時正常轉移的“走神”,在學生中比較普遍。為了避免這種現象的出現,孩子上課要緊跟老師的思路,有問題記下來下課再說,保持思維的靈活性。

(4)告訴孩子要當課堂的主人

要當課堂的主人,就要積極參與課堂內的全部學習活動,不當旁觀者。具體說,就是要積極思考老師提出的每一個問題,要認真觀察老師的每一個演示實驗,要大膽舉手發表自己的看法,認真參加討論,有選擇地記筆記等。由於積極參與課堂的學習活動,專注於課堂學習的中心內容,自然就不容易“走神”了。

(5)提醒孩子課間不要從事太興奮的活動

有的孩子在課間十分鍾看武俠小說或偵探小說,下象棋或圍棋,議論外出旅遊,或者為了一個問題辯論得麵紅耳赤……上課鈴響了以後,由於上述活動引起的興奮尚未消失,頭腦中往往還在想武俠的打鬥,案子的偵破,下棋的勝負……這些“興奮波”的存在直接幹擾了正常的聽課,使上課名存實亡。

也有不少學生還常常利用課間做作業,這種做法也不可取。做作業引起的“興奮”,也會在上課時因作業問題而“走神”;再說課間做作業使大腦得不到休息,也不符合用腦衛生。

課間十分鍾最好離開教室,到外麵散散步,呼吸點新鮮空氣,也可以搞些輕微的體育活動,通過積極的休息,及時緩解大腦的疲勞。

要做到專心聽講,還要讓孩子注意兩個問題:

一是聽講不要從興趣出發,要多考慮學習的需要。有的學生隻愛聽那些有趣的具體內容;而對於那些理論性強,比較枯燥的內容,就不專心聽,這樣就使他們的知識缺乏係統性,達不到理論的高度,影響了學習的質量。

二是上課聽講時,要特別注意開頭和結尾。因為開頭往往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概括上節課的內容,引出本節課的新課題;而結尾,又是一節課的高度概括或總結。但一般學生往往容易忽略這“兩頭”。

剛上課時,心裏還沒有安定下來,聽不進去,再加上有的學生認為,反正是開場白,沒什麼用;快下課了,又想著下課的事,什麼搶占乒乓球台,搶占籃球場等等,心又浮了起來,老師的概括或總結也聽不進去了。

有一個優秀生在總結自己的學習經驗時,特別指出了上課時不要忽略聽老師講課的開頭和結尾,這個看法很有道理,因為正是在這重要的開頭和結尾處最容易“走神”。

3.幫助孩子掌握數理化解題的方法

13~15歲的孩子需要學習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各門自然科學,每天也要這些學科的大量作業,因此掌握數理化各學科的解題方法十分重要。

(1)一題多解,從中選擇最佳解法

提醒孩子,每做一道題,都要認真想一想,這道習題用了哪些概念和原理?解題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是什麼?這道題考查的意圖是什麼?除了這種解法以外,還有沒有別的解法?這些解法中哪一種最簡捷、最恰當?

例如下麵這道有關密度的計算題:

鑄造一個鑄鐵零件,此零件的木模用密度為0.7×103千克/米樟木製成,木模質量為3.5千克,求鑄造這個零件要用多少千克鑄鐵?

孩子在解此題時可以用“分步求解法”:

第一步,根據密度公式求出木模的體積;

第二步,根據本模體積和鑄鐵零件的體積相等,再根據零件的體積和鑄鐵的密度,就可以求出零件的質量。

解此題也可以用“比例法”:

由於零件的體積和木模體積相等,且體積:質量/密度,因此,可以直接列出比例式:

鐵的質量/鐵的密度:木的質量/木的密度

四個量中知道三個量;鑄鐵的質量很容易就求出了。

比較上述兩種解法,比例法的運算過程可以大大簡化,既節省了時間,又不容易出錯,因此采用比例法為好。

又如,計算:1234562-123455×123457

如果按常規方法計算那是十分麻煩的,如果運用“平方差公式”(a+b)(a-b);a2-b2解這道題就變得十分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