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讓13~15歲少年的行為變得文明(1 / 3)

1.正確對待孩子的打架行為

孩子與別人打架,尤其常見於男孩子身上。一言不合,開始口角,繼而動武,這是由於與生俱來一種自我保護的本能和攻擊性,在孩子成長至某個階段時,開始發展。這個時候,也是自尊心特別強烈的時期,忍受不了一些他認為是別人對他、或對他的家人的侮辱與輕視,出於保衛自己的本能而作出反擊行為。

問題是孩子還未有足夠的修養和處理技巧,不懂得用一些較為溫和的方法解決,隻憑一股怒氣和漸漸長得強壯的身體,利用暴力來表達他的英勇與自尊。其實,這是一種正常的心理與生理發展過程,父母不能過分壓抑孩子這個自然發展過程,否則,孩子會變得更暴戾,或轉而變成膽小怯弱,這是父母更不願意見到的。

如果不想孩子與人打得臉腫鼻青地回家,就要向孩子表明你不喜歡他們這樣做,也不希望他以後再犯。教導他如何與人相處,遇到不如意的事時,如何解決;如何避免與人衝突。當孩子與人打架回來,要心平氣和地與孩子交談,了解事情的經過,先給他一個解釋的機會,待他的情緒發泄後,再給他分析當時情況,如用另一種較平和的方法來處理,會有怎樣的結果,讓孩子了解兩種做法,哪一種比較好。

如果見到孩子與人打架,要立即將他們分開,盡量避免他們真的打起來,平時鼓勵孩子多參與團體遊戲,學習如何與人相處;通過群體活動,尤其是需要體力的,使孩子的精力得以宣泄。以打籃球為例,這項活動通過搶球、進攻、阻截等行為,使孩子蘊藏著的那一股自然的攻擊欲望得到正常的發泄,對減少孩子把不滿用打架來發泄在別人身上十分有效。

年紀小的孩子打架,父母除了要勸阻以外,還要給予適當的懲罰,例如一段時間不準他與打架的孩子一起玩,令他明白這種行為是不對的。孩子之間並沒有什麼深仇大恨,打架也隻是一時之氣,一段時間不能一起玩,他一定會感到難受,以後便會避免再打架,免得父母再禁止他們一起玩。

2.要求孩子堅決杜絕偷竊行為

“小時偷針,大時偷金”,孩子小時候已養成偷竊習慣,又沒有被及時糾正,長大之後,可能會變本加厲。難怪家長發現孩子偷東西時的反應是極度強烈了。偷竊終究是較嚴重的行為問題,父母必須給予正視。

(1)灌輸正確的所有權概念

如何教育孩子改掉“偷竊”的毛病呢?重要的是灌輸正確的觀念。

孩子拿了別人的東西回家,父母要告訴孩子:“那個朋友遺失了筆盒一定很傷心,明天把筆盒送回去。”然後要子女一定把東西送回小朋友。孩子難為情的話,父母可幫助他,但至於物件一定要由孩子手中交回去才好。

尊重孩子的所有權,容許孩子有自己的收藏品,如果父母要拿取,也必先得到孩子同意。

(2)糾正孩子偷竊行為的方法

怎樣糾正孩子的偷竊行為呢?

如果孩子純粹因為無知而將東西拿回來,問題倒易解決,但假如孩子存心偷東西,就非同小可了。

孩子偷竊的原因可能是因為父母疏於照顧,孩子感到被忽略,所以借偷竊激起父母的憤怒和注意。麵對這種情況,父母應靜下心來和孩子談談,糾正他們的錯誤思想,並和他們商量,分配一下父母的時間,對孩子作出適量的照顧和陪伴,一起來改善孩子的情緒及行為。

另一個原因是外界物質、同學的引誘。以孩子13~15歲的年紀要應付外邊世界的諸多誘惑,是非常困難的。父母除了要及時灌輸正確價值觀念,對於一些日用品及零用錢最好能供給孩子,否則,對孩子來說頗不公平。向他灌輸零用錢的使用方法,鼓勵節約、儲蓄等良好習慣。可以分析物質享受的意義,讓他們明白到追求高度物質生活及盲目崇尚名牌的不明智。純粹責罵孩子,而不加以分析,難以令孩子心服。

3.理智對待孩子的逃學行為

孩子不願上學,到了上學時間,就經常找各種理由來逃避上學,如果已經回到學校,也找種種理由離開學校。除了強迫、監視著孩子以外,大人們似乎也無計可施。

我們不妨試試找出孩子不願上學或逃學的原因。可能是學校方麵有問題,也可能是家庭方麵的問題。

(1)學校方麵的原因

①學校環境陌生,令孩子不適應,感覺不安。

②難以適應有紀律的群體生活,一切都要按規矩做,沒有自由。

③與同學相處不來,不能合群,在學校的生活不快樂。

④在學校裏感到有壓力,例如老師的態度不公平,教導方式令他不適應,心靈受到傷害。

⑤功課跟不上、成績不如人,或對學習沒有興趣;得不到適當輔導,成績愈來愈差,又不能準時交作業,隻有以逃學來逃避。

(2)家長方麵的原因

①父母關係不和諧

父母關係不和諧,會令孩子情緒緊張、不安,對大人有怨恨;在家裏又得不到應有的溫暖和照顧,轉而向外求助;一遇到外麵的誘惑,如同伴引誘外出,就禁不住跑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