④不要作弊
有少數學生在考試時有作弊的行為。作弊是一種投機取巧,弄虛作假,自欺欺人的不良行為。
通過考試,老師可以檢查出學生的學習效果,以便對教學進行必要的調整。因此,考試的成績必須真實、客觀。如果考場上作弊成風,老師閱完卷後,隻能得到一個虛假的情況,這對改進教學是十分不利的,而且使老師在考試期間花費的勞動(出題、打印試卷、監考、閱卷、統計登分等)全白費了。
對學生來說,由於作弊,輕而易舉地獲得了好成績,容易使自己放鬆平時的學習,而寄希望於作弊得分,遇到監考十分嚴格而無法作弊的重大考試,難免一敗塗地。
5.輔導孩子進行課外閱讀
對課外閱讀的作用認識不足,是許多家長認識上的偏差。孩子以學業為主、為先是正確的,但忽視課外閱讀就顧此失彼了。孩子的課外閱讀,是學校整個教育活動中十分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因為課外閱讀不僅能擴大孩子的知識麵,而且能使孩子課內所學知識鞏固、深化、觸類旁通,相輔相成;不僅能開闊學生的視野,陶冶情操,全麵提高文化素質,而且還能從教科書外尋求精神和知識的補充。因此,有見識的教師、家長無不十分重視學生的課外閱讀,同時教育孩子分清和懂得課業與課外閱讀的主次關係和辨證關係。
正確引導是孩子抓好課外閱讀的前提。因為好的書刊,嚴肅地思考,反映社會人生,頌揚真善美,鞭撻假惡醜,造就美好心靈。而壞的書刊是以貽害人,正反兩方麵的經驗不容忽視。一些孩子由於受家長限製,不敢求助家長,於是自己不加選擇去閱讀課外書,結果是好壞東西一起吸收,這不能不視為一些家長的嚴重失職。對此,家長應引起足夠的重視,從而認真過問,熱情鼓勵,正確引導孩子抓好課外閱讀。
父母可以這樣來輔導孩子閱讀:
①激發孩子的閱讀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家長首先要激發孩子閱讀的興趣。如果孩子以前並不喜歡讀書,這時就要幫孩子挑一些內容和排版都比較符合孩子興趣所在的書。
②讓孩子有選擇地跳讀
如果一本書的前幾頁就不能讓孩子感興趣,就不要讓孩子去有頭有尾地閱讀。因為閱讀完全是由孩子自己內心裏麵有所企求才讀的,即使這本書是自己所喜歡的,也未必從頭到尾都合乎孩子的要求。當然有些必讀書除外。
③引導孩子細讀詩等
有些有深度的文章或者是詩,就得要求孩子一字一句地去閱讀。
④鼓勵孩子了解作者的論點
討論一個問題或是某個評論之類的文章,如果孩子沒有興趣就不要讓孩子硬著頭皮逐字逐句去讀。這些書籍厚達幾百頁,可真正所要說的東西隻占幾十頁,如果以二三十頁就可以了解作者的論點,就不需要去閱讀那些冗長無味的敘述了。有些書籍,隻需要孩子閱讀序言就可以了解該書的主題和作者的態度,有的若能先閱讀序文,就不必閱讀全文。
⑤不要總是把讀書當作一項任務讓孩子來完成
有的家長在孩子讀書前就告訴孩子,必須寫多少字的讀書筆記,必須達到什麼樣的要求,等等。這樣一來,會使孩子產生一種逆反心理和厭倦心理。通常,在開始讀書時,最好不要給孩子布置什麼任務,讓孩子覺得讀書就像聽音樂、上網一樣,是一種娛樂、一種消遣,從中體會到的是一種快樂而不是枯燥乏味的又一項作業。
⑥鼓勵孩子隨心所欲地讀書
真正的讀書,並非按部就班地讀那些鉛字,讀書主要的是能隨心所欲,閱讀自己所要讀的書籍,把握自己所需要的部分,跳過自己所不需要的部分。
⑦不要讓孩子認為讀書就得記憶
若不能記憶,不能算是讀書,這種念頭會讓孩子視讀書為畏途。凡是孩子專心閱讀的書籍,即使未曾記憶,也能讓孩子在精神上得到有益的汲取。
⑧讓孩子不要對書籍望而生畏
讓孩子隨著自己的意思去讀書,這就是讀書最為重要的原則,隻有這樣,讀書才能給日常生活帶來無窮的喜悅。
⑨與孩子共同閱讀、共同探討
