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讓13~15歲少年的行為變得文明(2 / 3)

②父母的要求過高

父母的要求過高,會令孩子產生莫大壓力,一旦達不到父母的要求時,便對學習產生排斥,以致追趕不上,就幹脆放棄。

③父母過於忙碌

父母如果過於忙碌,則無暇兼顧孩子,在缺乏關懷與督促下,孩子極易出外遊蕩,與小朋友連群結黨,從外麵尋求安慰,功課就漸漸荒廢了。結交的朋友不良,貪玩不交作業不上學,在他們慫恿下,就跟隨著不上學。

(3)避免孩子逃學的措施

為避免孩子逃學,最少要做到以下幾點:

①多關懷孩子

不要以忙為藉口而漠視孩子,關心他們、照顧他們的生活與學習。為孩子提供一個溫暖、快樂的家庭,不要給他們有想逃避家庭的想法。

②注留孩子結交的朋友

留意孩子結交的朋友,指導他們有正確的善惡觀念,並如何與朋友相處,如何拒絕有壞習慣的孩子的約會。

③多與老師聯係

多與學校老師聯係,了解學校的情況,以及老師與孩子的關係;同時也讓老師多了解孩子,若有問題,父母可以即時知道,及時加以協助,擔任化解、協調的角色。

關心孩子的學習情況,了解他們的興趣與能力,因材施教。但不要施以太大壓力,宜用輔導方式來幫助孩子發展自己的才能。發現孩子逃學,先不要發怒,想一想是哪一方麵的問題,找出原因,才能對症下藥。打與罵,隻會令孩子更想逃避,情況更趨嚴重。

4.要嚴加防範孩子的自虐行為

王倩是個很聽話的孩子,因在學校的一些小事被誤解,一時情緒消沉,胡亂地服了許多亂七八糟的藥片,幸虧被發現,才避免了生命危險。

才13歲的她為啥如此不珍惜自己的生命?為何一向令家長省心的孩子會突然出現這樣的問題?小小的生命之樹為何險些夭折?

其實,問題既難以理解,又不難解釋。

王倩服藥尋死的行為,在心理學中稱為“自虐行為”。青少年的自虐行為有許多不同的表現:有的拔頭發,有的不吃飯,有的讓自己挨凍,有的用板子抽打自己,有的用刀子自傷,嚴重者則了結生命。自虐行為都是以傷害自己的身體為特征的。但自傷身體不是目的,目的是排泄心中的煩悶、委曲與憤懣。

自虐行為的發生不是偶然的,一般都有其深刻的素質背景和近前的誘發因素。

有自虐行為的孩子的素質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性格內向、多疑、敏感、脆弱、要強、寡言、執拗、愛鑽牛角尖,與友伴、與家人溝通不多,參與的活動也不多。這類孩子很少惹事生非,很少打架鬥毆,很少有激烈的爆發性情緒,因而,家長容易感到放心。

有自虐行為的孩子在素質方麵的缺陷,在幼年時期就有所反映。因為孩子年齡小,自虐行為不那麼激烈,所以不大容易引發家長的重視。例如,王倩在幼年時期遇到生氣的事就會不吃飯。家長隻以為小孩子好氣,因而沒有采取及早的教育措施。

素質的缺陷就好比潛伏的火山,一旦遇到強烈的誘發因素便可能突然爆發。誘發因素可能來自家庭,學校,也可能來自成人,友伴或社會上的其他人。過重的批評,過分的挫折,過大的委屈,過強的刺激,使本就脆弱的心理嚴重超過負荷,突破警戒線,導致心理崩潰。由於素質的缺陷,他們的思維方式也與眾不同,一般人看來隻是一般的刺激,可到了他們的眼裏就放大了數倍,數十倍,因而對他們仍能產生“過強”的刺激。

那麼,如何防範與矯正孩子的自虐行為呢?

及早發現孩子的性格缺陷,及早鍛煉孩子的心理素質。

創設和諧、友愛、溫暖的群體氣氛,包括家庭群體,學校群體,友伴群體。

多與孩子談心、交流,幫助孩子解開心理上的疙瘩。

進行必要的監護,隨時留心孩子的情緒反應,以防出現意外。

鼓勵、支持孩子與友伴交往、玩耍,拓寬其興趣愛好,增加積極的情緒體驗。

盡量避免教育上的失誤。以正麵教育、正麵誘導的方式引導他們健康成長。

5.不許孩子欺負弱小的同學

當孩子與其他孩子一起玩耍時,一不如意就動手打人,或喜歡欺負比他弱小的孩子,把朋友弄哭。這種情況,顯示了一個重大問題:孩子心裏不快樂,充滿恐懼或感到生氣。這種種原因促使他作出欺負弱小的行為,而這種行為的根據,是以大人把怒氣發泄在孩子身上為榜樣。一般而言,愈喜歡欺負人,以及行為愈粗魯的孩子,其實愈是膽小,心靈愈是脆弱。隻要有一個比他強的對手,或一旦發現自己處於不利的一方,就哭得比任何人都大聲,其實他們隻是虛有其表罷了。

造成這種心理,有兩個可能:一是缺乏父母的愛,或覺得父母和師長都不喜歡自己,自覺已經失去依靠,所以自暴自棄。由於內心充滿了被欺負的恐懼,便把自己先武裝起來。同時通過打人、欺負人把那股不滿情緒發泄出來。另一個原因,是孩子覺得自己體能不如人,害怕被人欺負,所以先下手為強,讓別人覺得他不是弱者,不敢欺負他。這樣做無疑是一種自我保護行為。