要求孩子有閱讀的習慣,家長必須要有閱讀的習慣,隻有這樣才能為家庭營造一種讀書的氛圍。在孩子讀書的時候,家長可以拿出自己的書來陪孩子一起讀,也可以和孩子讀同一本書,讀完之後交流一下讀後的感想,這樣既創造了一個和孩子溝通的機會,又可以使孩子保持閱讀的興趣,提高閱讀的水平,對於家長自己來說,也是一種提升,可謂是一舉多得。
書籍,不僅是智慧的源泉,也是快樂的源泉,關鍵在於家長能否幫孩子找到挖掘泉水的方法,使孩子真正體驗到讀書的樂趣,繼而為孩子的寫作奠定一定的基礎。
作為父母,必須準備足夠數量的書籍來滿足孩子的願望,並要照顧到男孩子和女孩子對不同內容的書籍的選擇。對於小學高年級的孩子,父母可以引導他們看一些優秀的童話幫事。同時,形式要簡單,能啟發孩子思考,從而幫助他們掌握科學知識。其中首選的是一些童話故事書,其次是科學幻想故事書,然後才是傳奇故事和英雄人物故事書,最後才是數學遊戲、發明創造、科學知識、動物世界、海洋、旅遊、曆史、笑話、詩歌、傳記和天文、地理等方麵的書籍。
6.激勵孩子樹立信心,好學不厭
厭學的孩子大多都有自卑感,覺得自己不行。所以,創造機會讓孩子成功一次,可以成為改變他們的契機和突破口。
著名學者詹姆斯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人並不是因為悲傷才流淚的,人是因為流淚才更加悲傷。”根據這種說法,可以說:“孩子並不是因為不喜歡學習所以學習不好,而是因為學習不好才不喜歡學習的。”
美國在兩所中學校做了一項調查。一所學校的學生都非常優秀,大部分學生都能夠順利地升入高中。而另一所學校都是問題學生,很多畢業生後來都進了工讀學校。追究原因,後一所學校的學生經常遭到批評。學生們都有這樣一種想法:反正總是被批評,早晚都是要進工讀學校的。
也就是說,這所學校的學生之所以走上歧途,和他們的能力、性格沒有關係,而是因為他們經常遭受失敗,最後就自暴自棄了。從這個實例當中不難明白如何減少孩子的挫敗感,讓孩子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在改善孩子的厭學情緒方麵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隻有學得好,才會喜歡學。
成功是培養孩子自信心的養料。不喜歡學習的孩子都有一種自卑感,覺得自己不行。所以,創造機會讓孩子成功一次,就找到了突破口,以後孩子的學習態度一定會有很大的改觀。
當聽到孩子說“不明白”、“不會做”的時候,父母們往往都會鼓足幹勁兒,想出各種方法無論如何要讓孩子明白、會做。從努力方向來講當然沒有錯,但是這會越發讓孩子覺得自己“不明白”、“做不出來”,導致孩子喪失自信心。
這就是一個惡性循環的開始。家長應該動腦筋想辦法把這種循環截斷。有一種方法就是在不被孩子發覺的情況下把孩子以前做過的、現在肯定能夠拿到滿分的問題給他做。上一個學期做過的習題,或者去年學過的東西都可以。這樣孩子就有機會體會到“我會做”、“我做對了”的快感。通過類似的成功體驗,孩子就會漸漸地恢複自信心。同時,把已經學過的東西裏麵還不鞏固的部分又重新加強了,掃清了今後前進的障礙。
有一位中學老師,他在考試的時候不是打了分數就結束了,而是把學生們做錯的問題反複考試,直到他們可以達到滿分為止。無論學習成績多麼差的學生,他都耐心地引導,甚至最後讓他們翻看教科書,要等學生們都打了滿分才讓他們回家。對於這種做法學生們非但沒有感到厭煩,而且回家的時候臉上都掛著輕鬆愉快的笑容。
人們非常欽佩這位老師,也非常理解為什麼孩子回去的時候神態輕鬆。這位老師的這種一定要讓孩子打滿分的做法,使每一個孩子都有機會品嚐到成功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